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8455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器具的一般技术领域,特别是压力锅类型的家用器具,其设计为形成烹调封闭空间,能够允许在其内部形成压力,以便在蒸汽压力下烹煮包含其内的食物。

本实用新型更特别地涉及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其包括容器,盖,以及包括第一和第二组锁定凸起的卡扣式结合的锁定系统,该第一和第二组锁定凸起分别与盖和容器一体。



背景技术:

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特别是供家庭使用,是众所周知的。他们通常包括金属容器,同样也是金属制成的盖设计成通过柔性环状密封件以密封的方式安装其上,以此方式形成能够允许在其内形成压力的烹调封闭空间。盖子被设计成通过锁定装置与容器相结合,允许压力锅可以在锁定构造和解锁构造之间切换,在锁定构造中,盖相对于容器锁定,烹调封闭空间允许在其内形成压力;在解锁构造中,盖可以与容器自由分开。不同类型的锁定装置在现有技术中是众所周知的。最广泛使用的系统之一是具有卡扣式结合的锁定系统,该系统基于采用容器和盖的斜坡(ramp),它们被设计成一旦转动盖,它们达到相互滑动接界,以提供可以维持的机械结合,避免在所形成的压力作用下容器与盖的分离。盖的斜坡通常由盖的环状下降边缘局部地并向内折叠而形成,而容器的斜坡通过折叠并切掉容器的自由顶部边缘而获得。

这样的具有卡扣式结合的锁定系统一般是令人满意,特别是因为它相对重量轻,易于制造,而且可靠。然而,它也具有某些显著缺陷,特别是在实用性和人体工程学方面有缺陷。首先,卡扣式结合的锁定原理要求使用者将盖以准确且特定的布置方式放置在容器上,确保盖斜坡穿过设置在容器顶部边缘的切去部,以使得它们位于容器斜坡之下,其处于 准备锁定位置,从该位置使用者通过在容器上转动盖,使得盖斜坡与容器斜坡进入锁定对应。实践中,将盖以上述准确且特定的布置方式定位在容器上通常是不容易的且不符合人体工程学。此外,盖一旦处于准备锁定位置,使用者随后必须在盖上施加显著的力使其沿预设方向转动,这并不直观,可能还要结合对盖施加向下的压力。这种锁紧操纵不仅不直观,而且也需要一定的体力,特别地因为插设在容器和盖之间的密封件的相互摩擦。实践中,锁定卡扣式结合的压力锅因此需要将盖准确地装在容器上,随后需要双手抓住压力锅,以此方式,一只手抓住容器保持不动,而另一手施加力相对容器转动盖,同时还需要向盖施加向下的压力,直到达到锁定构造。从这个角度来看,卡扣式结合的压力锅通常比诸如具有下颌的压力锅,使用起来更不容易且更不实用,但是具有下颌的压力锅比卡扣式结合的压力锅重得多,并且通常制造成本高很多。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提出本实用新型以克服上文所述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其尤为轻巧、安全,并可快速、廉价的制造,同时结实并尤其易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非常符合人体工学,并且只需要一只手操作,尤其易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特别是可以简单且可靠地锁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以自然且直观的方式明确提示应如何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使用时获得高度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设计成使得用户相对容器锁定盖时,完全没有必要手动地保持压力锅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 的烹调器具,其使用一种锁定控制机构,其尤为耐用且紧凑。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设计成可以最小化用户为了锁定而施加的手动作用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具有锁定控制机构,其特别简单,轻质,并且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其设置有控制部件,使其特别直观地执行锁定和解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其可以简单且实用地在洗碗机中放置并清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其大大限制用户通过盖提起整个器具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颖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其特别符合人体工程学并且限制用户碰掉盖的风险。

赋予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来实现的,其具有容器,盖,以及包括第一和第二组锁定凸起的卡扣式结合的锁定系统,该第一和第二组锁定凸起分别与盖和容器一体,所述烹调器具的特征在于:其包括盖子组件,盖子组件包括盖和支撑件,支撑件以这样的方式连接至盖,使得所述盖可以相对所述支撑件枢转,盖子组件和容器设计成可彼此结合成至少第一布置和第二布置,在第一布置中,盖置于容器上使得所述第一组凸起显著高于所述第二组凸起,第二布置由第一布置通过向下移动所述盖子组件直到所述第一组凸起显著低于所述第二组凸起而获得,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容器还分别设置有互补的第一和第二导向元件,其设计成,每当所述盖子组件与所述容器彼此结合成所述第一布置时,第一和第二导向元件相互配合从而引导所述盖子组件向下移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势可以参考附图,阅读以下描述更具体地呈现和看出,这只是以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并且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的示意图,其 具有卡扣式结合的锁定系统,在该器具中,盖子组件和容器彼此结合成第二布置,对应于器具的预锁定构造。

图2是图1的压力锅的容器的俯视示意图,所述容器设有两个侧边把手,使其能够被操纵;

图3是图1的压力锅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显示图1和3中烹调器具的盖子组件,所述盖子组件处于解锁构造,准备装在图2的容器顶部之上形成第二布置。

图5显示了图1-4的压力锅,没有显示支撑件以使得将控制部件(本例中器具装备有控制部件)的手动移动转换成盖相对支撑件的枢转的移动转换装置可见;

图6是由塑料材料制成并形成图5中省略的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7是图1-6的压力锅的设计细节示意图,特别地,可以看到的是,当盖子组件和容器彼此结合成第二布置,支撑件与容器把手之间配合,以在水平面上(盖和容器未示出)锁定盖和容器的相对角位置;

图8显示图7的设计细节的仰视图,省略了容器的把手;

图9是图1-8的压力锅的实施方式的细节示意图,更准确地涉及用于控制锁定/解锁的控制部件以及将控制部件的手动移动转换成盖相对支撑件的枢转的转换装置,在本例中烹调器具装备该控制部件;

