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设计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支撑架以及搁脚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休闲椅是人们平常享受闲暇时光用的椅子,这种椅子并不像餐椅和办公椅那样的正式,有一些小个性,能够给你视觉和身体的双重舒适感。
休闲椅靠背一般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人的腿部姿势也是变动的。为了让用户达到比较舒适的状态,要求搁脚可以随着人的腿部姿势变动而自动调整角度。
申请人设计了一种搁脚凳,这种搁脚凳装配简单、拆卸方便,可以随着使用者的腿部姿势变动而自动调整角度。配合该搁脚凳的搁脚调节机构,申请人设计出了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提供稳定支撑力的支撑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为搁脚凳的搁脚调节机构提供稳定支撑力的支撑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装配简单、拆卸方便,可以随着使用者的腿部姿势变动而自动调整角度的搁脚调节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支撑架,包括下端的基座以及设置在基座上的连接部。
作为优选,所述基座上与连接部通过一块弧形支撑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U型支架,所述U型支架包括横板与设置在横板两侧的弧形支撑板,连接部设置在弧形支撑板的上端。采用U型支架,在U型支架弧形支撑板的上端设置连接部来提供支撑,形成两条支撑线,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两个用于装配的通孔。通过设置通孔,通过插接板非常容易就能实现滑动支撑件的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基座上设置有矩形凸棱。采用矩形凸棱与固定槽的设计,限定支撑架的周向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与弧形支撑板之间形成插接槽。插接槽的设置使得滑动支撑件插接入连接部后,连接更稳固,不会发生位移。
一种搁脚调节机构,包括上述所述的支撑架,还包括滑动支撑件、滑动件以及上盖,所述滑动支撑件固定安装在连接部上,滑动件设置在滑动支撑件上,并可沿滑动支撑件来回滑动,所述上盖固定安装在滑动件上。
作为优选,所述滑动件竖直设置,滑动件的两侧面设置有弧形轨道;所述滑动支撑件为组件,包括滑动支撑件a和滑动支撑件b,所述滑动支撑件a和滑动支撑件b各自与滑动件的弧形轨道相对的这一面上分别设置有与弧形轨道配合的弧形卡槽,滑动件通过设置在其上的弧形轨道夹设在滑动支撑件a和滑动支撑件b之间;所述上盖安装在滑动件上。当人体腿部姿势改变时,会对上盖施加一定的作用力,上盖随之将作用力传递给与之相连的滑动件,带动滑动件沿滑动支撑件的弧形卡槽运动,直至人体腿部调整至最舒服的姿势后,上盖同时停止运动。搁脚调节机构的上盖可以随人体腿部姿势变动而随滑动件运动,保证用户达到最佳的舒适性。
作为优选,所述滑动支撑件的下端开设有用于和连接部插接的插接孔。
作为优选,所述滑动支撑件的侧面设置有插销板孔,连接部的相应位置设置有两个通孔,所述滑动支撑件和连接部通过插销板固定连接,所述插销板上设置有两个插销。滑动支撑件和连接部采用插接连接,并通过插销板固定,拆装均非常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支撑架结构简单,配合该搁脚凳的搁脚调节机构能够提供稳定支撑力。
2.搁脚调节机构的上盖可以随人体腿部姿势变动而随滑动件运动,保证用户达到最佳的舒适性。具体过程为:当人体腿部姿势改变时,会对上盖施加一定的作用力,上盖随之将作用力传递给与之相连的滑动件,带动滑动件沿滑动支撑件的弧形卡槽运动,直至人体腿部调整至最舒服的姿势后,上盖同时停止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搁脚凳的结构爆炸图一(除侧盖)。
图2是搁脚凳的结构爆炸图二(除侧盖)。
图3是搁脚凳的装配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上、下盖和侧盖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暗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支撑架的正面视图。
图9是支撑架的侧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本实施例中将滑动件滑动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将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定义为侧面、两侧等,将前后方向定义为长度方向,将左右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特别的,将设置在滑动件上的弧形轨道的厚度定义为弧形轨道的宽度。
实施例1:
