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坐、立卧式喝水的水杯盖及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8303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坐、立卧式喝水的水杯盖及水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喝水用杯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躺着喝水的杯子。



背景技术:

水杯作为人们频繁使用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其样式也多种多样,以盖杯居多。有的为了方便儿童等,在杯盖上设置吸管,此种杯子在使用时,为了防止漏水,都使杯体处于口部朝上、底部朝下的正向放置状态,依靠人体嘴部的抽吸力将杯体内盛放的水吸到吸管内,然后抽吸到嘴内。众所周知,此种水杯随着吸管的加长,所需要的吸力也随之增大,这对体质虚弱的卧床病人是非常大的考验,需要增大病人的额外体力消耗,不利于康复。

为此,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110209316.8公开了一种水杯,其在杯体底部设置有一个可伸缩的吸管,并在杯体内设置一插孔座,吸管的内端头刚好能插入插孔座,依靠插孔座实现吸管的通断,即吸管的内端头脱离插孔座后,杯体内的水流入吸管,可以从吸管的外端头流入嘴里,从而实现卧饮。但是,此种水杯在将吸管插入插孔座后,吸管内仍储存了较多的水,需要卧床人员在饮用完吸管内的水后,方可抽离吸管;否则,吸管内的水就会洒落在病人的衣服或者床被上。这就需要病人和服侍人员之间密切配合,操作不便。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510453742.4还公开了一种便于卧床病人饮水用饮水杯,其在杯体下部螺纹连接有一顶部敞口的空心杯座,杯座中固定有“L” 型结构且上端口密封的硬质通水管,杯体的底壁上设有空心筒状的密封部,硬质通水管的上部开设有透水孔且穿设在密封部的空心内。依靠杯座旋转,带动硬质通水管的上部上下移动,实现密封部对透水孔的开关。此种饮水杯除存在同201110209316.8一样的问题外;还由于杯体密封,随着饮水的增多,需要向杯体内补气,以维持杯内气压,正常饮水,而补充的气体只能由硬质通水管进行,如此气体就将硬质通水管内的水暂时顶出,产生声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坐、立卧式喝水的水杯盖及水杯,能适合于在躺着的情况下自由控制杯子内水路的通断,不漏水,方便喝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发明一种适用于坐、立卧式喝水的水杯盖,包括盖体,其特征在于:盖体上开设第一通孔,在盖体上联接水嘴,水嘴内设有第一通腔,第一通腔与盖体上的第一通孔相连通形成水路;在盖体或者水嘴上设置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能控制水路的通断。

优选的,所述盖体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水嘴中还设有第二通腔,第二通腔与第二通孔相连通形成气路,所述开关装置同时控制水路与气路的通断。

优选的,盖体上的第二通孔或水嘴上的第二通腔内插入通管。水嘴包括第一嘴口和第二嘴口,第一嘴口连通第一通腔,第二嘴口连通第二通腔,第一嘴口的上端位置低于第二嘴口上端。水嘴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开关装置包括推拉板和弹簧,推拉板连接弹簧,弹簧的另一端连接盖体,当推拉板移动时能将水嘴封闭。在盖体的一侧安装推拉板、另一侧固定卡装座,在卡装座上绕装弹簧,弹簧的两端连接在推拉板上,推拉板上连接推拉杆,推拉杆的另一端铰接在转动手柄上,转轴手柄铰接在盖体的侧壁上;在转动手柄上设置防护罩,防护罩铰接在盖体的侧壁上,防护罩和转动手柄的转动轴为同一根。

优选的,所述水嘴转动安装在盖体上,水嘴内设有第一阀体,第一阀体将水嘴的内腔分割为依次上下分布的上腔和第一通腔,第一通腔和第二通腔开设在第一阀体上,第一通腔和第二通腔均与上腔相连通,第一阀体压接在盖体上;第一通腔的开设位置与第一通孔相适应,第二通腔的开设位置与第二通孔相适应。

发明一种适用于坐、立卧式喝水的水杯,包括杯体和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为如前所述的杯盖,杯盖上联接通管。