图10是容器的截面图,显示图2中容器的细节;

图11是前面图中烹调器具的部分截图,盖子组件和容器彼此结合成第一布置,对应于烹调器具的预对接构造;

图12是图11中烹调器具的部分截图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12中烹调器具的细节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中烹调器具的部分截图的侧视图,盖子组件和容器彼此结合成第二布置,对应于烹调器具的预锁定构造;

图15是图1和14中烹调器具的细节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6是前面图中烹调器具的示意图,盖子组件处于锁定构造,以使盖相对于容器锁定,控制部件向盖降低至对应于锁定的收回位置;

图17是图16的压力锅的俯视图;

图18-20是分别与图5、8、9和10相类似的示意图,除了盖子组件 处于锁定构造,盖相对容器锁定,控制部件向盖降低至对应于锁定的收回位置。

图21是前面图中烹调器具装备控制机构的细节的俯视图,所述机构处于对应盖相对容器2锁定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1,该器具设计成在大于大气压力的压力水平下烹煮各种食物,其内部存在蒸汽,比如水蒸气。所述蒸汽或者水蒸气由烹煮液体,比如水溶液,在存在食物的情况下在器具1被加热而产生。本实用新型的器具1优先设计为家用,但是应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也可涉及专业或半专业的器具。本实用新型的器具1设计为仅仅允许在热源(热源可以纳入其内或为外部的)作用下产生压力,不需要提供任何外部压力。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1因此有利地设计成经受外部热源加热,例如,加热板或加热圈(通过电磁,电或燃气加热),并且由此形成没有内部热源的压力锅,其优选设计为放置在用于加热内容物的独立的加热板或加热圈上。本实用新型的烹调器具1包括至少一个形成烹调容器的容器2,设计用于接收待烹煮的食物,在本例中,其关于中心竖直轴线X-X'大体圆形对称,当以通常方式操作器具1时,即,当其放置在水平面时,该轴线沿近似竖直方向延伸。容器2包括底部2A,以及在所述底部2A与自由顶部边缘2C之间向上延伸的环状侧壁2B,在本例中,自由顶部边缘2C为圆形,并且限定了可以进入容器2内部的进入开口。自由顶部边缘2C的形状的更多细节将在下面描述,其与器具1的锁定装置有关。如图所述,容器2有利地设有至少一个把手2D,其固定于所述容器2,以此方式突出于所述容器。如图所示,所述把手2D从器具1向外突出,容器2在器具1内局部地形成外壳,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把手2D操作容器2,实际上是操作器具1。如图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把手2D安装在容器2侧壁2B的外表面上,以此方式从容器2沿径向朝外延伸从而形成抓手装置,其设计成被用户手动握持以操作容器2(即,举起它并移动它)。在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烹调器具1具有两个相同把手2D,2E,以关于中心 竖直轴线X-X'沿直径相对的方式固定于容器2的侧壁2B,在本例中,所述容器把手2D,2E靠近容器2的自由顶部边缘2C的附近设置。然而,很有可能的是,容器2设置有单个容器把手,或者具有超过两个把手(比如,三个或四个),并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器具1还包括设计成与容器2相结合并且可以相对于所述容器2锁定的盖3,以形成适合于在其内形成压力的烹调封闭空间,即,足够气密允许器具1形成压力的烹调封闭空间。为了获得这种紧密、气密密封,器具1有利地包括密封件(未示出),优选由柔性环状垫圈形成,比如由弹性体制成,插设在盖3和容器2之间,从而避免密封空间的内部与外界之间任何不可控的水蒸气和/或空气的泄露。盖3独立于容器2,即,它们之间不是永久地结合或连接(特别地,其意味着盖3与容器2不是通过铰链或其他机械联接装置连接在一起的)。因此,独立于容器2,盖3可以被使用者自由地操作和移动。盖3有利地具有与容器2的形状互补的形状,比如,大体为盘状,一旦盖安装并锁定于所述容器,其有利地在静平面中延伸,该静平面大体平行于容器的底部2A在其中延伸的静平面(即,在本例中大体水平的平面)。在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盖3包括盘状盖元件3A,其形状和尺寸与进入开口的形状和尺寸互补,该进入开口由容器2的环状侧壁2B的自由顶部边缘2C所界定。在该实施方式中,盖3有利地包括环状箍3B,比如,具有大体圆柱或截头圆锥形状,其在第一圆形边缘30B与自由第二圆形边缘31B之间延伸,第一圆形边缘30B与盘状盖元件3A为一个整体(在本例中,在其外围),自由第二圆形边缘31B例如其本身延伸有端部突缘。如图所示,盘状盖元件3A大体在水平静平面中延伸,即,在本例中,当盖3与容器2结合形成烹调封闭空间,该静平面平行于容器2的底部2A的静延伸平面,而环状箍3B大体竖直地延伸,即,平行于中心轴线X-X',端部突缘大体水平地延伸。自然地,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如图所示,比如,盘状盖3A局部轻微拱起或凹入,从而容纳控制机构。在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环状箍3B由环状下降边缘形成,该下降边缘从盘状盖元件3A的外围向下延伸。在此实施方式中,盖3设计成以大体紧密的方式与容器2的顶部相匹配从而形成烹调封闭空间,以使得环状箍3B从外部包围环状侧壁2B 的顶部和自由顶部边缘2C,此时盘状盖元件3A通过插设在容器2与盖3之间的密封垫圈放置并抵压自由边缘2C。然而,可替代地,很有可能的是,环状箍3B设计成结合至容器内,从而被容器2包围并被包含其内,这并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容器2与盖3从而形成彼此互补的外壳,其优选为金属外壳,一旦彼此相结合,形成所产生的金属外壳,该金属外壳界定了密封空间,其内食物在蒸汽压力下被烹煮。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1有利地包括压力调节装置4,比如,阀,用于将烹调封闭空间中的压力维持在大体恒定的预设值,该值可以参考“操作压力”,该压力超过大气压力一个值,例如,该超过的值大体在10kpa至120kap之间,并且优选约100kpa。这种压力调节装置的一般操作原则本身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下面不需要进一步描述其细节。用于在压力下烹调食物的烹调器具1可包括其他操作部件(比如,开启安全装置5,其在下面详细描述,超压安全阀6,等)。

