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4337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椅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椅子,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椅子。



背景技术:

椅子是一种有靠背、还有扶手的坐具,椅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椅子功能单一,并不具备摇动椅子的功能,只能简单的平稳放置使用,在休息的不能很好地缓解疲劳为人提供便利,而传统的摇摇椅只能单一的摇动,不能平稳的放置,在工作中使用非常不便;再者,现有椅子坐垫大多采用海绵制成,海绵容易吸水,不透气,长时间使用非常不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椅子,它能够方便摇动或者放置椅子,休息或工作使用更加舒适便捷,并且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透气性,能够加快空气流通,不储热。

为达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椅子,包括椅板、椅靠和支撑杆,所述椅板的顶面两侧设有护杆,所述支撑杆安装在椅板底面四周,所述椅靠安装在椅板顶面后侧,所述支撑杆底面安装有前后走向的弧形杆,所述弧形杆分别将两支撑杆连接为一体并且伸出支撑杆前后侧,所述弧形杆设有通槽,所述支撑杆底面设有与通槽同一垂直线的活动槽,所述活动槽中设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穿过通槽伸出弧形杆底面,所述椅板的顶面设有坐垫,所述坐垫由经编间隔织物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杆的顶部侧壁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开口向内翻边,所述安装孔中设有压簧,所述压簧的两端设有卡块,所述卡块伸出安装孔开口,所述活动槽的槽壁分布有与卡块伸出端相适配的卡孔,所述卡孔分别靠近活动槽的顶部和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坐垫包括表层、间隔层和底层,所述间隔层将表层和底层连接为一体,所述间隔层的厚度为0.5-5cm,所述表层为大孔网布。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杆前部内侧壁设有导槽,所述导槽一端靠近支撑杆另一端靠近弧形杆端部,两导槽之间设有连杆,所述导槽槽壁设有卡垫,所述卡垫中部高并且向内外两侧逐渐降低。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椅板的顶面设有坐垫,所述坐垫由经编间隔织物制成,经编间隔织物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透气性,坐垫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加快空气流通,不储热,非常舒适。

2.本实用新型通过弧形杆能够方便的摇动椅子,在休息的时候,能够有效的缓解疲劳,休息更加舒适,并且在不摇动椅子的时候,将活动杆伸出通槽底面与地面接触,使得椅子放置平稳,不会摇动,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坐垫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杆和弧形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活动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弧形杆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新型椅子,包括椅板1、椅靠11和支撑杆2,所述椅板1的顶面两侧设有护杆12,所述椅靠11安装在椅板1顶面后侧,所述椅板1的顶面设有坐垫3,所述坐垫3由经编间隔织物制成,所述坐垫3包括表层31、间隔层32和底层33,所述间隔层32将表层31和底层33连接为一体,所述间隔层32的厚度为0.5-5cm,所述表层31为大孔网布,经编间隔织物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透气性,坐垫3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加快空气流通,不储热,非常舒适。

所述支撑杆2安装在椅板1底面四周,所述支撑杆2底面安装有前后走向的弧形杆4,通过弧形杆4能够方便的摇动椅子,在休息的时候,能够有效的缓解疲劳,休息更加舒适,并且所述弧形杆4分别将两支撑杆2连接为一体并且伸出支撑杆2前后侧,所述弧形杆4前部内侧壁设有导槽41,所述导槽41一端靠近支撑杆2另一端靠近弧形杆4端部,两导槽41之间设有连杆42,能够便捷的调节连杆42,在使用椅子的时候,方便脚部放置,并且所述导槽41槽壁设有卡垫43,所述卡垫43中部高并且向内外两侧逐渐降低,能够增加连杆42和导槽41之间的摩擦力,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不会随意移动。

所述弧形杆4设有通槽44,所述支撑杆2底面设有与通槽44同一垂直线的活动槽21,所述活动槽21中设有活动杆22,所述活动杆22穿过通槽44伸出弧形杆4底面,在不摇动椅子的时候,将活动杆22伸出通槽底面与地面接触,使得椅子放置平稳,不会摇动;所述活动杆22的顶部侧壁设有安装孔23,所述安装孔23开口向内翻边,所述安装孔23中设有压簧24,所述压簧24的两端设有卡块25,所述卡块25伸出安装孔23开口,所述活动槽21的槽壁分布有与卡块25伸出端相适配的卡孔26,所述卡孔26分别靠近活动槽21的顶部和底部,在调节活动杆22的时候,从活动槽21上方的卡孔26将卡块25压进安装孔23中,然后活动杆22沿着活动槽21下滑伸出通槽44开口与地面接触,所述卡块25在压簧24弹力的作用下卡进活动槽21下方的卡孔26中,将活动杆22固定,使得椅子放置稳定,不会摇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