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压支承缓冲垫和采用该体压支承缓冲垫的床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6784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体压支承缓冲垫和采用该体压支承缓冲垫的床垫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体压支承缓冲垫和采用该体压支承缓冲垫的床垫,其中,该体压支承缓冲垫铺设于床的上表面、椅子的座面等而构成承载使用者的支承面,特别是其支承面由多个具备流体室且能够缩放变形的小室(cell)构成。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了以防止老人和残疾人产生褥疮、改善老人和残疾人的躺卧舒适度和就坐舒适度为目的的体压支承缓冲垫。例如日本特开2013-27535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体压支承缓冲垫具有如下构造:利用多个用于形成充填有空气等的流体室且能够缩放变形的小室,构成用于支承使用者的支承面。而且,使用者载置于支承面所产生的载荷(体重)使小室变形,由此,谋求使用者的体压的分散化,从而实现防止褥疮和提高支承面的缓冲性等目的。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具备用于向小室的流体室供给流体或自该流体室排出流体的泵装置的方案。在该方案中,利用泵装置积极地调节小室的内压,由此,能够进一步有利地实现体压的分散化。

但是,若设有流体供排用的泵、阀,则在作为寝具使用等情况下,泵、阀的工作声可能会影响舒适性。此外,为了能够利用泵、阀控制流体的供排,有时也会存在构造和控制的复杂化、伴随于此的大型化及大重量化、成本升高等问题。

此外,在日本特许第2656817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具有小室的流体室连通着副空气室的构造的床垫。由此,可以认为当使用者的体重等作用于小室时,通过空气在流体室和副空气室之间流动,容许小室的较 大变形,因此,能够有效地实现体压的分散化。

但是,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构造中,如专利文献2中的图1所示,床上的支承面由少数的小室构成,各小室的上表面相对于整个支承面均为较大面积比,因此,支承面对使用者的支承变得不稳定,由不适的漂浮感引起的躺卧舒适度恶化等容易成为问题。即,若相对于使用者的体重的作用区域而言各个小室的上表面的面积过大,则由于体重没有作用到的部分膨胀,从而容许体重的作用部分进行必要程度以上的较大程度的变形,这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无法稳定地支承使用者而容易产生触底等不良情况,并且,在支承面上体重的作用位置变化时,小室内的空气容易追随于此而发生移动,会给使用者带来如晕船一样的不适感。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用于变更小室内压的泵和阀也是必需的,难以满足在充分实现体压分散效果和稳定支承的同时,使构造简化并降低成本等需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75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26568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构造新颖的体压支承缓冲垫和采用该体压支承缓冲垫的床垫,该体压支承缓冲垫通过良好的缓冲性实现体压分散,并且还能够满足构造的简化和降低成本等需求。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以下,记载了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此外,以下 记载的各个技术方案中采用的构成要素能够尽可能地以任意的组合被采用。

即,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体压支承缓冲垫,在该体压支承缓冲垫的用于承载使用者的支承面配置有形成有流体室且能够缩放变形的小室,该体压支承缓冲垫的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小室的各个所述流体室利用第一连通路彼此连通而构成小室单元,并且,该体压支承缓冲垫设有形成有辅助流体室且容积可变的小室缩放辅助体,该辅助流体室借助第二连通路与该小室的该流体室相连通。

根据这样的按照第一方案构造成的体压支承缓冲垫,多个小室的流体室利用第一连通路彼此连通而构成小室单元,由此,利用流体室间的流体的流动容许使用者的体重作用下的小室的变形,从而谋求体压的分散化。其结果是,防止使用者和支承面之间的接触面局部受到较大载荷的作用,谋求防止压迫性坏疽(褥疮)和提高支承面的柔软性等。

并且,在构成小室单元的多个小室分别形成流体室,这些小室的流体室借助狭窄的第一连通路彼此连通。因此,各个流体室间的流体的移动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防止小室的急剧变形,由此,能够实现充分的缓冲性(柔软的变形特性),并且避免触底等不良情况。此外,利用第一连通路将具有大致独立的构造的多个小室的流体室之间连通,由此,易于限制由流体在各个流体室内移动所带来的小室的变形,还能够避免由小室的过大变形所造成的不适的漂浮感等。

此外,构成小室单元的小室的流体室利用第二连通路与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连通,容许经过第二连通路的流体在流体室和辅助流体室之间流动。因此,不仅利用流体室间的流体流动来容许小室的变形,还利用流体室和辅助流体室之间的流体流动来容许小室的变形,能够将小室的变形行程设定得较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有利地实现体压分散。

并且,小室的流体室和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之间利用狭窄的第二连通路相连通,因此,流体室和辅助流体室之间的流体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也能够避免由小室的急剧变形所引起的触底等不良情况。

此外,利用各个流体室之间的借助第一连通路的连通以及流体室和辅助流体室之间的借助第二连通路的连通,即使在针对朝向支承面的载荷的作用而被动地产生流体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良好的缓冲性和对使用者稳定的支承。因此,不使用泵、阀等,利用简单且低成本的构造和控制,也能够构成具备目标功能的支承面,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避免泵等的工作声,因此能够实现将更合适的体压支承缓冲垫用于作为寝具的床垫、枕头等。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体压支承缓冲垫,在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中,该体压支承缓冲垫设有多个所述小室单元,并且在每个该小室单元设有所述小室缩放辅助体。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在每个小室单元设有小室缩放辅助体,由此,能够针对每个小室单元对小室的最大变形量和柔软性、非载荷状态下的流体室内的压力等进行设定,利用与由各个小室单元构成的支承面的部位相应的变形特性,能够进一步有利地实现体压的分散化和支承面的稳定支承。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体压支承缓冲垫,在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中,所述小室缩放辅助体配置在所述支承面之外。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防止使用者的体重作用于小室缩放辅助体,且小室缩放辅助体被容许稳定地变形,由此,在朝向支承面作用载荷时稳定地产生小室的变形,因此能够稳定地发挥作为目标的支承面的缓冲性等。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记载的体压支承缓冲垫,在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小室的所述流体室收容有弹性体。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小室的变形量被弹性体弹性地限制,因此,能够避免例如在使用者坐在支承面时的过大载荷的作用下,给使用者带来由触底所引起的疼痛等不良情况。此外,收容于流体室的弹性体只要具有缓冲性就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从具有良好缓冲性能并且不易妨碍流体流动等理由来考虑,优选的是发泡弹性体。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第四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记载体压支承缓冲垫,在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中,所述小室缩放辅助体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连 接于所述小室单元。

