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移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8563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百叶移动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外遮阳领域,具体涉及户外百叶窗,特别是一种能够收起和放下的百叶移动机构。



背景技术:

户外百叶窗与室内的百叶窗相比,很大的区别在于应用的场所和环境不同。室内的移动百叶窗或室内的百叶窗只需能够遮蔽窗户,和调整百叶的打开角度即可,无需考虑室外恶劣气象条件的影响。而户外移动百叶窗由于设置在室外,所以必须要能适应各种可能的恶劣气象条件,如台风、暴雨、沙尘、冰雹以及积雪、冰凌等,同时还要考虑外部偶然条件的影响,如防盗、防火、防雷以及误操作等。

现有户外移动百叶窗通过百叶重力或底杆配重实现百叶的展开过程和转向功能,百叶之间以及百叶与驱动机构之间通过铁丝或强度较弱的连接结构连接起来,连接强度较弱,百叶本身几乎为不受约束的自由体,百叶展开后,如果克服百叶重力或底杆配重就能改变百叶的展开和转向的角度,这种结构的户外移动百叶窗在刮风或人为干扰时,都可以通过克服百叶重力或底杆配重改变百叶的展开和转向的角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而,现有户外移动百叶窗自身抗风能力低,百叶的收放和转动不可靠,不能适应高层建筑或气象条件变化频繁地区的使用要求。而且,户外百叶窗的百叶设置在铰链上,百叶随铰链的移动而移动,百叶在移动中容易出现相邻铰链张开形成180度后而难以收回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百叶的收放和转动不可靠以及百叶难以收回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百叶移动机构,以解决百叶的收放和转动不可靠的问题,以及百叶在移动中容易被拉直而出现的难以收回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百叶移动机构,包括:四个链条、多个具有百叶轴的百叶、百叶收放机构、以及百叶角度调整机构;

所述四个链条分别为:链条甲、链条乙、链条丙和链条丁;其中,链条甲和链条乙位于所述百叶的第一端并垂直所述百叶轴,并且链条甲和链条乙活动连接;链条丙和链条丁位于所述百叶的第二端并垂直所述百叶轴,并且链条丙和链条丁活动连接;

每个链条均包括:多个依次首尾连接的铰链副,每个所述铰链副包括:转轴、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的第一铰链和与所述转轴铰接的第二铰链,第一铰链的首端设有第一连接轴,第二铰链的尾端设有第二连接轴,所述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一铰链的首端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尾端之间,所述第二铰链上设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将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夹角限定为小于180度;

链条甲和链条丙均与百叶收放机构连接,并且链条甲和链条丙均与百叶角度调整机构连接;

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副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或第二连接轴连接;

所述百叶轴的第一端设置在链条乙的第一连接轴或第二连接轴上,所述百叶轴的第二端设置在链条丁的第一连接轴或第二连接轴上;

链条甲和链条乙通过连接部活动连接;所述连接部与链条甲上的第一连接轴或第二连接轴连接;

所述百叶收放机构包括:收放马达以及与所述收放马达连接的收放传动装置,所述收放传动装置连接在所述链条甲和所述收放马达之间;并且所述收放传动装置连接在所述链条丙和所述收放马达之间;

所述百叶角度调整机构包括:角度调整马达以及与所述角度调整马达连接的角度调整传动装置,所述角度调整传动装置连接在所述链条甲和所述角度调整马达之间,并且所述角度调整传动装置连接在所述链条丙和所述角度调整马达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收放传动装置为分别位于所述百叶轴两端的丝杠传动机构,每个所述丝杠传动机构包括:丝杠和套在所述丝杠上的螺母套,所述丝杠与所述收放马达垂直连接,所述螺母套与所述链条甲和链条丙连接,或者所述螺母套与所述链条乙和链条丁连接;

所述限位装置为凸台,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均为长条形,所述凸台对所述第二铰链的外侧长边进行限位,所述凸台突出所述第一铰链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收放传动装置为分别位于所述百叶轴两端的丝杠传动机构,每个所述丝杠传动机构包括:丝杠和套在所述丝杠上的螺母套,所述丝杠与所述收放马达垂直连接,所述螺母套与所述链条甲和链条丙连接,或者所述螺母套与所述链条乙和链条丁连接;所述转轴上设有限位卡台,所述第二铰链设有与所述转轴连接的轴孔,所述限位装置为包围在所述轴孔外并与所述轴孔同轴设置的环形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对所述限位卡台的转动限位;

所述百叶轴平行所述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所述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与所述角度调整马达的输出转轴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丝杠与所述收放马达通过收放传动齿轮组连接,所述收放传动齿轮组包括:与所述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同轴设置的第一收放传动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一收放传动齿轮相啮合的第二收放传动齿轮;

所述限位槽的弧度小于360度,所述限位槽的深度小于所述轴孔深度,所述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与所述角度调整马达的输出转轴位于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收放传动齿轮位于所述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收放传动齿轮设置在平行所述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的收放传动轴上,所述收放传动轴的两端还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收放传动齿轮同轴的丝杠驱动齿轮,所述丝杠垂直所述百叶轴并且所述丝杠上设有与所述丝杠驱动齿轮相啮合的丝杠传动齿轮;

