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膜建筑进出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6562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气膜建筑进出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气膜建筑进出门,综合了人员进出门和车辆进出门,既可以通过第一门和第二门供车辆或物资进出,又可以通过第一门和旋转门供人员进出,也即人员和车辆可以共用一个进出口,减少因为人员进出门和车辆进出门分开设置而对建筑内空间占用。
【专利说明】气膜建筑进出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特别是涉及一种气膜建筑进出门。

【背景技术】
[0002]气膜建筑是利用气膜结构为主体的建筑系统。气膜结构作为大跨度建筑结构的一种,采用了高强度柔性薄膜材料,利用空气压力支撑膜体来覆盖大跨度空间。其原理是:将膜材固定于地面基础结构周边,利用供风系统让室内气压上升到一定压力后,使屋顶内外产生压力差以抵抗外力。由于利用气压来支撑,无需任何梁柱,所以可得到更大的完全净空的建筑空间。
[0003]气膜建筑的门一般分为人员进出门、车辆进出门和紧急出口门。通常这三种类型的门分布在不同区域,人员和车辆各行其道。鉴于气膜建筑的特点,进出门时必须保证整个空间的气密性。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应用场合,为了提高人员通过率只能增加修建多个门,而增加修建多个门会增加建设成本和对建筑内空间的占用,同时也使管理成本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减少对建筑内空间占用的气膜建筑进出门。
[0005]—种气膜建筑进出门,包括延伸至气膜建筑室内的通道、第一门、第二门和旋转门,所述第一门设在所述通道通往室外的一端,所述第二门设在所述通道通往室内的一端,所述旋转门设在位于气膜建筑内的所述通道的一侧或两侧。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门包括第一旋转门、第二旋转门、第三旋转门和第四旋转门,所述第一旋转门和所述第二旋转门设在位于气膜建筑内的所述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三旋转门和所述第四旋转门设在位于气膜建筑内的所述通道的另一侧。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门和所述第二门为提升门、平开门或工业推拉门中的一种。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气膜建筑内的所述通道两侧或两端还设有透明窗。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窗设在所述第二门的两侧。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一门或所述第二门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门、所述第二门电连接。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门没有完全关闭时,将所述第二门设置为禁止开启;当检测到所述第二门没有完全关闭时,将所述第一门设置为禁止开启。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手动控制装置,所述手动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器直接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一门或所述第二门。
[0013]上述气膜建筑进出门,既可以通过第一门和第二门供车辆或物资进出,又可以通过第一门和旋转门供人员进出,也即人员和车辆可以共用一个进出口,减少因为人员进出门和车辆进出门分开设置而对建筑内空间占用。当车辆进出不繁忙时,人员便可以使用上述气膜建筑进出门,不需要在气膜建筑其他地方增加额外的旋转门就能够提高人员通过率。上述气膜建筑进出门由于人员进出门和车辆进出门综合设置在一起,能相应减少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气膜建筑进出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1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17]—种气膜建筑进出门,包括延伸至气膜建筑室内的通道、第一门、第二门和旋转门,第一门设在通道通往室外的一端,第二门设在通道通往室内的一端,旋转门设在位于气膜建筑内的通道的一侧或两侧。
[0018]上述气膜建筑进出门,既可以通过第一门和第二门供车辆或物资进出,又可以通过第一门和旋转门供人员进出,也即人员和车辆可以共用一个进出口,减少因为人员进出门和车辆进出门分开设置而对建筑内空间占用。
[0019]上述气膜建筑进出门将车辆进出门和人员进出门统一为一个出入口,节省空间,减少了建造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有效的增加了人员通过效率。由于人员进出门数量的增力口,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人员数目大大增加。
[0020]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气膜建筑进出门示意图。
[0021]一种气膜建筑进出门,包括延伸至气膜建筑室内的通道1、第一门11、第二门12、旋转门X1、旋转门乂2、旋转门乂3、旋转门乂4和控制器X。第一门11设在通道I通往室外的一端,第二门12设在通道I通往室内的一端,此处的“通往室外”和“通往室内”都是以在通道I内为出发点的前提下而言的。旋转门X1、旋转门乂2设在位于气膜建筑内的通道的一侧,旋转门乂3、旋转门乂4设在位于气膜建筑内的通道的另一侧。旋转门X1、旋转门乂2、旋转门乂3、旋转门乂4具有一定的气密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旋转门的数量可以按需要增加或减少。通道I为密封通道,长度和大小以可以通过大型货车为准。
