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0088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干手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别提供了一种设有降噪部件的干手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餐馆、酒店、商务写字楼等公共场所的厕所/洗手间,通常都配备了用于在水洗后的湿手插入、通过吹出热风的手干燥设备,以供人们在洗完手后快速烘干手需要的干手机产品。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因气流高速运动及电机自身产生相当大的噪音,为了降低此噪音,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现有技术基本是通过风道内增加吸音棉来达到吸收噪音的目的。然而,单纯通过吸音棉进行隔音效果并不明显。

另外,还有一些干手机通过在电机进风口设置一导流框,并在导流框的轴心件上延伸出导流叶片,通过弧状导流叶片以及上述构成的结构,以达到有效减少干手机进风口处所产生的噪音。但很明显该其的结构相对复杂,制造成本偏高。同时导流叶片与电机轴心的同轴度要求偏高,这样才能维持产生较小的噪音。电机在工作状态时导流叶片的转动同样会产生噪音,这与降噪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的干手机在干手的过程中噪音过大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手机,该干手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电机;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电机具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外罩设有引流罩,所述引流罩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引流罩由与所述开口至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的一端口径逐渐变小。

优选的,所述引流罩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的一端为弧面结构。

优选的,所述引流罩上设有吸音棉。

优选的,在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投影方向上,所述引流罩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间距大于8mm。

优选的,所述引流罩包括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所述第一半壳形成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外围;所述第二半壳与所述第一半壳可拆卸连接,以限定出一个具有所述开口的腔体结构,所述第二进风口容置在所述腔体结构内,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开口通过进风通道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通道内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进风通道的内壁之间具有用于通过气流的间隙。

优选的,所述挡板垂直于所述进风通道的延伸方向。

优选的,所述间隙为整体呈环形的结构。

优选的,所述挡板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侧设有吸音棉。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手机,通过在电机的进风口外围罩设引流罩,并通过该引流罩使电机的进风口与干手机壳体上的进风口连通,对即将进入到第二进气口的进气气流形成导向,由此可降低甚至消除了第二进风口的进气噪音;另外,该引流罩还对由第二进风口直射出来的电机噪音起到良好的隔绝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干手机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流罩及电机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半壳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半壳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半壳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壳体;2、手插入部;3、第一进风口;4、第一出风口;5、电机;6、进风通道;7、出风通道;8、第一半壳;81、弧面结构;9、第二半壳;10、引流罩;11、第二进风口;12、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干手机,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机5;壳体1上设有第一进风口3,电机5具有第二进风口11;第二进风口11外罩设有引流罩10,引流罩10连接在电机5的外壳上,且该引流罩10还与第一进风口3连通。该引流罩10在第一进风口3与第二进风口11之间建立起一个气流通道,将由第一进风口3进入的气体引入到电机5内。另外,壳体1上还设有手插入部2,该手插入部2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出风口4;电机5还具有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4与第二出风口之间连通有出风通道7。

由此,当电机5运转时,气流从第一进风口3进入,再依次经过进风通道6、第二进风口11、第二出风口以及出风通道7,最终由第一出风口4排入到手插入部2内,对使用者的手部进行吹拂。

其中,由于引流罩10是罩在第二进风口11的外围,即在第二进风口11的外围形成一个小范围的空腔结构,该空腔结构会对即将进入第二进风口11的进气气流起到导流的作用,将混乱的气流规范为大致朝向第二进风口11的方向,并且柔化了气流的强度,由此降低甚至消除了第二进风口11的进气噪音。

而且,由于电机噪音由第二进风口直射而出的音量是最大的,所以,当第二进风口的外围罩设引流罩10时,还会对由第二进风口直射出来的电机噪音形成反射和吸收,起到良好的隔绝作用,由此大幅降低了向外传出的电机噪音。

在第二进风口的投影方向上,引流罩10与第二进风口的间距优选大于8mm,由此使上述腔体结构具有足够的导向空间,足以对进气气流的整体形成导向。

优选在引流罩10上设置吸音棉,在引流罩10的内侧和外侧均可设置,以增强引流罩10对电机噪音的吸收效果。综合来看,该引流罩10可大幅降低干手机的整机噪音。

再结合图3至图5所示,上述引流罩10可以是由一个第一半壳8和一个第二半壳9构成;第一半壳8形成于第二进风口的外围;第二半壳9与第一半壳8可拆卸连接,以限定出一个具有开口的腔体结构,通过该腔体结构容置第二进风口。

另外,引流罩10由其开口至与第二进风口11连通的一端口径逐渐变小,即引流罩10上开口的面积要比引流罩10与第二进风口11连通的一端的开口面积大,且在进气方向上,引流罩10的内部空间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说,引流罩10对进气气流起到一个聚拢的作用,使即将进入第二进风口11的进气气流更为集中,减少了在第二进风口11外形成的混乱气流,进一步降低了气流噪音。

引流罩10与第二进风口11连通的一端优选为弧面结构81,该弧面结构81部分是与第二进风口11区域相衔接的部分,对进入第二进风口11的气流状态影响最大,然而其弧面的形状更有利于将即将进入到第二进风口11的进气气流规范为垂直于第二进风口11的方向,使进气气流更顺畅的进入第二进风口11,由此可进一步降低气流噪音。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干手机,包括实施例一中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并在其基础之上还做了如下改进:

