一种升降充气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692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升降充气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产品,尤其涉及一种升降充气床。
背景技术
充气床利用空气无孔不入的特点,睡觉时使人体与睡床百分百吻合,人身体各部分均勻受力,从而克服了传统睡床因受力不均带来的血液循环障碍,在国外空气床又名健康床。充气床摆脱了传统家具笨重的缺陷,室内室外可以随意放置。放气后体积小巧,收藏携带都很方便。适用很多地方如经常搬家的打工一族、家里来客临时铺床、办公室午休小睡、旅游露营等。充气床依据“人体工学“原理设计,利用空气浮力能将人的身体均勻托持,实现睡床与人体紧密贴合,颈椎、腰椎、腿腕不再悬空,有利于尽快消除疲劳,为您创造自然、舒适、健康的优质睡眠。为了方便使用者躺卧或坐靠,现有的充气床通常包括两部分如图la、lb所示,为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为了调节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之间的夹角,在靠背下方还设置有可调式中空气囊3,以对该可调式中空气囊3充泄气,可对靠背气囊作单边斜向撑起的高低调整供作靠背与平躺使用。当中空气囊3充气靠背升起时致床体气囊抓地力不足而向一方滑动移位。然而上述的气垫床,其可调式中空气囊设置于靠背下,占用了多余的空间,另外, 当需要躺卧时,由于靠背下存在该可调式中空气囊,会影响到其平整度,给使用者带来不适与不便。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平躺时的平整度、操作方便、结构简单的升降充气床,当支撑气囊充气致靠背气囊升起时多方位均勻推动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此时床体气囊位移最少。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升降充气床,包括能充气的靠背气囊与能充气的床体气囊,该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的连接处下开设有一切口,该切口内设有一支撑气囊,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之间夹角通过向支撑气囊充泄气进行调节,还包括安装于充气床上的电动气泵及用于控制电动气泵的控制装置,电动气泵通过一多通气阀与靠背气囊、床体气囊或支撑气囊相连通,控制装置还用于控制多通气阀的工作状态。还包括与该控制装置连接的手动控制单元或有线控制单元或无线控制单元。该手动控制单元为手动机械式气阀结构。该有线控制单元或无线控制单元为电动气阀结构。该控制装置包括微控制器及分别与其连接的电源供应单元、电动气泵控制单元、 多通气阀控制单元、压力控制单元及按键/触摸控制单元,压力控制单元用于检测靠背气囊、床体气囊及支撑气囊的压力值,并反馈回微控制器,微控制器根据压力值是否超出一定值,来控制电动气泵控制单元工作与否。[0011]该多通气阀通过伸缩软管与靠背气囊、床体气囊相连通,并单独与支撑气囊连通; 或是,通过伸缩软管分别单独与支撑气囊、床体气囊、靠背气囊连通。该多通气阀与支撑气囊单独以软管连通,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之间增设附加连动气阀及软管相互连通,当控制装置启动开或关时,多通气阀连动附加连动气阀,使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充或泄气,以及关闭各自独立气密。该附加连动气阀包括腔体、与腔体一端连通的第一出气口、设于腔体壁上的第二出气口及用于隔离两出气口的阀门结构;第一、第二出气口分别与靠背气囊、床体气囊连接,当电动气泵打开时,连动推动阀门结构打开,此时同时对靠背气囊、床体气囊进行充泄气;当电动气泵关闭时,阀门结构同时关闭,此时靠背气囊、床体气囊为独立气囊。该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为连通结构。该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均包括面料、至少一底料及连接于面料边缘与至少一底料边缘之间的围料,该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通过拉带固定形状,且围料在切口位置处上方与面料为连通的。该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均包括面料、至少一底料及连接于面料边缘与至少一底料边缘之间的围料,该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通过拉带固定形状,且围料在切口位置处上方与面料为截止不连通的,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之间通过连接软管相连通。该靠背气囊及支撑气囊分为多个独立的气囊,电动气泵通过多通气阀分别向各个独立的气囊充、泄气;或者,该靠背气囊、床体气囊及支撑气囊分为多个独立的气囊,电动气泵通过多通气阀分别向各个独立的气囊充、泄气;或者,该床体气囊及支撑气囊分为多个独立的气囊,电动气泵通过多通气阀分别向各个独立的气囊充、泄气。该靠背气囊底面与其靠近切口的内侧面之间的第一夹角α大于或等于90°。或者,该床体气囊底面与其靠近切口的内侧面之间第二夹角β小于或等于9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电动气泵及多通气阀中的任一气阀的通断,来控制对相应气囊进行充泄气,操作十分方便,另外,可单独实现对支撑气囊充泄气,能方便灵活平稳地对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之间的夹角进行调节。

