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登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992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新型登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登梯。



背景技术:

目前,当需要对高处的区域进行施工时,通常需要使用登高工具对高处的区域进行施工,例如,当需要对天花板上的灯具进行安装或修理时,会使用登高工具,当操作人员攀爬上登高工具时,能够使操作人员的手部够到该高处的施工区域。

通常的,登高工具由于需要确保一定的机械强度,会使用金属材质,导致其重量普遍较重,不利于拿放,当更换施工区域时,往往搬运登高工具都需费时费力。

针对所述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底部安装有行走装置的登高工具,以克服上述问题。

然而,由于登高工具底部的行走装置会出现自滚动的问题,对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了威胁,安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安全性能较高的新型登梯。

一种新型登梯,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架体、底框、登高梯、站立板及安全架,所述底框与所述架体的底部相固定,所述站立板与所述架体的底部相固定,所述登高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框及所述站立板连接,且所述登高梯倾斜设置,所述安全架固定于所述站立板上,且围绕所述站立板设置,所述站立板上开设有通孔;

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多个万向轮,多个所述万向轮均设置于所述底框上,用于带动所述支架运动;

止刹装置,所述止刹装置包括传动杆、踩踏板、弹性件及止刹块,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穿设所述通孔,且露置于所述站立板外,所述踩踏板固定于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所述弹性件套置于所述传动杆外,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踩踏板及所述站立板连接,所述止刹块固定于所述传动杆的第二端,踩踏所述踩踏板用于使所述传动杆带动所述止刹块向远离所述站立板的方向运动;

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圈及缓冲圈,所述固定圈设置于所述站立板上,且所述固定圈环绕所述弹性件设置,所述缓冲圈贴合于所述固定圈远离所述站立板的侧面,且所述缓冲圈远离所述固定圈的侧面开设有圆环状结构的凹形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圈具有圆环状的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圈具有圆环状的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胶黏部,所述胶黏部设置于所述固定圈与所述站立板的连接位置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杆具有圆杆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踩踏板具有矩形体状结构。

上述新型登梯,通过设置所述支架、所述行走装置及所述止刹装置,能够使操作人员通过脚踩踏所述踩踏板,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压缩所述弹性件,使所述传动杆带动所述止刹块向远离所述站立板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向靠近地面的方向移动,最终使得所述止刹块接触地面,达到阻止新型登梯从地面上滑动的效果,提高了用户操作时候的安全性,安全性较好;而当用户的脚离开所述踩踏板之后,在所述弹性件的恢复时,会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使所述传动杆带动所述止刹块向靠近所述站立板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向远离地面的方向移动,最终使得所述止刹块脱离地面,从而便于对新型登梯的推动和搬移。通过设置安全驾,使操作人员不宜跌落,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新型登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新型登梯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新型登梯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新型登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新型登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新型登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新型登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例如,一种新型登梯,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架体、底框、登高梯、站立板及安全架,所述底框与所述架体的底部相固定,所述站立板与所述架体的底部相固定,所述登高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框及所述站立板连接,且所述登高梯倾斜设置,所述安全架固定于所述站立板上,且围绕所述站立板设置,所述站立板上开设有通孔;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多个万向轮,多个所述万向轮均设置于所述底框上,用于带动所述支架运动;止刹装置,所述止刹装置包括传动杆、踩踏板、弹性件及止刹块,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穿设所述通孔,且露置于所述站立板外,所述踩踏板固定于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所述弹性件套置于所述传动杆外,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踩踏板及所述站立板连接,所述止刹块固定于所述传动杆的第二端,踩踏所述踩踏板用于使所述传动杆带动所述止刹块向远离所述站立板的方向运动;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圈及缓冲圈,所述固定圈设置于所述站立板上,且所述固定圈环绕所述弹性件设置,所述缓冲圈贴合于所述固定圈远离所述站立板的侧面,且所述缓冲圈远离所述固定圈的侧面开设有圆环状结构的凹形槽。

为了进一步理解上述新型登梯,又一个例子是,请参阅图1,新型登梯10包括:支架100、行走装置200及止刹装置300,行走装置200设置于所述支架100上,止刹装置300穿设于支架100。