本实用新型的器具1还包括卡扣式结合的锁定系统,从而确保由盖3与容器2结合而形成的烹调封闭空间内达到至少上述操作压力,在封闭空间内的压力作用下,不存在盖3脱离的任何风险。换句话说,锁定系统设计成提供容器2与盖3之间的机械联接,其强度足够大可以避免在封闭空间内所产生的压力作用下盖3与容器2相脱离。更准确地说,所述卡扣式结合的锁定系统设计成通过盖3相对容器2枢转来完成盖3相对容器2的锁定或解锁,在本例中,该枢转绕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进行,从而促使器具1从准备锁定构造切换至锁定构造,在准备锁定构造中,盖3安装在容器2上并且是自由地放置在所述容器2上(图1和3),在锁定构造中,容器2与盖3相互作用从而避免它们彼此自由地分开(图16和17),反之亦然。因此,在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盖3相对容器2沿顺时针方向S1绕中心轴X-X'转动预设的角度行程,器具1从其准备锁定构造切换至锁定构造,通过盖3相对容器2以逆时针的相反方向S2围绕中心轴X-X'转动上述预设的角度行程,器具1从其锁定构造变成准备锁定构造(图3和17),可以理解的是相反的情况也是很有可能的,其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S1由此变成逆时针方向,而S2为顺时针方向)。为此目的,烹调器具1的卡扣式结合的锁定系统有利地包括第一 组凸起7A-7J,第二组凸起8A-8J,它们分别与盖3和容器2一体,为了实现相对容器2锁定和解锁盖3,这些凸起设计成可以通过盖3相对容器2围绕中心竖直轴线X-X'转动上述预设的角度行程而达到相互接合,相互松脱。其本身是众所周知的,第一、第二组中每一组中的凸起7A-7J,8A-8J设计成成对配合,即,通过相对容器2旋转盖3,所述组中的其中一组的每一个凸起被带至另一组中的相应凸起之下,以使盖3相对容器2锁定。在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箍3B承载所述第一组凸起7A-7J。优选地,第一组中的凸起7A-7J,与盖3一体,从盖3沿径向向内凸起,而第二组中的凸起8A-8J,与容器2一体,从容器2的侧壁2B的外侧面沿径向从所述容器2向外凸起。然而,很有可能的是,盖上的锁定凸起7A-7J从盖3上向外凸起,而容器凸起8A-8J从容器沿径向向内凸起。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将卡扣式结合的锁定系统的锁定斜坡限制成特定构造,基本要求是,通过容器2与盖3的相对彼此的转动,盖凸起7A-7J和容器凸起8A-8J分别形成相互配合的盖斜坡和容器斜坡,在此例中,盖绕中心竖直轴线X-X'转动,从而使得盖斜坡定位于容器斜坡之下,形成容器2与盖3之间的机械联接,其可经受烹调封闭空间内的内部压力。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盖凸起7A-7J中的每一个都是由三维(3D)元件构成,其通过材料的局部3D变形得到,盖3的外壳由该材料制成,并且,更准确地说,环状箍3B由该材料制成,凸起7A-7J优选地沿箍配置,可选地等距间隔排列。然而,本实用新型绝对不限于采用特定凸起7A-7J,也不限于如图所示实施例中使用模冲而获得的特定凸起。例如,很有可能的是,为由平舌形成的盖凸起7A-7J,通过局部向内折叠盖3的环状箍3B的自由边缘31B而获得。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容器凸起8A-8J由环状边沿形成,从自由顶部边缘2C向外超出地凸出,所述环状边沿设置槽口9A-9J,其允许所述盖凸起7A-7J从中穿过,从而在每个槽口9A-9J之间延伸的所述环状边沿的部分形成各自的容器斜坡,用来与形成盖斜坡的盖凸起7A-7J协作配合。因此,当盖3装在容器2的顶部上,盖凸起7A-7J可以穿过槽口9A-9J从而处于环状边沿之下。随后器具1处于其预锁定构造(也可参考为“准备锁定”构造),只要绕竖直轴线X-X'相对容器2转动盖3,便可从预锁定构造达到锁定构造,由此促使盖3的凸起7A-7J 以及环状边沿的槽口9A-9J改变角度从而达到“卡扣式结合”类型的锁定。优选地,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盖凸起7A-7B位于盖3的环状箍3B上,与所述环状箍3B的自由第二圆形边缘31B相距一定距离,以此方式,在所述3D元件之下,环状箍3B形成用于使盖3相对容器2自动定心的自动定心裙边。该环状裙边与几乎连续(除了槽口9A-9J)并形成容器斜坡的侧边缘协作,其确保盖3自然且自发地定位,以此方式使得盖置于容器上时,其相对容器2处于居中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烹调器具1包括盖子组件(由图4单独示出),其包括盖3以及连接于所述盖3的支撑件10,在本例中,支撑件10永久地连接在盖3上,使得所述盖可以相对所述支撑件10优选地在两个位置之间枢转,在本例中,这两个位置分别对应于所述盖组件的解锁构造和锁定构造。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说盖子组件独立于所述容器2,使得其可以独立于容器2被自由地操作和移动。换句话说,所述子组件有利地不是永久地结合或连接于容器2(即,特别地,盖子组件与容器2不是通过铰链或其他机械联接方式连接在一起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由路径,独立于容器2自由操作并移动盖子组件。有利地,如图所示,当所述盖子组件与所述容器2彼此结合成所述第二布置,其有利地对应于准备锁定构造,所述独立的盖子组件自由地抵靠在容器2上(此例中,放置在容器上)。这意味着,在第二布置中(优选地也包括在第一布置中),盖子组件没有与容器2结合(特别地通过铰链或其他任何铰接联接方式)。

