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日常用品,具体是涉及到一种浸泡茶类物质的杯具。
背景技术:
饮茶是国人的习惯。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茶叶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营养蹭饭,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饮料。如果用保温杯泡茶,茶叶长时间浸泡于高温水中,就像温火煎煮一样,茶多酚,单宁等物质会大量浸出,使茶水颜色浓重,有苦涩味。但是现有的茶杯使茶叶始终浸泡在水中,无法将茶叶和水分离,很容易将茶叶泡烂。
目前隔离茶叶和水的装置中,隔离装置基本都位于杯具的上部,这种装置一方面致使杯口的结构复杂,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而且每次喝茶时,水都需要经过茶叶,影响茶叶的二次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有效隔离茶叶和水,方便二次泡茶的浸泡茶类物质的杯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杯体、杯底和杯盖,所述杯体、杯底和杯盖组成溶腔,溶腔被隔板分隔成上溶腔和下溶腔,所述隔板包括下隔板和上隔板,下隔板内部设置有下隔板通孔,上隔板内部设置有上隔板通孔和网孔,上隔板通孔和网孔在随着上隔板旋转的过程中与下隔板通孔重合或分离,所述下隔板固定连接有下隔板固定件,所述上隔板连接有上隔板连接件,所述下隔板固定件上安装有档杆,所述杯体内壁设置有使档杆在其内移动的限位凹槽。
所述上隔板连接件为圆筒状或者连接杆。
所述下隔板固定件为连接杆。
所述杯底和杯体之间螺纹连接。
所述限位凹槽至少包括两个竖向凹槽和两个横向凹槽,竖向凹槽和横向凹槽间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浸泡好茶类物质后,可以很好的将茶类物质和水隔离开,一方面,方便将第一遍泡茶后的液体倾倒,方便二次泡茶;另一方面,当暂时不需要喝茶,或者茶的浓度已经足够时,隔离开茶叶和水,可以有效的防止茶叶等被泡烂,有效控制茶的口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杯体、2杯盖、3杯底、4上溶腔、5下溶腔、6下隔板、61下隔板通孔、7上隔板、71上隔板通孔、72网孔、8下隔板固定件、9上隔板连接件、10限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杯体1、杯底3和杯盖2,所述杯体1、杯底3和杯盖2组成溶腔,溶腔被隔板分隔成上溶腔4和下溶腔5,所述隔板包括下隔板6和上隔板7,下隔板6内部设置有下隔板通孔61,上隔板7内部设置有上隔板通孔71和网孔72,上隔板通孔71和网孔72在随着上隔板7旋转的过程中与下隔板通孔61重合或分离,所述下隔板6固定连接有下隔板固定件8,所述上隔板7连接有上隔板连接件9,所述下隔板固定件8上安装有档杆,所述杯体1内壁设置有使档杆在其内移动的限位凹槽10。
所述上隔板连接件9为圆筒状或者连接杆。
所述下隔板固定件8为连接杆。
所述杯底3和杯体1之间螺纹连接。泡完的茶叶可以通过杯底3和杯体1的分离而取出,也可以通过取出下隔板6和上隔板7,然后将茶叶取出。而且当需要清洗时,只需要打开杯底3和杯盖2,就可以实现从上往下冲水。
所述限位凹槽10至少包括两个竖向凹槽和两个横向凹槽,竖向凹槽和横向凹槽间隔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档杆为突出于下隔板固定件8的横杆,其可以沿着限位凹槽10内的凹槽移动,当档杆位于横向凹槽内时,在不移动档杆的情况下,档杆连通下隔板固定件8以及下隔板6就不能上下移动,从而限制下隔板6的活动,使下隔板6和杯底3之间的空间具有可控性,大小可调。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上隔板7内的上隔板通孔71和下隔板6内的下隔板通孔61重合,并且使下隔板固定件8上的档杆放置在限位凹槽10的合适位置,使下隔板6和杯底3之间间隔有一定空间,即下溶腔5,然后将茶叶或者菊花等需要浸泡的物质通过上述重合的通孔加入到下溶腔5中,然后加入开水等物质,当浸泡时间足够,或者不想要开水和茶叶等物质继续接触的时候,旋转上隔板连接件9,使上隔板7的网孔72和下隔板通孔61重合,然后将下隔板固定件8向下移动,使下隔板6向下移动,压缩下溶腔5的空间,使水等液体物质流出下溶腔5,留下茶叶等物质,当下溶腔5中只剩下茶叶等物质时,旋转上隔板7,使上隔板7的实体物质覆盖到下隔板通孔61上,从而隔离茶叶和水。本实用新型不需要茶叶和水绝对隔离,因此,下隔板6和杯体1之间,以及上隔板7和下隔板6之间不需要完全密封。当需要重新泡茶时,只需要旋转上隔板7,重新将网孔72和下隔板通孔61重合,然后提升下隔板固定件8,使水和茶叶等重新接触。
本实用新型在浸泡好茶类物质后,可以很好的将茶类物质和水隔离开,一方面,方便将第一遍泡茶后的液体倾倒,方便二次泡茶;另一方面,当暂时不需要喝茶,或者茶的浓度已经足够时,隔离开茶叶和水,可以有效的防止茶叶等被泡烂,有效控制茶的口感。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