根据第五技术方案,能够在不更换小室单元的情况下,进行小室缩放辅助体的更换,能够将损伤的小室缩放辅助体更换成新的,或更换成容积等不同的小室缩放辅助体进而改变支承面的变形特性。此外,还能够在不更换小室缩放辅助体的情况下更换小室单元,能够更换成变形特性不同的小室单元,或将损伤的小室单元更换成新的。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第五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记载的体压支承缓冲垫,在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通路与构成所述小室单元的所述多个小室形成为一体。

根据第六技术方案,小室和第一连通路形成为一体,由此,能够实现零件数量的削减和制造的容易化等。此外,与小室和第一连通路彼此独立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确保小室和第一连通路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流体密性,并且也能够谋求提高该部位的耐久性等。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第六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记载的体压支承缓冲垫,在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中,构成所述小室单元的所述多个小室构成为包括:直接连通小室,该直接连通小室的所述流体室利用所述第二连通路直接地连通于所述辅助流体室;以及间接连通小室,该间接连通小室的所述流体室借助经所述第一连通路与该间接连通小室连通的该直接连通小室的该流体室间接地连通于该辅助流体室。

根据第七技术方案,能够利用具有简单构造的第二连通路将各个小室的流体室和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之间连通。

此外,能够通过调节第一连通路和第二连通路的形状等而设定成:利用直接连通小室的流体室借助第一连通路与其他小室的流体室之间的直接连通以及直接连通小室的流体室借助第二连通路与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之间的直接连通,容易产生流体的流入及流出。另一方面,间接连通小室的流体室经由第一连通路和直接连通小室的流体室间接地连通于辅助流体室,与直接连通小室的流体室相比,易于设定成限制流体的流入及流出。 这样一来,构成小室单元的多个小室包含变形难易度不同的直接连通小室和间接连通小室,由此,能够更有利地获得体压分散效果。

并且,能够利用第二连通路相对于流体室的直接连通的有无来设定该直接连通小室和间接连通小室之间的特性的差异,因此,能够例如一边使这些小室的形状、大小、材质等大致相同,一边容易地设定变形特性的差异。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第七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记载的体压支承缓冲垫,在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中,该体压支承缓冲垫设有用于变更设定所述小室缩放辅助体中的所述辅助流体室的容积的调节用致动器。

根据第八技术方案,例如利用调节用致动器按压小室缩放辅助体而强制缩小其容积,由此,能够将流体自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送入小室的流体室,从而能够提高小室的内压,增大小室的高度尺寸。另一方面,例如若利用调节用致动器拉拽小室缩放辅助体而强制增大其容积,则将流体自流体室抽入辅助流体室,从而能够降低小室的内压,缩小小室的高度尺寸。像这样利用调节用致动器强制地变更小室缩放辅助体的容积,由此,使小室缩放变形,从而能够主动地调节支承面向使用者作用的抵接压,能够获得对使用者的按摩效果,且能够实现更有效地防止压迫性坏疽。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第八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体压支承缓冲垫中,在本发明的第九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小室缩放辅助体的所述辅助流体室利用所述第二连通路连通于构成所述小室单元的所述小室的所述流体室,并且,在该第二连通路设有用于切换各个该辅助流体室和该流体室之间的连通、阻断的切换部件。

根据第九技术方案,利用切换部件使得辅助流体室选择性地连通于流体室,由此,能够根据连通于流体室的辅助流体室的容积和壁的弹性刚度等的差异,切换小室的变形特性。此外,即使多个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的容积彼此相同,利用切换部件变更连通于流体室的辅助流体室的数量,从而能够切换小室的特性。此外,若多个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以彼此不同的容积形成,则能够通过将这些辅助流体室选择性地连通于流体室,来 切换小室的变形特性。

此外,在小室单元设有多个小室缩放辅助体,由此,例如即使一个小室缩放辅助体损伤而丧失功能,通过将其他的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连通于小室的流体室,也能够维持支承面并防止触底等,由此实现较高的可靠性。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第九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记载的体压支承缓冲垫,在本发明的第十技术方案中,该体压支承缓冲垫设有用于调节流经所述第二连通路的流体的流量的第一流量调节装置。

根据第十技术方案,通过变更第二连通路的每单位时间的流量,能够调节小室的变形速度。即,若将第二连通路的流量设定得较大,则小室针对输入而迅速变形,能够提高输入初期的缓冲性。另一方面,若将第二连通路的流量设定得较小,则小室针对输入而缓慢变形,能够提高输入初期的支承面的稳定感。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第十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记载的体压支承缓冲垫,在本发明的第十一技术方案中,在该体压支承缓冲垫中,设有多个所述小室缩放辅助体,并且设有将这些小室缩放辅助体的所述辅助流体室彼此连通的第三连通路。

根据第十一技术方案,多个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利用第三连通路彼此连通,由此,能够利用辅助流体室间的流体流动能够容许小室以较大的行程缩放变形。

并且,通过构造成多个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利用第三连通路彼此连通,从而与设有1个较大的辅助流体室的情况相比,能够限制在辅助流体室间流动的流体的流量,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流体的急速移动所造成的小室急剧变形,不易给使用者带来不适的漂浮感。

根据第十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体压支承缓冲垫,在本发明的第十二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小室缩放辅助体和所述第三连通路形成为一体。

根据第十二技术方案,通过将小室缩放辅助体和第三连通路形成为一 体,从而能够谋求构造的简化和制造的容易化。

根据第十一技术方案或第十二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体压支承缓冲垫,在本发明的第十三技术方案中,该体压支承缓冲垫设有用于调节流经所述第三连通路的流体的流量的第二流量调节装置。