盖3可相对支撑件10在其之间枢转的两个位置有利地间隔预设角度行程,对应于促使器具1从图1所示的其预锁定构造变成例如图16所示的其锁定构造所需要的行程。例如,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器具1设有至少一个导向柱18,优选设置有两个导向柱18,19,它们相对中心轴X-X'沿直径彼此相对地设置,并永久连接于盖3(比如,焊接至所述盖,以此方式,其从所述盖3的外表面向外竖直延伸,并且,在本例中,位于所述盖的外围,如图所示)。每个所述导向柱18,19设计用来在互补的细长导向槽18A,19A中滑动,该导向槽设置于支撑件10中,比如,对着所述支撑件10的每一个端部设置。在此例中,每个导向槽18A,19A的长度与盖3相对于支撑件10的角度行程相适应。每个导向柱18,19设置有 更大截面的头部,其与相应的导向槽18A,19A的边缘配合,从而在竖直方向上保持支撑件10并避免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与盖3脱离。

盖子组件因此形成独立的单件,设计成与容器组件结合从而形成烹调封闭空间,容器组件由容器2本身以及容器把手2D,2E形成。优选地,所述盖组件还包括密封垫圈(未示出),其优选地具有环状形状并且优选地由盖3承载。所述密封垫圈设计成,当盖3相对容器2锁定时插设在盖3与容器2之间,从而密封烹调封闭空间。如果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0连接于所述盖3,使得所述盖可相对所述支撑件10绕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枢转。盖3与支撑件10之间的枢转结合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方式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盖子组件和所述容器2设计成可彼此结合成至少一个第一布置(如图10-13所示),在该第一布置中,盖3置于容器2之上,即,其在容器2的上方并大体与所述容器2对准,从而使其优选地沿大体平行于容器2的底部2A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第一组凸起7A-7J显著高于所述第二组凸起8A-8J。所述第一布置为预对接布置,在该布置中盖子组件与容器2发现他们是暂时的,实际中是短暂的,此时使用者关闭容器2以形成密封的烹调封闭空间,盖子组件被安装在容器2上。在该第一布置中,通过在容器2上手动安装盖子组件的使用者的操作,盖3在容器2的上方并与之保持一定距离。盖子组件的重量因此没有施加在容器2上,并且所述第一组凸起7A-7J还没有穿过槽口9A-9J。第一布置因此对应于盖子组件相对容器2的不稳定的位置,该位置在盖子组件的运行路径上短暂形成,随后盖子组件被带向容器2以形成烹调封闭空间。当盖子组件与容器2处于所述的第一布置时,由盖3承载的第一组凸起7A-7J的高度(比如,从容器2的底部2A开始沿中心竖直轴线X-X'所测量的高度)因此显著高于容器2承载的第二组凸起8A-8J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盖子组件和所述容器2还设计成可彼此结合成第二布置,由第一布置通过向下移动所述盖子组件直到所述第一组凸起显著低于所述第二组凸起而获得(比如,在本例中,竖直地将其向下移动,优选地不需要将其旋转)。所述第二布置由此形成预锁定布置(对应上述器具1的预锁定构造),从该布置可以仅需要相对支撑件10和容器2 枢转盖3来相对容器2锁定盖3。第二布置因此允许盖3相对支撑件10枢转从而将所述第一组凸起7A-7J带至所述第二组凸起8A-8J之下,并形成锁定配对。因此,当盖子组件和所述容器2彼此结合成第一布置时,盖斜坡(由第一组凸起7A-7J形成)对准槽口9A-9J的组,使得导向第二布置的向下移动确保每个盖凸起7A-7J穿过相应的槽口9A-9J,从而使凸起7A-7J的高度显著低于形成容器斜坡的凸起8A-8J。其随后足以促使盖3相对支撑件10枢转上述预设角度行程,以便使盖子组件从其解锁构造变成锁定构造,此时盖子组件和所述容器2结合成第二布置,将盖斜坡7A-7J带至容器斜坡8A-8J之下并与之匹配,由此完成盖3相对容器2的锁定。有利地,所述盖子组件和所述容器2设计成,当它们彼此结合成第二布置时,盖子组件直接放置并抵压在容器2上,在本例中,是由盖3所承载的密封垫圈来完成的,该封垫圈插设在自由顶部边缘2C与盖3之间。第二布置因此有利地为预锁定布置,在该布置中盖子组件平衡地放置并抵在容器2的自由顶部边缘2C上(使用者随后不再施加任何力用来手动移动盖子组件)。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向下运动为平行于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的平移运动,即,为了从第一布置变成第二布置,盖子组件沿直线路径向容器2的底部2A竖直地滑动,此时所述容器保持不动。如图所示,当所述盖子组件和所述容器2彼此结合成第二布置时,容器2局部地被自由第二环状边缘31B所包围。这意味着,特别地如图15所示,在第二布置中,环状箍3B与容器2的所述侧壁2B大致同心地定位,从而环绕所述侧壁的自由端部,至少包括自由顶部边缘2C。相反地,特别地如图11-13所示,当所述盖子组件和所述容器2彼此结合成第一布置时,所述自由第二环状边缘31B高于容器2,因而不环绕所述容器2。换句话说,当所述盖子组件和所述容器2彼此结合成第一布置时,自由第二环状边缘31B所处高度显著高于容器2的自由顶部边缘2C的高度,使第一布置变成第二位置的向下移动还促使环状箍3B向下移动,从而使得自由第二环状边缘31B所处高度低于容器2的自由顶部边缘2C的高度,这种相对定位对应于第二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件10与所述容器2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元件10',10”和第二导向元件2',2”,所述第一和第二导向元件互补并且 设计成,一旦所述盖子组件和容器2彼此结合成第一布置,第一和第二导向元件立刻相互配合,从而在其向下移动时引导所述盖子组件,使第一布置变成第二布置。互补的第一和第二导向元件10',10”,2',2”因此设计成,当盖子组件和容器2彼此结合成第一布置时,它们可以处于特定的相对位置,可以获得这样的功能,可以协助支撑件10与容器2的定位,从而引导盖子组件向下运动达到第二布置。这意味着,当盖子组件和容器2彼此结合成上述第一布置时,第一导向元件10',10”与互补的第二导向元件2',2”机械地相互作用,从而帮助使用者将支撑件10与容器2放在预设相对位置,从该位置达到它们的第二布置,仅需要将它们沿平行于支撑件10与容器2的中心竖直轴线X-X'的方向平移靠近。通过该特征,盖子组件可以更早地沿朝向容器2的竖直向下路径被引导从而达到并装在所述容器2的顶部之上形成第二布置,即,它甚至可以在盖斜坡以任何形式与环状斜坡相互作用之前就被引导,环状斜坡从自由顶部边缘2C向外突出其外,形成容器斜坡8A-8J与贯穿槽口9A-9J。这保证了,当盖3随后实际装在容器2的顶部之上时,其相对容器2被正确定位从而确保盖斜坡7A-7J穿过槽口9A-9J以使得所述盖斜坡可以低于容器斜坡,形成预锁定构造。此特征大大方便了盖3相对容器2的正确定位,同时避免一些“盲目”的尝试,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烹调器具,使用者第一次的尝试,往往以错误的角度位置相对容器2安装盖3,而不能使盖斜坡7A-7J直接穿过贯穿槽口9A-9J。本实用新型因此采用更早的导向,它不是在第一组凸起7A-7J的高度大致等于或低于所述第二组凸起8A-8J时才开始,而是当第一组凸起7A-7J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组凸起8A-8J的时候就开始,使得压力锅1尤其符合人体工程学且实用。

