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类包装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不滴油的油壶。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油壶,其出油管位于瓶身中上部位置,为了使油壶能尽可能地容置更多的油,其出油管向上倾斜,从而出油嘴能具有一定高度,以保证高于油面。由于出油嘴处于高于油面的位置,当瓶内的油不多时,油需要从瓶身的底部往瓶身中上部的出油管流动,出油路途长;而且油本身具有附着力,当油较少时,其沿着瓶身内壁流动的速度较慢,可见,传统油壶的出油速度慢,很多情况下对放油的时间要求较高,所以有必要研发一种出油速度快的油壶。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人们想到将出油管设置于瓶身的底部位置,从而即使是只有少量的油时也能快速地流进出油管。但是,当出油管位于瓶身底部位置时,油在大气压强的影响下,会自动流出出油管,采用现有的密封技术在打开或关闭出油嘴时,操作不便,容易滴漏,而且现有的出油嘴朝上,倒油结束后,瓶身从倾斜状态摆正瞬间,出油管外壁对出油嘴内的油形成方向朝下的吸引力,导致油沿着出油管外壁向下流,浪费了油,而且污染了瓶身外壁。所以需要研发一种在倒油结束后,出油嘴自动处于关闭状态,且出油嘴不滴漏;当需要倒油时出油嘴自动打开的油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滴油的油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将出油管设置于瓶身底部位置所存在的操作不便,且容易滴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不滴油的油壶,包括出油管,所述出油管的端口为出油嘴,所述油壶还包括主油腔、副油腔、活塞、出油通道、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二单向阀;所述出油管设置于所述主油腔的底部位置,所述主油腔通过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所述副油腔连通或阻隔;所述活塞嵌置于所述副油腔内,并且所述活塞具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为挤压部,其贴紧所述副油腔的内壁,其另一端为推拉部,其伸出所述副油腔;所述副油腔通过所述出油通道与所述出油管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为具有一定开启压力的单向阀,其嵌置于所述出油通道内;所述出油嘴朝下。
进一步地,所述油壶还包括进油通道,所述主油腔通过所述进油通道与所述副油腔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嵌置于所述进油通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出油嘴为具有斜度的尖锐端口。
进一步地,所述油壶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卡置在所述活塞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开启压力范围为15~50kpa。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油壶具有主油腔以及副油腔,将活塞杆的推拉部拉出,副油腔内的空气被抽出,主油腔内的油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挤压并打开第一单向阀,从而油进入副油腔内。待副油腔内的油达到一定量后,按下推拉部,副油腔内的油被活塞杆的挤压部挤压,油受到挤压力后打开第二单向阀,油从出油嘴流出。因此,油是在挤压力的影响下流出,因此流速快,出油时间短;同时,即使瓶内的油存量较少时,其出油速度也没有被影响。
待副油腔内的油倒完后,作用于第二单向阀的挤压力消失,第二单向阀自动关闭,此时,由于第二单向阀具有一定的开启压力,所以,出油通道与出油管中的油无法流过第二单向阀,即油无法继续流出。并且,由于出油嘴朝下的设计,出油嘴附近的外壁对出油嘴内的油形成向下的吸引力,出油嘴内的油在其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留存在出油嘴内,即不会发生滴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滴漏的油壶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油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一种不滴油的油壶,包括主油腔11、副油腔12、出油管2、活塞3、出油通道4、第一单向阀5以及第二单向阀6。其中,出油管2的端口为朝向下的出油嘴21,该出油嘴21为具有斜度的尖锐端口。
出油管2设置于主油腔11的底部位置,主油腔11通过第一单向阀5与副油腔12连通或阻隔;活塞3嵌置于副油腔12内,并且活塞3具有活塞杆31,活塞杆31的一端为挤压部311,其贴紧副油腔12的内壁,其另一端为推拉部312,其伸出副油腔12。副油腔12通过出油通道4与出油管2连通,第二单向阀6为具有一定开启压力的单向阀,其嵌置于出油通道4内。于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不滴漏,同时又便于出油,第二单向阀6的开启压力范围为15~50kpa。
油壶还包括进油通道7,主油腔11通过进油通道7与副油腔12连通,第一单向阀5嵌置于进油通道7内。当然,可以直接在主油腔11与副油腔12之间开设一个通孔嵌置第一单向阀6,以实现主油腔11与副油腔12的连通或阻隔。
上述的油壶具有主油腔11以及副油腔12,将活塞杆31的推拉部312拉出,副油腔12内的空气被抽出,主油腔11内的油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挤压并打开第一单向阀5,从而油进入副油腔12内。待副油腔12内的油达到一定量后,按下推拉部312,副油腔12内的油被活塞杆31的挤压部311挤压,油受到挤压力后打开第二单向阀6,油从出油嘴21流出。因此,油是在挤压力的影响下流出,因此流速快,出油时间短;同时,即使瓶内油存量较少时,其出油速度也没有被影响。
待副油腔12内的油倒完后,作用于第二单向阀6的挤压力消失,第二单向阀6自动关闭,此时,由于第二单向阀6具有一定的开启压力,所以,出油通道4与出油管2中的油无法流过第二单向阀6,即油无法继续流出。并且,由于出油嘴21朝下的设计,出油嘴21附近的外壁对出油嘴内的油形成向下的吸引力,出油嘴21内的油在其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留存在出油嘴21内,即不会发生滴漏的问题。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用户的出油操作,上述油壶还包括复位弹簧8,复位弹簧8卡置在活塞杆31上,拉起活塞杆31时,复位弹簧8压缩,此时主油腔11的油进入副油腔12内;当松开活塞杆31后,复位弹簧8自动恢复原来的长度,此过程中,复位弹簧8推动活塞杆31挤压油,第二单向阀6在油的挤压作用下被打开,油流出出油嘴21,直至复位弹簧8完全恢复原形状后,第二单向阀6自动关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