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控制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5681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座椅控制把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具体涉及座椅控制把手。



背景技术:

现有的很多座椅(例如办公椅)中设置了多种调节功能,例如椅背的后仰角度调节、座椅升降调节、座椅坐板前后位置调节等。各种功能调节通常通过控制把手控制具体的调节结构来实现,控制把手和调节结构之间通过控制线来连接,通过转动控制把手拉扯控制线,使得调节结构的锁紧开关得以打开,从而实现位置调节。

常规的一个控制把手只能实现单个功能调节,为了实现单个控制把手对多个功能的调节,授权公告号为CN 201759112 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椅具调整装置的导线控制杆结构”,该专利方案在单个控制把手上可以实现多线控制,其中,通过转盘在壳座上的左右转动实现两个线控功能,当转盘转动都某个位置时,由设在壳座上的弧形弹片顶紧在设在转盘前端的平抵面上实现定位。这种定位方式存在的不足为:1、由于弧形弹片与平抵面为线接触,作用面积小,锁紧效果不佳,容易出现松动;2、圆弧形弹片在频繁的挤压作用下容易疲劳失效;3、圆弧形弹片不容易定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座椅控制把手,该控制把手具有定位可靠、弹簧便于定位且不易失效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为:

座椅控制把手,包括底座、通过第一转动结构连接于底座上的转盘以及设在转盘上的摆动杆,所述底座上设有两个控制线槽,所述转盘上设有两个控制线固定孔,每个控制线固定孔中设有与控制线的端部连接的固定件;所述摆动杆连接在转盘上;所述底座与转盘之间设有位置锁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锁定机构包括设在转盘前侧的外缘表面的三个圆弧形定位槽、设在底座上的定位块以及设在底座上的弹簧,其中,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导向槽,所述定位块和弹簧设置于定位导向槽中,弹簧的一端作用在定位导向槽的侧壁上,另一端作用在定位块的一端,定位块的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圆弧形定位槽相匹配的圆弧形,定位块的圆弧形端部顶紧在其中一个圆弧形定位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前侧的外缘表面上设有向内凹陷的控制线通道,该控制线通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控制线固定孔连通,该控制线通道还与所述两个控制线槽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线通道位于转盘的厚度方向的中间。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的后端设有延伸块,该延伸块上设有引线槽,所述摆动杆通过第二转动结构与所述延伸块连接,该第二转动结构的转动中心轴与第一转动结构的转动中轴相异且垂直;所述摆动杆上设有引线孔和引线固定孔,所述引线固定孔上设有与控制线的端部连接的固定件。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前部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凸座,所述两个控制线槽和所述定位导向槽设置在该凸座上,其中,两个控制线槽设置于凸座的两侧,定位导向槽设置于凸座的中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用于锁定底座和转盘的位置锁定机构中,通过具有圆弧形端部的锁定块与转盘上的圆弧形定位槽进行配合锁定,两者为面接触,且为半封闭的圆弧面,接触面积大,锁定效果好,不易出现松动。

2、本实用新型中用于提供锁紧力的弹簧不容易疲劳失效,使用寿命长。

3、本实用新型在底座上设置了定位导向槽,不但可以对定位块进行定位和运动导向,而且还能对弹簧进行定位,使得弹簧不易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控制把手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为图1的座椅控制把手隐藏上盖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为主视图,图3为俯视图。