有利地,所述互补的第一和第二导向元件10',10”,2',2”设计成基本连续地引导盖子组件向下运动直到获得所述第二布置。这意味着,所述互补的第一和第二导向元件10',10”,2',2”在盖子组件向下移动的全程都相互作用,从而避免所述盖子组件完全偏离上述路径,比如,在垂直于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的水平面或者平行于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的竖直平面内的角度偏移,或者轴向水平平移。换句话说,一旦所述盖子组件和所述容器2彼此结合成第一布置,所述互补的第一和第二导向 元件10',10”,2',2”就开始相互配合,并继续相互配合完成导向和辅助定位,至少到获得第二布置时为止。

有利地,引导所述盖子组件在第一布置与第二布置之间向下运动的所述互补的第一和第二导向元件10',10”,2',2”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公/母类型的相互配合,其基于公部件的所有或某些部分插入到母部件内实现,即,公部件为具有大体凸出表面,母部件呈现凹入表面,从而将公、母部件彼此面对来执行导向。例如,所述公/母相互配合是基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导向元件10',10”,2',2”之间的相互适配接合来完成的。最后,所述第一和第二导向元件10',10”,2',2”分别具有公成形部分和母成形部分,公成形部分有利地具有圆形轮廓,母成形部分具有与圆形轮廓互补的碟形轮廓,所述公母成形部分因此是互补的。然而,很有可能的是,相反地,第二导向元件2',2”具有公成形部分,而第一导向元件10',10”具有母成形部分,这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优选地,第二导向元件2',2”由所述容器把手2D,2E承载。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容器2设置两个导向元件2',2”,其沿直径关于中心竖直轴线X-X'彼此相对地布置。所述第二导向元件2',2”由此形成两个母成形部分,其固定于容器2的侧壁2B的外侧面,并且有利地分别由两个容器把手2D,2E中的一个来承载,并且更优选的是直接由所述把手形成。有利地,支撑件10沿径向突出于盖3之外,并连接其上,从而形成所述第一导向元件10',10”。换句话说,支撑件10在径向Y-Y'上显著地延伸超出盖3的周缘,使得所述第一导向元件10',10”从盖3横向突出,并且因此盖3的周缘上形成径向突出。有利地,支撑件10具有顶部部分100,101,102,其安装在盖3的上方,比如,相抵地安装在盘状盖元件3A的外侧面上,其沿径向突出于所述盖3之外,并延伸有竖直下降边缘10A,10B,该下降边缘承载所述第一导向元件10',10”,并且,甚至更优选地,形成所说的第一导向元件10',10”的所述公成形部分。在本例中,所述下降边缘10A,10B局部地面向环状箍3B大体与之平行地延伸。下降边缘10A,10B有利地具有蝶形形状从而局部地与环状箍3B的圆形轮廓相匹配。下降边缘10A,10B的该碟形轮廓定义了凸形的外侧面,其形成第一导向元件10',10”的公成形部分。例如,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 10为横档的形式,即,大体为细长件的形式,其在盖3上方沿直径延伸,在本例中,在其每个端部,延伸有各自的下降边缘10A,10B,每个下降边缘形成各自的第一导向元件10',10”,它们关于中心竖直轴线X-X'沿直径彼此相对地布置。优选地,这里所说的横档具有更大的中心区域100,例如,为圆形的普通形状,两边延伸有第一和第二臂101,102,其本身终结于各自的所述下降边缘10A,10B。中心区域100有利地设置中心孔,设计成供固定至盖3的销钉30穿过其中,在所述盖的中心,支撑件10设计成绕中心竖直轴线X-X',绕销钉转动。例如,销钉30焊接于盖3,以此方式由所述盖的中心竖直延伸,并由此可以穿过所述孔100A。优选地,销钉30设置螺纹中空部分,用来与螺栓16相配合从而将支撑件10固定至盖3,同时还确保盖3绕销钉30枢转。有利地,除了图6所示的横档形式的部件外,支撑件10还包括板17,其具有圆形普通形状,大体与横档的中心部分100的形状互补,其设计成插设在所述横档与盖3的顶面之间,形成容纳至少部分的控制机构的外壳,该控制机构用于促使盖3相对支撑件10枢转。例如,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板17是由塑料材料制成的盘状形式,并设置有中心孔,其经竖直圆柱管延伸,销钉插入该管中。如图6所示,横档本身设计成永久固定(例如,通过多个螺栓)于板17,从而与所述板协作而形成单一件,单一的横档子组件通过销钉30与螺栓16之间的结合保持在盖3上,这种结合允许盖3相对于上述子组件枢转,本例中,子组件形成支撑件10。

