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压力锅的内锅和电压力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100660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压力锅的内锅和电压力锅。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均为单层内锅,其热传递速度慢,加热时不同部分的温度差异较大。还有一些食物容器采用了双层中空的结构,中空结构内部填充传热介质,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传热介质的相变,将容器底部的热量不断的传递到容器的侧壁,使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温度差值减少,以达到均温的效果,但是此类食物容器并未被用于电压力锅。此外,由于电压力锅中的内锅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位于内锅的锅口的锅牙需要满足强度要求,以防止在高压下变形,但是太厚的锅牙成本高,而过薄的锅牙无法满足强度要求。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电压力锅的内锅和电压力锅,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例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压力锅的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锅壁,所述内层锅壁包括内层侧壁和从所述内层侧壁的顶端向外延伸的内层翻边部;外层锅壁,所述外层锅壁包括外层侧壁和从所述外层侧壁的顶端向外延伸的外层翻边部,所述内层锅壁容固在所述外层锅壁内;以及封闭空腔,所述封闭空腔形成在所述内层锅壁和所述外层锅壁之间,且容纳有能够相变传热的传热介质;其中,所述内层翻边部包括锅牙,所述外层翻边部包括锅牙;所述内层翻边部的锅牙与所述外层翻边部的锅牙连接,且相互叠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具有内层翻边部和与内层翻边部连接的外层翻边部,内层翻边部和所述外层翻边部各自包括锅牙。由此,内层翻边部的锅牙和外层翻边部的锅牙连接在一起可增加锅牙处的强度,以使得内锅的锅牙在高压或高温下不会变形,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容易制造。可选地,所述内层翻边部的锅牙包括从所述内层侧壁的所述顶端向外延伸而成的内层水平部,所述外层翻边部的锅牙包括从所述外层侧壁的所述顶端向外延伸而成的外层水平部,所述内层水平部位于所述外层水平部的上方。这样,内层水平部和外层水平部形成双层构造,可满足锅牙处的强度要求。可选地,所述内层水平部的外端与所述外层水平部的外端对齐。这样,使得内层水平部和外层水平部形成的双层构造的厚度均匀,而对齐的外端具有平滑、整洁的外观,不易使使用者受伤。可选地,所述内层翻边部的锅牙还包括由所述内层水平部的外端弯折而成的包覆部,所述包覆部与所述外层水平部的外端抵顶连接。这样,具有包覆部的内层翻边部的锅牙具有更高的强度。可选地,所述内层翻边部和所述外层翻边部分别还包括有小尺寸部,且所述内层翻边部和所述外层翻边部各自的小尺寸部和所述内层翻边部和所述外层翻边部各自的锅牙间隔交错设置,所述内层翻边部的所述锅牙从所述内层侧壁向外延伸的距离大于所述内层翻边部的所述小尺寸部从所述内层侧壁向外延伸的距离,所述外层翻边部的所述锅牙从所述外层侧壁向外延伸的距离大于所述外层翻边部的所述小尺寸部从所述外层侧壁向外延伸的距离,所述内层翻边部和所述外层翻边部的小尺寸部对应叠合连接。这样,可增加强度。可选地,所述内层翻边部的小尺寸部包括从所述内层侧壁的所述顶端向外延伸而成的内层水平部,所述外层翻边部的小尺寸部包括从所述外层侧壁的所述顶端向外延伸而成的外层水平部,所述内层水平部位于所述外层水平部的上方,且所述内层水平部的外端与所述外层水平部的外端对齐。这样,双层结构可增加强度。可选地,所述内层翻边部的小尺寸部还包括由所述内层水平部的外端弯折而成的包覆部,所述包覆部与所述外层水平部的外端抵顶连接。这样,具有包覆部的内层翻边部的小尺寸部具有更高的强度。可选地,所述内层侧壁包括位于靠近所述内层侧壁的顶端处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包括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大直径段和第二小直径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大直径段和所述第二小直径段的水平连接段,其中所述第一大直径段位于所述第二小直径段的上方,所述外层侧壁与所述第一大直径段抵靠或连接。