所述限位卡台为扇形,所述限位卡台的两端具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为平面均沿所述转轴的径向延伸;

所述限位槽的两端分别为第三限位端面和第四限位端面,两个所述限位端面均为平面并沿所述轴孔的径向延伸;

其中,第三限位端面对第一限位面限位,使得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夹角大于0度,第四限位端面对第二限位面限位使得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夹角小于175度。

进一步地,所述凸台为长条形,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外侧长边上,并且所述凸台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外侧长边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百叶角度调整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角度调整马达的输出转轴上的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相啮合的正向调整齿轮、以及与所述正向调整齿轮相啮合的逆向从动齿轮组,所述第三齿轮位于所述百叶轴的一端,所述正向调整齿轮与链条甲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铰链副还包括:第三铰链,所述第三铰链固定在所述转轴上并与所述第一铰链平行,所述第二铰链夹持在所述第三铰链和所述第一铰链之间;所述逆向从动齿轮组包括:第一逆向从动齿轮、连接杆和第二逆向从动齿轮,所述第一逆向从动齿轮与所述正向调整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逆向从动齿轮的转轴与所述正向调整齿轮的转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逆向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逆向从动齿轮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杆的两端,所述连接杆平行所述百叶轴。

进一步地,所述逆向从动齿轮组还包括:位于所述百叶轴第一端的换向齿轮,所述换向齿轮与链条甲连接;所述第三铰链和所述第一铰链的长度相同;或者,所述第三铰链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铰链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卡台的两端具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为半圆形弧面;所述限位槽的两端分别为第三限位端面和第四限位端面,两个所述限位端面均为平面并沿所述轴孔的径向延伸;

其中,第三限位端面对第一限位面限位,使得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夹角大于0度,第四限位端面对第二限位面限位使得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夹角小于175度;所述角度调整马达为步进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铰链上具有定位连接孔,所述转轴还具有定位连接台,所述定位连接孔与所述定位连接台相卡接;在所述百叶角度调整机构中设置有霍尔开关。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四个链条、收放马达以及角度调整马达,各相应链条分别主动运动和从动运动,并且相互分工配合,相互制约,而且每个链条内部也相互制约,相邻的两个链条之间不会拉直,不会卡顿,因此,百叶的收放和转动可靠,驱动稳定,百叶在移动中收放自如。

附图说明

图1从一个角度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百叶移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从另一个角度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百叶移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百叶移动机构的第一端的侧视结构;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百叶移动机构的第二端的侧视结构;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铰链限位机构的结构;

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铰链的转动角度原理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四个链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种铰链副的主视示意图,第一铰链上设有凸台;

图9图8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8中的两个铰链收回的状态;

图11示出了图8中的两个铰链张开到最大角度的状态;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种铰链副的主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限位槽;

图13为图12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2的两个铰链收回的状态;

图15示出了图12的两个铰链张开到最大角度的状态;

图16示出了图12中的转轴的结构;

图17示出了图12的第二铰链的主视结构;

图18为图17中B—B剖视结构;

图19为图12中第二铰链的主视结构;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种铰链副的铰链副的立体结构;

图21为图20中的转轴的立体结构;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副包含两个铰链的侧向结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凸台;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副包含三个铰链的侧向结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凸台;

图2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百叶为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百叶为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2:百叶 21:百叶轴 6:支座 8:安装框架 141:链条甲 143:链条乙 241:链条丙243:链条丁 45:连接部 451:第一连接部 453:第二连接部 410:第一支撑面 411:第一主动铰链 413:第二主动铰链 4121:第一主动铰链连接轴 4122:第二主动铰链连接轴 4123:第三主动铰链连接轴 414:主动铰链限位突出部 430:第二支撑面 431:第一从动铰链 4321:第一从动铰链连接轴 4322:第二从动铰链连接轴 4323:第三从动铰链连接轴 433:第二从动铰链 434:从动铰链限位突出部 d:百叶转轴的转动力臂 47:连接部 49:连接部 50:收放马达 51:电机座 52:导线 53:角度调整马达 500: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 530:角度调整马达的输出转轴 501:丝杠驱动齿轮 502:收放传动轴 503:丝杠传动齿轮 505:丝杠 507:螺母套 508:第一收放传动齿轮 509:第二收放传动齿轮 531:第三齿轮 532:正向调整齿轮 533:第一逆向从动齿轮 534:连接杆 535:第二逆向从动齿轮 536:换向齿轮 1第一铰链 3第二铰链 9第三铰链 4转轴 7铰链副 11轴孔 31轴孔 12定位连接孔 15凸台 17第一铰链的外侧长边 37第二铰链的外侧长边 34轴孔 35限位槽 351第三限位端面 352第四限位端面 41转轴的第一段 42转轴的第二段 420限位卡台 43定位连接台 421第一限位面 422第二限位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百叶移动机构包括:四个链条、多个具有百叶轴21的百叶2、百叶收放机构、以及百叶角度调整机构;

