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加热水壶。
背景技术:
电磁加热水壶一般包括一个加热底座和放置在加热底座上(内)的容器,利用励磁线圈对容器进行电磁式的加热。目前,加热底座内部的结构较为复杂,需要较多零部件的配合才能固定住励磁线圈,对于加热底座的装配非常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加热水壶,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磁加热水壶,包括容器以及为容器加热的加热底座,所述加热底座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线盘架、散热风扇、电路模块和温度传感器,线盘架内设有励磁线圈,外壳顶端的开口接有支撑盘,所述支撑盘设有至少一个凸起部,所述线盘架与支撑盘固定连接并位于支撑盘下方,所述电路模块定位在线盘架下方并电性连接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由下至上穿出支撑盘,所述支撑盘位于加热底座的顶端并支撑所述容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器包括壶身以及连接在壶身底端的五金底盘,所述壶身底部的外壁环绕设置有环形套,所述环形套将五金底盘的外缘包裹在内并与五金底盘定位连接,所述支撑盘与所述环形套活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盘还包括位于四周的支撑台,所述凸起部被支撑台环绕在内并相对于支撑台向上凸起从而形成凸台,所述凸台由下至上穿过所述环形套底部的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盘还包括位于四周的支撑台,所述凸起部在支撑盘表面呈环形布置从而在凸起部的环绕范围内形成凹座,所述环形套一端抵接支撑台,另一端包裹所述凸起部,所述环形套底部的开口位于所述凹座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五金底盘包括位于底部的导热面和在导热面外周形成的第一凹腔以及位于导热面与第一凹腔之间的第二凹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形套具有直接或间接承托底壁的承托部,环形套内设有定位部件并通过所述定位部件连接所述五金底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限位筋和至少一个扣角,所述限位筋的一端连接环形套内壁,另一端抵接五金底盘外端部,所述扣角连接环形套内壁并与限位筋交错布置,所述扣角扣接所述五金底盘外围的顶端面,所述承托部与底壁之间设有软胶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盘架与支撑盘通过定位螺栓连接固定,所述支撑盘底端面的周边设置有若干向下延伸的定位柱,所述线盘架的周边设置有向上延伸并与定位柱一一对应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入定位孔中,所述定位螺栓由下至上穿过定位孔并螺接在定位柱内的螺纹孔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器配有容器盖,所述容器盖底部可拆装地连接滤网篮,所述滤网篮悬置在容器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器配有手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容器放置在支撑盘表面后由励磁线圈直接加热,由于励磁线圈安装在线盘架上,而线盘架连接固定支撑盘,因此励磁线圈能够简单、牢固地定位在加热底座内,提高了加热底座内部零配件装配的便利程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的示意图;
图5是容器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环形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加热底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电磁加热水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电磁加热水壶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电磁加热水壶,包括容器以及为容器加热的加热底座。
加热底座具有一筒状的外壳3,外壳3内装配设有线盘架42、散热风扇6、电路模块44和温度传感器43,励磁线圈41缠绕设置在线盘架42内。外壳3顶端的开口接有支撑盘31,用于支撑和定位容器,支撑盘31的结构会在之后描述。线盘架42与支撑盘31固定连接并位于支撑盘31下方,励磁线圈41通过切割磁感线的方式对支撑盘31上的容器进行加热。
所述的电路模块44一般来说为PCB电路板,其定位在线盘架42下方并电性连接温度传感器43。具体来说外壳3的底部开口接有一底盖33,PCB电路板通过螺丝固接在底盖33上表面。
所述的温度传感器43由下至上穿出支撑盘31,其穿出的部分能抵接容器底端,以检测容器温度,从而进行自动停止等自动控制。
参考图1至图3,实施例中,支撑盘31位于加热底座的顶端并支撑容器,即支撑盘31的上表面不低于外壳3顶端面,并且不低于加热底座任意组成部分的顶端,容器用于导热及容纳液体的部分均在加热底座的上方。
容器包括玻璃材质制成的壶身2以及连接在壶身2底端的五金底盘21,五金底盘21位于励磁线圈41的正上方。壶身2底部的外壁环绕设置有环状的环形套22,该环形套22高于五金底盘21,并且将五金底盘21的外缘全部包裹在内,人体以及外物不会直接触碰五金底盘21,热量也不容易从五金底盘21从侧方向传递出来,起到隔热及保护的作用。所述的环形套22与五金底盘21定位连接。