如图1~图9所示的搁脚凳,包括支脚1、支撑架2、滑动支撑件3、滑动件4、上盖5、下盖6以及侧盖7。支脚1为四星脚,中心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支撑架2的安装孔(图上未标识)。支撑架2包括基座22和U型支架23,基座22的下端固定在支脚1的安装孔内。基座22的安装方式有两种:方式一:基座为圆柱形,在基座的外圈设置有外螺纹,在支脚1的安装孔内设置有相配合的内螺纹,两者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方法二:在基座上设置有矩形凸棱,在支脚1的安装孔内设置有固定槽,基座安装在安装孔内并通过矩形凸棱与固定槽的配合完成两者之间的固定。U型支架23固定设置在基座22的上端。U型支架23包括与基座22相连接的横板24以及设置在横板24两侧的弧形支撑板25,在弧形支撑板25的上端设置有连接部21。连接部21与弧形支撑板25之间形成插接槽。滑动支撑件3的下端开设有插接孔34,该插接孔34为方孔,滑动支撑件3通过插接孔34插接安装在连接部21上。为了使滑动支撑件安装的稳定性更高,在滑动支撑件3的侧面设置有插销板孔37,在连接部21的相应位置设置有两个通孔。插销板35扣接在插销板孔37内,插销板35上的两个插销36穿过连接部21上的两个通孔,完成滑动支撑件3的固定。滑动件4的下端两侧设置有弧形轨道41,滑动件4安装在滑动支撑件3上并可沿滑动支撑件3来回滑动。滑动件4的上端端面设置有多个用于与上盖5固定的螺孔42,上盖5安装在滑动件4上并通过螺钉螺孔42配合完成上盖5与滑动件4的固定,此时,上盖5可随滑动件4的滑动而运动。在沿滑动件4的滑动方向,滑动件4的长度大于滑动支撑件3的长度。滑动件4相对宽大,不仅可以使在滑动件4滑动时沿弧形卡槽33滑动时保持充分接触,还对上盖形成稳定的支撑,使其不会轻易产生扭转。滑动支撑件3为组件,包括滑动支撑件a31和滑动支撑件b32,滑动支撑件a31和滑动支撑件b32各自与滑动件4的弧形轨道41相对的这一面上分别设置有与弧形轨道41配合的弧形卡槽33,滑动支撑件a31和滑动支撑件b32上的弧形卡槽33分别卡设在滑动件4下端两侧的弧形轨道41上。当人体腿部姿势改变时,会对上盖5施加一定的作用力,上盖5随之将作用力传递给与之相连的滑动件4,带动滑动件4沿滑动支撑件3的弧形卡槽33运动,直至人体腿部调整至最舒服的姿势后,上盖5同时停止运动。搁脚凳的上盖5可以随人体腿部姿势变动而随滑动件4运动,保证用户达到最佳的舒适性。
下盖6的下端开设有用于支撑架2穿过并在搁脚凳调整过程中提供支撑架2相对活动空间的槽孔61,下盖6与上盖5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滑动支撑件a31和滑动支撑件b32下端的相应位置处分别开设有长方形缺口,两者组合之后形成方孔即插接孔34。上盖、下盖之间形成空腔,滑动支撑件、滑动件及支撑架的上端处在该空腔内。侧盖7设置在上盖5与下盖6的侧面,侧盖7与上、下盖之间通过多个暗扣8连接。采用上、下盖及侧盖7的设计,外观看不到结构件,外观美观,采用暗扣8连接侧盖7与上、下盖体,装配方便、拆卸容易,可以反复使用。每一面的侧盖7与上、下盖体之间均通过4组暗扣8连接,每组暗扣8均包括公扣81和母扣82。4个公扣81中两个固定在上盖5侧面的两端,另外两个固定在下盖6侧面的两端;4个母扣通过螺钉固定在侧盖7的相应位置处。具体连接方式为:公扣81上设置有端部为球体的插扣83,母扣82上设置有可以塑性变形的插槽a84;插扣83的球体对准插槽a84的开口部位,用力推压插扣83和插槽a84,使插槽开口部分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让插扣83a的球体部分进入插槽,当球体到位后,插槽回弹抱紧球体,达到锁紧目的。在上、下盖侧面设置有连接柱51,连接柱51为螺孔柱,公扣81上设置有与连接柱51过盈配合的插槽b85,公扣81插接入连接柱51后通过螺钉进一步固定。
为了使搁脚凳的上盖能在相应位置固定,而不会因受到微小的力的作用就发生位移。申请人设计了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弧形轨道41为圆弧形,弧形轨道41的宽度由中间向前后两端依次递增。这种轨道宽度变化的设计,使得弧形卡槽33与弧形轨道41越靠近两端,其过盈程度越高,有效避免人体腿部搁在上盖5上之后,上盖5受到很小的力即移动的情况的发生。
方式二:弧形轨道41包括前、中、后三段,中段轨道的圆心与前、后段轨道的圆心不在同一位置。弧形轨道41包括前、中、后三段,初始状态下,滑动支撑件3卡设在中段轨道上,当人体腿部搁在上盖5上之后,会对上盖5施加一定的作用力,上盖5随之将作用力传递给与之相连的滑动件4,带动滑动件4沿滑动支撑件3的弧形卡槽33运动,而由于中段轨道的圆心与前、后段轨道的圆心不在同一位置,使得滑动支撑件3运动到与前或后段轨道接触时,会与前或后段轨道产生过盈配合,此时,要使上盖5继续运动将需要更大的外力作用方可,从而避免上盖受到很小的力即移动的情况的发生。
搁脚凳的组装方式为:步骤一:滑动支撑件a31和滑动支撑件b32卡入滑动件4对应的弧形轨道41内,用螺钉固定滑动支撑件a31和滑动支撑件b32。步骤二:将步骤一组装好的部件和上盖6用螺钉固定连接。步骤三:将步骤二完成的部件和下盖7用螺钉连接后(螺钉连接上盖6和下盖7),用面料包裹。步骤四:将步骤三完成的部件和连接部连接,具体为:将下盖6的槽孔61对准支撑架2后,穿过支撑架2,将滑动支撑件的插接孔34对准插接入插接部,并通过插销板35完成两者之间的固定。步骤五:将侧盖上的母扣对准上、下盖上的公扣扣合,完成组装。
搁脚凳的全部构件材质(除螺钉之外)均为塑料件,成本较低,重量轻盈。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基座22上与连接部21通过一块弧形支撑板连接,这种方式使得上盖得到的是单线支撑,稳定性偏弱,但成本较低。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