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体以及对开尾门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7963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锁体以及对开尾门锁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锁体以及对开尾门锁系统,锁体包括主动件、多个从动件、用于驱动主动件回位的回位结构、基座,所述主动件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从动件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主动件的旋转轴与所述从动件的旋转轴平行,所述主动件与所述从动件抵压接触,其中一个从动件为锁舌;开锁时,外力施加在主动件上,主动件驱动从动件转动进而驱动锁的开启;闭锁时,撤去外力,所述回位结构驱动所述主动件反方向转动进而驱动锁的闭合。
【专利说明】锁体以及对开尾门锁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锁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锁体。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对开尾门通过连接左尾门及右尾门的主锁结构,通常在左右尾门增加副锁结构来实现尾门与车身的锁紧与打开,现有的车门锁系统中一般采用独立于各个锁的中央传动机构来控制各个锁的锁紧与开启,中央传动机构的结构复杂、传动效率低、占用较大空间。

【发明内容】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锁体,该锁体结构简单、紧凑,传动效果好。
[0004]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锁体,其包括主动件、多个从动件、用于驱动主动件回位的回位结构、基座,所述主动件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从动件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主动件的旋转轴与所述从动件的旋转轴平行,所述主动件与所述从动件抵压接触,其中一个从动件为锁舌;开锁时,夕卜力施加在主动件上,主动件驱动从动件转动进而驱动锁的开启;闭锁时,撤去外力,所述回位结构驱动所述主动件反方向转动进而驱动锁的闭合。
[0006]可选择的,所述主动件与所述从动件之间的抵压接触为齿轮传动或凸轮传动或棘轮传动。
[0007]可选择的,所述回位结构为设于主动件的旋转轴上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所述主动件连接。
[0008]可选择的,所述主动件包括一个输入件、多个输出件、控制输入件与输出件的结合以及分离的锁止结构,所述输入件和所述输出件的旋转轴相同,所述输入件上具有动力输入端,所述输出件与所述从动件一一配合。
[0009]可选择的,所述输入件为外开主动件,所述输出件包括副锁传动件、主锁传动件,所述从动件包括副锁驱动件、主锁锁舌,所述外开主动件与所述外开拉线连接,所述主锁传动件与所述主锁锁舌抵压接触,所述副锁传动件与所述副锁驱动件抵压接触,所述副锁驱动件通过副锁拉线与副锁连接;拉动所述外开拉线,所述副锁拉线拉动所述副锁实现所述副锁的解锁,所述主锁锁舌转动而实现主锁锁舌与主锁锁扣的可脱离。
[0010]可选择的,所述锁止结构包括锁止杆、位于所述外开主动件边缘的第一配合孔、位于所述副锁传动件内的通孔、位于所述主锁传动件上的第二配合孔,所述锁止杆的一端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锁止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配合孔、第二配合孔、通孔配合,所述连接结构呈非锁止状态;旋转所述锁止杆,所述锁止杆与所述第一配合孔脱离,所述连接机构呈锁止状态。
[0011]可选择的,所述主锁传动件包括棘爪传动臂、与棘爪传动臂固定连接且旋转轴相同的棘爪,所述棘爪传动臂、所述外开主动件、所述副锁传动件、所述副锁驱动件位于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棘爪位于所述基座的另一侧,所述棘爪与所述主锁锁舌抵压接触。
[0012]一种对开尾门锁系统,其包括左尾门锁系统以及右尾门锁系统,所述左尾门锁系统包括左尾门外开手柄、与左尾门外开手柄连接的副锁驱动机构、两个与副锁驱动机构连接的副锁,所述右尾门锁系统包括右尾门外开手柄、与右尾门外开手柄连接的主锁、与主锁连接的副锁,所述主锁包括所述的锁体,所述主锁用于连接左尾门和右尾门,所述副锁用于连接其所在的尾门以及车身。
[0013]可选择的,所述副锁包括副锁锁舌、与副锁锁舌配合的副锁锁扣、约束销、与所述约束销配合的约束腔,所述副锁锁舌与副锁锁扣控制所述约束销与所述约束腔的可移动方向的锁紧。
[0014]可选择的,所述尾门锁系统包括右尾门内开把手,所述右尾门内开把手与所述主锁的主动件连接。
[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6]本发明的锁体采用主动件与从动件抵压接触来实现运动的传递,锁舌这一从动件实现了该锁体的锁紧与松开功能,其他从动件与其他锁连接来驱动其他锁的锁紧与松开,本锁体采用一个主动件与多个从动件分别抵压接触,来驱动本锁与其他锁的开闭,结构简单紧凑,传动效果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锁体结构示意图(基座未示出);
[0018]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锁体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锁止杆与外开主动件的配合图;
