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定量取茶的茶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4337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定量取茶的茶杯。



背景技术:

茶叶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具有特殊的香味及药用价值,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叶其可制成茶饮料进行饮用,但以开水直接泡饮最为常见。茶叶泡饮过程中,人们主要通过使用茶杯进行泡制并饮用。为了便于携带茶叶,目前出现了很多自带茶叶的茶杯;该类茶杯主要是通过在茶杯的杯底下方或杯盖上方设置茶叶盒来解决。这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使用,然而很多泡茶者自身对茶叶的泡制并不了解,在取放茶叶时,通常对茶叶的量不能进行准确把控,导致泡出的茶过淡或过浓;而适宜的茶浓度是饮茶体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能定量取茶的茶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茶杯因不能定量取茶,而导致茶过淡或过浓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一种能定量取茶的茶杯,包括中空的外杯体,外杯体内设有用于泡茶的内杯体,内杯体的外壁上设有与外杯体的内壁密闭的封盖;所述外杯体的内壁上铰接有至少两个支撑片,多个支撑片构成倒圆锥状的支撑斗,支撑片位于内杯体的下方,外杯体的外壁上设有能实现支撑片上下转动的开关;外杯体的底面可拆卸连接有用于接茶的透明的杯底,杯底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刻度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将茶杯设为内杯体和外杯体,内杯体与外杯体间的空隙内储存茶叶,封盖与支撑片将茶叶密封在内杯体与外杯体间。支撑片铰接在外杯体的内壁上并通过设置在外杯体外壁上的开关控制支撑片向下转动;按动开关实现支撑片向下转动,使支撑片间存在间隙,茶叶通过间隙落入下方的杯底内,通过第一刻度尺可以直观的知道下落茶叶的体积,当茶叶的下落量达到要求时,关闭开关,使支撑片闭合。取出杯底内的茶叶并放入内杯体的开水中,即可得到一杯浓度适宜的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茶杯被分为内杯体和外杯体,使得内杯体与外杯体间可以存储茶叶;内杯体与外杯体分别设有封盖和支撑片,避免了茶叶从上方或下方溢出。2、支撑片铰接在外杯体的内壁上并通过设置在外杯体外壁上的开关控制支撑片向下转动;从而实现茶叶的下落,操作方便,由于下方设有杯底,杯底上设有第一刻度尺,可以从第一刻度尺上直观的知道茶叶的下落量,从而实现茶叶的定量获取;避免拿取过多或过少的茶叶,使茶的泡制更简单、精确,实现泡出的茶浓度适宜。

进一步,所述内杯体的外壁上设有保温层。保温层的设置有利于保持茶处于较高温度,更适宜饮用。

进一步,所述保温层的外壁上设有隔热层。由于茶叶的保存在低温、干燥、黑暗的地方最为合适,刚泡制的茶具有较高的温度,会对存储的茶叶造成影响,通过设置隔热层对茶叶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所述内杯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刻度尺。通过第二刻度尺可以知道内杯体中的水的具体体积,有利于泡出浓度适宜的茶。

进一步,外杯体的外表面设有茶水体积配比的瓶贴。很多泡制茶的人对茶叶的泡制并不熟悉,通过设置瓶贴,泡茶人可以知道适宜的茶水体积配比,有利于泡出浓度适宜的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能定量取茶的茶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封盖1、外杯体2、隔热层3、保温层4、内杯体5、开关6、支撑片7、杯底8、第一刻度尺9。

如图1所示的一种能定量取茶的茶杯,包括中空的外杯体2,外杯体2的外壁上设有茶水体积配比的瓶贴,外杯体2的中空位置设有用于泡茶的内杯体5,内杯体5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刻度尺,内杯体5的外表面设有保温层4,保温层4外设有隔热层3,内杯体5的外上设有与外杯体2的内壁密闭的封盖1,外杯体2的内壁上铰接有两个支撑片7,支撑片7构成倒圆锥状的支撑斗,支撑片7位于内杯体5的下方,外杯体2的外壁上设有使支撑片7上下转动的开关6;外杯体2的底面螺纹连接有用于接茶的透明的杯底8,杯底8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刻度尺9。

拧下杯底8,打开开关6使支撑片7向下转动,由于支撑片7间产生间隙,通过间隙可以将茶叶放入内杯体5与外杯体2间的空隙进行存储,移动开关6使支撑片7闭合,拧紧杯底8。使用时,移动开关6,使支撑片7向下转动产生间隙,茶叶通过间隙落入下方的杯底8。根据泡茶者的实际需求可以确定开水量,通过第二刻度尺实现水量的准确获取;由瓶贴上关于茶水配比的合适建议,确定取茶量,再通过第一刻度尺9可实现茶叶的定量获取。通过瓶贴上合理的茶水配比,由于茶叶和水均实现了定量的获取,泡出的茶具有适宜的浓度,时泡出的茶具有良好口感的同时,有利于饮茶者的身体健康。泡出的茶在保温层4的作用下,可实现茶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适宜的引用温度,隔热层3避免了茶水较高温度对茶叶造成不良影响。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