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用锅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又名电磁灶,是现代厨房革命的产物,它无需明火或传导式加热而让热直接在锅底产生,因此热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磁炉的热效率,准确测量锅具的温度并将其传递给电磁炉是关键。
目前,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申请号为200920185711.5的电磁炉,该电磁炉包括炉体和与之配套的烹饪锅,该炉体上设置有一个接口,该接口内部与炉体内温度检测电路相连,该接口的外部经导线连接一测温探针,烹饪锅的锅盖上设有一供测温探针的针部插入的孔。利用测温探针的针部实时感知食物的温度,进而实现对烹饪温度的精确控制。
然而,在上述方案中,接口外部的导线是通过人工插拔的方式实现与电磁炉接口的连接,不仅效率低,而且在插拔的过程中容易损坏导线,导致导线出现断路故障,使电磁炉无法获取到烹饪锅内食物的准确温度,限制了电磁炉热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用锅具,其包括的装置磁吸接口通过与电磁炉的炉具磁吸接口进行磁吸连接,不需要人工进行插拔,简单方便,不易损坏与装置磁吸接口相连的连接线,可保证电磁炉获取到烹饪锅内食物的准确温度,提高了电磁炉的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用锅具,包括:锅具本体和锅盖,此外,所述电磁炉用锅具,还包括可拆卸设置在所述锅盖上的测温装置和与所述测温装置相连接的装置磁吸接口;
所述测温装置用于采集所述锅具本体内食物的温度,所述装置磁吸接口用于与电磁炉的炉具磁吸接口磁吸连接。
本方案中的电磁炉用锅具,通过装置磁吸接口与电磁炉的炉具磁吸接口磁吸连接,不需要人工进行插拔,简单方便,不易损坏与装置磁吸接口相连的连接线,可保证电磁炉获取到烹饪锅内食物的准确温度。此外本方案中的电磁炉用锅具,在使用时将测温装置设置在锅盖上,在不使用时将测温装置从电磁炉用锅具上拆卸下来,不但方便用户对其清洗和收藏,而且不需要定制锅具,通用性高,降低了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装置磁吸接口内含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尺寸大小与所述炉具磁吸接口的尺寸相匹配,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对称分布的排针,所述排针用于与所述炉具磁吸接口内的针孔相连接。
这样当装置磁吸接口与炉具磁吸接口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设置在装置磁吸接口凹槽内的排针可自动插入到炉具磁吸接口内的针孔内,实现了装置磁吸接口和炉具磁吸接口的磁吸连接,进而实现了信号的传输,该实现方案简单,能够及时将测温装置采集到的信息传送给电磁炉,以使电磁炉及时调整加热状态,进一步提高了电磁炉的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测温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测温探头、连接元件和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连接线与所述装置磁吸接口连接;
当所述测温装置设置于所述锅盖上时,所述控制模块位于所述锅盖上,所述连接元件延伸至所述锅具本体内,所述测温探头与所述锅具本体内锅底的距离为第一预设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测温探头精确采集锅具本体内食物的温度,并在该控制模块对所述温度进行处理后,通过装置磁吸接口、炉具磁吸接口将处理过的温度传送给电磁炉。这样可使电磁炉根据锅具本体内食物的准确温度调整加热状态,有效提高了电磁炉的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测温装置,还包括:液位探测元件;
所述液位探测元件的两端通过所述连接元件与所述测温探头和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当所述测温装置设置于所述锅盖上时,所述液位探测元件与所述锅具本体底部的距离为第二预设距离,所述液位探测元件用于采集所述锅具本体内食物的液位高度。
利用液位探测元件检测锅具本体内食物的液位高度,通过控制模块采集液位探测元件的电压信号高低来判断锅具本体内的液位高度,进而实现判断电磁炉用锅具是否会出现干烧的问题,进而通过控制模块将采集到的上述信息发射给电磁炉,以使电磁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状态,能够有效防止电磁炉用锅具出现干烧的问题,使用方便,用户体验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液位探测元件为液位探测金属管。
液位探测金属管能够及时感测到液位探测元件上的电压变化,灵敏度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中,所述测温装置,还包括:溢出探测元件;
所述溢出探测元件的两端通过所述连接元件与所述测温探头和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当所述测温装置设置于所述锅盖上时,所述溢出探测元件与所述锅具本体底部的距离为第三预设距离,所述溢出探测元件用于采集所述锅具本体内沸腾食物的液位高度。