图la、Ib为现有技术升降充气床的结构示意图;图加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手控多通气阀升降充气床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平躺状态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带有有线控制单元的电控多通阀单靠背升降充气床结构示意图;图如为实施例1带有伸缩软管的平躺状态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b为单靠背单床体的手动机械式气阀结构示意图;图如为带附加连动气阀的升降充气床结构示意图;图fe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靠背与床体软管连通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恥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平躺状态靠背与床体软管连通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双靠背单床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b为无线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0033]图6c为本实用新型双靠背单床体的手动机械式气阀结构示意图;图6d为本实用新型双靠背双床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e为双靠背双床体的手动机械式气阀结构示意图;图6f为附加连动气阀结构示意图;图6g为附加连动气阀结构的打开状态示意图;图为附加连动气阀结构的关闭状态示意图;图7为控制装置的电路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实施例1如图2a、2b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升降充气床,包括能充气的靠背气囊1与能充气的床体气囊2,该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的连接处20下开设有一切口 3,该切口 3 内设有一支撑气囊4,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之间夹角通过向支撑气囊4充泄气进行调节,还包括安装于充气床上的电动气泵及用于控制电动气泵的控制装置17,电动气泵通过一多通气阀与靠背气囊1、床体气囊2或支撑气囊4相连通,控制装置17还用于控制多通气阀的工作状态。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电动气泵及多通气阀中的任一气阀的通断,来控制对相应气囊进行充泄气,操作十分方便,另外,可单独实现对支撑气囊4充泄气,能方便灵活地对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之间的夹角进行调节。另外,由于该支撑气囊4位于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连接处20下的切口 3处,当其处于充气状态时,由于位于切口 3处,有效地节省了充气床占用的空间,当其处于完全泄气状态时,也是由于位于切口 3处,提高了充气床在躺卧时的平整度。进一步地,如图3及图6b所示,该升降充气床还包括与该控制装置17连接的手动控制单元21或有线控制单元18或无线控制单元19。本实用新型通过有线控制单元18或无线控制单元19,可方便对充气床的充泄气进行控制,可达到对床体气囊、靠背气囊的充泄气,也可对支撑气囊作充泄气使靠背上升或下降。具体地,该手动控制单元21为手动机械式气阀结构,该手动机械式气阀结构包括普通气阀及附加连动气阀26,如图如及图4d所示,该多通气阀与支撑气囊4单独以软管连通,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之间增设附加连动气阀沈及软管相互连通,当控制装置17启动开或关时,多通气阀连动附加连动气阀26,使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充或泄气,以及关闭各自独立气密。如图6f、6g、6h,该附加连动气阀包括腔体22、与腔体22 —端连通的第一出气口 23、设于腔体壁上的第二出气口 M及用于隔离两出气口的阀门结构25。其中,第一、第二出气口 23J4分别与两个气囊连接,当电动气泵打开时,即可连动推动阀门结构25打开,此时可同时对两个气囊进行充泄气;当电动气泵关闭时,阀门结构25也同时关闭,此时两个气囊为独立气囊。该手动机械式气阀结构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附加连动气阀,具体可根据独立气囊的数量进行设定。如图仙及如,附加连动气阀的两个出气口分别连接至靠背气囊及床体气囊,该普通气阀连接至支撑气囊。[0047]如图7所示,该控制装置17包括微控制器及分别与其连接的电源供应单元、电动气泵控制单元、多通气阀控制单元、压力控制单元及按键/触摸控制单元,压力控制单元用于检测靠背气囊1、床体气囊2及支撑气囊4的压力值,并反馈回微控制器,微控制器根据压力值是否超出一定值,来控制电动气泵控制单元工作与否,即充气、泄气或停止。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该多通气阀通过伸缩软管15连接至靠背气囊1、床体气囊 2或支撑气囊4。