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顶腰、抬腿、托头的电动床,属于智能家居领域。
背景技术:
床是一种人们用于睡眠、休息的工具,我们在一天中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需要在床上花费的,因此,床的舒适性至关重要,人们如果缺乏睡眠,就会严重影响生活,所以床舒适性很重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床的要求也不断增加,比如医院病床,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活动功能,用来适应人在床上的各种不同姿势。电动床是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设计的,利用电机驱动装置来驱动床体调整床的状态进而满足人们对床功能的需求,而现在的电动床已经实现了背部和腿部的独立升降,大大满足了人们对床不同状态的需求。根据人机工程学来讲,人体腰椎具有一定曲线,弯曲部分长时间悬空会对腰部产生持续的压迫,使腰部产生不适,甚至会产生腰部疾病,而且头部也会产生不适,但是现在的电动床还没有好的方法来解决这种问题。
在专利201420713909.7中,公开了一种具有腰部顶起功能的电动床,该电动床包括床体、两个背部升降装置、两个腿部升降装置、两个臀部支撑机构以及若干
床板。所述背部升降装置包括推杆电机、顶腰支架以及靠背支架。该装置能够避免使用者长时间躺在床上时腰部不适,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但是该装置没有头部的支撑装置,且在升起后靠背支架后面产生很大的空隙,占用了较大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顶腰、抬腿、托头的电动床,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顶腰、抬腿、托头的电动床,包括床腿、床架、床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架、腿部支撑装置、靠背装置、顶腰装置、头部支撑装置、第一直线电机、第二直线电机,其中,
所述床架沿其长度方向具有滑槽,所述移动架沿其长度方向具有滑块,配置成所述移动架可在所述床架上滑动;
所述腿部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架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架杆,所述第一直线电机与所述移动架铰接,所述第一直线电机的推杆与所述第一连架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架杆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架的第一位置铰接,所述第一位置位于移动架的左部且距离中点位置10-20厘米,所述第二连架杆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架的左端铰接,配置成所述第一连架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架杆和移动架形成四边形机构,该四边形机构可在所述第一直线电机的推动下运动;
所述靠背装置包括两个靠背竖支架和靠背横支架,所述靠背横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靠背竖支架的第二位置固接,所述第二位置位于靠背竖支架的下部且距离下端20-30厘米;所述第二直线电机与所述床架铰接,所述第二直线电机的推杆与所述靠背横支架铰接,所述靠背竖支架的下端分别与所述移动架铰接,配置成所述第二直线电机的推杆伸出,可推动移动架向右运动并抬起靠背装置;
所述顶腰装置包括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床架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和第五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靠背横支架铰接,所述第五连杆的另一端具有滑块,所述靠背竖支架的中部具有滑槽,配置成当第二直线电机的推杆伸出时,第五连杆的滑块可沿所述靠背竖支架的滑槽滑动,并使第四连杆和第五连杆的铰接处高于靠背装置;
所述头部支撑装置包括第六连杆、第七连杆和头部支撑架,所述第六连杆为L型连杆且其一端与第二连杆的第三位置铰接,所述第三位置为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的铰接处,所述第六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七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头部支撑架固接,所述头部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靠背竖支架的上端铰接,配置成当第二直线电机的推杆推出时,可通过第六连杆、第七连杆将头部支撑架顶起。
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由第一直线电机带动腿部支撑装置转动,可实现抬腿功能,由第二直线电机带动靠背装置、顶腰装置、头部支撑装置,实现床的倾斜、顶腰、托头功能,与此同时移动架向后运动,减小了靠背装置后的空隙,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躺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床板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顶腰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如图1、2、3、4所示,一种可顶腰、抬腿、托头的电动床,包括床腿1、床架2、床板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架4、腿部支撑装置5、靠背装置7、顶腰装置6、头部支撑装置8、第一直线电机9、第二直线电机10,其中,
所述床架2沿其长度方向具有滑槽,所述移动架4沿其长度方向具有滑块,配置成所述移动架4可在所述床架2上滑动。
所述腿部支撑装置5包括第一连架杆51、第一连杆52、第二连架杆53,所述第一直线电机9与所述移动架4铰接,所述第一直线电机9的推杆与所述第一连架杆51铰接;所述第一连架杆51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架4的第一位置铰接,所述第一位置位于移动架4的左部且距离中点位置10-20厘米,所述第二连架杆53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架4的左端铰接,配置成所述第一连架杆51、第一连杆52、第二连架杆53和移动架4形成四边形机构,该四边形机构可在所述第一直线电机9的推动下运动。
所述靠背装置7包括两个靠背竖支架71和靠背横支架72,所述靠背横支架7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靠背竖支架71的第二位置固接,所述第二位置位于靠背竖支架71的下部且距离下端20-30厘米;所述第二直线电机10与所述床架2铰接,所述第二直线电机10的推杆与所述靠背横支架72铰接,所述靠背竖支架71的下端分别与所述移动架4铰接,配置成所述第二直线电机10的推杆伸出,可推动移动架4向右运动并抬起靠背装置7。
所述顶腰装置6包括第二连杆61、第三连杆62、第四连杆63、第五连杆64,第二连杆61的一端与所述床架2铰接,所述第二连杆6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6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6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杆63的一端和第五连杆64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63的另一端与所述靠背横支架72铰接,所述第五连杆64的另一端具有滑块,所述靠背竖支架71的中部具有滑槽,配置成当第二直线电机10的推杆伸出时,第五连杆64的滑块可沿所述靠背竖支架71的滑槽滑动,并使第四连杆63和第五连杆64的铰接处高于靠背装置7。
所述头部支撑装置8包括第六连杆81、第七连杆82和头部支撑架83,所述第六连杆81为L型连杆且其一端与第二连杆61的第三位置铰接,所述第三位置为第二连杆61与第三连杆62的铰接处,所述第六连杆8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连杆8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七连杆82的另一端与所述头部支撑架83固接,所述头部支撑架83的一端与所述靠背竖支架71的上端铰接,配置成当第二直线电机10的推杆推出时,可通过第六连杆81、第七连杆82将头部支撑架83顶起。
本实用新型由第一直线电机9带动腿部支撑装置5转动,可实现抬腿功能,由第二直线电机10带动靠背装置7、顶腰装置6、头部支撑装置8,实现床的倾斜、顶腰、托头功能,与此同时移动架4向后运动,减小了靠背装置7后的空隙,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