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轨驱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0623阅读:672来源:国知局
滑轨驱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轨驱动结构,特别是一种具马达的滑轨驱动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让置物架可以自橱柜被拉出或被推入,置物架通常在左右两侧各设有一滑轨装置。组合式置物架包括至少二滑套件、多个(前、后)侧构件与一承载件,二滑套件分别套设于二滑轨装置,其中滑轨装置设置于橱柜,而滑套件通常具有与置物架的侧构件相结合的一结合部位以及供滑轨件设置的一滑槽部位,使得滑套件可装设于置物架,并可相对滑轨件移动而达成相对拉伸或相对缩入的动作,以令置物架可以被拉出或推入。另有一种置物架的底部设置在一承载重量较大的滑轨上(即本发明),同时在置物架的上方另外设置一辅助轨道,令置物架于静止或滑动时呈垂直组设。

然而,虽然通过滑轨装置能让使用者更省力,但仍需使用者手动操作,且若承载件所承载的物品较重时,使用者更需花费较大的力气才能够将置物架拉出或推入。因此,如何让使用者在操作置物架上更省力与更便利,则为研发人员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轨驱动结构,借以让使用者在操作置物架上更省力与更便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滑轨驱动结构包含一滑动轨件、一马达及一齿条。滑动轨件包含一固定轨件、一衔接轨件及一承载轨件。衔接轨件相对固定轨件呈可活动组设。承载轨件相对衔接轨件呈可活动组设。马达用以连接一控制器。控制器用以连接一电源。其中,马达与齿条设在固定轨件、衔接轨件及承载轨件的其中任二轨件。马达的转轴一端设有一齿轮。齿轮对应于齿条。借由控制器控制马达转动以控制衔接轨件及承载轨件进出固定轨件。

其中,该固定轨件具有一第一水平底面及连接于该第一水平底面的两侧的二第一垂直侧面,由该二第一垂直侧面的顶部向内形成二对称顶部平面,借由该二顶部平面与对应该二第一水平底面分别构成二第一轨道,该固定轨件的第一水平底面用以固定在一固定平面上;该衔接轨件具有一第二水平底面及连接于该第二水平底面二侧的二第二垂直侧面,该二第二垂直侧面内侧面的下半部至少设有实质上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一第一滚轮、一第二滚轮及一第三滚轮,且该第一滚轮、该第二滚轮及该第三滚轮分别穿过该第二水平底面,该二第二垂直侧面内侧面的上半部设有一第四滚轮及一第五滚轮,该第一滚轮设在该衔接轨件的前端,该第二滚轮及该第四滚轮位在该衔接轨件中间处,且该二第二滚轮及该二第四滚轮之间分别具有一间隙,该第三滚轮及该第五滚轮位在该衔接轨件后端处,该二第一滚轮、该二第二滚轮、该二第三滚轮及该二第五滚轮分别设在该二第一轨道,令该衔接轨件相对该固定轨件呈活动组设,且该第二滚轮及该第四滚轮位在该衔接轨件呈上下对称组设;该承载轨件具有二平行对称的第三轨道,该二第三轨道分别组设在该衔接轨件两垂直侧面由该第一滚轮、该第二滚轮、该第三滚轮上方以及该第三滚轮与该第四滚轮之间所形成的第二轨道,令该承载轨件相对该衔接轨件呈能活动组设,该承载轨件用以供一承载件组设。

其中,该马达设在该固定轨件,该齿条设在该衔接轨件。

其中,该马达的该齿轮设在该齿条上方,借此减少该承载轨件于承载重量后下垂现象。

其中,该马达设在该固定轨件,该齿条设在该承载轨件。

其中,该承载轨件的该二第三轨道是由一倒u型结构件的底部两侧向外水平弯折形成。

其中,该承载轨件的该二第三轨道是由二具有l型底部结构件组合而成。

其中,该衔接轨件的第一水平底面设有一穿透孔,该马达的一基座穿过该衔接轨件的该穿透孔固设于该固定轨件的前端。

其中,该承载轨件的前端设有一第一限位件,该承载轨件的尾端设有一第二限位件。

其中,当该马达正向转动令该衔接轨件往外移动同时带动该承载轨件往外移动至该衔接轨件底部的该穿透孔的尾端碰触该马达基座底端的尾端时,该衔接轨件则停止往外移动,该衔接轨件的该两第二垂直侧面的该第二滚轮、该第三滚轮及该第五滚轮坐落在该固定轨件的该第一轨道,同时该承载轨件尾端的该第二限位件碰触该马达基座顶端的尾端,令该承载轨件停止往外移动,该承载轨件的该二第三轨道分别坐落在该二第一滚轮上,且该承载轨件的尾端被夹在该二第二滚轮及该二第四滚轮之间令该承载轨件保持水平稳固状态组设。

