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6614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茶具。



背景技术: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茶作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目前,茶叶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茶的品质,而且对茶具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茶具组成比较简单,功能也比较单一,泡茶工序也比较繁琐,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在品茶的同时,也希望泡茶的步骤比较简单,普通的茶具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组成比较简单,功能也比较单一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具,包括茶座、茶壶、茶壶盖、茶叶放置装置、壳体、茶壶底座、出水管、积水槽、贮水池、加热装置和电源接口,所述茶座的上方设置有茶杯,所述茶壶的下方固定有茶座,且茶壶左侧上方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茶壶盖上方设置有液晶显示屏,且茶壶盖下方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茶叶放置装置与内胆相连接,且内胆与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壳体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把手,且壳体内侧设置有内胆,所述茶壶底座与壳体相连接,所述出水管与贮水池相连通,所述积水槽与贮水池相连通,所述加热装置与茶壶底座相连接,且加热装置上固定安装有温控装置,所述电源接口左侧安装有温控装置。

优选的,所述茶杯上的杯盖和杯底内部设置有对应级的磁铁。

优选的,所述茶叶放置装置为筛网状结构,且茶叶放置装置可拆卸安装。

优选的,所述壳体与内胆之间设置有绝热层。

优选的,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出水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茶具设置有可以自动泡茶的茶壶,通过茶座下方的加热装置,可以对茶壶内部的水进行加热,茶叶放置装置内部可以放入茶叶,且茶叶放置装置为筛网状结构,可以使热水与茶叶进行充分泡制,不会出现倒茶时将茶叶和茶水一起倒出的情况,当在倒茶时,不注意将茶水倒入到茶座上,茶水可以通过积水槽进入到贮水池,防止茶座上的水流入至加热装置中,壳体与内胆之间设置有绝热层,可以有效地防止茶水温度流失,茶杯的杯盖和杯底内部设置有对应级的磁铁,可以形成磁力线并穿过水体,能够形成磁化水,有利于身体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茶壶结构示意图;

图3为茶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茶座,2、茶杯,3、茶壶,4、出水口,5、液晶显示屏,6、温度传感器,7、茶壶盖,8、茶叶放置装置,9、把手,10、内胆,11、壳体,12、茶壶底座,13、出水管,14、积水槽,15、贮水池,16、加热装置,17、温控装置,18、电源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具,包括茶座1、茶壶3、茶壶盖7、茶叶放置装置8、壳体11、茶壶底座12、出水管13、积水槽14、贮水池15、加热装置16和电源接口18,茶座1的上方设置有茶杯2,茶杯2上的杯盖和杯底内部设置有对应级的磁铁,茶壶3的下方固定有茶座1,且茶壶3左侧上方设置有出水口4,茶壶盖7上方设置有液晶显示屏5,且茶壶盖7下方安装有温度传感器6,茶叶放置装置8与内胆10相连接,茶叶放置装置8为筛网状结构,且茶叶放置装置8可拆卸安装,且内胆10与出水口4相连通,壳体11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把手9,壳体11与内胆10之间设置有绝热层,且壳体11内侧设置有内胆10,茶壶底座12与壳体11相连接,出水管13与贮水池15相连通,出水管13上设置有出水阀门,积水槽14与贮水池15相连通,加热装置16与茶壶底座12相连接,且加热装置16上固定安装有温控装置17,电源接口18左侧安装有温控装置17。

工作原理:当使用该茶具时,先往茶壶3内部倒入适量的水,在茶叶放置装置8放入茶叶并放入到内胆10里,在通过电源接口18接上电源,加热装置16的可以对内胆10中的水进行加热,当水沸腾后温控装置17会自动断电,茶壶盖7下方的温度传感器6会检测到内胆10水的温度,并通过液晶显示屏5显示出来,液晶显示屏5上可以显示时间和水的温度,在泡制了一定时间后,从出水口4往茶杯2中倒入茶水,当茶水不慎倒入到茶座1上时,茶水会顺着积水槽14流入至贮水池15中,打开出水管13上的出水阀门就可以将水排出。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