这样,可增强内锅的锅口处的强度,并且第一大直径段和第二小直径段在内锅的径向方向上的空间可用于容纳诸如压力锅的密封圈等构件。可选地,所述内层翻边部和/或所述外层翻边部均由厚度范围为0.5-5.0mm的板材制成。这样,可保证内层翻边部和/或外层翻边部的强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压力锅,其包括上述的内锅,该内锅具有内层翻边部和与内层翻边部连接的外层翻边部,内层翻边部和所述外层翻边部各自包括锅牙。由此,内层翻边部的锅牙和外层翻边部的锅牙连接在一起可增加锅牙处的强度,以使得内锅的锅牙在高压或高温下不会变形,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容易制造。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锅的分解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内锅的立体视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锅沿图2中的线M-M所截的剖视图,其中未示出把手;图5为图4中的A处的放大视图;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锅的剖视图,其中未示出把手;以及图7为图6中的B处的放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200:内锅110、210:内层锅壁110a:内层侧壁110b:内层底壁111、211:内层翻边部111a、211a:内层水平部211b:包覆部120、220:外层锅壁120a:外层侧壁120b:外层底壁121、221:外层翻边部121a、221a:外层水平部130、230:封闭空腔140:把手151:锅牙151a:内层锅牙151b:外层锅牙152:小尺寸部152a:内层小尺寸部152b:外层小尺寸部160、260:台阶部161、261:第一大直径段162、262:第二小直径段163、263:水平连接段具体实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例。通常,电压力锅包括盖体和煲体。煲体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进行清洗。内锅的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向内锅中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中包括用于加热内锅的加热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将在径向方向上靠近内锅的中心轴线AX(见图2)的方向定义为“内”,远离内锅的中心轴线AX的方向定义为“外”。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内锅100包括内层锅壁110和外层锅壁120。外层锅壁120和内层锅壁110均可由金属材料制成且可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或者如图1和图4所示,外层锅壁120大致为圆筒形,而与外层锅壁120相比,内层锅壁110更接近于球形。内层锅壁110的上端具有向上的开口,同样地,外层锅壁120的上端也具有向上的开口,内层锅壁110容纳在外层锅壁120中,内层锅壁110的上端与外层锅壁120的上端连接,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紧密贴合。内层锅壁110和外层锅壁120叠合密封焊接后,内层锅壁110与外层锅壁120之间形成封闭空腔130。内层锅壁110与外层锅壁120之间的封闭空腔130的间距范围可以为1-10mm,优选地为2-8m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封闭空腔130中设置有能够相变传热的传热介质。传热介质可由诸如氧化物、超氧化合物以及硅化物等的已知无机物质构成。当内锅100放置于煲体中的内锅收纳部中时,可启动位于电压力锅中的加热装置对内锅100进行加热,内锅100的封闭空腔130中的传热介质在受热后将发生相变变化,从而将热量快速传递到封闭空腔130中的其他区域。在煮饭过程中,热量从内锅100的整个四周向米饭的中间传递,并利用水的热量对流和直接传递,使米粒快速吸热膨胀并且糊化。