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829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



背景技术:

目前,当人们长时间到户外,有时非常想要喝热水,而水放入杯子不一会儿就会变凉,且即使放入保温杯中,也只是具有保温效果,当热水喝完,也无法将凉水加热。故而,人们设计了加热杯。

现有技术中的加热杯,主要分为外接加热底座的加热杯,当需要加热时,在杯中加入凉水,然后将加热杯放置加热底座上,加热底座连接电源,从而实现加热效果;另外,一种室外一次型加热杯,会在杯体中间加入石灰粉和水,石灰粉和水之间设置有隔板,当需要加热时,打开隔板,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热从而实现加热效果;另外,一种可充电加热杯,用于内部设置电池,通过加热元件从而实现加热效果。

但是,现有技术中加热杯在加热完后,经过一段时间杯子内的水就会下降,不便于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控制加热杯子水的温度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包括:杯体、内胆、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内胆设置在杯体内,温度传感器和加热元件均设置在内胆和杯体之间;温度传感器与内胆抵接,以测量内胆内的水温;加热元件用于加热内胆,以使内胆内的水温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控制器设置在杯体内,温度传感器和加热元件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还包括档位开关;档位开关包括关闭挡、低温档、中温挡和高温挡;档位开关与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杯体包括外壳和保温层;保温层设置在外壳内;内胆设置在保温层内。

进一步地,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还包括电池;电池设置在杯体内,并与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电池为聚合物锂电池。

进一步地,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还包括USB接口;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USB接口设置在安装槽内,且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给电池充电。

进一步地,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还包括三个温度指示灯;每个温度指示灯均与控制器电连接;三个温度指示灯与档位开关的低、中和高温的档位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加热元件远离内胆的一面设置有隔热片;隔热片的一面与加热元件抵接,另一面与挡板的一面抵接;挡板的另一面设置有电池及控制器。

进一步地,每个指示灯为发光二极管灯;当内胆的水温未达到预设温度时,发光二极管灯的灯光为红色灯光;当内胆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发光二极管灯的灯光为绿色灯光。

进一步地,杯体的杯口处设置有可拆卸滤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通过在杯体中设置内胆,在内胆底部设置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和加热元件均设置在内胆和杯体之间,控制器设置杯体底端内;温度传感器和加热元件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温度传感器与内胆抵接,以测量内胆内的温度;加热元件用于加热内胆,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杯体中的液体已经加热到预设温度;控制器控制加热元件停止加热,当杯体中的液体加热后没有饮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下降到一定值时,将信号发送到控制器中,控制器控制加热元件再次加热,以此自动反复加热到预设温度,从而实现了可控制杯中水温的加热杯,方便快捷,更加满足了客户需求,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正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左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正视图;

附图标记:

10-杯盖; 20-外壳; 30-保温层;

40-内胆; 50-温度传感器; 60-加热元件;

70-隔热片; 80-电池; 90-控制器;

100-USB接口; 110-档位开关; 120-低温指示灯;

130-中温指示灯; 140-高温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正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包括:杯体、内胆40、加热元件60、温度传感器50和控制器90:内胆40设置在杯体内,温度传感器50和加热元件60均设置在内胆40和杯体之间;温度传感器50与内胆40抵接,以测量内胆40内的水温;加热元件60用于加热内胆40,以使内胆40内的水温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控制器90设置在杯体内,温度传感器50与加热元件60与控制器90均电连接。

其中,加热元件60可以为加热片或者加热芯。

加热片的形状有多种,例如:圆片形、长方形、长条形、圆环以及蜂窝多孔状等;较佳地,加热元件的形状为长条形。

加热芯的形状主要为圆柱体。

加热片或者加热芯采用PTC加热片或者加热芯,又名陶瓷加热片或者陶瓷加热芯,具有恒温发热、无明火、热转换率高、受电源电压影响极小和自然寿命长等优点。

温度传感器50为非接触式传感器,具有测量上限不受感温元件耐温程度的限制,因而对最高可测温度原则上没有限制。随着红外技术的发展,辐射测温逐渐由可见光向红外线扩展,700℃以下直至常温都已采用,且分辨率很高等优点。

控制器90为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或者单片机,是把中央处理器的频率与规格做适当缩减,并将内存、计数器、USB、A/D转换、UART、PLC、DMA等周边接口,甚至LCD驱动电路都整合在单一芯片上,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为不同的应用场合做不同组合控制。

另外,在内胆40和杯体之间还设置有线路板,控制器90设置在线路板上,加热元件60与线路板电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通过在杯体中设置内胆40,在内胆40底部设置加热元件60,温度传感器50和加热元件60均设置在内胆40和杯体之间,控制器90设置杯体底端内;温度传感器50与加热元件60与控制器90均电连接。温度传感器50与内胆40抵接,以测量内胆40内的温度;加热元件60用于加热内胆40,当温度传感器50检测到杯体中的液体已经加热到预设温度;控制器90控制加热元件60停止加热,当杯体中的液体加热后没有饮用,温度传感器50检测到温度下降到一定值时,将信号发送到控制器90中,控制器90控制加热元件60再次加热,以此自动反复加热到预设温度,从而实现了可控制杯中水温的加热杯,更加满足了客户需求,易于推广使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还包括档位开关110;档位开关110包括关闭挡、低温档、中温挡和高温挡;档位开关110与控制器90电连接。

