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凸内凹圆柱状完整面壶身及壶底上移的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3972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凸内凹圆柱状完整面壶身及壶底上移的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壶,尤其涉及一种外凸内凹圆柱状完整面壶身及壶底上移的壶。



背景技术:

壶是一种盛装液体的器皿,如茶壶、酒壶、水壶等,尤其饮茶是中国自古以来比较流行的休闲方式,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使中国在茶具的使用上也形成独到的见解,茶壶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茶壶作为一种用于泡茶、斟茶的带嘴器皿,主要由壶把、壶盖、壶嘴、壶身四个部分组成,不同的结构又区分了不同的茶壶造型,例如,根据壶盖的造型,茶壶通常分为压盖壶、嵌盖壶、截盖壶;根据外形,又分为圆器、方器、塑器、筋纹壶等。

需要指出,传统的壶,壶底位于壶身底部,此时壶底与热源直接接触,在倾倒壶内液体的过程中不便用手托住壶底,极易造成烫伤;当壶身及内部腔体过小时,会影响壶身的艺术创作面积,当壶身及内部腔体过大时,沏茶冲泡水量过多,则壶内热量增大,易使茶汤味变淡,香气减弱,同时还易破坏茶叶的维生素C;壶嘴及壶把设置在壶身上,则影响壶身360°完整面的艺术创作;凸起的浮雕面壶身往往是直接在壶身上添加材料增加厚度,导致壶身壁厚的不均匀,影响茶壶具有的透气性,从而影响泡茶质量。

本案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一种外凸内凹圆柱状完整面壶身及壶底上移的壶,该结构将壶底上移,既不影响壶身表面的创作面积,又可以控制腔体容积的大小,同时可避免手触碰壶身底部烫伤的风险;壶嘴和壶把设置在壶顶上,壶身为圆柱状360°完整面壶身,壶身的凸起部位及凸起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壶身浮雕画作品的设计布局,圆柱状360°完整面壶身外表面整体由凸起和平面构成浮雕状,壶身腔体内表面由凹进和平面构成,凹进和平面与壶身外表面凸起和平面位置相同,壶底以下的壶身内表面全为平面,该平面没有与壶身外表面凸起处对应位置凹进;壶嘴口下沿侧壁具有一定横向宽度,该侧壁底部壁厚与壶身上沿壁厚相同,弧度一致,内、外面平齐,该壶嘴口下沿侧壁为壶身上沿向上的延伸,除此之外,该壶嘴的其他壁面设置于壶脖斜面上,该结构出水会更加流畅、彻底;壶把为提梁式壶把,设置在壶顶,其中一端骑跨在壶嘴上,有利于增大纵向提梁间的跨点间距,进而增大壶盖横向直径的创作空间。

因此,针对以上方面,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了有效的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外凸内凹圆柱状完整面壶身及壶底上移的壶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外凸内凹圆柱状完整面壶身及壶底上移的壶,包括壶底、壶身、壶脖、壶嘴、壶盖、壶把;

所述壶底固定于壶身内壁,壶底底部最低平面与壶身底部平面有一定垂直距离,壶底上移的结构,既可以满足壶身外表面的创作面积,又可以控制腔体的容积大小,同时避免触碰壶身底部烫伤的风险;所述壶身为圆柱状360°完整面壶身,壶身的凸起部位及凸起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壶身浮雕画作品的设计布局,从而在增加美观度的同时,保证了壶身的透气性;所述壶脖位于壶顶上,为上细下粗状,壶脖上方的壶口处盖扣有壶盖;所述壶嘴位于壶顶,除壶嘴口下沿侧壁外的其他壁面都设置于壶脖斜面上,该结构出水会更加流畅、彻底;所述壶把为提梁壶把,设置于壶顶,其位于壶嘴一端的纵梁骑跨在壶嘴上,在保证圆柱状360°完整面壶身艺术创作的同时,增大了纵向提梁间的跨点间距,进而增大了壶盖横向直径的创作空间;

相应的,壶身外表面整体由凸起和平面构成的浮雕状,壶身腔体内表面由凹进和平面构成,凹进和平面与壶身外表面凸起和平面位置对应;壶身以壶底为分界线,分界线以上外壁凸起内壁凹进,分界线以下内侧壁全为平面;