有利地,第二导向元件2',2”的母成形部分形成凹槽20D,20E,其设计成,随着盖子组件朝向容器2向下移动,第一布置变成第二布置,该凹槽逐渐收纳第一导向元件10',10”。所述凹槽20D,20E有利地由至少一个底部20D',20E'所限定,其优选为水平的,并且侧壁20D”,20E”从该底部在底部边缘201D”,201E”与顶部边缘202D”,202E”之间竖直延伸。所述凹槽20D,20E有利地设计为,通过竖直向下的插入来收纳第一导向元件10',10'的所述公成形部分,在本例中,所述公成形部分由竖直下降边缘10A,10B形成。所述凹槽20D,20E的侧壁20D”,20E”大体竖直地向上延伸,大体平行于容器2的侧壁2B,并且具有大致碟形的轮廓,以使得其凹侧面向容器2的侧壁2B。如上所述,该凹侧的形状与形 成第一导向元件10',10”的竖直下降边缘10A,10B的凸形大体互补。有利地,第一导向元件10',10”的所述母成形部分在顶部边缘10A',10B'与底部边缘10A”,10B”之间延伸,在本例中,分别对应于与支撑件10一体的竖直下降边缘10A,10B的上端和下端。因此,当盖子组件和容器2彼此结合成第一布置时,所述公成形部分被插入到所述凹槽20D,20E中,这样使得公成形部分的底部边缘10A”,10B”低于所述凹槽20D,20E的侧壁20D”,20E”的顶部边缘202D”,202E”,并且在竖直方向上与凹槽20D,20E的底部20D',20E'相距第一高度H1。

有利地,当盖子组件和容器2彼此结合成第二布置时,所述公成形部分被插入到所述凹槽20D,20E中,这样使得公成形部分的底部边缘10A”,10B”低于所述凹槽20D,20E的侧壁20D”,20E”的顶部边缘202D”,202E”,并且在竖直方向上与凹槽20D,20E的底部20D',20E'相距第二高度H2,第二高度H2小于第一高度H1。有利地,所述第二高度H2不为零,即,当盖子组件和容器2彼此结合成第二布置时,所述公成形部分不与底部20D',20E'接触。有利地,所述盖子组件与所述容器2设计成,当它们彼此结合成第二布置时,盖子组件直接放置并抵压在容器2上,从而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导向元件10',10”,2',2”之间保持竖直的间隔(对应于非零距离H2),从而使得第一导向元件10',10”不竖向地抵压在第二导向元件2',2”上。所述第一导向元件10',10”和第二导向元件2',2”之间的配合因此有利地仅是定位和导向配合,而不是一个导向元件由另一个支撑的支撑配合。有利地,所述凹槽20D,20E由容器把手2D,2E承载。如图所示实施方式中,所述把手2D,2E具有握持部分200D,200E,被成形以便可供手动握持,从而确保通过它来操作容器2。换句话说,握持部分200D,200E具有适合使用者用手握持来操作或移动容器2的形状。优选地,所述把手2D,2E还包括固定部分201D,201E,其将所述容器2与所述握持部分200D,200E互相连接。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固定部分201D,201E从容器2的侧壁2B沿径向朝外延伸,并支撑相应的握持部分200D,200E。优选地,所述凹槽20D,20E由以下限定:(i)竖直方向由固定部分201D,201E限定,其有利地形成凹槽20D,20E的底部20D',20E',(ii)横向由握持部分200D,200E限定,在本例中,其形成 所述凹槽20D,20E的所述侧壁20D”,20E”。

有利地,器具1进一步包括由支撑件10承载的第一定位元件12,13,其设计成,当所述盖子组件与容器2彼此结合成第二布置时,所述第一定位元件12,13与互补的第二定位元件14,15机械地相互作用,该第二定位元件由容器2承载,并且优选地由容器把手2D,2E承载,从而在水平面(在本例中,垂直于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内锁定支撑件10与容器2的相对角度位置。当盖子组件与容器2结合成所述预锁定第二布置时,这种机械的相互作用避免支撑件10相对容器2的枢转,在本例中该转动绕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进行。这意味着,盖子组件与容器2在所述第二布置的结合促使支撑件10与容器2的互锁,其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元件12,13与所述互补的第二定位元件14,15相互协作配合来完成,从而获得支撑件10与容器2的相对角度位置的锁定。在水平面内的该角度锁定确保支撑件10充当相对容器2不动的固定结构,而盖3相对容器2绕中心竖直轴线X-X'枢转所述预设角度行程(比如,约15°),从而由解锁状态(图1所示)变为锁定状态(图16所示)。有利地,所述第一定位元件12,13与所述第二定位元件14,15之间的所述机械式相互作用为公/母配合形式,公部件的所有或某些部分插入到母部件内,从而获得机械式角度锁定。比如,所述公/母配合是由第一和第二定位元件12,13,14,15之间的相互适配接合实现的。优选地,在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定位元件12,13,14,15分别具有互补的公形状和母形状。然而,很有可能的是,第一定位元件12,13具有公形状,而第二定位元件14,15具有母形状,这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容器2设置有两个容器公形状14,15,其关于中心竖直轴线X-X'沿直径彼此相对地布置并固定于容器2的侧壁2B的外侧面,而支撑件10设置有两个互补的母形状12,13,其关于中心竖直轴线X-X'沿直径彼此相对地布置在盖3的上面,本例中,所述支撑件母形状12,13面向盖3的环状箍3B的外侧面布置。很有可能的是,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容器2分别设置有单个支撑件成形部分和单个容器成形部分,或者,实际上,公/母成形部分并非设计成通过相互适配接合的方式协作配合,支撑件10与容器2设置有基于采用力配合的其他方式的互锁元件(通过摩擦,夹,啮合,磁引力等), 这些方式足以锁定支撑件10和容器2的相对角度位置,这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有利地,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定位元件12,13由设置在竖直下降边缘10A,10B上的槽口形成,而第二定位元件14,15由设置在所述凹槽20D,20E中的肋形成。所述肋优选地由把手2D,2E承载,更优选地为所述把手的一体部分。因此,在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容器把手2D,2E永久固定至容器2的侧壁2B并包含各自的公成形部分,例如,公成形部分以肋的形式有利地与相应的把手2D,2E一体。优选地,所述肋从凹槽20D,20E的底部20D',20E'竖直地向上延伸,并从侧壁20D”,20E”径向地向内突出,如图所示。如上所述,支撑件10有利地为横档的形式,其在盖3的上方延伸(当其通过枢轴联接的形式连接至所述盖),并且在其端部延伸有各自的下降边缘10A,10B,其径向突出于盖3之外并在所述箍的外侧大体平行于环状箍3B延伸。有利地在支撑件10的每一个所述下降边缘10A,10B的自由底部边缘10A”,10B”上设置槽口,从而形成与优选形成公成形部分的肋互补的母成形部分。