具体地,内层锅壁110包括内层底壁110b、内层侧壁110a和内层翻边部111;外层锅壁120包括外层底壁120b、外层侧壁120a和外层翻边部121。内层锅壁110和外层锅壁120各自的底壁均为圆形,且各自的侧壁从各自的底壁向上延伸。内层翻边部111从内层侧壁110a的顶端向外延伸,外层翻边部121从外层侧壁120a的顶端向外延伸。参考图2和图3,外层锅壁120上还可具有把手140,方便用户移动内锅100,例如将内锅100从内锅收纳部中分离,或者放置进入内锅收纳部中。具体地,把手140安装于外层侧壁120a的外周面。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内层翻边部111包括内层小尺寸部152a和间隔开设置的内层锅牙151a,内层翻边部111的内层锅牙151a从内层侧壁110a向外延伸的距离大于内层翻边部111的内层小尺寸部152a从内层侧壁110a向外延伸的距离。当然,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内层翻边部111可仅具有内层锅牙151a,而不具有内层小尺寸部152a。外层翻边部121包括外层小尺寸部152b和间隔开设置的外层锅牙151b,外层翻边部121的外层锅牙151b从外层侧壁120a向外延伸的距离大于外层翻边部121的外层小尺寸部152b从外层侧壁120a向外延伸的距离。同样,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外层翻边部121可仅具有外层锅牙151b,而不具有外层小尺寸部152b。外层翻边部121与内层翻边部111可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且内层锅牙151a和外层锅牙151b的数量、间隔角度等可相同,从而可如下文所述,形成内锅100的锅牙151。外层翻边部121与内层翻边部111可以以例如焊接的方式连接,换句话说,内层锅牙151a和外层锅牙151b可连接并相互叠合,以形成如图3中所示的内锅100的锅牙151。同样,内层小尺寸部152a和外层小尺寸部152b可连接并相互叠合以形成如图3中所示的内锅100的小尺寸部152。如图2所示,锅牙151从内锅100的内层侧壁110a的顶端向外延伸的距离D1大于小尺寸部152从内层侧壁110a的顶端向外延伸的距离D2。具有锅牙151的内锅100可用于电压力锅,在使用时,锅牙151夹紧在煲体和盖体之间,并可提供更好的密封,从而确保电压力锅中的压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具有内层翻边部和与内层翻边部连接的外层翻边部,内层翻边部和所述外层翻边部各自包括锅牙。由此,内层翻边部的锅牙和外层翻边部的锅牙连接在一起可增加锅牙处的强度,以使得内锅的锅牙在高压或高温下不会变形,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容易制造。内层翻边部111的内层锅牙151a包括从内层侧壁110a的顶端向外延伸而成的内层水平部111a;内层水平部111a可沿大致水平的方向径向向外地延伸。外层翻边部121的外层锅牙151b包括从外层侧壁120a的顶端向外延伸而成的外层水平部121a;同样地,外层水平部121a可沿大致水平的方向径向向外地延伸。内层水平部111a与外层水平部121a叠合固定连接,且内层水平部111a位于外层水平部121a的上方。内层翻边部111的内层小尺寸部152a包括从内层侧壁110a的顶端向外延伸而成的内层水平部(未示出)。外层翻边部121的外层小尺寸部152b包括从外层侧壁120a的顶端向外延伸而成的外层水平部(未示出)。内层小尺寸部152a的内层水平部与外层小尺寸部152b的外层水平部叠合固定连接,且内层小尺寸部152a的内层水平部位于外层小尺寸部152b的外层水平部的上方,内层水平部的外端与该外层水平部的外端平齐。换句话说,形成内层翻边部111的内层水平部(包括内层锅牙151a的内层水平部111a和内层小尺寸部152a的内层水平部)沿内锅100的周向变化,即在内锅100的径向方向上。内层水平部(包括内层锅牙151a的内层水平部111a和内层小尺寸部152a的内层水平部)距离内锅100的轴向中心轴线AX的距离是变化的,以形成内层小尺寸部152a和内层锅牙151a。形成外层翻边部121的外层水平部(包括外层锅牙151b的外层水平部121a和外层小尺寸部152b的外层水平部)同样沿内锅100的周向变化,即在内锅100的径向方向上,外层水平部(包括外层锅牙151b的外层水平部121a和外层小尺寸部152b的外层水平部)距离内锅100的轴向中心轴线AX的距离是变化的,以形成外层小尺寸部152b和外层锅牙151b。内层水平部111a位于外层水平部121a的上方。这样,内层水平部111a和外层水平部121a可形成双层构造,从而满足锅牙处的强度要求。进一步地,内层水平部111a的外端可与外层水平部121a的外端平齐。