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6813阅读:2063来源:国知局
玻璃盖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器皿的盖子,尤其涉及一种玻璃盖。



背景技术:

伴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为了更加合理地吸收食材的营养,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煲汤这一料理方式。通常大家都是将食材放置到炖锅、砂锅、煮锅等煲汤器皿中进行煲制,炖煮完成后,往往都要品尝一下鲜美的汤汁,如何能够确保在食材不外泄且流出的汤汁不会挂在器皿壁上玷污器皿的前提下,将汤汁倒出,成为了一个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器皿中液体通过盖体顺利倒出,又不会玷污器皿壁的玻璃盖。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玻璃盖包括玻璃本体和环绕包覆在该玻璃本体边缘处的包边,所述包边的顶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开设有至少一个从厚度方向贯穿该包边的出水孔;所述凹槽与所述包边边缘相接的位置处设置有朝向该凹槽开口延伸的翻边。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为两个且彼此相对而设。

作为优选,一凹槽内开设的出水孔的数量多于另一凹槽内开设的出水孔的数量。

进一步改进地,数量少的出水孔在所在凹槽内排成一行;数量多的出水孔在所在凹槽内排成两行,每行出水孔的中心连线相互平行。

作为优选,一凹槽内开设的出水孔的孔径大于另一凹槽内开设的出水孔的孔径。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包边的底面边缘处设置有背向该包边顶面呈收缩状的环形边。

再一步改进地,位于所述包边顶面与该包边底面环形边之间的外壁上开设有一环形槽。

作为优选,所述翻边为弧形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玻璃盖,用于扣盖在器皿上,其玻璃本体边缘处的包边顶面上加设凹槽,凹槽内开设出水孔,如此结构使得器皿在无需打开玻璃盖的前提下从出水孔将器皿内的液体倒出。将出水孔设置在凹槽内,使得遗留在包边顶面上的液体回流到器皿内,以保持包边顶面干洁。凹槽与包边边缘相接的位置设置翻边,有效地防止液体倒出时回流到器皿壁上造成器皿壁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玻璃盖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玻璃盖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玻璃盖的前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玻璃盖的左视图。

图中:1-玻璃本体、2-包边、21-凹槽、22-出水孔、23-翻边、24-环形边、25-环形槽、3-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玻璃盖,其用于扣盖在炖锅、砂锅、煮锅等煲汤器皿上,包括玻璃本体1(在本实施例中此玻璃本体1为圆盘形,由于器皿的形状各异,为了适应不同形状的器皿,玻璃本体1可以根据器皿的形状作适应性设计)、设置在该玻璃本体1顶面中部的手柄3、环绕包覆在该玻璃本体边缘处的包边2。如图1和图2所示,包边2朝向手柄3的一面为顶面,背向该手柄3的一面为底面,该包边2由硅胶制成。这一包边2的顶面上设置有两个彼此相对而设的凹槽21,每一凹槽21内开设有至少一个从厚度方向贯穿该包边2的出水孔22。出水孔22既可垂直贯穿该包边2也可呈一定夹角来贯穿这一包边2。每一凹槽21与包边2边缘相接的位置处设置有朝向该凹槽21开口延伸的翻边23。如此结构的玻璃盖使得器皿在无需打开玻璃盖的前提下可从出水孔22将器皿内的液体倒出。两个凹槽的设置,方便从不同方向将液体倒出。将出水孔22设置在凹槽21内,使得遗留在包边2顶面上的液体回流到煲内,以保持包边面干洁。凹槽21与包边2边缘相接的位置设置翻边23,有效地防止液体倒出时回流到器皿壁上造成器皿壁的污染。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这两处翻边23优选为弧形边,弧形设计既美观又在同样高度的前提下有效地增大了翻边的面积,更有效地的防止液体回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一凹槽21内出水孔22的数量为七个,并在该凹槽21内排成一行;另一凹槽21内出水孔22的数量为十三个,并在所在凹槽21内排成两行,一行为七个,一行为六个,如图2所示,各个出水孔22的孔径相同,每行出水孔22的中心连线相互平行。上述结构使得一凹槽21内开设的出水孔22的数量多于另一凹槽21内开设的出水孔22的数量,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刚开始倒出器皿内的液体时,可以从出水孔22较少的凹槽内缓慢倒出,然后再从出水孔22较多的凹槽内快速倒出,从而可将液体从器皿中高效地倒出,不会造成液体在倒出过程中由于流量较大导致液体将玻璃盖冲开,液体外溢将人员烫伤。将数量少的出水孔22在所在凹槽21内排成一行,数量多的出水22在所在凹槽21内排成两行,每行出水孔22的中心连线相互平行。一方面在于,液体在从各个出水孔22流出时不易发生干涉;另一方面在于,注塑成孔时或冲孔时便于制造且使得成型后的包边2更加美观。

为了使得液体在最初倒出时,可以缓慢倒出,然后再从凹槽内快速倒出,从而可将液体从器皿中高效地倒出,不会造成液体在倒出过程中由于流量较大导致液体将玻璃盖冲开,液体外溢将人员烫伤的问题。也可将两个凹槽21中设置的出水孔22的数量相同,一凹槽21内开设的出水孔22的孔径大于另一凹槽21内开设的出水孔22的孔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包边2的底面边缘处设置有背向该包边2顶面呈收缩状的环形边24。正如图3和图4所示,这一环形边24呈V形设计,在将玻璃盖扣盖在器皿上后,环形边24至于器皿内并与器皿内壁密封,从而防止器皿内的水蒸气由器皿边缘处冒出以及溢水现象的发生。

由于包边2是由硅胶制成,而且玻璃盖会与器皿同时加热,考虑到热胀冷缩,于是,优选地,位于包边2顶面与该包边2底面环形边23之间的外壁上开设有一环形槽25,从而使得器皿在加热过程中,包边2底部提供了膨胀空间,避免了因为包边2底部膨胀而与器皿内壁过盈配合,导致玻璃盖不易开启,或由于开盖时用力过猛,造成液体飞溅,烫伤人员。

通过上面的实施例,我们不难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玻璃盖,只要在包边2的顶面上加设至少一个凹槽21,且每一凹槽21内开设至少一个出水孔22,便可使得器皿在无需打开玻璃盖的前提下从出水孔22将器皿内的液体倒出。将出水孔22设置在凹槽21内,便可将遗留在包边2顶面上的液体回流到煲内,以保持包边2顶面干洁。同时,每一凹槽与包边2边缘相接的位置设置翻边23,便可有效地防止液体倒出时回流到器皿壁上造成器皿壁的污染。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