器具1还有利地包括用于控制卡扣式结合的锁定系统的控制部件11,在此例中,控制部件11设计成,可以相对支撑件10被手动移动,从而确保使用者通过相对支撑件10和容器2转动盖3,相对容器2锁定/解锁盖3,即,促使器具1从其预锁定构造(也可参考为准备锁定构造,如图1所示)变成其锁定构造(如图16所示),反之亦然。控制部件11有利地由支撑件10承载,在此例中,为永久地承载,使得控制部件11为所述盖子组件的一部分。有利地,在此例中,控制部件11以这样的方式安装在支撑件10上,该方式允许控制部件11相对所述支撑件10在锁定位置(图16)和解锁位置(图1)之间被手动地移动。换句话说,控制部件11有利地永久固定至支撑件10,同时也保留了相对支撑件移动的可能性,从而使用者可以手动地促使控制部件11相对支撑件10从解锁位置移动至锁定位置,反之亦然。此外,器具1有利地包括该转换装置,该转换装置用于将控制部件11的所述移动转换成盖3相对支撑件10的枢转。特别地,图5,9,18,20和21中可见,转换装置设计成将控制部件11相对支撑件10的移动转换成盖3相对所述支撑件10的旋转运动,在本 例中,该旋转运动绕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进行,这样使得,一旦盖子组件与容器2结合成所述第二布置(如图14-16所示,该布置中盖斜坡被置于容器斜坡之下),使用者仅仅通过操作控制部件11,就可以促使盖3相对支撑件10枢转,从而完成锁定/解锁。自然地,上述转换装置设计成执行控制部件11相对支撑件10的移动的该类型的功能,其可采用任何所需的驱动组件(齿轮,凸轮,杆,连接杆等)。然而,采用包含在支撑件10内并且相对所述支撑件活动安装的控制部件11是完全可选的。例如,很有可能的是,控制部件11仅仅由直接固定于盖3并且区别于支撑件10的把手形成,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采用转换装置,这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然而,采用包含在支撑件10内并且相对所述支撑件活动安装的控制部件11是优选的,因为它使得器具1更易于使用。在该情况中,本实用新型绝不限于采用使控制部件11和支撑件10互连的特定的机械联接方式。控制部件11因此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安装成相对支撑件10枢转和/或平移。例如,控制部件11可安装成仅能绕旋转轴作旋转运动,该旋转轴沿与中心竖直轴线X-X'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更优选地,绕与中心竖直轴线X-X'相交的旋转轴线旋转,或者可替代的,所述控制部件11安装成相对支撑件10作平移移动,比如,相对所述支撑件10竖直地(优选地沿与中心竖直轴线X-X'重合的滑动轴线)滑动,或者事实上,控制部件11经机械联接连接至支撑件10,作旋转和平移的组合运动(绕轴线X-X'的螺旋耦合)。控制部件11因此可以为旋转元件的形式,如手柄或旋钮(knob)、杆、操作杆、环形把手或其他类型,和/或为滑动安装元件的形式,如按钮,滑动器等。如图所述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控制部件11安装成相对所述支撑件10绕垂直于中心竖直轴线X-X'的枢转径向轴线Y-Y'枢转,并且枢转径向轴线Y-Y'优选地与所述中心竖直轴线相交。有利地,所述转换装置包括齿轮机构,设计成驱动盖3绕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旋转某个行程,该行程具有第一预设角幅度α,以响应所述控制部件11绕所述径向轴线Y-Y'被旋转某个行程,该行程具有第二预设角幅度β,该第二预设角幅度β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幅度α。例如,控制部件11设计成,绕所述径向轴线Y-Y'在上升位置(对应解锁)与下降位置(对应锁定)之间枢转,上述两个位置相隔一个行程,该行程具 有约为90°的预设角幅度β,同时,以响应控制部件11相对支撑件10移动约90°的角度,盖3相对支撑件10枢转一个行程,该行程具有约为15°的预设角幅度α。如图所述的实施方式中,转换装置包括传动部件20,安装成可以在水平内相对所述支撑件10平移,该水平面垂直于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传动部件20由此相对支撑件10滑动地安装,比如,该传动部件20在壳体内,该壳体设置在板17与装在所述板17之上的中心部分100之间。本实施方式中,转换装置包括用于将控制部件11相对支撑件10的枢转转换成所述转换件20相对所述支撑件的平移移动的机构。例如,这里所说的转换机构由凸轮110,111形成,其与控制部件11一体,或者固定至控制部件11,所述凸轮110,111设置有螺柱,其可收纳于设置在该传动部件20中的相应凹槽内,以此方式,控制部件11的枢转促使凸轮110,111相应地枢转,随后凸轮110,111在垂直于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的水平面内推回传动部件20。有利地,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转换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水平杆21,其相对支撑件10绕偏心竖直轴线Z-Z'枢转地安装,该轴线相对所述支撑件10是固定的,并与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平行,并与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相距预设的距离。优选地,如图所示,所述水平杆21在第一端21A与第二端21B之间沿纵向延伸,第一端21A与盖3铰接,第二端21B与所述控制部件11或传动部件(比如,例如,上述传动部件20)铰接,该传动部件是转换装置的一部分,并且由控制部件11促使其相对支撑件10移动,如前面的实施方式所述。优选地,水平杆21设置有凹槽(由贯穿孔形成),用于收纳与支撑件10一体或者固定其上的销钉22,例如,该销钉与板17形成为整体,以此方式形成所述水平杆21与支撑件10之间的绕轴线Z-Z'的枢转联接。优选地,所述水平杆21相对于支撑件10在枢转点枢转地安装,该枢转点位于所述第一端21A与第二端21B之间,以使得偏心竖直轴线Z-Z'穿过水平杆21的某个区域,该区域与第一端21A和第二端21B都相距某个距离。所述第一端21A相对盖3的铰接可以这样实现,例如,通过第一钉210A来实现,该第一钉与盖3一体或固定其上,并且,例如,该第一钉焊接于所述盖3的外侧面,以此方式使其沿竖直方向从所述盖向外延伸。所述第一钉210A有利地收纳于第一相应凹槽211A中,其设置在水平杆21 的第一端21A上,以此方式使得所述第一钉210A可以在所说的第一凹槽211A中滑动以及转动。转换装置有利地还包括第二钉210B,在本例中,其与传动部件20一体或固定其上,并被包含其内。所述第二钉210B有利地收纳于互补的第二凹槽211B中,其设置在水平杆21的第二端21B上,以此方式使得所述第二钉210B可以在所说的第二凹槽211A中滑动以及转动。有利地,水平杆21通常为镰刀状,具有大致直的臂部,其从第一端21A延伸至偏心竖直轴线Z-Z'穿过的旋转点,随后延伸有弧形部分,直至第二端21B。传动部件20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平移运动被转换为水平杆21绕偏心竖直轴线Z-Z'的旋转运动,该旋转运动自身转换成盖3相对支撑件10绕中心竖直轴线X-X'的旋转运动。然而,本实用新型绝不限于这样的移动转换机构,很有可能的是,例如,取代所示的杆系统,可以使用具有连接杆、凸轮、或相互适配接合的系统,或者其他任何已知系统。有利地,如图所示,控制部件11包括环状把手11A,用于使用者对其手动操作从而使其在优选地两个接界位置之间运动,该两个位置分别对应于锁定和解锁。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控制部件11因此为弧形部件的形式,为环形或拱形的形式,有利地,把手设计成适合使用者稳固地抓持,优选使用整个手去抓持。控制部件11有利地设计成可以相对支撑件10在锁定方向和相反的解锁方向上被手动移动。有利地,如图所示,控制部件11安装成相对所述支撑件10在首先的展开位置(图1)与其次的收回位置之间枢转,展开位置对应于盖3的解锁,所述控制部件11沿竖直方向突出,本例中,朝外对准盖3,收回位置形成所述锁定位置,所述控制部件11朝盖3下降。在其展开位置,控制部件有利地沿大致平行于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的方向延伸,而在其收回位置,其有利地沿大致垂直于所述中心竖直轴线X-X'的方向延伸,如图所示。