请参阅图1,支架100包括架体110、底框120、登高梯130、站立板140及安全架150,所述底框与所述架体的底部相固定,所述站立板与所述架体的底部相固定,所述登高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框及所述站立板连接,且所述登高梯倾斜设置,所述安全架固定于所述站立板上,且围绕所述站立板设置,所述站立板上开设有通孔(图未示),操作人员可以由登高梯进行登高,之后站在站立板上进行操作,通过设置安全驾,使操作人员不宜跌落,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时的安全性。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行走装置200包括多个万向轮210,多个所述万向轮均设置于所述底框120上,用于带动所述支架100运动;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止刹装置300包括传动杆310、踩踏板320、弹性件330及止刹块340,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穿设所述通孔(图未示),且露置于所述站立板140外,所述踩踏板固定于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所述弹性件套置于所述传动杆外,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踩踏板及所述站立板连接,所述止刹块固定于所述传动杆的第二端,踩踏所述踩踏板用于使所述传动杆带动所述止刹块向远离所述站立板的方向运动。使用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脚踩踏所述踩踏板320,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压缩所述弹性件330,使所述传动杆带动所述止刹块340向远离所述站立板140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向靠近地面的方向移动,最终使得所述止刹块340接触地面,达到阻止新型登梯从地面上滑动的效果,提高了用户操作时候的安全性,安全性较好;而当用户的脚离开所述踩踏板320之后,在所述弹性件330的恢复时,会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使所述传动杆带动所述止刹块向靠近所述站立板140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向远离地面的方向移动,最终使得所述止刹块340脱离地面,从而便于对新型登梯的推动和搬移。

上述新型登梯,通过设置所述支架100、所述行走装置200及所述止刹装置300,能够使操作人员通过脚踩踏所述踩踏板320,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压缩所述弹性件330,使所述传动杆带动所述止刹块340向远离所述站立板140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向靠近地面的方向移动,最终使得所述止刹块340接触地面,达到阻止新型登梯从地面上滑动的效果,提高了用户操作时候的安全性,安全性较好;而当用户的脚离开所述踩踏板320之后,在所述弹性件330的恢复时,会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使所述传动杆带动所述止刹块向靠近所述站立板140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向远离地面的方向移动,最终使得所述止刹块340脱离地面,从而便于对新型登梯的推动和搬移。通过设置安全驾,使操作人员不宜跌落,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时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当操作人员通过登高梯登高时,容易出现从登高梯上跌落的问题,安全性较低,为了避免当操作人员通过登高梯登高时,容易出现从登高梯上跌落的问题,提高操作人员通过登高梯登高时的安全性,例如,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新型登梯10还包括登高扶持装置400,所述登高扶持装置包括扶持杆410及两个连接杆420,两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登高梯130连接,且两个所述连接杆平行设置,且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均与所述扶持杆连接,所述扶持杆的端部还与所述安全架150连接,这样,操作人员在通过登高梯登高时,能够用手扶持所述登高扶持装置400的所述扶持杆410,直至操作人员登高至所述站立板140上,从而提高操作人员通过登高梯登高时的安全性,避免当操作人员通过登高梯登高时,容易出现从登高梯上跌落的问题。

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对所述扶持杆更好地进行扶持,例如,所述登高扶持装置400还包括扶持套(图未示),所述扶持套套置于所述扶持杆410外,又如,所述扶持套具有圆环形结构,所述扶持杆具有圆杆状结构,又如,所述扶持套的内侧壁与所述扶持杆的外侧壁紧密接触,能够方便操作人员对所述扶持杆更好地进行扶持。又如,所述扶持杆具有中空结构,用于减轻新型登梯的重量。又如,所述扶持杆与所述连接杆垂直连接,结构较为牢固。

