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0291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枕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日常用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枕头。



背景技术:

枕头是人类睡眠时维持头颈部正常位置的主要卧具,正确使用枕头可以保持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睡眠的质量和健康睡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需要一个枕头,更需要一个称手又实用的枕头,而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枕头不能同时具备以下需求。

高度:人类习惯的睡姿不外乎仰卧、侧卧和俯卧三种,虽然整个睡眠过程中三种睡姿多次交替变换,但是,最多的睡姿还是仰卧和侧卧,仰卧时需要枕头能够保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头部枕骨(后脑勺)悬空或轻触枕面;侧卧时需要枕头能够保持颈椎和其余的胸椎、腰椎接近一条水平直线,而颈椎不被支撑或托起;俯卧时不影响呼吸。

温度:就睡眠古有“凉头热脚”之说,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在睡眠中相对地头比脚所处的环境温度要低才好;还有,现代医学观察得出人类入睡以后头部温度一般在34—34.5摄氏度,比体温要低几度,也就是说如果头部温度过高,人类就不易入睡,所以,地球上不同纬度,不同季节的人们适时选用暖枕、凉枕都是为了使头部保持最佳的睡眠温度。

硬度: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硬质枕头,与枕部的接触面积较大,需要有效避开颈部后突的颈椎棘突和面部突出的颧骨;而软质枕头,难以长期保持枕头应有的高度,导致颈肌过度疲劳,加之与枕部的接触面积太大,容易提高头部的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进现有技术条件下,枕头在高度、温度、硬度等方面不能同时兼备,较好体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枕头,具备与人类枕部复杂的生理曲度相应的几何形状,又不失一定的硬度,能够刚好稳定持久地支撑托起枕部,又使血液循环可以从其它压力较小的地方通过;具备两种以上的高度,满足不同睡姿的需求;具备调节功能,满足不同人体使用;具备凉枕、暖枕快速转换的基础,能够在环境温度变化时,暖枕、凉枕快速转换,确保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保持使用者头部最佳的睡眠温度,实现一枕多用。

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枕头,由底板和球弧面支撑柱组成,底板上设有多列垂直于底板的细小定位丝孔,球弧面支撑柱按端面直径和整体高度设有不同规格,多个不同规格的球弧面支撑柱分别与底板上细小定位丝孔,选择性活动地连接固定成多个不规则的虚实曲面:仰卧位颈枕区;仰卧位头枕区;仰卧位头颈偏左侧卧枕区;仰卧位头颈偏右侧卧枕区;左侧卧位头枕区或俯卧位头颈偏内外侧卧头枕区;右侧卧位头枕区或俯卧位头颈偏内外侧卧头枕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所述底板上设有多列垂直于底板的细小定位丝孔,至少在底板的中线两边,距离中线15-25毫米处,分别设有一列细小定位丝孔;多列是两列的倍数,并视底板的长短、宽窄和需要增减细小定位丝孔的数量;底板的厚度为2-20毫米,细小定位丝孔的直径为3-6毫米。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实用新型专利2010205801126点穴枕和实用新型专利2013207828273枕头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枕头底板比较薄,薄底板有较大的高度差,像实用新型专利2013207828273中的枕头一样,便于构建与人体枕部相应的几何曲面;本实用新型的枕头定位丝孔细小,细小定位丝孔方便普通使用者精确细微地调整颈弧和虚实曲面,便于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睡姿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二:所述球弧面支撑柱是正圆球面、椭圆球面、圆柱体倒大部分圆角的弧面端面支撑柱的简称,球弧面支撑柱分别按上述三种端面、端面直径20-40毫米、整体高度20-120毫米,整体制成不同规格,下端分别设有与底板上细小定位丝孔紧密配合的螺纹嵌件。

有益效果:多种球弧面支撑柱刚好能够满足不同枕区的需要,像颈部肌肉组织丰厚处适合正圆球端面和较高的支撑柱,像头侧鬓角处肌肉组织稀薄处适合弧面端面和更高的支撑柱,像脸颊处适合椭圆球端面和较低的支撑柱。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三: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左侧卧位头枕区或俯卧位头颈偏内外侧卧头枕区,和右侧卧位头枕区或俯卧位头颈偏内外侧卧头枕区,分别是由多个不同规格的球弧面支撑柱,按纵向为长轴的近似椭圆形结构定位,外周多个球弧面支撑柱从中间横向分成上下两组,下面一组比上面一组多内侧一列最上面一个球弧面支撑柱,上面一组球弧面支撑柱的高度依次由外向内螺旋下降,下面一组球弧面支撑柱的高度依次由外向内螺旋上升,螺旋上升或螺旋下降的高度差为2-5毫米,并于中间一个端面直径较大高度较低的球弧面支撑柱,共同组成一个椭圆凹型不规则虚实曲面,较高位的虚实曲面适合侧卧,极低位的虚实曲面适合俯卧,左右两端虚实曲面整体互换,或横向互换同一个虚实曲面两边对应位子不同高度的球弧面支撑柱,可以转换头颈的偏向。

