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型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8951阅读:1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U型枕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枕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U型枕结构。



背景技术:

U型颈枕,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像英文字母U字的枕头。它可根据人体需要自动塑造舒服效果,有效把人体压力化解为零压,抵消反作用力,彻底放松颈肩部所受的外界的压力,从而避免颈肩部架空弯曲产生的疲劳感。U型护颈椎枕能有效劳的促进血液循环,不易使得颈椎与肩部产生疲劳和酸痛。

U型颈枕作为保健枕的新型产品。使用时将U型枕环绕在颈部,贴在肩部上方,这样当您靠在座椅上时头部就有了一个有力的依托,柔软而且舒适。现有技术中,由于每个人的脖子粗细和长短不同,现有的U型颈枕不能很好贴合脖子,使用过程中左右上下会移动,因此在休息的时候,尤其是在旅行和午休的时候,由于发生移动而不能起到很好的贴合和支撑的效果,会造成脖颈部的不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U型枕结构,其能解决在休息过程中,由于U型枕的移动而导致U型枕不能有效与脖颈贴合以及安装和携带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U型枕结构,所述U型枕结构包括U型枕本体,所述U型枕本体上设置有用于绑缚在人体上的背带,所述背带与所述U型枕本体采用能够拆卸的连接方式,所述背带包括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所述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的中部设置有交叉锁扣使得所述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的中部交叉叠放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交叉锁扣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上。

优选的,所述背带与所述U型枕本体通过连接扣连接,所述连接扣为钩扣,所述钩扣上具有连接钩状部,所述U型枕本体上设置有连接环,所述钩扣的连接钩状部钩扣在所述连接环上。

优选的,所述交叉锁扣上设置有交叉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背带从第一通道中穿过,所述第二背带从第二通道中穿过。

优选的,所述第一背带上设置有第一锁紧扣,所述第二背带上设置有第二锁紧扣,所述第一锁紧扣和第二锁紧扣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上设置有日字型扣,所述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远离U型枕本体的一端端部从日字型扣上穿过分别构成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第二锁紧扣和第一锁紧扣分别安装在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为弹性带。

优选的,所述U型枕本体为充气枕。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在U型枕本体上设置有背带,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将背带绑在人体上,防止在休息的时候该U型枕本体发生移动,另外,背带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使得其安装和携带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背带包括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的中部安装在交叉锁扣上使得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的中部交叉叠放在一起,可以通过调节交叉锁扣在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上的位置来调节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的交叉位置,以此来调节U型枕本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受力方向,使得其能更好地贴合人体的脖颈部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一种U型枕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另一种U型枕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一种交叉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另一种交叉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在正向使用状态下第一种捆绑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在反向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在正向使用状态下U型枕本体的侧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在正向使用状态下第二种捆绑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U型枕本体;3、第一背带;4、第二背带;5、交叉锁扣;6、第二锁紧扣;7、第一锁紧扣;8、连接扣;9、日字型扣;11、第一端;12、第二端;13、凸起部;14、弧形缺口;15、容置空间;16、连接环;31、第一环形部;41、第二环形部;51、第一镂空部;52、第三镂空部;53、第二镂空部;54、第四镂空部;51a、内扁圆体;52a、外环体;53a、连接短板;54a、连接部;55a、第一弧形通道;56a、第二弧形通道;57a、第三弧形通道;58a、第四弧形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3所示为一种U型枕结构的实施例,该U型枕结构包括U型枕本体1,U型枕本体1具有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之间的空间为人体脖颈部的容置空间15,该容置空间15具有一个供人体脖颈部进出的出入口,该出入口位于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之间,还有,本实施例中U型枕本体1采用热感的慢回弹材料制得,第一端11设置有第一背带3,第二端12设置有第二背带4,第一背带3上设置有第一锁紧扣7,第二背带4上设置有第二锁紧扣6,第一锁紧扣7和第二锁紧扣6相配合,第一锁紧扣7和第二锁紧扣6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合适的锁扣结构,比如可以采用插扣或是环形扣等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背带3和第一背带3为窄的带状结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U型枕本体1的中部设置有凸起部13,所述凸起部13上设置有向下的弧形缺口14,该凸起部13可以与U型枕本体1一体设置,凸起部和弧形缺口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能更加有效的与人体脖颈部进行贴合。