通过设置上述登高扶持装置400,能够使操作人员在通过登高梯登高时,能够用手扶持所述登高扶持装置400的所述扶持杆410,直至操作人员登高至所述站立板140上,从而提高操作人员通过登高梯登高时的安全性,避免当操作人员通过登高梯登高时,容易出现从登高梯上跌落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人员在通过脚踩踏所述踩踏板后,踩踏板容易出现磨损、松动甚至掉落的问题,使得所述止刹装置300不能很好行使其防滑动功能,为了避免操作人员在通过脚踩踏所述踩踏板后,踩踏板容易出现磨损、松动甚至掉落的问题,例如,请参阅图5及图1,新型登梯10还包括踩踏装置500,所述踩踏装置包括螺纹紧固件(图未示)及脚踏部510,所述脚踏部510与所述踩踏板320远离所述站立板140的侧面贴合,所述螺纹紧固件依次穿设所述踩踏板及所述脚踏部,且螺纹紧固件分别与所述踩踏板及所述脚踏部螺接,所述脚踏部远离所述站立板的侧面具有半球面的结构,这样,通过设置所述踩踏装置500,方便用户较舒适地进行踩踏,操作人用通过踩踏所述踩踏装置500,能够避免操作人员在直接通过脚踩踏所述踩踏板后,踩踏板容易出现磨损、松动甚至掉落的问题,且踩踏装置500通过设置所述螺纹紧固件及所述脚踏部,结构更牢,还易于更换所述脚踏部。

为了提高操作人员用脚踩踏时的舒适性,例如,所述脚踏部具有半球状结构,所述脚踏部的底部与所述踩踏板贴合,又如,所述踩踏板具有矩形体状结构,这样,能够提高操作人员用脚踩踏时的舒适性,且结构性更牢固。又如,所述螺纹紧固件包括螺丝、螺母、螺钉或螺栓,又如,所述脚踏部的中部位置处与所述踩踏板连接,又如,所述脚踏部朝向所述踩踏板的侧面开设有定位凹槽,所述踩踏板嵌置于所述定位凹槽内,能够使得踩踏装置的结构更牢固。

通过设置上述踩踏装置500,方便用户较舒适地进行踩踏,操作人用通过踩踏所述踩踏装置500,能够避免操作人员在直接通过脚踩踏所述踩踏板后,踩踏板容易出现磨损、松动甚至掉落的问题,且踩踏装置500通过设置所述螺纹紧固件及所述脚踏部,结构更牢,还易于更换所述脚踏部。

能够理解,上述止刹装置300的所述止刹块340接触地面时,容易出现新型登梯从地面滑移的问题,对操作人员产生了较大安全,使得操作人员操作时的安全较低,为了提高操作时操作人员的安全性,避免止刹装置的所述止刹块接触地面时,容易出现从地面滑移的问题,例如,请参阅图5,新型登梯10还包括强化摩擦装置600,所述强化摩擦组件600包括安装板610及多个强化摩擦凸起620,所述安装板610与所述止刹块340远离所述传动杆310的侧面相固定,多个所述强化摩擦凸起610均设置于所述安装板610远离所述止刹块340的侧面上,且多个所述强化摩擦凸起610呈阵列分布于所述安装板上,这样,通过在设置所述强化摩擦装置,能够增强与地面接触时的摩擦力,使得新型登梯不容易滑动,避免了当所述止刹块直接接触地面时,容易出现新型登梯从地面滑移的问题,提高了操作时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为了进一步地提升强化摩擦组件的防滑作用,例如,所述强化摩擦凸起呈矩形阵列分布于所述安装板上,又如,所述强化摩擦凸起呈环形阵列分布于所述安装板上,能够进一步地提升强化摩擦组件的防滑作用。

为了使强化摩擦组件与止刹块的连接更牢固,例如,所述安装板具有矩形体状结构,又如,所述强化摩擦装置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设所述安装板及所述止刹块,并且所述紧固件分别与所述安装板及所述止刹块相固定,又如,所述紧固件包括螺丝、螺母、螺钉或螺栓,这样,能够使强化摩擦组件与止刹块的连接更牢固。