利用溢出探测元件检测锅具本体内液位高度,通过控制模块采集溢出探测元件的电压信号高低来判断锅具本体内的液体食物是否会溢出,检测及时能够使电磁炉根据该电压信号调整工作状态,能够有效防止电磁炉用锅具出现食物溢出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溢出探测元件为溢出探测金属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测温装置,还包括:由上盖和下盖组成的部件盒;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单元和电气元件,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部件盒内,所述电气元件通过所述下盖中心的连接孔伸出所述部件盒的外部,与所述连接元件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对流经至所述电气元件的信号进行处理,所述部件盒内的控制单元通过穿设于上盖连接孔的连接线与所述装置磁吸接口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设置在部件盒内,能够有效保护控制单元不被损坏以及保证控制单元和外围元器件所在电路板处于干燥状态,从而保证控制单元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部件盒内设置有固定片和密封圈;
所述固定片与所述下盖内的固定柱连接,用于将穿过所述密封圈的所述电气元件固定在所述下盖中心的连接孔内,所述密封圈用于使所述部件盒形成密封空间。
电气元件穿过密封圈后再固定在下盖中心的连接孔内,能够解决电气元件与下盖中心的连接孔存在空隙的情况,有效保证控制单元不会受到外界潮湿环境的影响,使控制单元的工作环境处于干燥状态,保证了控制单元检测的灵敏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测温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部件盒匹配设置的底座;
所述底座,用于承载所述部件盒,并将通过所述锅盖传递的信号传递给所述电气元件。利用底座承载部件盒,在液位探测元件或溢出探测元件工作时,底座能够保证锅盖上的电压信号传送给电气元件,进而与锅具本体内的液体、锅具本体、锅盖等形成电气回路,有效保证了液位检测和溢出检测的准确率。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磁炉用锅具的应用示意图;
图3A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装置磁吸接口与炉具磁吸接口连接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B是图3A所示实施例中装置磁吸接口与炉具磁吸接口连接前的第一分解示意图;
图3C是图3A所示实施例中装置磁吸接口与炉具磁吸接口连接前的第二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装置磁吸接口的引脚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中有线测温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
1:锅具本体;2:锅盖;3:测温装置;
31:测温探头;32:控制模块;33:连接元件;
30:装置磁吸接口;301:连接线;40:炉具磁吸接口;
4:电磁炉;21:排气孔;302:凹槽;
303:排针;401:针孔;34:液位探测元件;
35:溢出探测元件;36:部件盒;361:上盖;
362:下盖;321:控制单元;322:电气元件;
363:固定片;364:密封圈;365:固定柱;
37:底座;51:控制芯片;P1:电气连接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电磁炉用锅具的应用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包括:锅具本体1和锅盖2,此外,该电磁炉用锅具,还包括可拆卸设置在锅盖2上的测温装置3和与该测温装置3相连接的装置磁吸接口30。
其中,该测温装置3用于采集锅具本体1内食物的温度,该装置磁吸接口30用于与电磁炉4的炉具磁吸接口40磁吸连接。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当需要测量电磁炉用锅具的温度时,将测温装置3设置在锅盖2上,利用该测温装置3来测量锅具本体1内食物的温度,该测温装置3测还可对测量到的温度进行处理,并通过装置磁吸接口30、炉具磁吸接口40将处理过的温度传送给电磁炉4。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电磁炉4上设置有与装置磁吸接口30相匹配的炉具磁吸接口40,电磁炉4通过炉具磁吸接口40能够接收电磁炉用锅具通过装置磁吸接口30传输过来的锅具本体1内食物的温度,进而根据该温度控制电磁炉的工作状态,进而可精确控制锅具本体1内食物的温度状态,从而满足不同的烹饪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装置磁吸接口30处安装有磁铁,相对应的,电磁炉4的炉具磁吸接口40处也安装有磁铁,而且,装置磁吸接口30和炉具磁吸接口40处磁铁的磁极相反,因此,当装置磁吸接口30与炉具磁吸接口40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两者能够自动仅仅的吸附在一起,进而实现电气连接,简单方便,安装效率高。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锅盖2上还设置有排气孔21,排气孔21能够将锅具本体1内的水蒸气排出,有效降低了锅具本体1的压力,避免了由于锅具本体1内压力过大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其装置磁吸接口与电磁炉的炉具磁吸接口磁吸连接,不需要人工进行插拔,简单方便,不易损坏与装置磁吸接口相连的连接线,可保证电磁炉获取到烹饪锅内食物的准确温度。此外本方案中的电磁炉用锅具,在使用时将测温装置设置在锅盖上,在不使用时将测温装置从电磁炉用锅具上拆卸下来,不但方便用户对其清洗和收藏,而且不需要定制锅具,通用性高,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二