根据第十三技术方案,利用第二流量调节装置调节流经第三连通路的流体的流量,由此,例如能够通过增大流量而迅速产生小室的变形,从而实现柔软的变形特性,或能够通过减小流量而缓慢产生小室的变形,从而实现较硬的变形特性,能够调节小室的变形特性。

本发明的第十四技术方案是一种床垫,其特征在于,该床垫构由第一技术方案~第十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记载的体压支承缓冲垫构成。

根据这样的按照第十四技术方案构造成的床垫,利用其良好的体压分散效果,有效地防止褥疮等的发生,并且对于由翻身等所导致的载荷作用位置的变化实现稳定的支承,由此,能够避免不适的漂浮感等。

此外,利用泵、阀对小室内压的控制不是必需的,通过使用这样的构造能够实现高性能的床垫,另一方面,若是不使用该泵、阀的构造,也能够谋求伴随着构造和控制的简化所达到的小型轻量化和低成本化,并且能够避免泵的工作声等妨碍睡眠的情况发生。

根据第十四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床垫,在本发明的第十五技术方案中,构成所述小室单元的所述多个小室在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多个该小室单元在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

根据第十五技术方案,由于人体的表面的凹凸主要排列在躯干方向上,因此,通过构成小室单元的多个小室配合人体的凹凸进行缩放,从而能够更有利地实现体压的分散化和支承面对人体的稳定支承等。并且,由于多个小室单元在宽度方向排列配置,因此,即使例如使用者由于翻身等而向宽度方向移动,也能够利用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小室单元稳定地支承使用者。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多个小室的流体室利用第一连通路彼此连通,并且利用第 二连通路连通于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由此,利用流体室间的流体流动及流体室和辅助流体室之间的流体流动来容许小室的变形,能够实现体压的分散化。此外,流体经过狭窄的连通路进行流动,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小室的变形,从而谋求支承面的稳定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床垫立体图。

图2是构成图1所示的床垫的调压支承体的立体图。

图3是构成图2所示的调压支承体的小室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小室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构成图4的小室单元的小室的俯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小室的右视图。

图7是图5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在图3所示的小室单元安装有辅助空气袋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的俯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的右视图。

图11是图9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说明图8所示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的工作的图,图12的(a)表示载荷未作用于小室上表面的静置状态,图12的(b)表示载荷作用于小室上表面的使用状态。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床垫中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的构造的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床垫中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的构造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床垫中的带缩放辅助体 的单元的构造的图。

图16是构成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床垫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的立体图。

图17是以其他角度表示图16所示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6所示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的俯视图。

图19是构成图16所示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的小室缩放辅助体的纵剖视图。

图20是构成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床垫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床垫(体压支承缓冲垫);18、调压支承体;22、小室单元;24、小室;34、流体室;36、弹性体;38、第一连通路;42、辅助空气袋(小室缩放辅助体);44、60、70、90、100、130、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46、辅助流体室;48、76、第二连通路;54、支承面;62、调节用致动器;72、第一辅助空气袋(小室缩放辅助体);74、第二辅助空气袋(小室缩放辅助体);78、第一辅助流体室;80、第二辅助流体室;84、三通阀(切换部件);92、流量控制阀(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18、132、第三连通路;134、阀(第二流量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床垫10作为根据本发明构造成的体压支承缓冲垫的第一实施方式。床垫10具有肩支承弹性体14、腿支承弹性体16和调压支承体18安装于基座12的构造。

更详细地说,基座12是由发泡聚氨酯等的弹性体形成的槽形的构件,在槽内收容有肩支承弹性体14、腿支承弹性体16和调压支承体18。此外,为了 能够稳定地支承将基座12的端部作为座位进行使用的使用者,期望基座12的槽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上下弹性变形量不会变得过大,例如由独立气泡的发泡聚氨酯等形成。

此外,肩支承弹性体14具有如下构造,即许多个呈大致截头圆锥形状的缓冲突起20与大致矩形板形状的未图示的板状底部形成为一体,并相对于该板状底部向上方突出,这些缓冲突起20的突出顶端部构成后述的支承面54。对于肩支承弹性体14的形成材料,虽没有特别限定,但期望是针对上下方向的压缩载荷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变形刚度,例如能够与基座12同样地由独立气泡的发泡聚氨酯形成,缓冲突起20因设计的形状而比基座12的槽宽度方向两端部容易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此外,腿支承弹性体16是由与肩支承弹性体14大致相同的构造及材质形成的,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腿支承弹性体16的长度方向的尺寸比肩支承弹性体14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此外,对于肩支承弹性体14和腿支承弹性体16的具体构造,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通过由较柔软的材质形成而采用不具备缓冲突起20的简单的矩形板状的构造。

并且,肩支承弹性体14和腿支承弹性体16分别嵌入于槽形状的基座12,且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肩支承弹性体14和腿支承弹性体16相对于基座12独立形成的构造,但也可以是肩支承弹性体14和腿支承弹性体16与基座12形成为一体。

如图2所示,调压支承体18具备多个小室单元22。如图3、图4所示,小室单元22具有串联地连续设置四个小室24、24、24、24而成的构造。

如图5~图7所示,小室24呈中空的圆角四角袋状,由难以伸缩的合成树脂片材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均具备四个凹部26、26、26、26的上下的合成树脂片材28、30以各个凹部26、26、26、26的开口部彼此对接的方式叠合并熔接起来,从而将四个小室24、24、24、24连续地形成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凹部26的开口周缘一体地形成有凸缘状的熔接片32,通过熔接这些熔接片32,从而将上下的合成树脂片材28、30彼此固定,形成四 个小室24、24、24、24。

此外,小室24的形状和大小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也可以在俯视时呈大致圆形。此外,为了防止小室24的上表面的过大的变形,期望将床垫10中所用的小室24的平面形状形成为小室24在最大扩张状态下的最长部分为20c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室24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尺寸均为10cm左右。

此外,在小室24的内部形成有流体室34。流体室34通过上下的合成树脂片材28、30的凹部26、26的开口部彼此对接固定从而形成于上下的合成树脂片材28、3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流体的空气进入流体室34。此外,流体室34的壁部是由挠性的合成树脂片材28、30形成,因此,其容积能够因空气相对于流体室34的流出和流入、空气的压缩等而发生变化,由此容许小室24的缩放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空气作为流体室34内的流体,但流体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空气以外的气体,还可以是水等液体。