通过设置上述强化摩擦装置600,能够增强与地面接触时的摩擦力,使得新型登梯不容易滑动,避免了当所述止刹块直接接触地面时,容易出现新型登梯从地面滑移的问题,提高了操作时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能够理解,操作人员在踩踏时,使得止刹装置的踩踏板向下运动,从而使弹性件收缩,而在脚离开时,收缩的弹性件恢复,如此反复,弹性件容易出现损坏的问题,尤其是,操作人员的体重较重,使弹性件更容易在操作人员踩踏时收缩至弹性件的弹性极限,从而使得弹性件的使用寿命缩短,为了延长弹性件的使用寿命,较好地保护弹性件,例如,请参阅图6,新型登梯10还包括缓冲装置700,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圈720及缓冲圈710,所述固定圈720设置于所述站立板140上,且所述固定圈环绕所述弹性件330设置,所述缓冲圈贴合于所述固定圈远离所述站立板的侧面,且所述缓冲圈远离所述固定圈的侧面开设有圆环状结构的凹形槽,这样,通过设置所述缓冲装置700,在操作人员进行踩踏时,使得踩踏板320向下运动而压缩所述弹性件330,缓冲装置700的缓冲圈710能够对踩踏板330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和缓冲作用,避免了弹性件330容易在操作人员踩踏时收缩至弹性件330的弹性极限而容易损坏的问题,由此保护了所述弹性件330,使得弹性件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为了使缓冲装置与站立板的连接更牢固,例如,所述传动杆具有圆杆状结构,又如,所述固定圈具有圆环状的结构,又如,所述踩踏板具有矩形体状结构,又如,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胶黏部(图未示),所述胶黏部设置于所述固定圈与所述站立板的连接位置处,能够使缓冲装置与站立板的连接更牢固。又如,所述缓冲圈具有圆环状的结构,能够对所述踩踏板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和缓冲作用。

通过设置上述缓冲装置700,在操作人员进行踩踏时,使得踩踏板320向下运动而压缩所述弹性件330,缓冲装置700的缓冲圈710能够对踩踏板330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和缓冲作用,避免了弹性件330容易在操作人员踩踏时收缩至弹性件330的弹性极限而容易损坏的问题,由此保护了所述弹性件330,使得弹性件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当操作人员站立在站立板上操作时,由于站立板是一个平面,操作人员操作时脚容易移至站立板外,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时的安全性,例如,请参阅图7,新型登梯10还包括限位装置800,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隔板810、第二限位隔板820、第三限位隔板830及第四限位隔板840,所述站立板140为矩形体状结构,所述第一限位隔板、所述第二限位隔板、所述第三限位隔板及所述第四限位隔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站立板的四个侧边边缘上,这样,通过设置所述限位装置800,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时的安全性,避免当操作人员站立在站立板上操作时,由于站立板是一个平面,操作人员操作时脚容易移至站立板外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时的安全性,例如,所述第一限位隔板与所述第二限位隔板垂直连接,又如,所述第二限位隔板与所述第三限位隔板垂直连接,又如,所述第三限位隔板与所述第四限位隔板垂直连接,又如,所述第四限位隔板与所述第一限位隔板垂直连接,又如,所述第一限位隔板、所述第二限位隔板、所述第三限位隔板及所述第四限位隔板均具有矩形体状结构,这样,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时的安全性,且使所述限位装置与所述站立板的连接更牢固。

通过设置所述限位装置800,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时的安全性,避免当操作人员站立在站立板上操作时,由于站立板是一个平面,操作人员操作时脚容易移至站立板外的问题。

上述新型登梯,通过设置所述支架、所述行走装置及所述止刹装置,能够使操作人员通过脚踩踏所述踩踏板,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压缩所述弹性件,使所述传动杆带动所述止刹块向远离所述站立板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向靠近地面的方向移动,最终使得所述止刹块接触地面,达到阻止新型登梯从地面上滑动的效果,提高了用户操作时候的安全性,安全性较好;而当用户的脚离开所述踩踏板之后,在所述弹性件的恢复时,会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使所述传动杆带动所述止刹块向靠近所述站立板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向远离地面的方向移动,最终使得所述止刹块脱离地面,从而便于对新型登梯的推动和搬移。通过设置安全驾,使操作人员不宜跌落,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时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新型登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