所述四个链条分别为:链条甲141、链条乙143、链条丙241和链条丁243;其中,链条甲141和链条乙143位于所述百叶2的第一端(例如为图1的左端)并垂直所述百叶轴21,并且链条甲141和链条乙143活动连接;链条丙241和链条丁243位于所述百叶的第二端(例如为图1的右端)并垂直所述百叶轴21,并且链条丙241和链条丁243活动连接;

如图8、图9、图12、图13、图14所示,每个链条均包括:多个依次首尾连接的铰链副7,每个所述铰链副7包括:转轴4、与所述转轴4固定连接的第一铰链1和与所述转轴4铰接的第二铰链3,如图10、图11所示,第一铰链1和第二铰链3相互平行,可以贴合在一起,第一铰链的首端设有第一连接轴孔11,第二铰链的尾端设有第二连接轴孔31,第一连接轴孔11和第二连接轴孔31中可以分别设有连接轴,可以用于连接户外百叶窗的百叶2;所述转轴4位于所述第一铰链的首端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尾端之间。

所述第二铰链上设有对所述转轴的转动限位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将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夹角限定为小于180度(例如小于等于175度,可以为170度)。因此,铰链在张开和收回的过程中,相邻铰链张开不会形成180度,这样就避免了相邻铰链张开形成180度后会拉直的现象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副7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或第二连接轴连接;

所述百叶轴21的第一端(图1、图2、图7的左端)设置在链条乙143的第一连接轴或第二连接轴上,所述百叶轴的第二端(图1、图2、图7的右端)设置在链条丁243的第一连接轴或第二连接轴上;

如图1、图3、图4和图7所示,链条甲141和链条乙143通过连接部45活动连接;链条甲和链条乙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可以位于两个平行的平面内,所述连接部45与链条甲上的第一连接轴或第二连接轴连接(例如为铰接);如图7所示,链条甲141发生运动,则连接部45随着运动,连接部45则带动链条乙143运动,链条乙143运动则带动连接(例如为铰接)在链条乙143上的百叶轴或百叶2运动,使得百叶收起、放下或发生转动;同理,链条丙241和链条丁243通过连接部45活动连接,链条丙241和链条丁243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可以位于两个平行的平面内,链条丙241发生运动,则连接部45随着运动,最终,链条丁243带动连接(例如为铰接)在其上的百叶轴或百叶2运动,使得百叶收起、放下或发生转动;这样,实现百叶两端的同步的运动;

链条甲141和链条丙143均与百叶收放机构连接,并且链条甲141和链条丙143均与百叶角度调整机构连接;因此,链条甲141和链条丙143能够得到稳定的驱动动力,即链条甲141和链条丙143在四个链条中起主动运动的作用,为主动运动的链条;链条丙241和链条丁243则起从动运动的作用,为从动运动的链条;链条的动力来源为百叶收放机构和百叶角度调整机构,百叶收放机构实现百叶的收起、放下;百叶角度调整机构实现百叶角度的调整,或百叶轴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在百叶轴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套铰链,其中,链条甲141和链条乙143为一套,链条丙241和链条丁243为另一套,每套设置两条铰链也增加了百叶的连接强度,通过铰链连接和传动,受力均衡、连接强度大、传动平稳连续。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百叶收放机构包括:收放马达50(驱动百叶收放)以及与所述收放马达连接的收放传动装置,所述收放传动装置连接在所述铰链机构和所述收放马达50之间;所述百叶角度调整机构包括:角度调整马达53以及与所述角度调整马达53连接的角度调整传动装置,所述角度调整传动装置连接在铰链丙(或链条丁)和所述角度调整马达53之间。图24和图25分别示出了百叶2为闭合和打开的两个状态(单独进行百叶角度调整,而不进行百叶收放调整),各铰链以及其他驱动或传动装置都设置在窗框或安装框架8中,通过角度调整马达53,百叶2从闭合到打开之间相互转换;

百叶的收放和角度调整分别为独立的装置驱动控制,因此,百叶的收放和角度调整均可独立进行,增加了百叶调整的灵活性,所述户外移动百叶窗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可实现百叶高速平稳收起;百叶移动遇阻时,百叶移动将自动停止并收起。

进一步地,所述收放传动装置为分别位于所述百叶轴两端的丝杠传动机构,每个所述丝杠传动机构包括:丝杠505和套在所述丝杠上的螺母套507,所述丝杠505与所述收放马达50垂直连接,例如,收放马达50水平设置,丝杠505竖直设置,例如丝杠505连接在支座6上,通过支座6安装在窗框或安装框架8中。