档位开关110的低温档的温度设置为0℃,中温档的温度设置为50℃,高温档的温度设置为100℃。

另外,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还包括三个温度指示灯;每个温度指示灯均与控制器电连接;三个温度指示灯与档位开关的低、中和高温的档位一一对应。

其中,档位开关为一个按压式的按钮开关,没有开启时为关闭档,当按一次之后,低温指示灯120亮,表示选择的档位为低温档;当按两次之后,中温指示灯130亮,表示选择的档位为中温档;依此类推,当按三次后,高温指示灯140亮,表示选择的档位为高温档;当再按一次之后,档位关闭。

另外,每个指示灯为发光二极管灯;当内胆40的水温未达到预设温度时,发光二极管灯的灯光为红色灯光;当内胆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发光二极管灯的灯光为绿色灯光。

三个指示灯均与控制器90电连接,当选择对应档位,控制器90控制指示灯显示红色灯光,当内胆40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器控90制指示灯显示绿色灯光。

另外,当选择合适档位开关110开启后,内胆40中的液体加热到预设温度时,控制器90接收到温度传感器50的信号,控制器90控制电池停止向加热元件加热,当内胆40中液体长期没有喝,温度传感器50检测到内胆40的温度下降到一个温度,且档位开关110依然设置当时档位,控制器90控制加热元件60对内胆加热,加热元件60开始加热内胆40,当达到预设温度后,控制器90控制断开电源,停止工作,以此循环加热。当不需要加热时,关闭档位开关110,控制器90关闭,不会加热。

本实施例提供的的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通过设置档位开关110,且与控制器90电连接,当选择合适档位时,通过相对应的指示灯的灯光颜色,从而可以知道当时选择的档位,以及当内胆40中的液体达到预设温度时,通过指示灯的颜色变化,从而得知,杯中的液体已经达到预设温度;另外,当内胆40中的液体温度下降到一定温度,控制器90根据档位开关110的设置,会重新控制电池80向加热元件60提供电力,从而控制加热杯中的液体的温度,保持在当时设定的一个温度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杯体包括外壳20和保温层30;保温层设置在外壳20内;内胆40设置在保温层30内。

外壳20的材料可以为多种,例如:合金钢、塑料或者不锈钢;较佳地,外壳的材料为不锈钢。

保温层30采用真空双层结构,且包裹于所述内胆40外侧;保温层30底部设置有用于插入温度传感器50的圆形凹槽;真空保温层能使装在内部的水等液体延缓散热,以达到保温的目的。

另外,在杯体顶端设置有杯盖10,杯盖10与杯体采用螺纹连接,杯盖10的材料为不锈钢材料。

杯体的外壳20设置有各种外观图案,既增加杯体的美观又可以使杯体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通过设置不锈钢外壳20和真空双层保温结构,更加保护了杯体,也保证在加热之后可以更好实现保温效果,防止加热杯加热之后,温度过快的下降,从而保证加热杯的实用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还包电池80;电池80设置在杯体内,并与控制器90电连接。

电池80为多个,多个电池80依次排列在杯体底部。

当档位开关110打开后,控制器90控制电池80开启,开始向加热元件60提供电力,加热元件60开始加热内胆40;当温度传感器50检测到内胆40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并向控制器90发信号,控制器90接收到信号,控制电池80关闭,停止向加热元件60提供电力,从而控制加热元件60停止工作,实现了加热杯的可控制。

另外,电池80为聚合物锂电池。

聚合物锂电池采用18650锂电池,其中,18表示直径为18mm,65表示长度为65mm,0表示为圆柱形电池。

聚合物锂电池为锂离子电池,具有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一般是使用锂合金金属氧化物为正极材料、石墨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的电池。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在杯体内设置有多个电池80,电池80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且采用18650锂电池可以用于提供加热元件60加热的大功率消耗,还可以实现充电功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还包括USB接口100;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USB接口100设置在安装槽内,且与控制器90电连接,用于给电池80充电。

其中,USB接口100,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缩写,中文简称为“通串线”,是一个外部总线标准,USB接口100支持设备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

USB接口100为Micro-USB 2.0B口。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通过在外壳侧壁上设置USB接口100,且采用Micro-USB 2.0B口,实现快速向电池80充电的功能。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左剖视图;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在加热元件60远离内胆40的一面设置有隔热片70;隔热片70的一面与加热元件60抵接,另一面与挡板的一面抵接;挡板的另一面设置有电池及控制器。

其中,隔热片70的材料可以为多种,例如:玻璃纤维、石棉、岩棉、硅酸盐、真空板等,较佳地,隔热片的材料为真空板。

隔热片70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圆形,长方形,长条形,环形等,较佳地的,隔热片的形状为长条形。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隔热片70设置在加热元件60远离内胆40的一面,且在隔热片70的下端还设置有挡板,当加热元件60加热内胆40时,由于下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50及电池80,防止电池80受热而发生安全隐患,设置隔热片70及挡板,更好的防止热量向下传播,也可以更好的加热内胆,防止热量流失。

另外,杯体的杯口处设置有可拆卸滤网。

其中,滤网的材料可以为多种,例如:塑料,不锈钢,镀锌铁丝、黑丝布等,较佳地,滤网的材料为:不锈钢材料。

滤网可以有单层或者双层。

滤网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圆形、矩形、椭圆形、腰形等。较佳地,滤网的形状为圆形。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加热的加热杯,在杯体的杯口出设置有不锈钢的可拆卸的滤网,当需要滤网时,可以加入滤网,防止其他大颗粒物质进入,当不需要滤网时,可以取出,方便使用,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