当然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气管实现气囊与多通气阀的连通。进一步地,由于对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的软硬度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将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设为连通结构,当给床体气囊2充气时,也同时能给靠背气囊1充气,达到节约气阀及快速充气的效果。本实施例中,该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均包括面料5、底料6及连接于面料边缘与底料边缘之间的围料7,该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通过拉带8固定形状,且围料7在切口位置处为连通的。该面料5、底料6与围料7围成一中空气囊。具体地,该拉带8连接于该面料5与底料6之间,用于固定面料5与底料6之间的距离,提高充气床表面的平整性。进一步地,该靠背气囊1底面与其靠近切口 3的内侧面之间的第一夹角α大于或等于90°。此结构能有效避免靠背气囊1在升降过程中,靠背气囊1的底角与地面产生挤压与摩擦,导致靠背气囊1升降不顺的缺陷,尤其是使用者平躺在充气床上时,靠背气囊1 底角与地面的挤压与摩擦更为明显,该结构也能有效避免支撑气囊4充泄气时其抓地力不足使床体气囊2移位的缺陷。进一步地,该床体气囊2底面与其靠近切口 3的内侧面之间第二夹角β小于或等于90°。此结构进一步改进了使用者平躺时充气床的平整支撑度。当支撑气囊4完全泄气时,如果该床体气囊2底面与其靠近切口 3的内侧面之间第二夹角β为90°或大于 90°,由于切口的存在,该靠背气囊1底面与其靠近切口 3的内侧面之间的第一夹角α大于90°,使用者平躺时,该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的连接处支撑力变弱,人体在该部位会往下沉,从而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本结构由于该床体气囊1底面与其靠近切口 3的内侧面之间第二夹角小于90°,使得充气床的切口 3处位置在支撑气囊4完全泄气时,有该床体气囊 2的底角来做支撑,提高了该部位的支撑力,形成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各一侧气囊支撑互补作用,避免了充气床的下陷。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结构相近似,其区别在于,如图5ajb所示,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的连通结构有所改变,具体地,该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均包括面料5、底料6及连接于面料边缘与底料边缘之间的围料7,该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通过拉带8固定形状,且围料7在切口位置处为截止的,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之间通过连接软管16相连
ο实施例3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结构上进行关联系列改进,其区别在于,如图6a所示,该靠背气囊1及支撑气囊4分为多个独立的气囊,电动气泵通过多通气阀分别向多个独立的气囊充、泄气。更进一步,如图6a、6d所示,该靠背气囊1、床体气囊2及支撑气囊4分为多个独立的气囊,电动气泵通过多通气阀分别向多个独立的气囊充、泄气。具体地,该充气床分为双人床,即是将靠背气囊1、床体气囊2及支撑气囊4分别分为两个独立的气囊,利用多通气阀分别给这些气囊充泄气,从而能灵活分别调节每个床位的软硬度及靠背角度。除此之外,该充气床也可以是三人床等多人床组成,也即是将靠背气囊1、床体气囊2及支撑气囊4分别分为三个或更多独立的气囊。具体地,如图6c所示,当床体气囊2具有一个独立气囊,靠背气囊1与支撑气囊4 具有两个独立气囊时,该手动机械式气阀结构包括一个附加连动气阀及两个普通气囊,其中,附加连动气阀分别用于控制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充泄气,两个普通气囊分别用于控制两个支撑气囊4-1、4-2充泄气。如图6e所示,当床体气囊2、靠背气囊1与支撑气囊4均具有两个独立气囊时,该手动机械式气阀结构包括两个附加连动气阀及两个普通气囊,第一附加连动气阀分别用于控制床体气囊2-1、2-2充泄气,第二附加连动气阀分别用于控制靠背气囊1-1、1-2充泄气, 两个普通气囊分别用于控制两个支撑气囊4-1、4-2充泄气。
权利要求1.一种升降充气床,包括能充气的靠背气囊(1)与能充气的床体气囊(2),该靠背气囊 (1)与床体气囊(2 )的连接处(20 )下开设有一切口( 3 ),该切口( 3 )内设有一支撑气囊(4 ), 