[0020]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锁止杆与副锁传动件的配合图;
[0021]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锁止杆与棘爪传动臂的配合图;
[0022]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棘爪与主锁锁舌的配合图(主锁处于闭合状态时);
[0023]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棘爪与主锁锁舌的配合图(主锁处于开锁状态时);
[0024]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尾门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尾门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为图8的A-A剖视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1-锁体,11-外开主动件,111-第一配合孔,112-第一旋转轴,12-副锁传动件,121-通孔,13-主锁传动件,131-第二配合孔,132-棘爪传动臂,133-棘爪,14-副锁驱动件,141-第二旋转轴,15-主锁锁舌,151-第三旋转轴,16-锁止杆,17-基座,18-回位结构,2-外开拉线,3-副锁拉线,4-副锁,41-副锁锁舌,42-副锁锁扣,43-约束销,44-约束腔,5-左尾门外开手柄,6-右尾门外开手柄,7-右尾门内开把手,8-车门,9-车身,10副锁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9]锁体包括主动件、多个从动件、用于驱动主动件回位的回位结构、基座,主动件与基座铰接,从动件与基座铰接,主动件的旋转轴与从动件的旋转轴平行,主动件与从动件抵压接触,其中一个从动件为锁舌;开锁时,外力施加在主动件上,主动件驱动从动件转动进而驱动锁的开启;闭锁时,撤去外力,回位结构驱动主动件反方向转动进而驱动锁的闭合。该锁体不仅具有实现本锁锁止功能的锁舌,还具有驱动其他锁结构的从动件。
[0030]主动件与从动件接触并对从动件施以驱动力,主动件与从动件之间的抵压接触可采用各自边缘相啮合的齿状结构,也可以通过边缘相抵触的凸起结构,主动件与从动件的边缘还可以采用其他曲面形状。优选的,主动件与从动件之间的抵压接触为齿轮传动或凸轮传动或棘轮传动。采用上述结构的主动件与从动件能够实现稳定抵触,保证从动件平稳的运动。
[0031]回位结构可以设置在各个从动件上,只要保证传递到主动件后主动件的行程一致即可,回位结构在解锁时储存能量并在闭锁时释放能量。优选的,回位结构为设于主动件的旋转轴上的扭簧,扭簧的两端分别与基座17、主动件连接。回位结构直接控制主动件的运动,作用力直接、有效,且回位结构采用扭簧,结构简单、紧凑。
[0032]主动件可以是一体加工的整体件,也可以采用多个零件组合而成,优选的,主动件包括一个输入件、多个输出件、控制输入件与输出件的结合以及分离的锁止结构,输入件和输出件的旋转轴相同,输入件上具有动力输入端,输出件与从动件 配合。各个从动件相互独立,每个从动件的位置可以进行独立调节,具有较好的可调节性及装配工艺性,且采用锁止结构能够实现输入件与输出件的分离,实现锁止功能。
[0033]如图1?7所示,锁体I结构的主动件与从动件可以为一个零件,也可以是多个零件组成的传动机构,优选的,输入件为外开主动件11,输出件包括副锁4传动件12、主锁传动件13,从动件包括副锁驱动件14、主锁锁舌15,外开主动件11与外开拉线2连接,主锁传动件13与主锁锁舌15抵压接触,副锁传动件12与副锁驱动件14抵压接触,副锁驱动件14通过副锁拉线3与副锁4连接;拉动外开拉线2,副锁拉线3拉动副锁4实现副锁4的解锁,主锁锁舌15转动而实现主锁锁舌15与主锁锁扣的可脱离。输入件与输出件的旋转轴为同一轴,均为第一旋转轴112 ;副锁驱动件14的旋转轴为第二旋转轴141 ;主锁锁舌15的旋转轴为第三旋转轴151。第一旋转轴112、第二旋转轴141、第三旋转轴151固定在基座17上,上述零件绕各自的旋转轴转动,采用上述结构的锁体I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
[0034]锁止结构可采用卡接、锁止杆16与位于外开主动件11、副锁传动件12、主锁传动件13上的孔或槽能够卡接或脱离,锁止杆16可以移动或转动。优选的,锁止结构包括锁止杆16、位于外开主动件11边缘的第一配合孔111、位于副锁传动件12内的通孔121、位于主锁传动件13上的第二配合孔131,锁止杆16的一端与基座17铰接;锁止杆16的另一端与第一配合孔111、第二配合孔131、通孔121配合,连接结构呈非锁止状态;旋转锁止杆16,锁止杆16与第一配合孔111脱离,连接机构呈锁止状态。采用上述结构的锁止机构,结构简单,采用转动驱动锁止杆16能合理利用锁体I周围的空间,避免发生干涉。副锁传动件12内通孔121的形状具有限定锁止杆16运动轨迹的作用,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0035]主锁传动件13可以是一个零件或多个零件组合而成,优选的,主锁传动件13包括棘爪传动臂132、与棘爪传动臂132固定连接且旋转轴相同的棘爪133,棘爪传动臂132、外开主动件11、副锁传动件12、副锁驱动件14位于基座17的一侧,棘爪133位于基座17的另一侧,棘爪133与主锁锁舌15抵压接触。采用上述结构便于主锁传动件13的布置,且棘爪133与主锁锁舌为正力臂传动,操作力值和手感优越性突出。[0036]一种对开尾门锁系统,其包括左尾门锁系统以及右尾门锁系统,左尾门锁系统包括左尾门外开手柄5、与左尾门外开手柄5连接的副锁驱动机构10、两个与副锁驱动机构10连接的副锁4,右尾门锁系统包括右尾门外开手柄6、与右尾门外开手柄6连接的主锁、与主锁连接的副锁4,主锁包括的锁体1,主锁用于连接左尾门和右尾门,副锁4用于连接其所在的尾门以及车身9。采用主锁和副锁4对尾门的三个边缘实现了准确固定,能有效的防止尾门晃动。