实施例中,支撑盘31的上表面支撑环形套22,而支撑盘31是与五金底盘21不接触,那么,五金底盘21的热量不会直接传递至支撑盘31,对支撑盘31以及加热底座的影响非常轻微。
参考图2、图3和图5以及图6,支撑盘31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位于四周的支撑台311以及在中间的凸起部312,凸起部312相对于支撑台311向上凸出从而形成一个圆形的凸台315。其中,支撑台311与凸台315之间设有过渡的斜面,便于排出容器底部的滴水,从而进一步保证支撑盘31的上表面正常工作。环形套22底端具有略向下凸起的支撑点221并利用支撑点抵接支撑台311上表面。凸台315具有一定高度,其能够由下至上穿过上述的开口225,且至少不低于开口225的顶端面,该凸台315是用于对环形套22进行径向限位,为此,凸台315的外径略小于开口225的孔径,即凸台315侧壁与开口225孔壁之间仅具有较小的空隙,从而凸台315仅能在径向移动很小的段距离,但是并不影响环形套22由上至下的放在凸台315四周。
参考图3和图4,所述的五金底盘21包括位于底部的导热面213以及在导热面213外周形成的第一凹腔211。导热面213为平面片状,占据五金底盘21的大部分面积,位于励磁线圈41正上方,主要用作电磁导热。第一凹腔211由同心设置的第一内壁214、第二内壁215以及在底部连接第一内壁214、第二内壁215的底壁216围成,第二内壁215比第一内壁214更靠近导热面213。壶身可以是玻璃壶身、陶瓷壶身、塑胶壶身、五金壶身等,实施例中优选为玻璃壶身,玻璃壶身2的底端通过粘胶的方式安装并固定在第一凹腔211内。
所述环形套22 的承托部,用于直接或间接承托第一凹腔211的底壁216。直接承托即承托部与底壁216直接接触以产生支撑,而间接承托即承托部与底部之间还具有介质,譬如固态介质以将两者隔开。
参考图3和图6,环形套22内还设有限制且定位第一内壁214的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限位筋223,各限位筋223呈径向布置,其一端连接环形套22内壁,另一端抵接五金底盘21的第一内壁214,限制第一内壁214的径向自由度。
所述定位部件包括还包括至少一个扣角222,用于限制第一内壁214的轴向自由度。各扣角222连接环形套22内壁并与限位筋223交错布置,这些扣角222位于第一内壁214的上方且其下端面扣接第一内壁214的顶端面。此时,为了保证第一内壁214的顶端面能够抵住扣角222,在承托部与底壁216之间设有软胶圈24,其具有弹性,当五金底盘21向下压软胶圈24后会引起软胶圈24压缩,从而第一内壁214放于扣角222下方,之后撤去五金底盘21的下压力,软胶圈24的弹性回复力即将第一内壁214向上顶至扣角222处。
为了隔开导热面213与第一凹腔211的热量传递,从而减少对玻璃壶身2与第一凹腔211粘胶处的损坏,五金底盘21还设有第二凹腔212,第二凹腔212位于导热面213与第一凹腔211之间,开口向下,由此第一凹腔211与第二凹腔212构成一横置的“S”型,该形状可以通过弯折或者滚压成型。相对于导热面213直接连接至第一凹腔211的方式来说,由于具有第一凹腔211,导热面213至第一凹腔211具有金属材质的距离增加,热量传递存在损失,为此,第一凹腔211的温度有所降低。
上述的第二凹腔212由第二内壁215、与第二内壁215同心的第三内壁217以及在顶部连接第二内壁215、第三内壁217的顶壁218围成,也即第一凹腔211和第二凹腔212共用第二内壁215,第三内壁217的底端连接导热面213。导热面213的底端面与凸台315的顶端面存在一定间隙,从而减少对支撑盘31的热辐射,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盘31采用类似微晶板材料,导热面213的底端面与凸台315的顶端面也可以直接接触,从而提高热效率。
实施例中,参考图7,线盘架42与支撑盘31通过定位螺栓5连接固定。具体来说,支撑盘31底端面的周边设置有若干向下延伸的定位柱313,定位柱313为空心,内部为内螺纹孔,线盘架42的周边设置有向上延伸并与定位柱313一一对应的定位孔421,定位柱313插入定位孔421中,定位柱313外壁与定位孔421内壁贴合,所述的定位螺栓5由下至上穿过定位孔421并螺接在定位柱313内的螺纹孔中。
参考图2和图7,散热风扇6固定在外壳3的侧壁上或底部,位于励磁线圈41的下方,外壳3的侧壁或底盖33上设有若干散热孔32,正对散热孔32正对散热风扇6的出风口,主要用于散热和电路保护。
实施例中,参考图2,容器还配有容器盖1和手柄23,容器盖1底部可拆装地连接滤网篮13,滤网篮13悬置在容器内。通过添置的滤网篮13,在滤网篮13可以放置茶叶、养生食材等进行冲泡。
加热底座还配备一套电路控制装置7。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安装在外壳3侧壁的控制旋钮71、与控制旋钮71电性连接的主控电路盒72,主控电路盒72位于外壳3内部,一显示屏8电性连接主控电路盒并安装在控制旋钮上,由内至外伸出外壳3。
参考图8至图10的第二实施例中区别上述的实施例在于:支撑盘31上的凸起部312在支撑盘31表面呈环形布置,从而在凸起部312的环绕范围内形成凹座314,环形套22沿侧壁224向底端延伸形成具有凸出的支撑环227,环形套22内侧设有限位槽226,所述限位槽226包裹所述凸起部312并活动配合,对容器进行径向定位,并使五金底板21的导热面213位于所述凹座314内,其中,支撑环227具有一定高度,通过支撑环227抵接所述支持盘四周的支撑台311,使得导热面213不接触凹座314的上端面。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其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