优选的,杯体的上部固定茶漏,通管为分体式结构,一根通管位于杯体内并固定在茶漏上,另一根通管的一端与杯盖相连、另一端与杯体内的通管相对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在盖体或者水嘴上设置的开关装置能随时控制水路的通断,喝水时倾斜杯子,打开开关装置,流水占据水路的部分空间,外面的空气从水路的剩余空间内进入杯体内,维持杯体内外气压平衡,保证里面的水能自然流出,不需要抽吸,尤其是对于卧床的体弱病人,更加方便,利于病人康复;同时还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抽吸动作导致饮用者被呛的弊端。

2、由于盖体与水嘴共同构成了水路与气路,不论杯体的倒置程度如何,在打开控制开关后,水路与气路都能同时被接通,外面的空气进入杯体内,杯体内的水自然流出,保证水路与气路的畅通,更加方便使用。

直饮开关中设有连通盖体上下两侧的出水腔和进气腔;出水腔和进气腔上设有开关装置,开关装置同时打开或者关闭出水腔和进气腔,能够通过开关装置同时打开出水腔和进气腔,使得水路和气路同时被打开,外面的空气进入。

2、开关装置可以采用按动开启、咬动开启、转动开启或者拨动开启的方式,这些方式均可通过饮用者的嘴或者手来实现,便于操作,方便饮用者自己使用或者其他人服侍饮用者使用。

3、本实用新型由于能够同时开启或者关闭气路和水路,使得外面的空气进入,杯子里的水源源不断地自然流出,实现直饮,尤其是对卧床病人来说非常方便,便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B剖视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二中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C-C剖视图;

图7是图5的D-D剖视图;

图8是图7的E-E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三中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F-F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实施例四中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G-G剖视图;

图14是实施例四中杯盖的立体分解图;

图15是实施例五中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H-H剖视图;

图17是图15的I-I剖视图;

图18是实施例五中杯盖的立体分解图;

图19是躺着喝水时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杯体;1-1、茶漏;2、盖体;3、外罩盖;4、弹性水嘴;5、上腔;6、气腔;7、第一通水腔;8、第二通水腔;9-1、细管;9-2、细管;9、通管;10、弹性隔膜;11、切割缝;12、水嘴;13、第二阀体;13-1、第一通腔;13-2、第二通腔;14、第一阀体;15、压簧;16、环槽;17、第一通孔;18、第二通孔;19、凸块;20、防护罩;21、凸台;22、导向柱;23、推拉卡环;24、按压手柄;25、防护盖;26、弹簧;27、卡槽;28、第一嘴口;29、第二嘴口;30、推拉板;31、推拉杆;32、卡装座;33、转动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以进出杯体1的流向为参照,即由外面进入杯体1的方向定义为流入方向,相应地将由杯体1内出来的方向定义为流出方向;将杯体1处于自然放置状态时所对应的上下方向依次定义为上方和下方。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通过咬合开关的形式来控制水路与气路的通断。如图1~4所示,在杯体1上配装杯盖,杯盖的中心位置联接弹性水嘴4,弹性水嘴4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弹性水嘴4靠锁扣紧紧地与杯盖相固定联接。在弹性水嘴4上加工第一通水腔7、气腔6、第二通水腔8。第一通水腔7、气腔6和第二通水腔8的下端均敞口,但他们的上方为弹性隔膜10封闭,弹性隔膜10的上方为上腔5,在弹性隔膜10上对应于第一通水腔7、气腔6、第二通水腔8之处分别开设切割缝11。如此设计后,第一通水腔7、气腔6和第二通水腔8可以通过切割缝11与上腔5相连通。气腔6的下端插入细管9-2。杯体1的上部设置茶漏1-1,茶漏1-1上开设多个漏水口,在茶漏1-1的中心处设置中空的管座,细管9-1的上端插入管座内孔中;杯盖旋入杯体上后,其上的细管9-2恰能旋入茶漏1-1的管座内并与细管9-1对接。

