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活用品方面的加热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4722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生活用品方面的加热杯,属于生活用品领域。



背景技术:

水杯通常是人们盛装液体的容器,平时可用来喝茶、喝水、喝咖啡、喝饮料等,水杯是一种大多数情况下用来盛载液体的器皿,通常用塑胶、玻璃、瓷或不锈钢制造,在餐厅打包饮料,则常用纸杯或胶杯盛载,杯子多呈圆柱形,上面开口,中空,以供盛物,因杯开口,杯内液体易被四周尘埃污染,所以当长时间放置,多用杯盖遮掩,盛载热饮的杯有手柄,这样方便使用。

已知,水杯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皿之一,目前,水杯的功能过于单一,只具备储存功能,却很少有加热功能,一旦人们需要对饮品进行加热,只能另行准备加热壶等工具,非常的麻烦。

现有加热杯大部分采用的是电加热丝进行直接加热,虽然能够满足其使用需求,但是电加热丝表面上容易出现水垢,不易清洗,且保温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加热杯大部分采用的是电加热丝进行直接加热,虽然能够满足其使用需求,但是电加热丝表面上容易出现水垢,不易清洗,且保温效果不好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生活用品方面的加热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该一种用于生活用品方面的加热杯,其结构包括:加热杯本体、加热杯内部、加热水、支柱、电加热棒、电源插孔、排气孔、排气孔盖、外螺纹、加热杯口、加热杯盖、手提绳、防滑垫、保温层、茶杯内胆、加热室,所述加热杯本体的底部安装有防滑垫,所述加热杯本体的外层安装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内层安装有加热室,所述加热室的内层设有加热杯内部,所述加热室的内层安装有茶杯内胆,所述茶杯内胆的内部设有加热杯内部,所述加热室的内部设有加热水,所述加热杯本体的上方设有加热杯口,所述加热杯口的外层表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加热杯口的顶部安装有加热杯盖,所述加热杯盖的顶部安装有手提绳,所述保温层顶部与加热杯口相接的位置设有上方安装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上安装有排气孔盖,所述加热室的底部安装有两个电加热棒,所述加热杯本体的底部边缘安装有电源插孔。

所述茶杯内胆的材质为不锈钢材质。

所述茶杯内胆与保温层之间通过支柱进行固定。

所述排气孔盖的材质为橡胶材质。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新颖独特,借助间接式的加热设计结构,很好的满足了其使用需求,解决了由于现有加热杯大部分采用的是电加热丝进行直接加热,虽然能够满足其使用需求,但是电加热丝表面上容易出现水垢,不易清洗,且保温效果不好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操作,工艺性好,应用性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图。

图中:1加热杯本体、2加热杯内部、3加热水、4支柱、5电加热棒、6电源插孔、7排气孔、8排气孔盖、9外螺纹、10加热杯口、11加热杯盖、12手提绳、13防滑垫、14保温层、15茶杯内胆、16加热室。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生活用品方面的加热杯,其结构包括:加热杯本体1、加热杯内部2、加热水3、支柱4、电加热棒5、电源插孔6、排气孔7、排气孔盖8、外螺纹9、加热杯口10、加热杯盖11、手提绳12、防滑垫13、保温层14、茶杯内胆15、加热室16,所述加热杯本体1的底部安装有防滑垫13,所述加热杯本体1的外层安装有保温层14,所述保温层14的内层安装有加热室16,所述加热室16的内层设有加热杯内部2,所述加热室16的内层安装有茶杯内胆15,所述茶杯内胆15的内部设有加热杯内部2,所述加热室16的内部设有加热水3,所述加热杯本体1的上方设有加热杯口10,所述加热杯口10的外层表面上设有外螺纹9,所述加热杯口10的顶部安装有加热杯盖11,所述加热杯盖11的顶部安装有手提绳12,所述保温层14顶部与加热杯口10相接的位置设有上方安装有排气孔7,所述排气孔7上安装有排气孔盖8,所述加热室16的底部安装有两个电加热棒5,所述加热杯本体1的底部边缘安装有电源插孔6,所述茶杯内胆15的材质为不锈钢材质,所述茶杯内胆15与保温层14之间通过支柱4进行固定,所述排气孔盖8的材质为橡胶材质。

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用于生活用品方面的加热杯,使用时向加热杯内部2装入饮水,取下排气孔盖8,然后再将加热杯本体1底部设有的电源插孔6连接电源,电加热棒5就对加热室16内部设有的加热水3进行加热处理,加热过程之中加热水间接的对加热杯内部2装有的饮水进行加热,待加热完成后将排气孔盖8盖在排气孔7上,断开电源连接,在加热杯本体1放置的过程中加热室16内部的加热水3对加热杯内部2的饮用水进行再加热,增强了保温效果,本实用新型新颖独特,借助间接式的加热设计结构,很好的满足了其使用需求,解决了由于现有加热杯大部分采用的是电加热丝进行直接加热,虽然能够满足其使用需求,但是电加热丝表面上容易出现水垢,不易清洗,且保温效果不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操作,工艺性好,应用性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都应涵盖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