其中,当该马达反向转动令该衔接轨件往内移动同时带动该承载轨件往内移动至该衔接轨件底部的该穿透孔的前端碰触该马达基座底端的前端时,该衔接轨件则停止往内移动复位,并且该承载轨件前端的该第一限位件碰触该马达基座顶端的前端,令该承载轨件停止往内移动复位,且该承载轨件两侧的该第三轨道的中段被夹在该第二滚轮及该第四滚轮之间令该承载轨件保持水平稳固状态组设。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滑轨驱动结构,包含一滑动轨件、一马达及一齿条。滑动轨件包含一固定轨件、一衔接轨件及一承载轨件。衔接轨件相对固定轨件呈可活动组设。承载轨件相对衔接轨件呈可活动组设。马达用以连接一控制器。控制器用以连接一电源。其中,马达设设在固定轨件。齿条设在承载轨件。马达转轴一端设有一齿轮。齿轮对应于齿条。借由控制器控制马达转动以控制承载轨件及衔接轨件进出固定轨件。

其中,该固定轨件具有一第一水平底面及由该第一水平底面两侧形成的二第一垂直侧面,由该二第一垂直侧面的顶部向内形成二对称顶部平面,借由该二顶部平面与对应该第一水平底面分别构成相二第一轨道,该固定轨件的该第一水平底面用以固定在一固定平面上;该衔接轨件具有一第二水平底面及由该第二水平底面二侧形成的二第二垂直侧面,该二第二垂直侧面内侧面的下半部至少设有实质上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一第一滚轮、一第二滚轮及一第三滚轮,且该第一滚轮、该第二滚轮及该第三滚轮分别穿透该第二水平底面,该二第二垂直侧面内侧面的上半部设有一第四滚轮及一第五滚轮,该第一滚轮设在该衔接轨件的前端,该第二滚轮及该第四滚轮位在该衔接轨件中间处,且该二第二滚轮及该二第四滚轮之间分别具有一间隙,该第三滚轮及该第五滚轮位在该衔接轨件后端处,该二第一滚轮、该二第二滚轮、该二第三滚轮及该二第五滚轮分别设在该二第一轨道,令该衔接轨件相对该固定轨件呈活动组设;该承载轨件具有二平行对称的第三轨道,该二第三轨道分别组设在该衔接轨件两垂直侧面由该第一滚轮、该第二滚轮、该第三滚轮上方以及该第三滚轮与该第四滚轮之间所形成的第二轨道,令该承载轨件相对该衔接轨件呈能活动组设,该承载轨件供一承载件组设。

其中,该第二滚轮及该第四滚轮位在该衔接轨件呈上下对称组设。

其中,该承载轨件的该二第三轨道是由一倒u型结构件的底部两侧向外水平弯折形成。

其中,该承载轨件的该二第三轨道是由二具有l型底部结构件组合构成。

其中,该衔接轨件的底部设有一穿透孔,该马达的一基座穿过该衔接轨的该穿透孔固设于该固定轨件的前端。

其中,该承载轨件的前端设有第一限位件,该承载轨件的尾端设有一第二限位件。

其中,当该马达正向转动令该衔接轨件往外移动同时带动该承载轨件往外移动至该衔接轨件底部的该穿透孔的尾端碰触该马达基座底端的尾端时,该衔接轨件则停止往外移动,该衔接轨件的该两第二垂直侧面的该第二滚轮、该第三滚轮及该第五滚轮坐落在该固定轨件的该第一轨道,同时该承载轨件尾端的该第二限位件碰触该马达基座顶端的尾端,令该承载轨件停止往外移动,该承载轨件的该二第三轨道分别坐落在该二第一滚轮上,且该承载轨件的尾端被夹在该二第二滚轮及该二第四滚轮之间令该承载轨件保持水平稳固状态组设。