图中所示烹调器具1的操作下面简单描述。使用者首先向如图2所示的容器2中装填待烹煮食物,可选地将食物放在内部具有间隙的蒸煮篮内,食物与容器2的底部间隔一定距离。使用者随后通过环状把手11A抓住图4所示的盖子组件,以便拿起所述盖子组件将其装在容器2上从而将盖装配在容器的顶部之上,形成密封的烹调封闭空间。为此,使用者首先把盖子组件拿到容器2上,形成对应于图11-13所示的第一预设布 置的相对位置。在该布置中,支撑件10的碟状下降10A,10B开始部分地插入到相应凹槽20D,20E中,此时盖3仍然在容器2上被手动握持着以克服其重力。竖直下降边缘10A,10B与由容器2的把手2D,2E提供的相应凹槽20D,20E的这种配合使得盖3在水平面内相对容器2正确地定位,并且相对容器2在其竖直路径上引导盖3,而随后使用者继续向下移动盖子组件至容器2上,并由此达到预锁定的第二布置,在该布置中,形成第二定位元件14,15的肋相互适配接合入形成第一定位元件12,13的相应槽口中,从而在垂直于中心竖直轴线X-X'的水平面内锁定支撑件10与容器2的相对角度位置。器具1随后处于准备锁定构造,仅仅通过将盖3相对容器2转动,可以相对容器2锁定盖3。为此,使用者收折环状把手11A约90°的角度行程β,直到其到达接界收回位置,特别地如图16和17示出。环状把手11A从其展开位置到其收回位置的该手动移动同时促使盖3相对支撑件10枢转约15°的角度α,由此确保在锁定构造中,盖斜坡7A-7J达到相应的容器斜坡8A-8J的下面,确保压力的形成。烹调周期的最后,一旦封闭空间内的压力降至预设的安全水平,使用者仅需抬起环状把手11A,从而促使盖3相对支撑件10反向枢转,由此解除容器斜坡与盖斜坡之间的结合,确保盖3与容器2分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