螺母套507可以通过固定连接或铰接连接在链条甲和链条丙的端部,和/或者连接在链条乙和链条丁的端部,丝杠移动,则螺母套507随着移动,螺母套507的移动使得链条甲和链条丙端部,和/或者链条乙和链条丁的端部受到拉力或压力,各链条沿着各铰链连接轴拉仲或弯曲,形成各链条组收起或展开,从而实现百叶的收起或展开。本实用新型利用丝杠传动带动所述百叶轴收起或放下,因而,百叶轴的运动不再受重力或人力破坏的干扰,使得百叶轴运动更加安全可靠,可控性更强,能够克服现有的百叶容易因为克服百叶重力或底杆配重改变百叶的展开的问题。图8、图9、图10和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限位装置的具体结构。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均为长条形,限位装置为凸台15,所述第一铰链1上设有对所述第二铰链的外侧长边37限位的凸台15,所述凸台15突出或垂直所述第一铰链的片状的平面设置。当第一连接轴孔11和第二连接轴孔31中可以分别设有连接轴时,如图11所示,两个铰链上连接的连接轴使得第一连接轴孔11和第二连接轴孔31不能重合,因此,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夹角永远大于0度,由于凸台15具有一定的厚度,为了更好的控制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夹角,通过控制凸台15达到一定的厚度,使得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最小夹角大于等于5度,这样,百叶的拉仲或收放更加顺畅。当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张开达到最大角度(小于180度)时,凸台15阻止第二铰链的外侧长边37继续张开,从而避免了相邻铰链张开形成180度后会拉直的现象,图8、图9、图10和图11所示的限位装置与丝杠传动机构相配合,传动可靠,稳定,收放或角度调整能够快速的往复进行。

进一步地,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限位装置的具体结构。铰链副7包括:转轴4、与所述转轴4固定连接的第一铰链1和与所述转轴4铰接的第二铰链3,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材质也为不锈钢或金属,形状均为长条形的片状,第一铰链的首端设有第一连接轴孔11,第二铰链的尾端设有第二连接轴孔31,所述转轴4上设有限位卡台420,如图19所示,所述第二铰链3设有与所述转轴4连接的轴孔34,所述限位装置为包围在所述轴孔外并与所述轴孔34同轴设置的环形的限位槽35。所述限位槽35对所述限位卡台的转动限位。

这种限位方式是对转轴4的直接限位,限位半径小,受力点直接作用于转轴上,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通过轴孔和限位槽在周向上分担受力,增加铰链副的受力强度和负载。

百叶轴21(百叶轴带动百叶转动)平行所述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500,以实现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美观,所述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500与所述角度调整马达的输出转轴530可以分别位于两条平行线上,各马达也能分别驱动各自的转轴而互不影响。图13至图19所示的这种限位装置与丝杠传动机构相配合,传动可靠,稳定,收放或角度调整能够快速的往复进行,限位稳定,回复快速。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丝杠与所述收放马达通过收放传动齿轮组连接,所述收放传动齿轮组包括:与所述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500同轴设置的第一收放传动齿轮508以及与所述第一收放传动齿轮508相啮合的第二收放传动齿轮509;通过百叶收放传动齿轮组,实现了电机输出力矩的增加和百叶平移的速度控制,这种结构使得户外移动百叶窗的运行更加稳定,寿命更长,维修更为方便。

所述限位槽35的弧度小于360度,例如为350度,这样,限位效果更好,所述限位槽的深度例如小于所述轴孔深度,以增加铰链副的受力强度和负载。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500与所述角度调整马达53的输出转轴530位于一条直线上但设置方向相反,如图1所示,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500向左延伸,带动左端的相关齿轮(例如齿轮508),角度调整马达53的输出转轴530向右延伸,带动右端的相关齿轮(例如第三齿轮531)各马达分别驱动各自的转轴而互不影响,还可以节省空间。例如,收放马达50和角度调整马达53均位于同一电机座51中,电机座51支撑和固定在建筑物墙体或其他位置上。这样,便于各马达的安装和驱动。导线52向收放马达50和角度调整马达53传输电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收放传动齿轮508位于所述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500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收放传动齿轮509设置在平行所述收放马达的输出转轴的收放传动轴502上,所述收放传动轴502的两端还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收放传动齿轮同轴的丝杠驱动齿轮501,所述丝杠505垂直所述百叶轴21并且所述丝杠505上设有与所述丝杠驱动齿轮相啮合的丝杠传动齿轮503。丝杠驱动齿轮501与丝杠传动齿轮503可以为锥形齿轮(或蜗轮蜗杆结构),丝杠驱动齿轮501与丝杠传动齿轮503的转轴相互垂直,以实现垂直连接和转向;通过第一收放传动齿轮508、丝杠驱动齿轮501与丝杠传动齿轮503形成的百叶收放传动齿轮组,更稳定可靠的实现了电机输出力矩的增加和百叶平移的速度控制;丝杠驱动齿轮501与丝杠传动齿轮503以及丝杠505可以形成蜗轮蜗杆式结构,这样,连接强度高,自锁性能好;

如图16所示,转轴4包括:转轴的主体或转轴的第二段42,转轴的第二段42与轴孔34相配合,在轴孔34中转动,转轴的第二段42沿径向伸出限位卡台420,限位卡台420可以在限位槽35中转动。所述限位卡台4例如为扇形,具有第一限位面421和第二限位面422,所述第一限位面421和第二限位面422均沿所述转轴的径向延伸;

如图14、图15所示,所述限位槽35的两端分别为第三限位端面351和第四限位端面352,两个所述限位端面为平面并均沿所述轴孔的径向延伸;