有益效果:上述椭圆凹型不规则虚实曲面能够稳定地支撑、托起使用者的左侧或右侧头面部位,枕部下面的空隙便于通风散热,降低使用者的头温;能够根据使用者的习惯更换或互换设置,满足使用者侧卧、俯卧及头颈偏向的需求;能够防止使用者的头颈从枕头上滑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四:所述底板的中下部设置有仰卧位颈枕区,是由至少四对八个不同规格的球弧面支撑柱,按照外周上小下大的梯形,内部纵向长横向短的长方形结构定位,其中,中间三对中中间一对高,前面一对低,后面一对更低,且前中高度差为15-20毫米,后中高度差为20-30毫米,前后高度差为5-10毫米,另外一对相距较宽的高度适中,四对八个不同规格的球弧面支撑柱共同组成一个梯形长方形U型凸型不规则虚实曲面。

有益效果:从下往上,第一对球弧面支撑柱设置在底板下边近边缘处,使用中刚好支撑或抵靠在使用者左右两侧肩部肩井穴的附近区域;第二对球弧面支撑柱设置在近中线的两边,比第一对退后一点,使用中刚好支撑或抵靠在使用者肩颈部大椎穴左右两侧的附近区域;第三对球弧面支撑柱设置在第二对的上边一点,使用中刚好支撑或抵靠在使用者颈部中央第四颈椎棘突左右两侧的附近区域;第四对球弧面支撑柱设置在第三对的上面一点,使用中刚好支撑或抵靠在使用者头颈部左右两侧风池穴的附近区域,四对八个球弧面支撑柱刚好顶托或支撑在使用者头颈、颈部和颈肩肌肉组织丰厚的地方,U型结构有效避开直接顶托或支撑在使用者枕部皮下的骨骼上,凸型点式支撑便于灵活构建不同颈弧,预留空隙利于通风散热。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五:所述底板的中上部设置为仰卧位头枕区,在仰卧位颈枕区的正上方,左右侧卧位头枕区上半部分的内侧,由仰卧位颈枕区和左右侧卧位头枕区相邻的球弧面支撑柱,共同组成一个较大的V型U型凹型无障碍虚实曲面。

有益效果:仰卧位头颈正位使用中,使用者的头颈部在颈枕区已经得到有力的支撑,头部枕骨(后脑勺)再被支撑托起,颈枕区的支撑就会被消减或全部抵消,达不到应该具有的支撑效果,只有头部的枕骨后脑勺在虚实曲面仰卧位头枕区处低位悬空或轻触枕面,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使用者的颈椎保持一段时间的正常生理前突,抵消日间劳作对使用者头颈部肌肉造成的疲劳,同时也有利于使用者的头部散热降温。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六:所述底板两端左右侧卧位头枕区的内侧,和底板中下部仰卧位颈枕区相邻的区域,分别设置为仰卧位头颈偏左侧卧枕区和仰卧位头颈偏右侧卧枕区,分别是由仰卧位颈枕区和左右侧卧位头枕区相邻的球弧面支撑柱,共同组成的一个V型凹型不规则虚实曲面。

有益效果:人类睡姿不是只有九十度转换中的仰卧、侧卧、俯卧三种,所述枕头为更多睡姿高度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七:所述枕头是枕头也是枕芯,使用者所处地的环境温度高于15度时,可以直接使用所述枕头,使用者所处地的环境温度低于15度或使用初期自我感觉太硬、太凉时,可以酌情覆盖一枕巾或用弹性布料宽松地包裹着使用所述枕头,其功效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和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枕头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枕头更利于人类健康睡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底板定位丝孔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俯卧位头颈偏向外侧卧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俯卧位头颈偏向内侧卧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左端侧卧右端俯卧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左端俯卧右端侧卧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颈枕区局部透视右视图。