图4为图1的爆炸图(隐藏上盖)。

图5为图1中底座和转盘的爆炸图。

图6和图7为图3所示结构的使用状态图,其中,图6和图7中分别显示第一、第二组控制线中的其中一个控制线处于工作状态,另一个控制线处于非工作状态。

图8为图2所示结构的使用状态图,图中显示第三组控制线处于工作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控制把手包括底座1、通过第一转动结构连接于底座1上的转盘2、设在转盘2上的摆动杆3以及连接在底座1上的上盖4。所述底座1上设有两个控制线槽101,所述转盘2上设有两个控制线固定孔202,每个控制线固定孔202中设有与控制线7的端部连接的固定件9,控制线7穿过所述控制线槽101与所述固定件9连接。所述摆动杆3连接在转盘2上,该摆动杆3构成操作该把手时的握持部位。所述底座1与转盘2之间设有位置锁定机构,该位置锁定机构包括设在转盘2前侧的外缘表面的三个圆弧形定位槽203、设在底座1上的定位块5以及设在底座1上的弹簧6,其中,所述底座1上设有定位导向槽102,所述定位块5和弹簧6设置于定位导向槽102中,弹簧6的一端作用在定位导向槽102的侧壁上,另一端作用在定位块5的一端,定位块5的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圆弧形定位槽203相匹配的圆弧形,定位块5的圆弧形端部顶紧在其中一个圆弧形定位槽203中。所述三个圆弧形定位槽203沿着圆周方向等距设置。

如图1-图5所示,所述转盘2前侧的外缘表面上设有向内凹陷的控制线通道204,该控制线通道20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控制线固定孔202连通,该控制线通道204还与所述两个控制线槽101相连通。通过设置所述控制线通道204,使得控制线7可以顺利地从控制线槽101过渡到控制线固定孔202中与固定件9连接,由于该过渡位置的控制线7藏于控制线通道204中,因此不妨碍定位块5和圆弧形定位槽203之间的配合和切换。具体地,所述控制线通道204位于转盘2的厚度方向的中间,该控制线通道204上下两侧的圆弧形定位槽203均与所述定位块5相匹配。

如图1-图5所示,所述转盘2的后端设有延伸块201,该延伸块201上设有引线槽205,所述摆动杆3通过第二转动结构与所述延伸块201连接,该第二转动结构的转动中心轴与第一转动结构的转动中轴相异且垂直(即两个转动中心轴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但两者相垂直);所述摆动杆3上设有引线孔302和引线固定孔301,所述引线固定孔301上设有与控制线7的端部连接的固定件9。通过设置上述第二转动结构,使得摆动杆3可以相对转盘2转动,从而增加一个线控功能,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控制把手具有三个线控功能;增加的该线控功能中,控制线7从引线槽205中经过,进入引线孔302中并与设置于引线固定孔301中的固定件9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转动结构由设在底座1和转盘2上的安装孔8以及转轴构成;所述第二转动结构由设在延伸块201上和摆动杆3上的安装孔8以及转轴构成。

如图1-图5所示,所述底座1的前部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凸座103,所述两个控制线槽101和所述定位导向槽102设置在该凸座103上,其中,两个控制线槽101设置于凸座103的两侧,定位导向槽102设置于凸座103的中间。这样,只要让转盘2与底座1的上表面贴合安装,就能够让所述定位块5与转盘2上的圆弧形定位槽203相配合,同时也便于让个控制线槽101与所述控制线通道204对齐,便于控制线7在控制线槽101与控制线通道204之间的顺利过渡。

如图1-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控制把手的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控制把手具有三个线控功能,其中,第一、第二组控制线7通过底座1上的两个控制线槽101与转盘2连接,第三组控制线7通过转盘2上的引线槽205与摆动杆3连接。所述定位块5与转盘2上的三个圆弧形定位槽203的每个圆弧形定位槽203匹配时构成一种状态,当定位块5与位于中间位置的圆弧形定位槽203匹配时,第一、第二组控制线7不工作;当转盘2向某侧转动使得定位块5切换至与该侧的圆弧形定位槽203匹配时,该侧对应的控制线7不工作,而另一侧的控制线7则受到拉扯,从而控制相应的调节结构工作(如图6和图7所示),例如,打开椅背的后仰开关,使得椅背可以顺利后仰,随后当转盘2复位至中间位置时,后仰开关又恢复至锁定状态。当所述摆动杆3向下转动时,对第三组控制线7进行拉扯,从而控制相应的调节结构工作(如图8所示),例如打开座椅底部的气压杆开关,使得座椅可以进行升降调节,当调节到合适位置后,向上推动摆动杆3使之复位,气压杆的开关关闭,座椅锁定在当前高度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利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