为了使水杯更加卫生,本实施例还在杯盖上又罩装了一个外罩盖3,外罩盖3安装在盖体2的周壁上,使得弹性水嘴4位于外罩盖3和盖体2围成的空间内,隔离了外界灰尘。

躺着喝水时,打开外罩盖3,倾斜杯体1,使其杯口朝下,杯体1内的水流向杯口,细管9-1的端口露出水面。由于弹性水嘴4上的弹性隔膜10的阻挡作用,水不会漏出,将弹性水嘴4的上部放入口中,用上颚与下颚的自然张合力,咬动弹性水嘴4,在咬合力的作用下,弹性水嘴4带动弹性隔膜10向上凸出,弹性隔膜10上的切割缝11变形张开,杯体1内的水就能自然的通过第二通腔8和第一通腔7构成的水路并经切割缝11流到上腔5内并进入口中。同时,由于弹性水嘴4对口部的支撑,两侧的空气能够通过切割缝11进入气腔6并通过细管9-1和细管9-2进入杯体1的底部,使得杯体1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处于持平状态,从而保证杯体1内的水能始终自然流出,同时杯体1内不会发生现有技术中换气所发出的呼噜声。喝水结束后,松开对弹性水嘴4的咬动,弹性水嘴4和弹性隔膜10则自动恢复原形,所有的切割缝闭合,使得弹性隔膜10再次关闭,外面的空气不再进入杯体1内,杯体1内的水也不再流出。

从上述可以看出:在整个喝水过程中,仅靠饮用者上颚与下颚的自然张合力,即可咬动弹性水嘴4,利用气路来自动换气,保证杯内的水能不间断地自然流出,实现直饮。而饮用完毕,只需松开弹性水嘴4,就完全切断水路与气路,完成直饮关闭。

本实施例中,细管9-1和细管9-2是分离的,当然也可以将细管9-1和细管9-2合并成一根细管,如此则细管和杯盖相联接,取下杯盖时会带着一根长长的细管,则这种方案也是可行的。以下实施例中,关于细管的结构设计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实施例中,细管9-1和细管9-2分别设置在了杯体和杯盖的中心位置,杯盖和杯体都是圆形的,这样在旋入杯盖时处于中心位置的细管9-2能容易地对中细管9-1。当然也可以将细管9-1放置在杯体1的一侧或紧靠在杯体内壁上,杯盖不采用旋转拧入的方式拧在杯体上,而是采用卡接使结构与杯体相连,如此做好定位后,细管9-2也可以放置在杯体的一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的开关是转动方式:如图5~8所示,盖体2中固定第一阀体14,第一阀体14中开设有第二通孔18和第一通孔17,第二通孔18中插接有通到杯体1底部的通管9。还在盖体2中转动安装有水嘴12,水嘴12中固定有第二阀体13,第二阀体13压接在第一阀体14上,第二阀体13中开设有第一通腔13-1和第二通腔13-2。第一通腔13-1和第二通腔13-2在第二阀体13上的位置分别与第一通孔17、第二通孔18和在第一阀体14上的位置相对应,使得第二阀体13在转动的过程中,气路和水路同时被打开或者关闭。第二阀体13在转动的过程中,其第一通腔13-1能与第一通孔17相连通形成水路;第二阀体13也能挡住第一通孔17,切断水路。第二通腔13-2能与第二通孔18相连通形成气路;第二阀体13也能挡住第二通孔18,切断气路。

为了实现水嘴12的转动安装,可以在水嘴12的外周壁上设置凸台21,在盖体2上开设环槽16,凸台21配装在环槽16中,还可以将凸台21设置在盖体2的外壁上,环槽16开设被水嘴12的内壁上。

为了增加第二阀体13与第一阀体14间的压接严密性,在水嘴12的内壁上设置了凸块19,凸块19上连接压簧15,压簧15的另一端压接在第二阀体13上,依靠压簧15的压力来使第二阀体13紧密压接在第一阀体14上。