其中,第三限位端面351对第一限位面421限位,如图14所示,使得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夹角大于0度,第四限位端面352对第二限位面422限位,如图15所示,限位槽35的弧度小于360度,由于限位卡台420具有一定的周向长度,以保证一定的受力强度,因而使得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夹角例如小于170度。当然,限位槽35的弧度也可以小于180度,更能保证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夹角小于180度,只不过,由于限位卡台420具有一定的周向长度,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最大张开角度会变得更小。

上述限位方式的侧向结构可以为如图22所示的由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形成的铰链副,此外,也可为如图23所示的由第一铰链、所述第二铰链和第三铰链形成的铰链副,这样,更能适合上述齿轮驱动和齿轮传动,能够使得百叶在具有较大收放的驱动以及角度调整的驱动下,保持连接的稳定,因此,提高了百叶收放和角度调整的速度。图22和图23针对的主视结构可以为图8或图9的铰链副。也就是,每种限位方式都有两种侧向结构或两种不同数量的铰链组合结构;所述第三铰链9固定在所述转轴4上并与所述第一铰链1平行,第三铰链9与第一铰链1固定在转轴4的相同角度上,或者第三铰链9与第一铰链1相对于转轴4的相位相同。所述第二铰链3夹持在所述第三铰链9和所述第一铰链1之间。这种三片式铰链连接结构组成的铰链副,铰链之间的连接强度得以提升,第三铰链9和所述第一铰链1之间的连接强度受力取决于转轴的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凸台15为长条形,所述凸台15设置在所述第一铰链的外侧长边17上,并且所述凸台15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铰链的外侧长边17的长度方向相同。这样,能够达到较大的张开角度,例如为170度。凸台15例如设置在所述第一铰链的外侧长边17的边缘处,以不影响两个铰链之间的相对转动,并能分散负载。

图8和图9所示的限位方式的侧向结构可以为如图22所示的由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形成的铰链副,此外,也可为如图23所示的由第一铰链、所述第二铰链和第三铰链形成的铰链副。图22和图23针对的主视结构可以为图8或图9的铰链副。也就是,每种限位方式都有两种侧向结构或两种不同数量的铰链组合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角度调整传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角度调整马达的输出转轴530上的第三齿轮531、与所述第三齿轮531相啮合的正向调整齿轮532、以及与所述正向调整齿轮532相啮合的逆向从动齿轮组,所述第三齿轮532位于所述百叶轴的一端(图1和图2中,第三齿轮532位于右端),正向调整齿轮532和驱动齿轮531例如通过设置在齿轮座中或设置在支撑板中只能转动不能平移,所述正向调整齿轮532与位于所述百叶轴的一端的链条甲和/或链条丙连接,例如,图3和图4中,正向调整齿轮532的转轴固定连接在连接部49的一端,连接部49的另一端与链条丙241中的铰链连接轴铰接,从而正向调整齿轮532的转动带动链条丙241的转动,连接部49例如可以为连接片。同时,如图2所示,逆向从动齿轮组与链条丙241、以及与所述链条丁243没有连接,所以,角度调整马达53正向转动时,百叶不会反向转动。通过正反两个方向的主动牵引,实现角度转向的正反两个方向调整,调整范围增大。

本实用新型在百叶的两端都设置了主动运动的链条,百叶的正转和反转分别通过牵引不同端的主动链条来实现。这种连接具有较强的自锁功能,不会轻易受外力影响,因而能够避免使百叶在打开状态下受外力影响而转动,因而,这种转动方式具有较好的防风防盗功能。

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所述铰链副7还包括:第三铰链9,所述第三铰链9固定在所述转轴4上并与所述第一铰链1平行,第三铰链9与第一铰链1固定在转轴4的相同角度上,或者第三铰链9与第一铰链1相对于转轴4的相位相同。所述第二铰链3夹持在所述第三铰链9和所述第一铰链1之间。这种三片式铰链连接结构组成的铰链副,能够起到很好的平衡效果,铰链之间的连接强度得以提升,第三铰链9和所述第一铰链1之间的连接强度受力取决于转轴的强度,而对于图22所示的两片式铰链连接结构组成的铰链副,第一铰链与转轴之间的连接强度取决于转轴与铰链片的连接强度;

对于具有三个铰链的铰链副,第一铰链上设有凸台15第三铰链固定在所述转轴上并与所述第一铰链平行,所述第二铰链夹持在所述第三铰链和所述第一铰链之间,并且所述凸台15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铰链2的厚度,以不影响第二铰链在第三铰链和所述第一铰链之间转动。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逆向从动齿轮组包括:第一逆向从动齿轮533、连接杆534和第二逆向从动齿轮535,所述第一逆向从动齿轮533与所述正向调整齿轮532相啮合,所述第一逆向从动齿轮533的转轴与所述正向调整齿轮532的转轴相互平行,以实现反向转动的换向;所述第一逆向从动齿轮533和所述第二逆向从动齿轮535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杆534的两端,所述连接杆534平行所述百叶轴21。