此外,在小室24的流体室34收容有弹性体36。弹性体36呈大致矩形块状,相对于小室24而言其平面形状较小,并且,其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也较小。弹性体36可以由非发泡的弹性材料形成,但期望是轻量且柔软性优异的发泡材料,特别优选难以妨碍空气的流动的连续气泡的发泡弹性体,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连续气泡的发泡聚氨酯形成。而且,收容于流体室34的弹性体36的下端的角部与小室24的内表面接触,且弹性体36以其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自流体室34的下壁内表面分离的状态被支承。

此外,在相邻配置的小室24、24之间形成有第一连通路38。第一连通路38形成于上下的合成树脂片材28、30之间,在小室单元22中沿四个小室24、24、24、24排列的长度方向延伸,相邻配置的小室24、24的流体室34、34利用第一连通路38彼此连通。此外,第一连通路38的通路截面积与流体室34的在相同方向上的截面积相比被设为足够小,相邻的小室24、24的流体室34、34之间的连通部分成为狭窄的第一连通路38。

此外,通过将形成于上下的合成树脂片材28、30的槽部40、40的开口部彼此对接固定,从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通路38,且第一连通路38与小 室24形成为一体。由此,与小室24和第一连通路38彼此独立形成并连接的情况相比,零件数量减少且能够简单地制造,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小室24和第一连通路38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气密性和耐久性。此外,具备凹部26及槽部40的上下的合成树脂片材28、30能够通过例如合成树脂的真空成型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上下颠倒地叠合构造彼此相同的两枚片材,从而使这两枚片材成为上下的合成树脂片材28、30。

这样一来,相邻的小室24、24的流体室34、34之间利用第一连通路38彼此连通,填充到流体室34、34的空气经过第一连通路38进行流动,由此,容许小室24的缩放变形。此外,为了充分容许由经过第一连通路38的流体的流动所导致的各个小室24的缩放变形,适当地调节流体室34内的空气压,以使得利用第一连通路38彼此连通的四个小室24、24、24、24成为容许扩张变形的状态。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小室单元22具有如下构造:直线排列的四个小室24、24、24、24的流体室34、34、34、34利用三个第一连通路38、38、38串联地连通。而且,小室单元22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上下的合成树脂片材28、30之间配设有四个弹性体36、36、36、36,将上下的合成树脂片材28、30彼此叠合并固定起来。

如图8~图11所示,如此构造成的小室单元22安装有作为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空气袋42,进而成为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44。辅助空气袋42相对于小室单元22的四个小室24、24、24、24独立地形成,做成与小室24大致相同的构造,在其内部具有辅助流体室46,并且,辅助空气袋42能够因空气相对于辅助流体室46的流出及流入而进行缩放变形,从而将辅助流体室46容积设为可变。也可以与小室24的流体室34同样地在辅助流体室46收容有弹性体,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配设弹性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床垫10中,如后述那样设有多个小室单元22,针对每个小室单元22设有一个辅助空气袋42。

而且,辅助空气袋42利用第二连通路48连接于小室单元22。第二连通路48具有利用管体52将端口50a和端口50b彼此连接起来的构造,该端口50a设 于小室24且与流体室34连通,该端口50b设于辅助空气袋42且与辅助流体室46连通。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连通路48相对于小室24及辅助空气袋42独立,端口50a、50b固定于小室24和辅助空气袋4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管体52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端口50a、50b,由此,辅助空气袋42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连接于小室单元22,能够将辅助空气袋42相对于小室单元22独立地进行更换。

这样一来,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利用第二连通路48与小室24的流体室34连通。而且,根据小室24的缩放变形而在流体室34和辅助流体室46之间产生经过第二连通路48的空气的流动,由此,辅助空气袋42进行缩放变形。由此,在利用由第一连通路38连通的流体室34之间的流体流动的基础上,还利用由第二连通路48连通的流体室34和辅助流体室46之间的流体流动,来容许小室24的缩放变形,因此,能够确保小室24的缩放变形的上下行程较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小室单元22的四个小室24、24、24、24中,位于端部的那一个小室24成为具备端口50a的直接连通小室24a,直接连通小室24a的流体室34利用第二连通路48直接地连通于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另一方面,其他三个小室24、24、24成为不具备端口50的间接连通小室24b,这些间接连通小室24b的流体室34借助第一连通路38和直接连通小室24a的流体室34间接地连通于第二连通路48及辅助流体室46。由此,在直接连通小室24a中,对于载荷的输入,利用经过第一连通路38的流体的流动和经过第二连通路48的流体的流动来迅速地产生缩放变形,因此,与间接连通小室24b相比,直接连通小室24a具有较柔软的变形特性。

而且,利用多个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44构成图2所示的调压支承体18。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调压支承体18中,在长度方向上呈彼此对称构造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44a、44b以小室单元22位于比辅助空气袋42靠长度方向内侧的位置的方式在长度方向上排成2行地配置,并且,这些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44a、44b在宽度方向上排成7列地配置。由此,在调压支承体18中,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以8行×7列的方式配置有56个小室24,构成各小室单元22 的四个小室24、24、24、24均在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各有7个辅助空气袋42在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14个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44的小室单元22安装于由发泡聚氨酯等形成的1个底板53,这些小室单元22相互定位。

如图1所示,这样的调压支承体18配设于基座12的槽内,构成床垫10。即,调压支承体18的14个小室单元22配设于肩支持弹性体14和腿支承弹性体16之间,并且,辅助空气袋42配设于相对于肩支承弹性体14和腿支承弹性体16而言靠长度方向外侧的位置。而且,利用肩支承弹性体14、腿支承弹性体16和多个小室24构成用于承载使用者的支承面54。此外,床垫10的支承面54是假定在使用者睡眠时受到载荷作用的中央部分,基座12的左右两端部和配设有辅助空气袋4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面54之外。