图3A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装置磁吸接口与炉具磁吸接口连接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B是图3A所示实施例中装置磁吸接口与炉具磁吸接口连接前的第一分解示意图;图3C是图3A所示实施例中装置磁吸接口与炉具磁吸接口连接前的第二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装置磁吸接口引脚示意图。
具体的,如图3A、图3B、图3C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中,上述装置磁吸接口30内含有凹槽302,该凹槽302的尺寸大小与炉具磁吸接口40的尺寸相匹配,凹槽302内设置有对称分布的排针303,该排针303用于与炉具磁吸接口40内的针孔401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测温装置3和电磁炉4可通过装置磁吸接口30和炉具磁吸接口40实现电气连接,进而将测温装置3采集并处理过的温度传送给电磁炉。具体的,装置磁吸接口30与炉具磁吸接口40正对面安装有磁极相反的磁铁,当两磁吸接口之间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装置磁吸接口30与炉具磁吸接口40能自动紧紧地吸附在一起,从而将装置磁吸接口30凹槽302内设置的排针303插入到炉具磁吸接口40内的针孔401中,从而实现了电气连接。
实际应用中,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也可在炉具磁吸接口内设置凹槽,使该凹槽的尺寸大小与装置磁吸接口的尺寸相匹配,在凹槽内设置对称分布的排针,利用排针与装置磁吸接口内的针孔相连接。本实施例并不对凹槽、排针、针孔的具体位置进行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参照图4所示,凹槽302内的排针303呈对称分布,在本实施例中,排针303共有七个,其中,两个排针A、两个排针B、两个排针C和一个排针D,分布形式为排针A、排针B、排针C分别分布在排针D的两侧,具体的,参照图4所示。因此,用户从任意方向均能将装置磁吸接口30和炉具磁吸接口40连接在一起,从而正确实现电气连接。此外,由于装置磁吸接口30内凹槽302的尺寸大小与炉具磁吸接口40的尺寸相匹配,当将装置磁吸接口30和炉具磁吸接口40相连接时,仅当炉具磁吸接口40的正对面整体嵌入凹槽302中时,排针303才能插入到炉具磁吸接口40内的针孔401中,完成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通过设置装置磁吸接口中凹槽的尺寸大小与炉具磁吸接口的尺寸相匹配,并在凹槽内设置对称分布的排针,当装置磁吸接口与炉具磁吸接口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设置在装置磁吸接口凹槽内的排针可自动插入到炉具磁吸接口内的针孔内,实现了装置磁吸接口和炉具磁吸接口的连接,进而实现了信号的传输,该实现方案简单,能够及时将测温装置采集到的信息传送给电磁炉,以使电磁炉及时调整加热状态,进一步提高了电磁炉的热效率。
实施例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电磁炉用锅具的进一步说明。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中,上述测温装置3包括:相互连接的测温探头31、连接元件33和控制模块32;该控制模块32通过连接线301与装置磁吸接口30连接。
当测温装置3设置于锅盖2上时,该控制模块32位于锅盖2上,连接元件33延伸至锅具本体1内,测温探头31与锅具本体1内锅底的距离为第一预设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测温探头31用于采集锅具本体1内食物的温度,控制模块32用于对采集到的温度进行处理,并通过装置磁吸接口30、炉具磁吸接口40将处理过的温度传送给电磁炉4。
具体的,如图5所示,当需要测量电磁炉用锅具的温度时,将测温装置3设置在锅盖2上,此时测温探头31与锅具本体1内锅底的距离为第一预设距离。由于通常情况下,电磁炉用锅具在蒸煮食物时,食物的液面高度均大于第一预设距离,所以,当测温装置3设置在锅盖2之上时,测温探头31将直接与食物接触,进而可直接测量锅具本体1内食物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测温探头31与控制模块32之间连接有温度信号线,当测温探头31采集到锅具本体1内食物的温度后,其会通过测温探头31与控制模块32之间的温度信号线传递给控制模块32,采集到的温度信号经过控制模块32处理后,依次通过装置磁吸接口30、炉具磁吸接口40将处理过的温度传送给电磁炉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通过将测温装置设置于锅盖上,将该测温装置的装置磁吸接口与电磁炉的炉具磁吸接口连接,此时,测温装置的测温探头与锅具本体内锅底的距离为第一预设距离,所以测温探头能够精确采样锅具本体内食物的温度,并通过装置磁吸接口、炉具磁吸接口将控制模块处理后的温度传输给电磁炉,这样可使电磁炉根据锅具本体内食物的准确温度调整加热状态,有效提高了电磁炉的热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中,测温装置3,还包括:液位探测元件34。