其中,当该马达反向转动令该衔接轨件往内移动同时带动该承载轨件往内移动至该衔接轨件底部的该穿透孔的前端碰触该马达基座底端的前端令该衔接轨件停止往内移动复位,同时该承载轨件前端的该第一限位件碰触该马达基座顶端的前端,令该承载轨件停止往内移动复位,且该承载轨件两侧的该第三轨道被夹在该第二滚轮及该第四滚轮之间令该承载轨件保持水平稳固状态组设。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滑轨驱动结构包含一滑动轨件、一马达及一齿条。滑动轨件包含二个三节轨件、至少一固定座及至少一承载座。每一三节轨件包含一固定轨件、一衔接轨件及一承载轨件。衔接轨件相对固定轨件呈可活动组设。承载轨件相对衔接轨件呈可活动组设。固定座是一u形结构件。二固定轨件分别对称设在u形结构件的两侧垂直面。二承载轨件分别对称设在承载座的两垂直侧面。马达用以连接一控制器,控制器用以连接电源。其中,马达与齿条之一设在固定轨件。马达与齿条之另一设在承载轨件。马达转轴一端设有一齿轮。齿轮对应于齿条。借由控制器控制马达转动以控制承载轨件及衔接轨件进出固定轨件。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滑轨驱动结构包含一滑动轨件、一齿条及一马达。滑动轨件更包含至少一固定座、二固定轨件、二衔接轨件、二承载轨件及至少一承载座。该固定座是一u形结构件。该二固定轨件分别设在u形该固定座的两侧垂直面。该二衔接轨件分别设在该二固定轨件。该二承载轨件分别设在二衔接轨件。该承载座是一倒u形结构件,且该承载座的相对两侧分别设于该承载轨件。该承载座的倒u形结构件的两垂直侧面底端向内弯折形成一第四平面。齿条设置在第四平面。马达设于该固定座。该齿轮设在该齿条上方(即齿条面朝上),借由该组设令承载轨件伸出该固定轨件减少因承载重量产生下垂变形量。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滑轨驱动结构,滑动轨件上的任二组件上分别装设马达与齿条,以借由马达来控制承载轨件及衔接轨件进出固定轨件。借此,让使用者在滑动轨件的操作上更省力与更便利。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滑轨驱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滑动轨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图2的滑动轨件的前视示意图。

图5为图1的下视示意图。

图6为图1的上视示意图。

图7为图1的滑动轨件拉长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侧视示意图。

图9为图7的下视示意图。

图10为图7的上视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滑轨驱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分解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滑动轨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2的滑动轨件的前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1的下视示意图。

图16为图11的上视示意图。

图17为图11的滑动轨件拉长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侧视示意图。

图19为图17的下视示意图。

图20为图17的上视示意图。

图21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滑轨驱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分解示意图。

图23为图21的侧视示意图。

图24为图21的前视示意图。

图25为图21的滑轨驱动结构的使用示意图。

图26为图25的侧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5a、5b滑轨驱动结构

1、2滑动轨件

10、60固定轨件

11、61第一水平底面

12、62第一垂直侧面

121、621顶部平面

122、622第一轨道

20、70衔接轨件

21、71第二水平底面

211、711穿透孔

2111、7111前端

2112、7112尾端

22、72第二垂直侧面

222、722第二轨道

231、731第一滚轮

232、732第二滚轮

233、733第三滚轮

234、734第四滚轮

235、735第五滚轮

30、80承载轨件

31、81顶板

311、811第一限位件

312、812第二限位件

32、82侧板

322、822第三轨道

40、90马达

41、91基座

411、911前端

412、912尾端

413、913前端

414、914尾端

42、92齿轮

43、93控制器

44、94电源

50、510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滑轨驱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的滑动轨件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图2的滑动轨件的前视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滑轨驱动结构5a例如衔接柜体与置物架。滑轨驱动结构5a包含一滑动轨件、一马达40及一齿条50。

滑动轨件包含一固定轨件10、一衔接轨件20及一承载轨件30。衔接轨件20相对固定轨件10呈可活动组设。承载轨件30相对衔接轨件20呈可活动组设。

详细来说,固定轨件10的外形例如呈u型,并具有一第一水平底面11及连接于第一水平底面11的两侧的二第一垂直侧面12。由二第一垂直侧面12的顶部向内形成二对称顶部平面121。借由二顶部平面121与对应二第一水平底面11分别构成相互平行对称的二第一轨道122。固定轨件10的第一水平底面11例如通过螺丝锁合的方式固定在一固定平面(例如平板、桌子或厨柜)上。