再参考图1,引流罩10的开口通过进风通道6与第一进风口3连通,该进风通道6可以是形成于壳体1内的一个通道结构,在进风通道6内设有挡板12,挡板12与进风通道6的内壁之间具有用于通过气流的间隙,该间隙的形状可以但不限于是环形、月牙形、多边形等,只要能够使进气气流通过即可,但优选为圆环形,可以保证气流均匀通过。

由于该挡板12的存在,一方面,当电机5发出的噪音沿进风通道6向外传播时,会受到该挡板12的阻挡,部分电机噪音被反射回去,部分电机噪音也会被挡板12吸收,从而使传播到第一进风口3之外的噪音大大降低;另一方便,由第一进风口3进入的气流会受到挡板12的阻挡,进气气流先被分散,通过间隙后再聚合,此过程将气流重新整合,将原本存在乱流的气流整合为气流流向更为均一的气流,且气流的振动强度也会减弱,由此使进气气流本身产生的噪音也降低。

由此可知,该挡板12的设置不仅可以削减电机噪音向外传出,还可以降低进气气流本身所产生的噪音,由此从总体上大幅降低了整机噪音。

另外,挡板12优选为垂直于进风通道6的延伸方向设置,即进风通道6于挡板12所处位置处的横截面与挡板12所在平面是重合的。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方面,由于电机5发出的噪音主要是沿着进风通道6向外传出,所以当电机噪音传播至挡板12位置处时,电机噪音是垂直入射到挡板12上的,此时挡板12对电机噪音的反射率最高,即对电机噪音的阻挡效果最佳。另一方面,由于挡板12是垂直于进气气流的方向的,所以当进气气流垂直射向挡板12上后,会均匀的四散开来,而不会向一侧集中,由此可避免在通过间隙时形成局部高速气流,进而可避免尖锐噪音的产生。

挡板12和进风通道6的截面形状优选均为圆形,而且,挡板12的边缘与进风通道6的内壁之间形成的间隙优选为环形,也就是说,该间隙的不同周向位置处宽度均匀,不存在局部狭缝等情况,由此可使均匀分散开来的进气气流再均匀的通过该环形的间隙,不会产生尖锐的噪音。需要说明的是,挡板12和进风通道6的截面形状并不止局限于圆形,例如还可以是令挡板12的形状与进风通道6的截面形状相适应,也可使二者之间形成均匀的环形间隙。

进一步的,挡板12的边缘与第一进风通道6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优选为1~5cm,更优选为2~3cm,由此,在保证该环形的间隙能够均匀的通过进气气流的同时,还能够保证足够的进气量,而且该宽度的间隙也不容易使气流形成高频振动,即不会发出较尖锐的噪音。

挡板12与进风通道6固定连接,且优选采用刚度较强的材质制成,以防止挡板12在高速气流中因振动而发出噪音,同时也不会扰动进气气流。

挡板12朝向第一进风口3的一侧设有吸音棉,在进气的过程中,进气气流首先打在挡板12朝向第一进风口3的一侧,随后进气气流会贴合挡板12该侧表面、由中心向边缘流动,而由于挡板12朝向第一进风口3的一侧设有吸音棉,所以进气气流实际上是在挡板12表面的吸音棉中流动,而挡板12朝向第一进风口3的一侧是其主要与进气气流发生接触的部分,所以该吸音棉的设置可以大幅降低进气气流与挡板12之前的摩擦噪音。

进一步的,吸音棉与挡板12之间优选为可拆卸连接,由于吸音棉在吸音的同时,也会对进气气流中的灰尘等起到一定的拦截作用,因此经过长期使用后吸音棉容易夹杂大量灰尘,这样会影响吸音效果和通过性,而将吸音棉与挡板12之间设置为可拆卸连接后,便可定期对吸音棉进行更换,以此保证了吸音棉的吸音效果。

还可以是在挡板12外包设有吸音棉,也就是说,挡板12除了在朝向第一进风口3的一侧存在吸音棉之外,在其边缘处和背向第一进风口3的一侧也设有吸音棉;存在于挡板12边缘处的吸音棉可以在进气气流绕过挡板12边缘时起到吸音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吸音效果;而存在于挡板12背向第一进风口3一侧的吸音棉可以吸收部分电机噪音,由此又进一步的降低了整机噪音。该吸音棉可以是整体可拆卸的套设于挡板12,方便更换。

总体来看,上述挡板12和引流罩10均可分别对进气气流噪音和电机噪音形成良好的抑制效果,因此在将二者组合使用时,会很大程度的降低整机噪音。

另外,当引流罩10和挡板12组合使用时,其降噪效果却不仅是简单的叠加,因为进气气流在经过挡板12与进风通道之间的间隙时后,会自然的产生一个向中间聚拢的趋势,此时气流正处于引流罩中10中,而引流罩内部的空间结构恰与内部气流自身的流动趋势相适应,因此整流效果更佳,且导流罩10再通过其本身的导流作用,将气流的均一性保持住,直到最终将气流送入第二进风口11。

可见,导流罩10通过与挡板12的配合,可以起到更佳降低气流噪音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