这样构造成的床垫10铺设于未图示的床上,用来支承使用者。此外,虽然在图中未表示,例如,也可以在将肩支承弹性体14、腿支承弹性体16和调压支承体18安装于基座12之后,在基座12的上开口部安装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薄板状的盖构件,用来覆盖支承面54及辅助空气袋42的上方。此外,还可以用床单等覆盖床垫10的表面,从而防止床垫10的脏污等。

在此,在床垫10中,若使用者的体重在上下方向上输入到小室24,则小室24根据输入的大小沿上下进行缩放变形。以下,利用图12说明小室24的动作。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将图12所示的四个小室自左侧起依次称为小室24A、小室24B、小室24C、小室24D。

在图12中,示意地示出针对上下输入的小室24的缩放变形。在图12的(a)所示的静置状态下,各个小室24即使受到人的体重作用也不会发生触底且会以容许缩放变形的程度膨胀,并且,辅助空气袋42呈收缩的状态。此外,在没有载荷输入的静置状态下,各个小室24的形状是基于收容于流体室34的弹性体36而设定的,各个小室24的高度尺寸与弹性体36的高度尺寸大致相同。

而且,如图12的(b)所示,若载荷输入到特定的小室24D,则该小室24D由于载荷输入而沿上下被压缩,流体室34的内压上升,因此空气从小室24D 的流体室34向第一连通路38被挤出,被挤出的空气依次流入其他小室24C、24B、24A。由此,随着有载荷输入的小室24D收缩变形且高度尺寸变小,小室24A~小室24C扩张变形且高度尺寸变大。因此,在因承载使用者而有载荷输入的小室24D中,降低了人体和支承面54之间的抵接压(体压),并且小室24A~小室24C的朝向人体作用的抵接压变大,从而实现体压的分散化。

在图12中,为了易于理解,说明了载荷仅输入到小室24D的情况,但由于构成小室单元22的四个小室24A~小室24D在成为人体的躯干方向的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所以也存在大小不同的载荷同时作用于几个小室24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受到较大载荷作用的小室24中上下的收缩变形量变大,并且,在受到较小载荷作用的小室24中上下的收缩变形量变小,因此,使得人体和支承面54之间的抵接压均等化,从而实现利用体压分散来防止压迫性坏疽(褥疮)和改善躺卧舒适度。

此外,在图12中,因为小室24A的流体室34借助第二连通路48连通于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所以空气自小室24A的流体室34向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流入。由此,容许小室24D以较大的行程收缩变形,易于进一步降低在小室24D作用的体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小室单元22的小室24A~小室24D中仅在小室24A连接有第二连通路48,从而谋求第二连通路48的构造的简化。并且,因为小室24A~小室24D各自的流体室34借助第一连通路38彼此连通,所以这些小室24A~小室24D各自的流体室34均与辅助流体室46连通。

在图12中,小室24D的流体室34借助小室24A~小室24C各自的流体室34和第一连通路38、38、38间接地与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连通。因此,与流体室34直接地连通于辅助流体室46的情况相比,容易缓慢地产生小室24D的针对载荷输入的变形,能够使使用者感到稳定的支承感。

另一方面,若载荷输入到流体室34直接连通于辅助流体室46的小室24A,则空气自被压迫的小室24A的流体室34经过第一连通路38向小室24B的流体室34流出,与此同时,空气经过第二连通路48向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 46流出。由此,与小室24D相比,在小室24A中容易迅速产生针对载荷输入的变形,能够使使用者感到支承面54的柔软。

此外,若载荷输入到位于四个小室24A~小室24D中间的小室24B,则小室24B的流体室34的空气同时向两侧相邻的小室24A、24C的流体室34、34流入,因此,与向位于端部的小室24D输入载荷时相比,输入初期的来自流体室34的流体流出量变大,容易产生针对输入的变形。此外,在向小室24C输入载荷时,也与向小室24B输入载荷时同样地,能够实现由迅速的变形所带来的柔软的支承。

这样一来,图12所示的构成小室单元22的四个小室24A~小室24D的变形特性与流体室34之间的连通方式及流体室34和辅助流体室46之间的连通方式的差异相应地有所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床垫10中,相当于图12的小室24A~小室24C的柔软的小室配置于容易受到大载荷作用的支承人体背脊、臀部的部分,并且,相当于小室24D的较硬的小室配置于难以受到载荷作用的支承人体腰部的部分(参照图1)。

如以上那样,在由容许缩放变形的小室24构成的支承面54中,分散朝向人体作用的抵接压,从而谋求改善躺卧舒适度和防止褥疮的发生等。此外,构成利用第一连通路38将多个小室24的流体室34之间连通起来而成的小室单元22,由此,使各个小室24呈紧凑的构造,并且在小室24的流体室34之间产生经过第一连通路38的流体流动,从而能够实现小室24以较大行程缩放变形。因此,能够有效地实现由小室24的缩放变形所带来的体压的分散化,并且,空气在各个小室24的流体室34内的流动被限制,降低了各个小室24的上表面的变形量,所以不易产生伴随着小室24的上表面的变形的、如晕船一般的不适感。

此外,小室24的流体室34与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连通,因此还利用流体室34和辅助流体室46之间的流体流动来容许小室24的缩放变形。因此,能够获得小室24较大的缩放变形行程,更有利地实现体压的分散化。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空气袋42在支承面54之外,配置于床垫10的长度 方向的两端部,能够避免压迫辅助空气袋42等而妨碍小室24的缩放变形,因此能够利用经过第二连通路48的流体流动有效地确保小室24的缩放变形的行程。

此外,辅助空气袋42设于每个小室单元22,构成小室单元22的小室24的流体室34与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连通。由此,能够针对每个小室单元22来设定小室24的缩放变形量,从而能够确保小室24的缩放变形量足够大,并且避免特定的小室24较大地变形而发生触底这样的不良情况。