衔接轨件20的外形例如呈u型,并具有一第二水平底面21及连接于第二水平底面21二侧的二第二垂直侧面22。二第二垂直侧面22内侧面的下半部至少设有实质上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滚轮231、第二滚轮232及第三滚轮233,且第一滚轮231、第二滚轮232及第三滚轮233分别穿过第二水平底面21。二第二垂直侧面22内侧面的上半部设有第四滚轮234及第五滚轮235。第一滚轮231设在衔接轨件20的前端。第二滚轮232及第四滚轮234位在衔接轨件20中间处呈上下对称组设,且二第二滚轮232及二第四滚轮234之间分别具有一间隙。第三滚轮233及第五滚轮235位在衔接轨件20后端处,且第三滚轮233及第五滚轮235为上下非对称组设。二第一滚轮231、二第二滚轮232、二第三滚轮233及二第五滚轮235分别设在二第一轨道122,令衔接轨件20相对固定轨件10呈活动组设。

承载轨件30具有一顶板31及位于顶板31相对两侧的二侧板32。承载轨件30具有分别位于二侧板32的二平行对称的第三轨道322。承载轨件30的二第三轨道322是由一倒u型结构件的底部两侧向外水平弯折形成。二第三轨道322分别组设在衔接轨件20两垂直侧面由第一滚轮231、第二滚轮232、第三滚轮233上方以及第三滚轮233与第四滚轮234之间所形成的第二轨道222(如虚线所示),令承载轨件30相对衔接轨件20呈可活动组设。承载轨件30用以供一承载件(未图示)组设。

上述承载轨件30的第三轨道322为一体成型弯折而成,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二第三轨道也可以是由二具有l型结构件组合而成(未绘示)。

在本实施例中,衔接轨件20的第一水平底面21设有一长条型穿透孔211。马达40的基座41穿过衔接轨件20的穿透孔211固设于固定轨件10的前端。此外,承载轨件30的前端设有第一限位件311,承载轨件30的尾端设有第二限位件312。第一限位件311与第二限位件312的用途容后一并说明。

马达40设在固定轨件10,马达40用以连接一控制器43。控制器43用以连接一电源44。马达40转轴一端设有一齿轮42。

齿条50例如为直齿排。齿条50设在衔接轨件20,并对应于齿轮42。借由控制器43控制马达40转动以控制衔接轨件20及承载轨件30进出固定轨件10。

本实施例的马达40与齿条50的设置位置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其它实施例中,马达40与齿条50的位置也可以对调,或是马达40与齿条50也可以分别装设于承载轨件30与衔接轨件20,或是衔接轨件20与承载轨件30。

此外,本实施例的齿条50为水平设置,齿部朝上,马达40的齿轮设在齿条50上方,借此减少承载轨件30于承载重量后下垂现象。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齿条40为垂直设置,齿部朝水平,对应马达40的齿轮转轴亦呈垂直设置,。

在本实施例及其它实施例中,滑轨驱动结构5a更可包含一遥控装置(发射器),借由遥控装置(发射器)控制控制器43启闭马达40。

在本实施例及其它实施例中,滑轨驱动构件5a更包括一上滑动轨件。承载件组设在滑动轨件的承载轨件30与上滑动轨件之间。上滑动轨件用于维持承载件于移动过程中呈垂直状态。

在其它实施例中,滑动轨件更包含至少一固定座及至少一承载座。固定座是一u形结构件。二固定轨件分别对称设在u形结构件的两侧垂直面,二承载轨件分别对称设在承载座的两垂直侧面。

请参阅图1、图3、图5至图10。图5为图1的下视示意图。图6为图1的上视示意图。图7为图1的滑动轨件拉长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图7的侧视示意图。图9为图7的下视示意图。图10为图7的上视示意图。

如图1、图3、图5、图6所示,滑动轨件的固定轨件10、衔接轨件20及承载轨件30彼此收合。此时,承载轨件30两侧的第三轨道322的中段被夹在第二滚轮232及第四滚轮234之间令承载轨件30保持水平稳固状态组设。并且,马达基座41底端的前端411抵靠于衔接轨件20底部的穿透孔211的前端2111。此外,承载轨件30前端的第一限位件311碰触马达基座41顶端的前端413。

如图7至图10所示,当马达40正向转动令衔接轨件20往外移动(沿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同时带动承载轨件30往外移动至衔接轨件20底部的穿透孔211的尾端2112碰触马达基座41底端的尾端412时,衔接轨件20则停止往外移动。衔接轨件20的两第二垂直侧面22的第二滚轮232、第三滚轮233及第五滚轮235坐落在固定轨件10的第一轨道122。此时,承载轨件30尾端尾端的第二限位件312碰触马达基座41顶端的尾端414,令承载轨件30停止往外移动。承载轨件30的二第三轨道322分别坐落在二第一滚轮231上,且承载轨件30的尾端被夹在二第二滚轮232及二第四滚轮234之间令承载轨件30保持水平稳固状态组设。

