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特大风区的组合式防沙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0087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风沙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特大风区的组合式防沙设施。



背景技术:

我国风沙防治工程学的研究和实践要求紧紧围绕我国西北风沙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修复为目标。在我国西北部干旱地区,戈壁、沙漠广泛分布,戈壁、沙漠地区风速高达20~60米/秒,高位携沙量大,风蚀路基、沙埋轨道、风翻列车等灾害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危及铁路设施和行车安全。因此,为了保障高速铁路、公路在大风环境下的安全运营,防沙措施是风沙治理面临的重要技术问题。

虽然国内外对沙漠、戈壁地区铁路及公路的风沙治理研究和应用较早,且已有较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但与一般流沙地表相比,特大风区风沙、砾石颗粒弹跳更高,风力强劲,风沙流结构呈独特的“象鼻”效应,具有遇阻堆积的特性。目前国内外针对戈壁、沙漠的特大风区风沙危害治理的研究和相关可行的技术措施甚少,是目前风沙防治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在戈壁、沙漠地区普遍采用的阻固防护体系对2米以下的常规风沙流能够起到良好的减风阻沙作用,但在特大风速的戈壁、沙漠地区,其防沙作用有以下缺陷:

1、对2~5米高度的高位风沙起不到阻挡拦截作用;

2、由于对低位高速风沙的阻挡,促使部分低位风沙转向,增加了高位风沙量,并加速高位风沙流;

3、在特大风速作用下,常规防沙设施极易出现风蚀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导沙、阻沙、防沙为一体的适用于特大风区的组合式防沙设施;该防沙设施能有效阻挡拦截高位风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用于特大风区的组合式防沙设施;该防沙设施设置在公路或铁路的迎风侧,包括防沙堤、阻沙栅栏和积沙坑,积沙坑设置在防沙堤的背风侧,阻沙栅栏设置在防沙堤上。

进一步的:防沙堤为近似三角形,迎风侧堤坡与地面夹角为32°~50°,背风侧堤坡与地面夹角为20°~32°;阻沙栅栏设置在防沙堤顶部;阻沙栅栏底部设支柱地基。

本发明在戈壁、沙漠特大风区铁路及公路的防治中采用三角形防沙堤,与梯形防沙堤相比,三角形防沙堤的导沙作用更为明显,且节省了材料,虽挡沙作用有限,但在特大风速的作用下,防沙堤可以改变风沙流方向,使风沙流越过保护对象从而防止或减少沙害,是该组合式防沙设施的第一道防线。

本发明在防沙堤上设阻沙栅栏,可增大风沙流运动的阻力,促使其减速沉降,阻滞和拦截过境风沙流,使大部分沙子停留在防沙堤的迎风侧,是该防沙设施的第二道防线。

本发明在防沙堤的背风侧设积沙坑,使越过阻沙栅栏的沙子堆积在积沙坑内,避免或减小了特大风速下风沙流对铁路或公路的危害,是该防沙设施的第三道防线。

本发明构成了规模化的防沙系统体系,基于戈壁、沙漠地区公路或铁路所处的大风风沙环境,将防沙堤和阻沙栅栏的优势相结合,是一种有效防阻高位风沙流、没有风蚀且适用于大风、特大风区域的集导沙、阻沙、防沙为一体的组合式防沙设施,用于沙漠戈壁地区特大风速风沙环境下减风和阻沙。研究结果表明本发明能有效抵御特大风速地区的高位风沙流、避免风蚀现象,防沙效果显著、有效防止了高速风沙流对铁路及公路的沙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防沙堤,2—阻沙栅栏,3—积沙坑,4—支柱地基,5—公路或铁路,α—迎风侧堤坡与地面夹角,β—背风侧堤坡与地面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迎风侧”、“背风侧”、“顶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内容的限制。

本实施例中的方向以图1为参照:箭头所示为主风向;迎风侧即主风向先经过的一侧,背风侧即主风向后经过的一侧。

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特大风区的组合式防沙设施;该防沙设施设置在公路或铁路5的迎风侧,该防沙设施包括防沙堤1、阻沙栅栏2和积沙坑3,积沙坑3设置在防沙堤1的背风侧,阻沙栅栏2设置在防沙堤1上。整个组合式防沙设施设置在铁路或公路5的迎风侧,能有效防止铁路或公路受风沙危害。

防沙堤1为近似三角形,高度为0.5~2m;研究表明32°为沙丘的休止角,故迎风侧堤坡与地面夹角α为32°~50°,背风侧堤坡与地面夹角β为20°~32°;阻沙栅栏2设置在防沙堤1顶部,高度为1.5~3m,能够充分发挥其高位阻沙作用,有效阻挡拦截高位风沙;阻沙栅栏2底部设置有支柱地基4,增强阻沙栅栏的牢固可靠性。

积沙坑3设置在公路或铁路5的旁边,积沙坑3宽度为2~4m,深为1.5~3m,将越过阻沙栅栏的沙子收集到积沙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