图中:底板1;球弧面支撑柱2;定位丝孔3;仰卧位颈枕区4;仰卧位头枕区5;仰卧位头颈偏左侧卧枕区6;仰卧位头颈偏右侧卧枕区7;左侧卧位头枕区或俯卧位头颈偏内外侧卧头枕区8;右侧卧位头枕区或俯卧位头颈偏内外侧卧头枕区9。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枕头底板1上会如同图5中所示,在底板1上设有多列垂直于底板1的细小定位丝孔3,至少在底板1的中线两边,距离中线15-25毫米处,分别设有一列细小定位丝孔3;多列是两列的倍数,并视底板1的长短、宽窄和需要增减细小定位丝孔3的数量;底板1的厚度为2-20毫米,底板1上细小定位丝孔3的直径为3-6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球弧面支撑柱2被设置成如图1、图2、图3、图4、图6、图7、图8、图9、图10中枕头所示,球弧面支撑柱2是正圆球面、椭圆球面、圆柱体倒大部分圆角的弧面端面支撑柱的简称,球弧面支撑柱2分别按正圆球面、椭圆球面、弧面三种端面,端面直径20-40毫米,整体高度20-120毫米,整体制成不同规格,下端分别设有与底板1上细小定位丝孔3紧密配合的螺纹嵌件,便于连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图7、图8、图9中枕头所示,在底板1的两端分别由至少九个不同规格的球弧面支撑柱2,按纵向为长轴的近似椭圆形结构定位,外周八个球弧面支撑柱2从中间横向分成上下两组,下面一组比上面一组多内侧一列最上面一个球弧面支撑柱2,上面一组球弧面支撑柱2的高度依次由外向内螺旋下降,下面一组球弧面支撑柱2的高度依次由外向内螺旋上升,球弧面支撑柱2螺旋上升或螺旋下降的高度差为2-5毫米,并于中间一个端面直径较大高度较低的球弧面支撑柱2,共同组成一个椭圆凹型不规则虚实曲面8或9,也即是分别形成较高位的左侧卧位头枕区8和右侧卧位头枕区9,或极低位的俯卧位头颈偏内外侧卧头枕区8和俯卧位头颈偏内外侧卧头枕区9,较高位的虚实曲面8、9适合侧卧,极低位的虚实曲面8、9适合俯卧,左右两端虚实曲面8、9整体互换,或横向互换同一个虚实曲面8或9两边对应位子不同高度的球弧面支撑柱2,可以转换头颈的偏向。

进一步地,在底板1的中下部,是由至少四对八个不同规格的球弧面支撑柱2,按照外周上小下大的梯形,内部纵向长横向短的长方形结构定位,其中,中间三对球弧面支撑柱2中中间一对高,前面一对低,后面一对更低,且中间三对球弧面支撑柱2的前中高度差为15-20毫米,后中高度差为20-30毫米,前后高度差为5-10毫米,另外一对相距较宽的球弧面支撑柱2高度适中,四对八个不同规格的球弧面支撑柱2共同组成一个梯形长方形U型凸型不规则虚实曲面4,也即是仰卧位颈枕区4。

再进一步地,在底板1的中上部,仰卧位颈枕区4的正上方,左右侧卧位或俯卧位头枕区8、9上半部分的内侧,由仰卧位颈枕区4和左右侧卧位或俯卧位头枕区8、9相邻的球弧面支撑柱2,共同组成一个较大的V型U型凹型无障碍虚实曲面5,也即是仰卧位头枕区5。

更再进一步地,在底板1两端左右侧卧位或俯卧位头枕区8、9的内侧,和底板1中下部仰卧位颈枕区4相邻的区域,分别是由仰卧位颈枕区4和左右侧卧位或俯卧位头枕区8、9相邻的球弧面支撑柱2,共同组成一个V型凹型不规则虚实曲面6或7,也即是仰卧位头颈偏左侧卧枕区6和仰卧位头颈偏右侧卧枕区7。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中所示的枕头,左右两端可以同时设置成较高位的虚实曲面8、9样侧卧位头颈偏向外侧卧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中所示的枕头,左右两端可以同时设置成极低位的虚实曲面8、9样俯卧位头颈偏向外侧卧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中所示的枕头,左右两端可以同时设置成极低位的虚实曲面8、9样俯卧位头颈偏向内侧卧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中所示的枕头,左右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成一端高一端低的,左端较高位的虚实曲面8侧卧,右端极低位的虚实曲面9俯卧样式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中所示的枕头,左右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成一端低一端高的,左端极低位的虚实曲面8俯卧,右端较高位的虚实曲面9侧卧样式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图7、图8、图9、图10中所示的枕头,虚实曲面4中中间三对球弧面支撑柱2形成的凸型虚实曲面刚好支撑托起使用者的颈枕部,使得使用者仰卧位时头部的枕骨(后脑勺)在虚实曲面5处低位悬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图7、图8、图9中所示的枕头是枕头也是枕芯,使用者所处地的环境温度高于15度时,可以直接使用所述枕头,使用者所处地的环境温度低于15度或使用初期自我感觉太硬、太凉时,可以酌情覆盖一枕巾或用弹性布料宽松地包裹着使用所述枕头(覆盖或宽松地包裹本实用新型枕头的示意图没有画出),其功效一致。

以上实施例中,枕头底板1和球弧面支撑柱2,可以采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通过型材成型工艺,或采用ABS等塑料材料,通过吹塑、注塑、二次注塑等模具成型工艺批量生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并非对本案权利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的变形和改进,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