这可使得内层水平部111a和外层水平部121a形成的双层构造的厚度均匀,而对齐的外端具有平滑、整洁的外观,不易使使用者受伤。可选地,内层水平部111a的外端与外层水平部121a的外端连接。这样,内层水平部111a和外层水平部121a在外端连接,并且可使得诸如焊接的连接操作更加容易。参考图5,内层侧壁110a包括位于靠近内层侧壁110a的顶端处的台阶部160,台阶部160包括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大直径段161和第二小直径段162,以及连接第一大直径段161和第二小直径段162的水平连接段163,其中第一大直径段161位于第二小直径段162的上方。外层侧壁120a连接至该第一大直径段161的外侧。这样的构造可增强锅口处的强度,并且,第一大直径段161和第二小直径段162在内锅100的径向方向上的空间可用于容纳诸如压力锅的密封圈等构件。可选地,内层翻边部111和/或外层翻边部121由厚度范围为0.5-5.0mm的板材制成。换句话说,为了得到更佳的强度,内层翻边部111的厚度T1为0.5-5.0mm,同样,外层翻边部121的厚度T2为0.5-5.0mm。由此,同样为了增加强度,内层翻边部111和外层翻边部121在内锅100的轴向方向上的总厚度可为1.0-10.0mm。本文仅图示并详细描述了内层翻边部111的内层锅牙151a和外层翻边部121的外层锅牙151b之间的连接,为了简洁,未详细描述内层翻边部111的内层小尺寸部152a和外层翻边部121的外层小尺寸部152b之间的连接。但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公开可以想到的是,内层翻边部111的内层小尺寸部152a可以以内层翻边部111的内层锅牙151a和外层翻边部121的外层锅牙151b之间的连接相似的方式与外层翻边部121的外层小尺寸部152b连接。参考图6和图7,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锅200,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内锅200具有内层锅壁210和外层锅壁220。内层锅壁210与外层锅壁220之间形成封闭空腔230。内层锅壁210上端的边缘向外延伸出内层翻边部211,而外层锅壁220的上端的边缘向外延伸出外层翻边部221。具体地,内层翻边部211的锅牙包括从内层侧壁210a的顶端向外延伸的内层水平部211a及从内层水平部211a的外端延伸的至少部分地向下延伸的包覆部211b;外层翻边部221的锅牙包括从外层侧壁220a的顶端向外延伸的外层水平部221a。内层水平部211a与外层水平部221a叠合固定连接,且内层水平部211a位于外层水平部221a的上方。包覆部211b与外层水平部211a的外端抵顶连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内层翻边部211相比,具有包覆部211b的内层翻边部211本身具有更好的强度,包覆部211b与外层水平部221a的外端抵顶连接。进一步地,包覆部211b在内锅200的轴向方向至少部分地覆盖外层水平部221a,并且包覆部211b与外层水平部221a的外端连接。这样,具有向下折弯的包覆部211b的内层翻边部211与外层水平部221a之间的连接可具有更高的强度。此外,内层翻边部111的内层小尺寸部152a还包括由内层小尺寸部152a的内层水平部(未示出)的外端弯折而成的包覆部(未示出),包覆部与外层小尺寸部的外层水平部的外端抵顶连接。另外,参考图7,与第一实施方式相似,本实施方式中的内层侧壁210a包括位于靠近内层侧壁210a的顶端处的台阶部260,台阶部260包括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大直径段261和第二小直径段262,以及连接第一大直径段261和第二小直径段262的水平连接段263。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压力锅,其包括上述的内锅,该内锅具有内层翻边部和与内层翻边部连接的外层翻边部,内层翻边部和所述外层翻边部各自包括锅牙。由此,内层翻边部的锅牙和外层翻边部的锅牙叠合且连接在一起可增加锅牙处的强度,以使得内锅的锅牙在高压或高温下不会变形,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容易制造。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例,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例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