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的中部安装在交叉锁扣5上使得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的中部交叉叠放在一起。

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中一种交叉锁扣5的结构,该交叉锁扣5呈镂空状,交叉锁扣5上设置有第一镂空部51、第二镂空部53、第三镂空部52和第四镂空部54,所述第一镂空部51和第三镂空部52位于同一斜线上,所述第二镂空部53和第四镂空部54位于同一斜线上,所述第一镂空部51和第三镂空部52所在的斜线与所述第二镂空部53和第四镂空部54所在的斜线交叉且对称设置,第一镂空部51和第三镂空部52构成第一背带3的第一通道,第一背带3从第一镂空部51和第三镂空部52中穿过,第二镂空部53和第四镂空部54则构成第二背带4的第二通道,第二背带4从第二镂空部53和第四镂空部54中穿过,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节交叉锁扣5在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上的位置来调节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的交叉位置,以此来调节U型枕本体1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的受力方向,使得其能更好地贴合人体的脖颈部位。

如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中交叉锁扣5的另一种结构,该交叉锁扣5包括内扁圆体51a和外环体52a,内扁圆体51a设置在外环体52a的内侧且内扁圆体51a和外环体52a为同心设置,内扁圆体51a和外环体52a之间具有环形带状的空隙,在内扁圆体51a和外环体52a之间设置有若干连接短板53a,连接短板53a将环形带状的空隙分隔成弧形带状的空隙,更具体地说,本实施中连接短板53a的数量为四根,该四根连接短板53a沿着外环体52a的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四根连接短板53a将内扁圆体51a和外环体52a之间的环形带状的空隙均匀地分隔成第一弧形通道55a、第二弧形通道56a、第三弧形通道57a和第四弧形通道58a,在使用的时候,第一弧形通道55a和第三弧形通道57a构成第一背带3的第一通道,而第二弧形通道56a和第四弧形通道58a构成第二背带4的第二通道,还有本实施例中,连接短板53a与外环体52a的连接处可以设置三角形的连接部54a,连接部54a可以增加连接短板53a与外环体52a的接触面积,使得彼此结合更加牢固,另外,本实施例中内扁圆体51a和外环体52a的两侧表面不对齐,也就是说,内扁圆体51a和外环体52a位于同一侧的端面不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会存在高度差,这样其在穿设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的时候更加方便。

本实施例中,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靠近U型枕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扣8,所述连接扣8与U型枕本体1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之间采用能够拆卸的连接方式,而本实施例中,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远离U型枕本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日字型扣9。

本实施例中,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为弹性带,采用弹性带可以适合不同体型的人使用,而且由于背带具有弹性,其使得整体结构能与人体更加贴合。

另外,本实施例中,U型枕本体1为也可以为充气枕,充气枕的好处在于更加方便携带,尤其是在旅游出差的时候尤其方便。

更具体地说,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扣8为钩扣,钩扣上具有连接钩状部,U型枕本体1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上设置有连接环16,钩扣的连接钩状部钩扣在连接环16上,而且本实施例中,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上设置有日字型扣9,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远离U型枕本体1的一端端部从日字型扣9的横杆上穿过分别构成第一环形部31和第二环形部41,第一锁紧扣7和第二锁紧扣6分别安装在第一环形部31和第二环形部41上,可以通过抽动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的端部来调节第一环形部31和第二环形部41的长度,并以此来调节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的整体长度来适应不同身高和体型人群的需要。

如图6、8所示,本实施例U型枕本体1正向使用的时候,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从前胸绕至后背,第二锁紧扣6和第一锁紧扣7锁紧在人体的背部,此时凸起部13可对人体的后脑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U型枕本体1反向使用的时候,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从后背绕至前腹部位置,第二锁紧扣6和第一锁紧扣7锁紧在人体的腹部位置,此时凸起部13对人体的下颚部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可以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从前胸绕至后背,然后在从后背绕至人体腹部位置,第二锁紧扣6和第一锁紧扣7锁紧在人体腹部位置。

上述的两种使用状态下,U型枕本体1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都通过第一背带3和第二背带4拉紧使得U型枕本体1的内侧与人体的脖颈部位高度贴合,同时还可以防止U型枕本体1的移动。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