进一步地,所述逆向从动齿轮组还包括:位于所述百叶轴的另一端的换向齿轮536,所述换向齿轮536与位于所述百叶轴的另一端的链条甲连接,例如,图3和图4中,换向齿轮536的转轴固定连接在连接部47的一端,连接部47的另一端与链条甲141中的主动铰链的连接轴铰接,连接部47例如可以为连接片,从而换向齿轮536反向驱动链条甲141。在图1和图2中,换向齿轮536反向驱动链条甲141,链条甲141在反向驱动中为主动转动,另一端为从动转动。角度调整马达53的反向转动经过所述第一逆向从动齿轮533与所述正向调整齿轮532以及换向齿轮536的传动,带动铰链机构转动。其中,第一逆向从动齿轮533与所述正向调整齿轮532以及换向齿轮536只能转动不能平移。逆向从动齿轮组中的齿轮个数以及位置关系和传动关系,保证了角度调整马达53的反向转动最终实现铰链机构的反向转动。

如图20和图23,除了第三铰链9不具有凸台外,第三铰链9和所述第一铰链1的形状和结构可以相同,长度相同,转动半径相同,以便制作安装和实现较好的平衡作用。或者,所述第三铰链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铰链的长度,第三铰链的一端连接在转轴上,第三铰链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铰链上,这样,也能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此外,所述第三铰链的长度也可大于所述第一铰链的长度,这样,能够适应实际的工作状况。

进一步地,另外,限位卡台可以为扇形之外的其他形状,例如限位卡台的两端具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该结构的限位卡台与图16中的限位卡台的区别在于:第一限位面421和第二限位面422平行,第一限位面421设置在转轴4的径向,而图16中的限位卡台第一限位面421和第二限位面422是不平行的,这种结构便于制作。其中,第三限位端面对第一限位面限位,使得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夹角大于0度(例如大于5度),第四限位端面对第二限位面限位使得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的夹角小于175度;

此外,限位卡台的第一限位面421和第二限位面422还可以都为半圆形弧面,限位槽的两端分别为第三限位端面和第四限位端面,两个所述限位端面均为平面并沿所述轴孔的径向延伸,这样,既便于制作,也有较好的限位效果。

角度调整马达53为步进电机,通过步进电机控制所述百叶轴转动的角度更为精确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16、图20和图21所示,第一铰链1上具有定位连接孔12,定位连接孔12例如为矩形或三角形,转轴4还具有与第三铰链9的轴孔相连接的转轴的第一段41,转轴的第一段41和转轴的第二段42均为轴状,以便连接或转动。转轴4还具有定位连接台43,以便与第一铰链1上的定位连接孔12相卡接。定位连接台43例如为方形,卡接牢固、安装方便;在所述百叶角度调整机构中设置有霍尔开关。霍尔开关可以连接在第三齿轮531、正向调整齿轮532、第一逆向从动齿轮533或换向齿轮536上,以得到百叶转动的角度。根据霍尔开关得到的转动角度,控制收放马达50和角度调整马达53的启停,实现百叶的角度调整后百叶的收放或上下移动。通过定位连接孔、定位连接台的卡接配合,可以快速的响应百叶角度调整机构中设置的霍尔开关。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链条甲141和链条丙241均包括多个依次交替连接形成铰链副的第一主动铰链411和第二主动铰链413,第一主动铰链411和第二主动铰链413例如为片状,相邻的第一主动铰链411和第二主动铰链413通过主动铰链连接轴(包括:第一主动铰链连接轴4121,第二主动铰链连接轴4122,第三主动铰链连接轴4123)连接,各所述百叶轴21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主动铰链411或所述第二主动铰链413上,例如,各所述百叶轴21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主动铰链411或所述第二主动铰链413上,并且各所述百叶轴21与各所述主动铰链连接轴的距离大于零,距离d即为驱动百叶轴21转动的驱动力臂,第一主动铰链411或所述第二主动铰链413为百叶轴21提供驱动力臂。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链条丙或链条丁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百叶轴两端的链条乙143和链条丁243,链条乙143和链条丁243例如为片状,所述链条乙143和链条丁243均包括多个依次交替连接的第一从动铰链431和第二从动铰链433,相邻的第一从动铰链431和第二从动铰链433通过从动铰链连接轴连接,各所述百叶轴21连接到各所述从动铰链连接轴上;各所述从动铰链连接轴起到连接转轴和支撑的作用,为百叶轴21提供转动支点。链条丙或链条丁在百叶转动时并不转动,为百叶的转动提供支撑,在百叶上下移动时,链条丙或链条丁才收起或展开。

链条乙143和链条丁243位于链条甲141和链条丙241之间,这样,支撑百叶转动的支点和驱动力臂的分布合理并对称。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百叶轴的一端为百叶轴的第一端(即百叶的左端或左侧),所述百叶轴的另一端为所述百叶轴的第二端(右端)。其中,如果去除丝杠驱动齿轮501,在百叶的左端或左侧,设置有用于百叶平移的所述第一收放传动齿轮508和第二收放传动齿轮509,还设有用于百叶反向转向的第二逆向从动齿轮535和换向齿轮536;在百叶的右端或右侧,设置有用于百叶正向转向的第三齿轮531和正向调整齿轮532以及用于百叶反向转向的第一逆向从动齿轮533,但不设有用于百叶平移的齿轮,这样,使得齿轮的数目和空间布置更为合理,做到了齿轮布置的合理均匀,结构紧凑,便于安装和维修更换,减少了齿轮之间的相互干涉。