倾斜杯体1,使其口部朝下,然后卧床病人咬住水嘴12,利用低头或者仰头的自然力转动水嘴12,或者用手转动杯体1,使得水嘴12与盖体2发生相对转动,带动第二阀体13与第一阀体14发生相对转动,使得水路与气路同时接通。由于水嘴12对口部的支撑,两侧的空气通过水嘴12的内腔进入气路,到达杯体1的底部,杯体1内的水通过水路进入饮用者的嘴内;待饮用完毕,再次转动水嘴12或者杯体1,是二者发生相对转动,关闭水路与气路。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的开关也是转动方式,如图9~11所示,本实施例在盖体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7和第二通孔18,盖体2上转动安装有水嘴12,水嘴12内设有第一阀体14,第一阀体14将水嘴12的内腔分割为上腔5和第一通腔,第一阀体14上开设有第一通腔13-1和第二通腔13-2,第一通腔13-1和第二通腔13-2均与上腔5相连通,第一通腔13-1的开设位置与第一通孔17在盖体2上的开设位置相对应,第二通腔13-2的开设位置与第二通孔18在盖体2上的开设位置相对应。

使用时,翻转杯体1后转动水嘴12或者杯体1,使得第一通孔17与第一通腔13-1相接通,第二通孔18与第二通腔13-2相接通,同样可以接通水路和气路。其余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如图12~14所示,在盖体2上设置管状的弹性水嘴4,弹性水嘴4内设置隔壁,隔壁位于弹性水嘴4的下部且将弹性水嘴4的内腔分割为第一通腔13-1和第二通腔13-2,第一通腔13-1与盖体2上第一通孔17相连通,第二通腔13-2与盖体2上的第二通孔18相连通。盖体2中还开设有卡槽27,卡槽27中安装推拉卡环23,推拉卡环23套装在隔壁上方的弹性水嘴4上,推拉卡环23的外壁上设有凸出卡槽27外沿的按压手柄24,按压手柄24上还设有导向柱22,盖体2内开设有导向孔,导向孔中安装弹簧26,弹簧26的一端连接在盖体2上、另一端连接导向柱22,导向柱22配装在导向孔中。按压手柄24的外端还设有卡在盖体2外的卡块。

使用时,第二通孔18的下端刚好与杯体1中的通管9相配装。正常状态下,由于弹簧26的支撑作用,推拉卡环23被拉向按压手柄24侧,推拉卡环23的侧壁挤压在弹性水嘴4上,弹性水嘴4被挤压变形关闭其内腔,从而关闭水路与气路。翻转水杯,弹性水嘴4放入口中,通过手指向盖体2中心方向按动按压手柄24,按压手柄24带动推拉卡环23克服弹簧26的弹力沿导向柱22向里移动,推拉卡环23失去对弹性水嘴4的挤压作用,弹性水嘴4恢复原形,内腔被打开,接通水路与气路,流入口中,外界的空气沿气路进入杯体1内,使得杯体1内外压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杯体1内的水能沿水路缓缓自然流出。喝完水后,松开对按压手柄24的按压作用,弹簧26的弹力将推拉卡环23回位,恢复对水路和气路的关闭状态,完成一次饮用。

本实施例与其它实施例相比,主要在于可以用手实现水路与气路的开启和关闭,不必用上下颚咬,更加方便实用,尤其是体质非常虚弱的病人,其他人员可以服侍病人完成饮用。

实施例五

如图15~18所示,本实施例在盖体2上安装弹性水嘴4,弹性水嘴4上设置了第一嘴口28和第二嘴口29,第一嘴口28低于第二嘴口29。弹性水嘴4内设置隔壁,隔壁弹性水嘴4的内腔分割为第一通腔13-1和第二通腔13-2,第一通腔13-1连通第一嘴口28,第二通腔13-2连通第二嘴口29。盖体2上开设第一通孔17和第二通孔18,同样第一通孔17与第一通腔13-1相连通,第二通孔18与第二通腔13-2相连通。