[0037]为保证副锁4的稳定固定,可采用多个方向的约束。优选的,副锁4包括副锁锁舌41、与副锁锁舌41配合的副锁锁扣42、约束销43、与约束销43配合的约束腔44,副锁锁舌41与副锁锁扣42控制约束销43与约束腔44的可移动方向的锁紧。采用约束销43与约束腔44的配合,能够实现单个门上沿车辆长度、宽度、高度三个方向的全约束,解决尾门上下运动造成的车门8限位不紧固问题。
[0038]尾门锁系统的主锁可通过设置在内部或外部的把手实现开启。优选的,尾门锁系统包括右尾门内开把手7,右尾门内开把手7与主锁的主动件连接。
[0039]车门8开启时,推动右尾门外开把手,释放尾门副锁4、尾门主锁中的锁舌,从而实现右尾门的开启。再通过左尾门外开把手拉动副锁4拉线3带动左尾门上的副锁4解锁,进而打开左尾门。车门8关闭时,先关闭左尾门,然后再关闭右尾门。
[0040]虽然本发明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所附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发明的实质构思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锁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动件、多个从动件、用于驱动主动件回位的回位结构、基座,所述主动件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从动件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主动件的旋转轴与所述从动件的旋转轴平行,所述主动件与所述从动件抵压接触,其中一个从动件为锁舌;开锁时,外力施加在主动件上,主动件驱动从动件转动进而驱动锁的开启;闭锁时,撤去外力,所述回位结构驱动所述主动件反方向转动进而驱动锁的闭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与所述从动件之间的抵压接触为齿轮传动或凸轮传动或棘轮传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回位结构为设于主动件的旋转轴上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所述主动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包括一个输入件、多个输出件、控制输入件与输出件的结合以及分离的锁止结构,所述输入件和所述输出件的旋转轴相同,所述输入件上具有动力输入端,所述输出件与所述从动件 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件为外开主动件,所述输出件包括副锁传动件、主锁传动件,所述从动件包括副锁驱动件、主锁锁舌,所述外开主动件与所述外开拉线连接,所述主锁传动件与所述主锁锁舌抵压接触,所述副锁传动件与所述副锁驱动件抵压接触,所述副锁驱动件通过副锁拉线与副锁连接;拉动所述外开拉线,所述副锁拉线拉动所述副锁实现所述副锁的解锁,所述主锁锁舌转动而实现主锁锁舌与主锁锁扣的可脱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结构包括锁止杆、位于所述外开主动件边缘的第一配合孔、位于所述副锁传动件内的通孔、位于所述主锁传动件上的第二配合孔,所述锁止杆的一端与所述基座铰接;所述锁止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配合孔、第二配合孔、通孔配合,所述连接结构呈非锁止状态;旋转所述锁止杆,所述锁止杆与所述第一配合孔脱离,所述连接机构呈锁止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锁传动件包括棘爪传动臂、与棘爪传动臂固定连接且旋转轴相同的棘爪,所述棘爪传动臂、所述外开主动件、所述副锁传动件、所述副锁驱动件位于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棘爪位于所述基座的另一侧,所述棘爪与所述主锁锁舌抵压接触。
8.一种对开尾门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左尾门锁系统以及右尾门锁系统,所述左尾门锁系统包括左尾门外开手柄、与左尾门外开手柄连接的副锁驱动机构、两个与副锁驱动机构连接的副锁,所述右尾门锁系统包括右尾门外开手柄、与右尾门外开手柄连接的主锁、与主锁连接的副锁,所述主锁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锁体,所述主锁用于连接左尾门和右尾门,所述副锁用于连接其所在的尾门以及车身。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对开尾门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锁包括副锁锁舌、与副锁锁舌配合的副锁锁扣、约束销、与所述约束销配合的约束腔,所述副锁锁舌与副锁锁扣控制所述约束销与所述约束腔的可移动方向的锁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对开尾门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锁系统包括右尾门内开把手,所述右尾门内开把手与所述主锁的主动件连接。
【文档编号】E05B85/00GK103774938SQ201410036545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3日
【发明者】梅阳春, 窦海燕, 丁年红, 胡建锋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