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具,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背景技术:
功夫茶在闽粤一带历史悠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品尝功夫茶已发展为我国普及的茶文化。
传统茶具由泡茶碗、茶杯组成,现已有诸多出水茶具的发明创造,其是通过控制泡茶碗自动出茶汤,但是,现有自动出水茶具结构或者比较复杂,或者生产、装配比较麻烦,还存在诸多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容易、方便装配、容易更换部件及清洗的自动出水茶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茶具底座、出水控制套件和泡茶碗,泡茶碗放置于茶具底座上侧的碗座上;出水控制套件由出水匙和致动件分体构成;出水匙活动设置于碗座下方的底座缺口上,出水匙包括接水部、直接成型于接水部中的顶杆和连通接水部的导流通道,顶杆与泡茶碗下部装设的受控出水件活动接触连接;致动件活动设置于出水匙的下方,致动件包括撬动部、支转部和触动部,支转部与底座的支承肩枢转连接,撬动部与出水匙的接水部之底壁活动接触连接,由致动件的触动部受触发通过撬动部拨动出水匙、使顶杆顶推受控出水件出水而构成自动出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致动件为钩状S形,钩状S形致动件更易于挂设在支承肩上,无需使用枢转杆铰接,达到方便装配、容易更换部件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茶具底座和碗座均为陶瓷件一次烧结成型而固定连接,这样,可免去后期胶粘连接的装配麻烦。
本实用新型,出水匙的接水部的力矩大于导流通道的力矩而构成出水匙的自动复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致动件的撬动部的力矩大于触动部的力矩而构成致动件的自动复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致动件的触动部与茶具底座的侧壁之间具有容置触动部摆动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出水匙或/和致动件为陶瓷件,更方便清洗。
本实用新型,顶杆为锥状,使顶推操控更灵活。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分体的出水匙和致动件构成出水控制套件,使生产更加容易,装配更加方便,并容易更换部件及清洗;钩状S形致动件更易于挂设在茶具底座的支承肩上,无需使用枢转杆铰接,达到方便装配或更换的目的,致动件由撬动部、支转部和触动部构成,使公杯触碰控制出水非常灵活。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生产容易、方便装配、容易更换部件及清洗、自动出水控制非常灵活的优点。
下面实施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的分件局部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茶具底座;11、底座缺口;12、支承肩;2、泡茶碗;21、受控出水件;3、碗座;4、出水匙;41、接水部;42、顶杆;43、导流通道;5、致动件;51、撬动部;52、支转部;53、触动部;A、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包括茶具底座1、出水控制套件和泡茶碗2,泡茶碗放置于茶具底座上侧的碗座3上;出水控制套件由出水匙4和致动件5分体构成;出水匙活动设置于碗座下方的底座缺口11上,出水匙包括接水部41、直接成型于接水部中的顶杆42和连通接水部的导流通道43,顶杆与泡茶碗下部装设的受控出水件21活动接触连接;致动件活动设置于出水匙的下方,致动件5包括撬动部51、支转部52和触动部53,支转部与底座的支承肩12枢转连接,撬动部与出水匙的接水部之底壁活动接触连接,由致动件的触动部受触发通过撬动部拨动出水匙、使顶杆顶推受控出水件出水而构成自动出水结构;致动件5大致呈钩状S形,钩状S形致动件更易于挂设在支承肩上,无需使用枢转杆铰接,达到方便装配、容易更换部件的目的;茶具底座1和碗座3均为陶瓷件一次烧结成型而固定连接,这样,可免去后期胶粘连接的装配麻烦;出水匙4的接水部的力矩大于导流通道的力矩而构成出水匙的自动复位结构;致动件5的撬动部的力矩大于触动部的力矩而构成致动件的自动复位结构;致动件5的触动部与茶具底座1的侧壁之间具有容置触动部摆动的间隙A;出水匙4或/和致动件5为陶瓷件,更方便清洗;顶杆42为锥状,使顶推操控更灵活。
本实用新型生产时,茶具底座1、出水匙4、致动件5、碗座3四者由均已成型好的陶土件装配后同时一次烧制,对于出水匙4、致动件5,由于使用时是活动件,所以在支撑部位使用了烧制用蜡。烧制后,茶具底座1和碗座3直接粘结固定,出水匙4及致动件5均为活动件,当然,致动件5在本实施例采用了钩状S形挂设的方式,是可以更换及清洗的。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公杯触碰致动件5的触动部53,致动件的支转部52沿支承肩12枢转,致动件的撬动部51撬动出水匙4的接水部41,使直接成型于接水部中的顶杆42上推泡茶碗下部装设的受控出水件21脱离泡茶碗下部的出液口,茶液顺着导流通道43流入公杯;当拿开公杯时,利用出水匙4的接水部的重力产生的力矩使出水匙自动复位,这时,顶杆42脱离所顶接的泡茶碗的受控出水件21,泡茶碗同时停止出液;同理,利用致动件5的撬动部的重力产生的力矩使致动件自动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