在弹性水嘴4一侧的盖体2中安装推拉板30,弹性水嘴4的另一侧的盖体2上固定卡装座32,为了增强卡装座32与推拉板30的卡合效果,在卡装座上设置凹槽,在推拉板30上设置能配装在凹槽内的凸块,沿卡装座32外周绕装弹簧,弹簧的两端均连接在推拉板30上,推拉板30上连接推拉杆31,推拉杆31的另一端铰接在转动手柄33上,转轴手柄铰接在盖体2的侧壁上。为了防止意外按压转动手柄33,在转动手柄33上设置了防护罩20,防护罩20铰接在盖体2的侧壁上。转动手柄33和防护罩20的转动轴为同一根。在盖体2上盖装防护盖25。

正常状态下,推拉板30被弹簧拉动紧紧挤压住第一嘴口28和第二嘴口29的下端,使其不通。需要喝水时时,向靠近盖体2的方向按压转动手柄33的下端,其上端向外转动,通过推拉杆31带动推拉板30向外移动,使推拉板不再挤压第一嘴口28和第二嘴口29的下端,水路和气路由被阻断状态转为开通状态。

正常站立或坐着喝水时,杯体1的口部朝上、底部朝下,处于正放状态,饮用者可以将第二嘴口29放入口内,通过通管9抽吸杯体1内的水,此时第二通腔13-2和第二通孔18形成的通路为水路,而气体自动穿过第一通孔17和第一通腔13-1进入杯体1内,防止杯体1内形成负压,此时第一通孔17和第一通腔13-1形成的通路为气路。

躺着喝水时,如图19所示,杯体1的口部朝下、底部朝上,处于倒放状态,喝水时将第一嘴口28、第二嘴口29放入口内,第二通腔13-2和第二通孔18形成的通路为气路,外界空气通过第二通腔13-2、第二通孔18和通管9进入杯底。第一通孔17和第一通腔13-1形成的通路为水路,杯子内的水通过第一通孔17、第一通腔13-1和第一嘴口28进入口中。此情况下实现水路与气路的转换。

饮用完毕,松开转动手柄33的下端,推拉杆31失去对推拉板30的拉动作用,推拉杆31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被拉回,恢复对弹性水嘴4的挤压作用,使其内的水路和气路再次被阻断。

作为上述结构的变形,还可以将推拉板30设置在盖体2和水嘴的中间,当推拉板30被弹簧拉动复位后,盖住第一通孔17和第二通孔18,同样可以阻断水路与气路;当推拉板30被推拉杆31拉动失去对第一通孔17和第二通孔18的遮挡的作用后,同样打通水路与气路。

本实施例与其它实施例相比,可以根据杯体1的放置状态,自动完成水路与气路的转换,不论正放还是倒置都能自动进气饮水,能够适用于更多的人群。

另外,本实施例还巧妙地设计了第一嘴口和第二嘴口,第二嘴口高于第一嘴口,第二嘴口连通气管,第一嘴口连通杯子内腔。这样设计后,能够很方便地用于站立、坐着或卧式饮水。站立或坐着喝水时,通管就成为水路,卧式喝水时通管就变成了气路,转换巧妙。当然,卧式喝水时为了控制水路的通断,开关装置还可以采用其他,比如:水嘴采用硬质材料,采用推拉板来控制水路和气路的通断。按照这个思路,推拉板位于水嘴的下方,在推拉板上开设通水口和通气口,推动推拉板使其上的通水口和通气口分别与第一嘴口和第二嘴口相对应,则水路气路打通,再移动推拉板则其上的通水口和通气口不再与第一嘴口和第二嘴口相对应,则水路气路关闭。

本实用新型所阐述的实施例中,通过咬合弹性水嘴、转动阀片式开关、推拉式开关,同时控制水路和气路的通断,如此非常适合于躺着喝水而不呛水。

有些情况下,所述的各开关装置可以互换以适应于不同的水嘴设计,灵活采用而实现水路气路的同时打开与关闭,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组合、变更或改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