此外,构成小室单元22的小室24的流体室34利用第一连通路38彼此连通,并且小室24的流体室34和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之间利用第二连通路48连通,经过与流体室34和辅助流体室46相比狭窄的第一连通路38、第二连通路48产生流体流动。因此,在载荷的输入初期,支承面54牢固地支承使用者,给予使用者安全感并且避免触底,另一方面,自载荷输入起随着时间的经过,支承面54沿人体的表面充分地变形,有效地实现体压的分散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小室单元22的四个小室24、24、24、24在床垫10的长度方向上直线地排列配置,因此,在位于长度方向的中间的两个小室24、24中,流体室34利用第一连通路38、38与两侧相邻的小室24、24的流体室34、34连通,容易迅速地产生由经过第一连通路38、38的流体流动所导致的变形。由此,在载荷的输入初期,通过位于长度方向的中间的两个小室24、24迅速变形,能够尽可能迅速地降低人体的抵接压。

此外,具备形成第二连通路48的端口50a的直接连通小室24a配置于小室单元22的长度方向外侧端。该直接连通小室24a的流体室34利用第一连通路38与相邻的间接连通小室24b的流体室34连通,并且利用第二连通路48与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连通。因此,在载荷的输入初期,利用经过第一连通路38、第二连通路48的流体流动容易迅速地产生直接连通小室24a的变形,有利地谋求体压的分散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床垫10中,构成小室单元22的四个小室24、24、24、24沿着人体表面的凹凸所排列的躯干方向排列配置,因此若干个小室24支承人 体表面的凹部,并且其他的小室24容易支承人体表面的凸部。其结果是,构成小室单元22的小室24利用流体室34之间的流体流动沿人体表面发生变形,从而有效地谋求体压的分散化。

此外,在小室24的流体室34收容配置有弹性体36,从而即使使用者置于床垫10的支承面54上进而使向下的载荷作用于小室24的上表面,也能够利用配置于小室24的上壁部和下壁部之间的弹性体36来防止该上壁部和下壁部直接互相接触的触底的发生。此外,若解除对于小室24的载荷输入,则利用弹性体36的弹性恢复力使小室24的上壁部和下壁部恢复到初期的位置,各个流体室34内及辅助流体室46内的空气量重置到初期状态,因此,在使用者再次使用床垫10时,也不会发生触底等不良情况而能够提供良好的躺卧舒适度。此外,即使成为小室24破损而使流体室34的空气泄漏到外部的状态,由于在流体室34配设有弹性体36,也能够利用弹性体36维持一定程度的缓冲性。

此外,辅助空气袋42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连接于小室单元22,因此,能够与小室24要求的缩放变形行程相应地选择安装容积不同的辅助空气袋42,能够将破损的辅助空气袋42从小室单元22拆下并进行更换。此外,对于后述的具备调节用致动器、切换部件和流量控制装置的构造而言,也可以将小室单元22通用化并适当地加以选择。

在图13中,示出了构成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体压支承缓冲垫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60。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构件及部位,在图中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此外,对于包含配置有多个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60的未图示的部分,能够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床垫10同样的构造。

更详细地说,图13所示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60具备变更辅助空气袋42的容积的调节用致动器62。调节用致动器62用于变更设定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的最大容积,其构造没有特别限定,可采用空气压缸、油压缸、滚珠丝杠致动器、直线电动机致动器等各种周知的致动器。

在这样的按照本实施方式构造成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60中,能够利用调节用致动器62主动地变更设定辅助空气袋42的容积。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调节用致动器62的动作向辅助空气袋42施加箭头方向的压迫力,如图13所示,辅助空气袋42被调节用致动器62所压迫,因此,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的容积变小,空气自辅助流体室46送入小室24的流体室34。由此,小室24的内压升高,小室24上表面对于人体的抵接压变大,因此,实现由较硬的变形特性所带来的稳定的支承。

此外,通过定期重复调节用致动器62对辅助空气袋42的压迫及压迫的解除,能够给使用者带来按摩效果。在要获得按摩效果的情况下,例如以下方式是有效的,即:利用调节用致动器62压迫与若干个小室单元22相连接的辅助空气袋42,并且解除调节用致动器62对与其他小室单元22相连接的辅助空气袋42的压迫力,再以规定的时间切换受到压迫的辅助空气袋42和解除压迫力的辅助空气袋42。

此外,期望的是,调节用致动器62能够将辅助空气袋42的最大容积调节到并维持在规定的大小。由此,例如,根据使用者的喜好利用调节用致动器62调节小室24的变形特性(硬度),并且调节用致动器62维持将辅助空气袋42调节到最大容积的状态,从而能够根据使用者提供最合适硬度的体压支承缓冲垫。此外,如果设有存储坚硬、柔软等多个调节状态的存储装置并且能将存储装置存储的调节状态简单地再现,则即使在多人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体压支承缓冲垫的硬度接近于使用者的喜好。此外,也可以是,调节用致动器62被控制成将作用于辅助空气袋42的压迫力维持在预先设定的大小。

在图14中,示出了构成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体压支承缓冲垫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70。该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70具有如下构造:作为小室缩放辅助体的第一辅助空气袋72及第二辅助空气袋74利用第二连通路76与构成小室单元22的小室24相连接。

第一辅助空气袋72和第二辅助空气袋74均是中空袋状且能够缩放变形,第一辅助空气袋72具备第一辅助流体室78,并且第二辅助空气袋74具备第二 辅助流体室80。第一辅助流体室78和第二辅助流体室80均有空气进入其中,并且第一辅助流体室78的容积比第二辅助流体室80的容积小。此外,在没有载荷输入小室24的静置状态下,第一辅助空气袋72和第二辅助空气袋74呈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而且,设于第一辅助空气袋72的端口50b和设于第二辅助空气袋74的端口50c均借助管体82与设于直接连通小室24a的端口50a相连接。在该管体82的中途设有作为切换部件的三通阀84,管体82在第一辅助空气袋72、第二辅助空气袋74侧分成两岔,并且利用三通阀84进行对该管体82的分支部分的连通和阻断的切换,从而第一辅助流体室78和第二辅助流体室80选择性地连通于直接连通小室24a流体室34。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连通路76除了包括管体82和端口50a、50b、50c之外,还包括三通阀84。