反之,当马达40反向转动令衔接轨件20往内移动同时带动承载轨件30往内移动至衔接轨件20底部的穿透孔211的第一(前)端2111碰触马达基座41底端的前端411时,衔接轨件20则停止往内移动复位。此时,承载轨件30前端的第一限位件311碰触马达基座41顶端的前端413,令承载轨件30停止往内移动复位。并且,承载轨件30两侧的第三轨道322的中段被夹在第二滚轮232及第四滚轮234之间令承载轨件30保持水平稳固状态组设。

从上述操作可知,使用者可通过马达来驱动滑动轨件拉长与缩短,借此除了解决现有需花费较大的力气才能够驱动滑动轨件伸缩的问题外,更能够自动驱动滑动轨件伸缩,以提升操作上的便利性。

请参阅图11至图14。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滑轨驱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分解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滑动轨件的侧视示意图。图14为图12的滑动轨件的前视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滑轨驱动结构5b,包含一滑动轨件2、一马达90及一齿条510。

滑动轨件2包含一固定轨件60、一衔接轨件70及一承载轨件80。衔接轨件70相对固定轨件60呈可活动组设。承载轨件80相对衔接轨件70呈可活动组设。

详细来说,固定轨件60的外形例如呈u型,并具有一第一水平底面61及连接于第一水平底面61的两侧的二第一垂直侧面62。由二第一垂直侧面62的顶部向内形成二对称顶部平面621。借由二顶部平面621与对应二第一第一水平底面61分别构成相互平行对称的二第一轨道622。固定轨件60的第一第一水平底面61例如通过螺丝锁合的方式固定在一固定平面(例如墙壁、桌子或厨柜)上。

衔接轨件70的外形例如呈u型,并具有一第二水平底面71及连接于第二水平底面71二侧的二第二垂直侧面72。二第二垂直侧面72内侧面的下半部至少设有实质上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滚轮731、第二滚轮732及第三滚轮733,且第一滚轮731、第二滚轮732及第三滚轮733分别穿过第二水平底面71。二第二垂直侧面72内侧面的上半部设有第四滚轮734及第五滚轮735。第一滚轮731设在衔接轨件70的前端。第二滚轮732及第四滚轮734位在衔接轨件70中间处呈上下对称组设,且二第二滚轮732及二第四滚轮734之间分别具有一间隙。第三滚轮733及第五滚轮735位在衔接轨件70后端处,且第三滚轮733及第五滚轮735为上下非对称组设。二第一滚轮731、二第二滚轮732、二第三滚轮733及二第五滚轮735分别设在二第一轨道622,令衔接轨件70相对固定轨件60呈活动组设。

承载轨件80包含一顶板81及位于顶板81相对两侧的二侧板82。承载轨件80具有分别位于二侧板82的二平行对称的第三轨道822。承载轨件80的二第三轨道822是由一倒u型结构件的底部两侧向外水平弯折形成。二第三轨道822分别组设在衔接轨件70两垂直侧面由第一滚轮731、第二滚轮732、第三滚轮733上方以及第三滚轮733与第四滚轮734之间所形成的第二轨道722(如虚线所示),令承载轨件80相对衔接轨件70呈可活动组设。承载轨件80用以供一承载件(未图示)组设。

上述承载轨件80的第三轨道822为一体成型弯折而成,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二第三轨道也可以是由二具有l型结构件组合而成(未绘示)。

在本实施例中,衔接轨件70的第一水平底面71设有一长条型穿透孔711。马达90的基座91穿过衔接轨件70的穿透孔711固设于固定轨件60的前端。此外,承载轨件80的前端设有第一限位件811,承载轨件80的尾端设有第二限位件812。第一限位件811与第二限位件812的用途容后一并说明。

马达90设在固定轨件60,马达90用以连接一控制器93。控制器93用以连接一电源94。马达90转轴一端设有一齿轮92。

齿条510例如为直齿排。齿条510设在衔接轨件70,并对应于齿轮92。借由控制器93控制马达90转动以控制衔接轨件70及承载轨件80进出固定轨件60。

本实施例的马达90与齿条510的设置位置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其它实施例中,马达90与齿条510的位置也可以对调,或是马达90与齿条510也可以分别装设于承载轨件80与衔接轨件70,或是衔接轨件70与承载轨件80。