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之间夹角通过向支撑气囊(4)充泄气进行调节,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于充气床上的电动气泵及用于控制电动气泵的控制装置(17),电动气泵通过一多通气阀与靠背气囊(1)、床体气囊(2)或支撑气囊(4)相连通,控制装置(17)还用于控制多通气阀的工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充气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该控制装置(17)连接的手动控制单元或有线控制单元(18)或无线控制单元(1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充气床,其特征在于,该手动控制单元为手动机械式气阀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充气床,其特征在于,该有线控制单元(18)或无线控制单元(19)为电动气阀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充气床,其特征在于,该控制装置(17)包括微控制器及分别与其连接的电源供应单元、电动气泵控制单元、多通气阀控制单元、压力控制单元及按键/触摸控制单元,压力控制单元用于检测靠背气囊(1)、床体气囊(2)及支撑气囊(4)的压力值,并反馈回微控制器,微控制器根据压力值是否超出一定值,来控制电动气泵控制单元工作与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充气床,其特征在于,该多通气阀通过伸缩软管与靠背气囊(1)、床体气囊(2)相连通,并单独与支撑气囊(4)连通;或是,通过伸缩软管分别单独与支撑气囊、床体气囊、靠背气囊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充气床,其特征在于,该多通气阀与支撑气囊单独以软管连通,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之间增设附加连动气阀及软管相互连通,当控制装置启动开或关时,多通气阀连动附加连动气阀,使靠背气囊与床体气囊充或泄气,以及关闭各自独立气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充气床,其特征在于,该附加连动气阀包括腔体(22)、与腔体(22) —端连通的第一出气口(23)、设于腔体壁上的第二出气口(24)及用于隔离两出气口的阀门结构(25);第一、第二出气口(23、M)分别与靠背气囊、床体气囊连接,当电动气泵打开时,连动推动阀门结构(25)打开,此时同时对靠背气囊、床体气囊进行充泄气;当电动气泵关闭时,阀门结构(25)同时关闭,此时靠背气囊、床体气囊为独立气囊。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充气床,其特征在于,该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为连通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升降充气床,其特征在于,该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 均包括面料(5)、至少一底料(6)及连接于面料边缘与至少一底料边缘之间的围料(7),该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 )通过拉带(8 )固定形状,且围料(7 )在切口位置处上方与面料 (5)为连通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充气床,其特征在于,该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 均包括面料(5)、至少一底料(6)及连接于面料边缘与至少一底料边缘之间的围料(7),该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通过拉带(8)固定形状,且围料(7)在切口位置处上方与面料 (5 )为截止不连通的,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 )之间通过连接软管相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充气床,其特征在于,该靠背气囊(1)及支撑气囊(4) 分为多个独立的气囊,电动气泵通过多通气阀分别向各个独立的气囊充、泄气;或者,该靠背气囊(1)、床体气囊(2)及支撑气囊(4)分为多个独立的气囊,电动气泵通过多通气阀分别向各个独立的气囊充、泄气;或者,该床体气囊(2)及支撑气囊(4)分为多个独立的气囊, 电动气泵通过多通气阀分别向各个独立的气囊充、泄气。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充气床,其特征在于,该靠背气囊(1)底面与其靠近切口(3)的内侧面之间的第一夹角α大于或等于90°。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充气床,其特征在于,该床体气囊(2)底面与其靠近切口(3)的内侧面之间第二夹角β小于或等于9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产品,尤其涉及一种升降充气床,包括可充气的靠背气囊(1)与可充气的床体气囊(2),该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的连接处下开设有一切口(3),该切口(3)内设有一支撑气囊(4),靠背气囊(1)与床体气囊(2)之间夹角通过向支撑气囊(4)充泄气进行调节,还包括安装于充气床上的电动气泵及用于控制电动气泵的控制装置(17),电动气泵通过一多通气阀与靠背气囊(1)、床体气囊(2)或支撑气囊(4)相连通,控制装置(17)还用于控制多通气阀的工作状态。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平躺时的平整度、靠背升降时平稳避免滑动移位、操作方便、结构简单等优点。
文档编号A47C17/00GK202173076SQ201120298990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7日
发明者王建骅, 王正宗 申请人:先驱塑胶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