这样一来,在按照本实施方式构造成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70中,能够从具备容积较小的第一辅助流体室78的第一辅助空气袋72和具备容积较大的第二辅助流体室80的第二辅助空气袋74中选择与小室24的流体室34连通的辅助空气袋,因此,能够切换小室24针对输入的变形特性(硬度)。

即,若利用三通阀84使第一辅助空气袋72的第一辅助流体室78与小室24的流体室34相连通,并且阻断第二辅助空气袋74的第二辅助流体室80和流体室34之间的流体流动,则能够自流体室34流出的空气的量被设定得较少,小室24的变形量被限制。因此,由小室24的变形所带来的对向人体作用的抵接压的降低作用受到抑制,从而将小室24的变形特性设定为较硬。

另一方面,若利用三通阀84阻断第一辅助流体室78和流体室34之间的流体流动,并且使第二辅助流体室80和流体室34之间相连通,则能够自流体室34流出的空气的量被设定得较多,容许小室24的变形量较大。因此,小室24的变形特性被设定为较柔软,有利地发挥由小室24的变形所带来的对向人体作用的抵接压的降低作用。这样一来,通过将第一辅助流体室78和第二辅助流体室80选择性地连通于小室24的流体室34,能够切换小室24的变形特性(柔软性),从而能够变更设定小室24针对载荷输入的变形的响应性。

此外,将第一辅助流体室78和第二辅助流体室80两方都连通于流体室34,能够获得更大的流体室34的缩放变形的行程。此外,也可以通过将第一辅助流体室78和第二辅助流体室80两方都相对于流体室34阻断,从而将流体室34的缩放变形的行程限制得更小。

此外,也可以将三个以上的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选择性地连通于小室24的流体室34,能够更多样地切换小室24的硬度。

此外,也可以将多个具备相同容积的辅助流体室的小室缩放辅助体选择性地连通于小室24,例如,通过切换连通于小室24的流体室34的辅助流体室的数量,能够变更小室24的缩放变形行程。此外,在一个小室缩放辅助体破损而丧失功能的情况下,通过切换到其他的小室缩放辅助体,也能够使功能恢复。

在图15中,示出了构成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体压支承缓冲垫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90。在该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90中,在将小室24的流体室34和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连通起来的第二连通路48的中途,设有作为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流量控制阀92。

流量控制阀92用于调节在第二连通路48内流动的流体的每单位时间的流量,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变更设定第二连通路48的实质的通路截面积,来调节第二连通路48的流量。

而且,若增大流量控制阀92的开度,则经过第二连通路48的每单位时间的流体流动量变多,小室24针对载荷输入而迅速地变形,因此能够获得柔软且追随性较高的支承面54。另一方面,若减小流量控制阀92的开度,则经过第二连通路48的每单位时间的流体流动量变少,小室24针对载荷输入而缓慢地变形,因此能够获得在输入初期变形较少的稳定的支承面54。

此外,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并非限定于阀,例如也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得以实现,即:做成使第二连通路48的管体52变形的致动器,通过调节管体52的弯曲使得第二连通路48的流动阻力发生变化,从而变更设定流速。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造也可以在一个体压支 承缓冲垫中组合采用。此外,也可以将以上各个实施方式的构造组合应用于一个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还可以对多个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选择性地采用各个实施方式的构造,然后通过组合这些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来构成体压支承缓冲垫。

在图16~图18中,示出了构成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体压支承缓冲垫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100。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100具备七个小室单元22和七个作为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空气袋42。

小室单元2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床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四个小室24的流体室34利用第一连通路38彼此连通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床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的七个小室单元22连续地形成为一体。即,通过将具备在床长度方向上成四行且在床宽度方向上成七行配置的二十八个凹部26的上合成树脂片材28和下合成树脂片材30以凹部26的开口部彼此对接的方式熔接起来,从而七个均具备四个小室24的小室单元22形成为一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通路38形成于在床长度方向上排列地构成小室单元22的四个小室24之间,构成不同的小室单元22的小室24的流体室34之间仅借助后述的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间接地连通,没有利用第一连通路38直接地连通。

在床宽度方向上排列的七个本实施方式的辅助空气袋42形成为一体,各具备七个凹部114的上合成树脂膜110和下合成树脂膜112以凹部114的开口部彼此对接的状态进行熔接,由此,七个辅助空气袋42形成为一体。此外,在呈中空构造的辅助空气袋42的内部空间,换言之,在上合成树脂膜110的凹部114和下合成树脂膜112的凹部114之间形成有辅助流体室46。此外,在辅助流体室46可以仅收容空气,也可以收容如弹性体36那样的聚氨酯发泡体。

而且,形成为一体的七个辅助空气袋42配置于相对于形成为一体的七个小室单元22靠床长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和小室单元22的小室24的流体室34利用第二连通路48彼此连通。此外,在本实施 方式的辅助空气袋42中,端口50b设置成贯通底壁部,将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和小室24的流体室34连通起来的第二连通路48设于下方。

此外,设有使七个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彼此连通的第三连通路118。如图18、图19所示,第三连通路118设于在床宽度方向上相邻配置的辅助空气袋42之间,并使这些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彼此连通。本实施方式的第三连通路118形成于上下的合成树脂膜110、112之间,更详细地说,第三连通路118通过上下的合成树脂膜110、112以槽部120的开口部彼此对接的方式固定起来而形成,该槽部120是以上下的合成树脂膜110、112中的相邻的凹部114、114之间连接的方式而设置的。由此,第三连通路118与辅助空气袋42形成为一体,能够谋求削减零件数量和简化构造。

这样一来,多个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利用第三连通路118彼此连通,由此,直接地及间接地连通于任意的小室24的辅助流体室46的总容积变大,流体室34和辅助流体室46之间容许的流体流动的量变多。由此,与只有一个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利用第二连通路48直接连接于小室单元22的小室24来容许流体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容许小室24以较大行程变形,能够更有利地实现体压的分散化。

