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冰镇食物盘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5208阅读:6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冰镇食物盘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品保温用品,特别是一种食物保温盘子。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饮食上除了要吃饱还要吃好,既享受美食更注重食物本身的营养。现在生活中能见到的食物盘子在使用功能上很单一,基本上就是盛放食物功能,如何保持食物的新鲜度的功能基本上没有。但是有些食品对温度、外观都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吃生鱼片需要在盘子底部加冰、西瓜用冰水冰镇后再切开、夏天水果放冰箱中冰镇,既繁琐又浪费资源和时间。

当这些在冰箱里冷藏的食品一旦端上餐桌后,如果不能持续均匀地保持冰镇状态,这些食品的品质和味道就会发生变化,如何能在顾客的食用餐过程中始终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已经成为了餐饮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设计一种能够快速均匀地对食物进行低温保温的冰镇食物盘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冰镇食物盘子,包括底板、面板、热管和冷媒包,所述的热管和冷媒包安装在底板和面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管有多根,平铺在底板和面板之间,冷媒包平铺在热管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管有多根,等间隔平铺在底板和面板之间,且热管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板上面开有多个热管安装槽和多个冷媒包安装格,每两个冷媒包安装格之间设置一个热管安装槽。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板与面板之间的四周有支撑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板与支撑结构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结构为网状结构或镂空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管管口截面的厚度小于宽度;冷媒包厚度与热管厚度 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管外观形状为U形、S形或L形,冷媒包的形状与热管形状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的面板为铜板、铝板或不锈钢板。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管为低温热管或超低温热管;所述的冷媒包的冷媒材料为蓄冷液体材料或蓄冷固体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针对现有食物盘子的功能缺点提供了一种冰镇食物盘子,主要用于餐饮行业和百姓生活的冷食食物的延时和冰镇,可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保持高级食材的新鲜程度减少二次污染等。借助冰箱将盘子蓄冷,使用方式简单、易操作。使用时蓄冷材料通过热管传到盘面缓慢放出,以达到冰镇盘子中食物的目的。

2、本发明相对传统盘子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盘子的使用方式,使盘子不仅仅具备盛装食物或美观的作用,更增加了盘子的实用性。

3、本发明在应用于饭店、家庭、食物周转中,可以按照客户要求尺寸或者需要达到的效果在冷盘中放置不同温度域、不同数量的热管,冷盘尺寸大小和形状也可以根据客户对产品要求灵活制作。

4、本发明可根据客户使用情况尺寸随意定制,使应用更加灵活、外观更加美观。

5、本发明冰镇缓释效果明显,使需要冰镇的冷菜始终处于理想温度中,不必再使用冰或水来降温,还可以将食物盛在盘子中放入冰箱速冻,一盘多用。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6、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冰镇延时长。本发明还可以用于医疗行业的低温保温和实验室的低温保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图1的B-B剖面图。

图4是图1的三维分解图。

图中:1、热管,2、冷媒包,3、面板,4、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地描述。如图1-4所示,一种冰镇食物盘子,包括底板4、面板3、热管1和冷媒包2,所述的热管1和冷媒包2安装在底板4和面板3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管1有多根,平铺在底板4和面板3之间,冷媒包2平铺在热管1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管1有多根,等间隔平铺在底板4和面板3之间,且热管1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板4上面开有多个热管安装槽和多个冷媒包安装格,每两个冷媒包安装格之间设置一个热管安装槽。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板4与面板3之间的四周有支撑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板4与支撑结构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结构为网状结构或镂空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管1管口截面的厚度小于宽度;冷媒包厚度与热管1厚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管1的外观形状为U形、S形或L形,冷媒包2的形状与热管1形状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的面板3为铜板、铝板或不锈钢板。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管1为低温热管或超低温热管;所述的冷媒包2的冷媒材料为蓄冷液体材料或蓄冷固体材料。

本发明的工原理如下:本发明的冷媒包2积蓄的能量缓释到超低温热管1中,超低温热管1内部的液体工质在吸收热量后,部分蒸发成气态随着毛细扩散至热管1内,将热量传导至整个面板3中,随着温度升高管内压力增大,管内始终保持气液混合状态,气液混合工质顺着管内毛细来回平衡管外温度。这种类似冰箱空调的蒸发、冷凝过程在热管1内快速循环进行热传递,实现了携带能量并快速传导出来的目的。

本发明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任何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的等同构思或者改变,均列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