相应的,根据壶脖表面的轮廓分为斜面内凹弧线形壶脖和斜面直线形壶脖,斜面内凹弧线形壶脖底端的外边缘与壶身上沿的外边缘衔接,斜面直线形壶脖底端的外边缘与壶身上沿的内边缘衔接;

相应的,壶嘴口下沿侧壁具有一定横向宽度,便于出水;该侧壁底部壁厚与壶身上沿壁厚相同,弧度一致,内、外面平齐,该壶嘴口下沿侧壁为壶身上沿向上的延伸。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外凸内凹圆柱状完整面壶身及壶底上移的壶的有益效果为:

⑴ 壶底上移的结构,既可以满足壶身外表面的创作面积,又可以控制腔体的容积大小,同时避免触碰壶身底部烫伤的风险;

⑵ 壶嘴与壶把设置在壶顶上,保证了圆柱状360°完整面壶身的整体浮雕艺术创作;

⑶ 壶身的凸起部位及凸起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壶身浮雕画作品的设计布局,从而在增加美观度的同时,保证了壶身的透气性;

⑷ 壶嘴口下沿侧壁具有一定横向宽度,该侧壁底部与壶身上沿壁厚相同,内、外面平齐,该壶嘴口下沿侧壁为壶身上沿向上的延伸,该结构出水会更加流畅、彻底;

⑸ 壶把为提梁壶把,提梁壶把的其中一端骑跨在壶嘴上,该结构有利于增大纵向提梁间的跨点间距,进而增大壶盖横向直径的创作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外凸内凹圆柱状完整面壶身及壶底上移的壶的两种立体图;

图3与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外凸内凹圆柱状完整面壶身及壶底上移的壶的两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外凸内凹圆柱状完整面壶身及壶底上移的壶的壶嘴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外凸内凹圆柱状完整面壶身及壶底上移的壶的壶身上沿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壶底;2、壶身;3、壶身上沿;4、壶脖;5、壶嘴;6、壶嘴口下沿侧壁;7、壶盖;8、壶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3、5、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外凸内凹圆柱状完整面壶身及壶底上移的壶,包括壶底1、壶身2、壶身上沿3、壶脖4、壶嘴5、壶嘴口下沿侧壁6、壶盖7、壶把8;

所述壶底1固定于壶身2内壁,壶底1底部最低平面与壶身2底部平面有一定垂直距离,壶底1上移的结构,既可以满足壶身2外表面的创作面积,又可以控制腔体的容积大小,同时避免触碰壶身2底部烫伤的风险;所述壶身2为圆柱状360°完整面壶身2,壶身2的凸起部位及凸起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壶身2浮雕画作品的设计布局,从而在增加美观度的同时,保证了壶身2的透气性;所述壶脖4位于壶顶上,为上细下粗状,其壶脖4上方的壶口处盖扣有壶盖7;所述壶嘴5位于壶顶,除此之外,壶嘴5的其他壁面都设置于壶脖4斜面上,该结构出水会更加流畅、彻底;所述壶把8为提梁壶把,设置于壶顶,其位于壶嘴5一端的纵梁骑跨在壶嘴5上,在保证圆柱状360°完整面壶身2艺术创作的同时,增大了纵向提梁间的跨点间距,进而增大了壶盖7横向直径的创作空间;

相应的,壶身2外表面整体由凸起和平面构成的浮雕状,壶身2腔体内表面由凹进和平面构成,凹进和平面与壶身2外表面凸起和平面位置对应;壶身2以壶底1为分界线,分界线以上外壁凸起内壁凹进,分界线以下内侧壁全为平面;

相应的,壶脖4表面的轮廓为斜面直线形壶脖,其斜面直线形壶脖4底端的外边缘与壶身上沿3的内边缘衔接;

相应的,壶嘴口下沿侧壁6具有一定横向宽度,便于出水;该侧壁底部壁厚与壶身上沿3壁厚相同,弧度一致,内、外面平齐,该壶嘴口下沿侧壁6为壶身上沿3向上的一段延伸。

实施例2

如图2、4、5、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外凸内凹圆柱状完整面壶身及壶底上移的壶,包括壶底1、壶身2、壶身上沿3、壶脖4、壶嘴5、壶嘴口下沿侧壁6、壶盖7、壶把8;

其壶脖4表面的轮廓为斜面内凹弧线形,该斜面内凹弧线形壶脖4底端的外边缘与壶身上沿3的外边缘衔接,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本案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轻易对这些实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案不限于以上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案的揭示,对于本案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