此外,多个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利用狭窄的第三连通路118彼此连通,因此辅助流体室46之间的流体流动的流量较小,与配置有一个具有容积较大的辅助流体室的小室缩放辅助体的构造相比,能够平缓地产生流体室34的容积变化(小室24的变形)。因此,能够防止由小室24的急剧变形所引起的不适的漂浮感,能够获得由较大的变形行程所带来的良好的体压分散效果,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躺卧舒适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七个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利用六个第三连通路118全部连通的构造,但能够利用借助第三连通路118彼此连通的辅助流体室46的数量、配置等,来调节小室24的变形特性。即,例如利用第三连通路118将若干个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彼此连通,并且使其他的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独立,由此,能够使得利用第二连通路 48与独立的辅助流体室46连通的小室24的变形特性硬于其他的小室24的变形特性。此外,也可以通过使三个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彼此连通并且使其余四个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彼此连通等方式设置第三连通路118,以使每多个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之间连通。

在图20中,示出了构成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体压支承缓冲垫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130。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130具备多个小室单元22和设于每个小室单元22的作为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空气袋42。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的辅助空气袋42彼此独立形成,并且这些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利用第三连通路132彼此连通。由此,容许多个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之间的空气的流动。第三连通路132可以与辅助空气袋42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如第二连通路48那样将相对于辅助空气袋42独立的管体连接到连通于辅助流体室46的端口,从而形成第三连通路13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连通路132设有作为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阀134。阀134用于调节能够流经第三连通路132的空气的流量,可采用球形阀、球阀、蝶阀、隔膜阀等各种周知的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连通路132中的将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辅助空气袋42、42连接起来部分分别设有阀134,能够在设有这些阀134的任意部位控制辅助空气袋42的流量。

根据这样的按照该本实施方式构造成的带缩放辅助体的单元130,利用第三连通路132将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彼此连通,由此,能够获得较大的小室24的缩放变形量,并且能够通过利用阀134调节第三连通路132的流量来调节小室24的变形特性。即,若利用阀134将第三连通路132流量设定得较小,则缓慢地产生小室24的变形,从而小室24的变形特性变硬,另一方面,若利用阀134将第三连通路132的流量设定得较大,则迅速地产生小室24的变形,从而小室24的变形特性变柔软。这样一来,能够利用阀134适当地变更设定小室24的变形特性,由此,能够容易实现符合使用者的身体、喜好的调节。

并且,期望将辅助空气袋42配置于床垫的在支承面54之外的端部,因此,配置于第三连通路132的阀134也容易配置在床垫的端部附近,能够将阀134配置于容易从外部被操作的位置。

以上,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具体的记载。例如,可以适当地变更构成小室单元22的小室24的数量。此外,构成小室单元22的小室24并非限定于直线地排列配置,例如也可以以在长度方向上排列多个小室24并且在宽度方向上也排列多个小室24的方式进行配置。

此外,构成小室单元22的多个小室24也可以彼此独立地形成。此外,小室的具体的构造仅仅只是示例,例如,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内部具备流体室的中空的小室,即:利用由合成树脂薄膜形成的一对盖体覆盖同样由合成树脂薄膜形成的筒状体的两端开口部,并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将该筒状体和一对盖体彼此固定起来。此外,小室缩放辅助体的构造也没有限定,例如可以采用与如上所述的其他方式的小室同样的构造。

此外,将上述多个小室24彼此连通的第一连通路也可以相对于小室24独立地形成,例如第二连通路48那样,能够利用设于各个小室24的端口和连接这些端口的管体来形成第一连通路。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小室24的流体室34的弹性体36不是必需的。此外,也可以使用泵、阀来调整流体室34的空气量(内压),也能够利用泵主动地控制小室24的内压。此外,在使用泵时,也可以将泵连接于小室24的流体室34,直接地调节流体室34的空气量,但是,例如若将泵连接于配置在支承面54之外的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利用泵调节辅助流体室内的空气量,由此间接地调节小室24的流体室34的空气量,则能够使泵远离支承面54,从而能够降低泵的工作声的影响。

此外,也能够利用一体成型来得到小室和小室缩放辅助体,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与将四个小室形成为一体同样地,在上下的合成树脂片材28、30中,除形成四个凹部26、26、26、26之外,在远离这些凹部26、26、26、26的位置还形成有一个凹部26,由此,能够将小室和小室缩放辅助体形成为一 体。此外,与所述实施方式的第一连通路38同样,也能够将第二连通路与小室和小室缩放辅助体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一体。

此外,也可以利用第二连通路48,使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连通于构成小室单元22的两个以上的小室24的流体室34。此外,无需使所有的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利用第二连通路48直接地连通于小室24的流体室34,例如也可以存在借助利用第三连通路连通的其他的辅助空气袋42的辅助流体室46间接地连通的辅助空气袋42。

此外,作为小室缩放辅助体,例示了与小室大致相同的构造的辅助空气袋42,但是小室缩放辅助体也可以是与小室24不同的构造。具体地说,例如,小室缩放辅助体呈硬质的中空箱状,在其内部形成有辅助流体室,并且使小室缩放辅助体的壁部的一部分能够位移,由此,也可以使辅助流体室的容积可变。此外,无需使所有的小室缩放辅助体构造成相同的形状、尺寸,可以组合采用多个种类的小室缩放辅助体。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三连通路将该多个种类的小室缩放辅助体的辅助流体室以任意的组合彼此连通,能够应对多种多样的要求特性。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面54局部由小室24构成,但也可以由小室24构成整个支承面54。此外,支承面54的一部分也可以由不具备第二连通路48及辅助空气袋42的小室单元22构成。即,床垫的支承面54的左右两端部分是使用者的臂部所处的不易受到体重作用的部位,而且还期望该两端部分在使用者撑手起身时易于支持身体,期望其具有较硬的变形特性。因此,在构成支承面54的左右两端部分的小室单元22中,消除由辅助空气袋42的容积变化所带来的对小室24的缩放变形的辅助,由此,能够以更简略的构造实现较硬的特性。

本发明的体压支承缓冲垫除了适用于床垫之外,还能够适用于枕头、轮椅的座面用缓冲垫等。特别是,在适用于枕头的情况下,若使用于调节小室24的流体室34内的空气量的泵、阀等在使用过程中不工作,则能够避免工作声,并且有效地发挥由压力的分散化所带来的良好的躺卧舒适度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