在本实施例及其它实施例中,滑轨驱动结构5b更可包含一遥控装置(发射器),借由遥控装置(发射器)控制控制器93启闭马达90。

在其它实施例中,滑动轨件更包含至少一固定座及至少一承载座。固定座是一u形结构件。二固定轨件分别对称设在u形结构件的两侧垂直面。承载座是一倒u形结构件,二承载轨件分别对称设在倒u形结构件的两垂直侧面。至少一倒u形结构件的两垂直侧面底端向内湾折形成一第四平面,齿条水平设置在第四平面,齿轮设在齿条上方,借由该组设令承载轨件伸出固定轨件减少因承载重量产生下垂变形量。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齿条垂直设置,齿部朝水平,对应马达的齿轮转轴亦呈垂直设置。

请参阅图11、图13、图15至图20。图15为图11的下视示意图。图16为图11的上视示意图。图17为图11的滑动轨件拉长的立体示意图。图18为图17的侧视示意图。图19为图17的下视示意图。图20为图17的上视示意图。

如图11、图13、图15、图16所示,滑动轨件2的固定轨件60、衔接轨件70及承载轨件80彼此收合。此时,承载轨件80两侧的第三轨道822的中段被夹在第二滚轮732及第四滚轮734之间令承载轨件80保持水平稳固状态组设。并且,马达基座91底端的前端911抵靠于衔接轨件70底部的穿透孔711的前端7111。此外,承载轨件80前端的第一限位件811碰触马达基座91顶端的前端913。

如图17至图20所示,当马达90正向转动令衔接轨件70往外移动(沿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同时带动承载轨件80往外移动至衔接轨件70底部的穿透孔711的尾端7112碰触马达基座91底端的尾端912时,衔接轨件70则停止往外移动。衔接轨件70的两第二垂直侧面72的第二滚轮732、第三滚轮733及第五滚轮735坐落在固定轨件60的第一轨道622。此时,承载轨件80尾端尾端的第二限位件812碰触马达基座91顶端的尾端914,令承载轨件80停止往外移动。承载轨件80的二第三轨道822分别坐落在二第一滚轮731上,且承载轨件80的尾端被夹在二第二滚轮732及二第四滚轮734之间令承载轨件80保持水平稳固状态组设。

反之,当马达90反向转动令衔接轨件70往内移动同时带动承载轨件80往内移动至衔接轨件70底部的穿透孔711的前端7111碰触马达基座91底端的前端911时,衔接轨件70则停止往内移动复位。此时,承载轨件80前端的第一限位件811碰触马达基座91顶端的前端913,令承载轨件80停止往内移动复位。并且,承载轨件80两侧的第三轨道822的中段被夹在第二滚轮732及第四滚轮734之间令承载轨件80保持水平稳固状态组设。

请参阅图21至图24。图21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滑轨驱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2为图21的分解示意图。图23为图21的侧视示意图。图24为图21的前视示意图。

一种滑轨驱动结构包含一滑动轨件3、一齿条120及一马达110。滑动轨件3更包含至少一固定座90a、二固定轨件91、二衔接轨件92、二承载轨件93及至少一承载座95。该固定座90a是一u形结构件。二固定轨件91分别设在u形固定座90a的两侧垂直面。二衔接轨件92分别设在二固定轨件91。二承载轨件93分别设在二衔接轨件92。承载座95是一倒u形结构件,且承载座95的相对两侧分别设于承载轨件93。承载座95的倒u形结构件的两垂直侧面底端向内弯折形成一第四平面951。

齿条120设置在第四平面951。该马达110设于该固定座90a。齿轮112设在该齿条120上方(即齿条面朝上),借由该组设令该承载轨件93伸出该固定轨件91减少因承载重量产生下垂变形量。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齿条40垂直设置,齿部朝水平,对应马达40的齿轮转轴亦呈垂直设置。

请参阅图25至图26。图25为图21的滑轨驱动结构的使用示意图。图26为图25的侧视示意图。当马达110正向转动令衔接轨件92往外移动同时带动承载轨件93往外移动。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滑轨驱动结构,滑动轨件上的任二组件上分别装设马达与齿条,以借由马达来控制承载轨件及衔接轨件进出固定轨件。借此,让使用者在滑动轨件的操作上更省力与更便利。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