另外,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正向调整齿轮532连接在所述链条丙241的顶部,所述换向齿轮也连接在所述链条甲141的顶部,便于安装和维修更换。

角度调整马达53正向转动开启后,角度调整马达的输出转轴530转动,带动第三齿轮531转动,正向调整齿轮532随第三齿轮531而按图1中的正向方向转动,如图3和图4所示,正向调整齿轮532通过连接部49带动链条丙241转动。本实用新型中,正向调整齿轮532是通过牵引拉力带动链条丙241运动,形成百叶的正向转动,也就是各链条甲或链条乙只通过牵引拉力主动转动,而不会受压力或推力而主动转动,这样能够防止百叶受外力干扰而转动。同时,如图2所示,逆向从动齿轮组与链条丙241与所述链条丁243没有连接,所以,角度调整马达53在百叶正向转动时,在百叶的右侧(或右端),逆向从动齿轮组不会带动链条丙241反向转动,百叶只正向转动,不会反向转动;在百叶的左侧(或左端),换向齿轮536对链条甲141施加的是推力,不会驱动主动运动的链条转动,但由于百叶轴已被正向调整齿轮532拉动,所以,通过百叶即百叶轴的传动,左侧的链条甲141会随百叶轴进行从动,因而形成了百叶两端都同时正向转动,不会反向转动。

角度调整马达53反向转动开启后,正向调整齿轮532也随第三齿轮531而转动,但此时正向调整齿轮532的转动方向与角度调整马达53正向转动情况下正向调整齿轮532的转动方向相反,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铰链结构是通过牵引拉力来实现的,此时的正向调整齿轮532的转动不再在百叶的第二端对链条丙241产生牵引拉力,因而,链条丙241不会主动转动,而在百叶的第一端,角度调整马达53的反向转动经过所述第一逆向从动齿轮533与所述正向调整齿轮532以及换向齿轮536的传动,主动牵引拉动链条甲141反向转动,由于百叶轴已被换向齿轮536拉动进行反向转动,所以,通过百叶及百叶轴的传动,另一侧(另一端)的链条丙241随百叶轴而从动转动,因而,形成了百叶两端都同时反向转动,不会正向转动。

如图3、4、5和图6所示,所述百叶轴21通过连接部45连接在所述第一主动铰链或所述第二主动铰链上,所述百叶轴21与所述连接部45固定连接,连接部45可以为连接片。所述连接部45与所述第一主动铰链或所述第二主动铰链铰接在所述主动铰链连接轴上;所述链条甲或链条乙还包括:使相邻所述第一主动铰链411和所述第二主动铰链413形成的最大夹角A不等于180度(例如小于175度)的铰链限位机构,即主动铰链限位机构使相邻的三个主动铰链连接轴不会位于一条直线上,所述链条丙或链条丁还包括:使相邻所述第一从动铰链431和所述第二从动铰链433形成的最大夹角B不等于180度(例如小于175度)的铰链限位机构,即从动铰链限位机构使相邻的三个从动铰链连接轴不会位于一条直线上。

即除了图8至图23所示的限位装置外,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副还可以采用如图5和图6的限位机构(与前面图8至图23的限位装置结构不同,但作用相同,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种限位装置),以限制相邻的两个铰链的角度,使相邻的两个铰链不会位于一条直线上,或相邻的两个铰链的夹角小于180度,例如为小于175度:

其中,链条甲或链条丙上相邻的三个所述铰链连接轴包括:依次顺序排布的第一主动铰链连接轴4121、第二主动铰链连接轴4122和第三主动铰链连接轴4123,所述第二主动铰链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一主动铰链连接轴与第三主动铰链连接轴之间;连接部45可以为连接片但不局限为连接片,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部45包括:第一连接部451和第二连接部453;第一百叶轴通过第一连接部451连接在所述第一主动铰链41上,第二百叶轴通过第二连接部453连接在所述第二主动铰链43上;各所述百叶轴21与各所述主动铰链连接轴的距离大于零,距离d即为驱动百叶轴21转动的驱动力臂,第一主动铰链411或所述第二主动铰链413为百叶轴21提供驱动力臂;

链条甲或链条丙展开后,相邻所述第一主动铰链41和所述第二主动铰链43形成钝角,

主动铰链上的限位机构包括:主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14和第一支撑面410;

第一连接部451与第一主动铰链连接轴4121铰接,第二连接部453与第三主动铰链连接轴4123铰接,所述主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14设置在所述第一主动铰链或所述第二主动铰链上并与第二主动铰链连接轴4122连接,主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14能够使得第二主动铰链连接轴4122不会位于第一主动铰链连接轴4121和第三主动铰链连接轴4123的连线上;