[0022]第一门11和第二门12在本实施例中为提升门,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平开门或工业推拉门。控制器X分别与第一门11和第二门12形成电连接,用于控制第一门11或第二门12的开启或关闭。当检测到第一门11没有完全关闭时,控制器X将第二门12设置为禁止开启状态;当检测到第二门12没有完全关闭时,控制器1(将第一门11设置为禁止开启状态。禁止开启状态为权限最高的状态,被设置为禁止开启状态的门只有解禁后才能开启。通过禁止开启的设定,避免两门同时开启使气膜建筑内部迅速失压而造成事故。既可以保证车辆的正常通行,又可以保证气密性需要,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至少有一个门是关闭状态,从而进一步提高气密性,增强设备安全。
[0023]可以在通道I'内增加摄像装置,例如摄像头,以监控通道I'内的车辆或人员通行情况。为了提升灵活度,还可以增加手动控制功能,此时需要增加一个手动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控制器X直接开启或关闭第一门11或第二门12。需要注意的是,手动控制功能也不能将被设置为禁止开启状态的门开启。所以,为了保证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及时疏散人群,可以设置多一个手动紧急控制装置,用于即时解除第一门11和第二门12的禁止开启状态,然后马上开启第一门11和第二门12。监控人员通过摄像装置监控到有突发情况时,例如门卡到人员或车辆的情况时,也可以在监控室里启动手动紧急控制装置。
[0024]为了方便游人在不进入室内的情况下参观,还可以在气膜建筑内的通道I的两端或两侧设有透明窗,例如在第二门12的两侧分别设有透明窗II和透明窗12。当然,还可以在通道I两侧设有透明窗。透明窗可以为落地窗户,使游人更方便参观。
[0025]上述气膜建筑进出门,既可以通过第一门肌和第二门12供车辆或物资进出,又可以通过第一门11和旋转门〈X1、\1、乂3、^4)供人员进出,也即人员和车辆可以共用一个进出口,减少因为人员进出门和车辆进出门分开设置而对建筑内空间占用。当车辆进出不繁忙时,人员便可以使用上述气膜建筑进出门,不需要在气膜建筑其他地方增加额外的旋转门就能够提高人员通过率。上述气膜建筑进出门由于人员进出门和车辆进出门综合设置在一起,能相应减少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
[002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气膜建筑进出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延伸至气膜建筑室内的通道、第一门、第二门和旋转门,所述第一门设在所述通道通往室外的一端,所述第二门设在所述通道通往室内的一端,所述旋转门设在位于气膜建筑内的所述通道的一侧或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建筑进出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门包括第一旋转门、第二旋转门、第三旋转门和第四旋转门,所述第一旋转门和所述第二旋转门设在位于气膜建筑内的所述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三旋转门和所述第四旋转门设在位于气膜建筑内的所述通道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建筑进出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和所述第二门为提升门、平开门或工业推拉门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建筑进出门,其特征在于,位于气膜建筑内的所述通道两侧或两端还设有透明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膜建筑进出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窗设在所述第二门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建筑进出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一门或所述第二门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门、所述第二门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膜建筑进出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门没有完全关闭时,将所述第二门设置为禁止开启;当检测到所述第二门没有完全关闭时,将所述第一门设置为禁止开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膜建筑进出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手动控制装置,所述手动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器直接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一门或所述第二门。
【文档编号】E06B5/00GK204139845SQ201420464467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5日
【发明者】刘菲, 肖龙, 王秦, 杨锋 申请人:深圳市博德维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