在所述第一主动铰链411和所述第二主动铰链413展开形成钝角时,所述第一支撑面410设置所述第一主动铰链411和所述第二主动铰链413的一侧,所述主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14位于所述第二主动铰链连接轴4122与所述第一支撑410面之间;

如图5和图6所示,当所述第一主动铰链411和所述第二主动铰链413形成最大夹角时,所述主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14抵紧在所述第二主动铰链连接轴4122与所述第一支撑面410之间,并限制所述第二主动铰链连接轴4122位于所述第一主动铰链连接轴4121和所述第三主动铰链连接轴4123的连线上,使得所述第一主动铰链连接轴4121、所述第二主动铰链连接轴4122和所述第三主动铰链连接轴4123在百叶的展开过程中永远不在一条直线上,即角A小于180度,相邻所述第一主动铰链411和所述第二主动铰链413形成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主动铰链连接轴4121、所述主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14和所述第三主动铰链连接轴4123形成的夹角;

链条乙或链条丁上相邻的三个所述铰链连接轴包括:依次顺序排布的第一从动铰链连接轴4321、第二从动铰链连接轴4322和第三从动铰链连接轴4323,所述第二从动铰链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一从动铰链连接轴与第三从动铰链连接轴之间;第一百叶轴铰接在所述第一从动铰链连接轴4321上,第二百叶轴铰接在所述第三从动铰链连接轴4323上;

所从动链条上的铰链限位机构包括:从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34和第二支撑面430;

所述从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34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铰链或所述第二从动铰链上并与第二从动铰链连接轴4322连接;

在所述第一从动铰链431和所述第二从动铰链433展开形成钝角时,所述第二支撑面430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铰链431和所述第二从动铰链433的一侧,所述从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34位于所述第二从动铰链连接轴4322与所述第二支撑面430之间;

当所述第一从动铰链431和所述第二从动铰链433形成最大夹角时,所述从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34抵紧在所述第二从动铰链连接轴4322与所述第二支撑面430之间,并限制所述第二从动铰链连接轴4322位于第一从动铰链连接轴4321和所述第三从动铰链连接轴4323的连线上,使得所述第一从动铰链连接轴、所述第二从动铰链连接轴和所述第三从动铰链连接轴在百叶的展开过程中永远不在一条直线上,即角B小于180度,相邻所述第一从动铰链431和所述第二从动铰链433形成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从动铰链连接轴4321、所述从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34和所述第三从动铰链连接轴4323形成的夹角。

如图5和图6所示,当所述第一主动铰链和所述第二主动铰链形成最大夹角时,第一主动铰链连接轴4121和所述第三主动铰链连接轴4123的距离为H,第一从动铰链和所述第二从动铰链也形成最大夹角,第一从动铰链连接轴4321和所述第三从动铰链连接轴4323的距离为K,此时,百叶完全张开处于水平位置,H等于K,由于连接部45宽度与相邻百叶水平位置最小中心距相等,因此,连接部45和百叶均能平整地叠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百叶收起时的叠置高度。百叶完全张开时,第一主动铰链连接轴4121位于E点,第一从动铰链连接轴4321位于R点,百叶正向转动时,第一主动铰链连接轴4121向F点转动,最大转动角度M达到90度,百叶由水平展开达到完全闭合。当百叶由水平位置反向转动时,第一主动铰链连接轴4121向G点转动,最大转动角度N达到65度或73度,即百叶反向转动角度达到65度或73度。由于铰链限位机构,百叶转动无法达到180度,这样,避免了转动过程中,铰链被拉直而导致无法继续转动的问题,从理论上说,百叶反向转动无法达到90度但可以接近90度,但出于主动铰链限位突出部和从动铰链限位突出部的尺寸结构的制作限制,较佳的,百叶反向转动达到65度或73度,这个角度范围足以满足普通的百叶转向所要达到的效果。通过上述铰链结构的设计,使得铰链结构可以灵活的应用于户外百叶窗中,在旋转范围内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无障碍的旋转,不会轻易解锁和连续稳定的角度调整,非常适合户外布置。

为了使两端的链条甲或链条乙在百叶的正转和反转过程中都能协调配合,两端的链条甲或链条乙的弯曲方向要协调设置,例如使图1中的链条甲141中的第一主动铰链411和所述第二主动铰链413形成的开口与链条丙241中的第一主动铰链411和所述第二主动铰链413形成的开口朝向相反。或者说,该开口为图5中的夹角A,即链条甲141中的夹角A与链条丙241中的夹角A相对设置,例如,图1中,链条甲141的开口向前,链条丙241向后,其中,以链条甲141为左,以链条丙241为右,以收放马达50为上,以支座6为下。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14和所述从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34为挡块或挡片,所述主动铰链限位突出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主动铰链或所述第二主动铰链上,所述第一主动铰链与所述第一从动铰链结构相同,所述第二主动铰链与所述第二从动铰链结构相同,通过,控制主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14和所述从动铰链限位突出部434的形状和尺寸,能够使得相邻所述第一主动铰链和所述第二主动铰链形成的最大夹角为160度,相邻所述第一从动铰链和所述第二从动铰链形成的夹角为160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为本实用新型的各组成部分在不冲突的条件下可以相互组合,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