该液位探测元件34的两端通过连接元件33与测温探头31和控制模块32连接,当测温装置3设置于锅盖2上时,液位探测元件34与锅具本体1底部的距离为第二预设距离,液位探测元件34用于采集锅具本体1内食物的液位高度。
作为一种示例,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中,液位探测元件34可选为液位探测金属管。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元件33将液位探测元件34连接在测温探头31与控制模块32之间,并且在液位探测元件34与控制模块32之间连接液位信号线。当测温装置3设置于锅盖2上时,液位探测元件34与锅具本体1底部的距离为第二预设距离。而在正常情况下,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度均大于第二预设距离,因此,当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度等于或大于第二预设距离时,液位探测元件34将会通过锅具本体1内的液体、锅具本体1、锅盖2和控制模块32形成回路,进而使控制模块32采集到此时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度。
液位探测元件34的工作原理可总结如下:
在需要探测锅具本体1内液位的高度时,液位探测元件34首先被控制模块32施加高电平信号,当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度低于第二预设距离时,液位探测元件34没有接触到液面,此时,液位探测元件34处于悬空状态,控制模块32检测到的是高电平信号,也即,控制模块32通过微控制单元(MCU)的模数转换口采集到的是高电平模拟信号,其表明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度低于第二预设距离,电磁炉用锅具可能会出现干烧的情况,随后控制模块32通过装置磁吸接口30、炉具磁吸接口40将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信号传输给电磁炉,以使电磁炉及时根据接收到的液位信号调整工作状态。
当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度等于或大于第二预设距离时,液位探测元件34接触到液面,液位探测元件34上的高电平信号流经锅具本体1内的液体、锅具本体1、锅盖2,最后经过控制模块32中的地信号,形成电气回路,此时控制模块32中MCU的模数转换口检测到的低电平模拟信号,此时表明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距离,电磁炉用锅具不会出现干烧的情况,随后控制模块32将通过装置磁吸接口30、炉具磁吸接口40将此时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信号传输给电磁炉。
故,电磁炉用锅具能够根据控制模块32检测到的信号电平情况确定出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低。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中,上述测温装置3,还包括:溢出探测元件35。
该溢出探测元件35的两端通过连接元件33与测温探头31和控制模块32连接,当测温装置3设置于锅盖2上时,溢出探测元件35与锅具本体1底部的距离为第三预设距离,溢出探测元件35用于采集锅具本体1内沸腾食物的液位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该溢出探测元件35为溢出探测金属管。
溢出探测元件35连接在液位探测元件34与控制模块32之间,与液位探测元件34的工作原理类似,溢出探测元件35与控制模块32之间连接有溢出信号线。当测温装置3设置于锅盖2上时,溢出探测元件35与锅具本体1底部的距离为第三预设距离。而在正常情况下,当锅具本体1内食物或液体处于正常加热时,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度均小于第三预设距离,因此,当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度等于或超过第三预设距离时,溢出探测元件35将通过锅具本体1内的液体、锅具本体1、锅盖2和控制模块32形成回路,进而使控制模块32采集到此时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度,从而通过装置磁吸接口30、炉具磁吸接口40将其反馈给电磁炉。
在本实施例中,溢出探测元件35与液位探测元件34的工作原理类似,具体可总结如下:
在测温装置3处于工作状态时,溢出探测元件35首先被控制模块32施加高电平信号,当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度低于第三预设距离时,溢出探测元件35没有接触到液体,此时,溢出探测元件35处于悬空状态,此时控制模块32中微控制单元(MCU)检测到高电平信号,表明此时锅具本体1内的液体不会有溢出的风险。
当溢出探测元件35接触到液体或者沸腾食物的泡沫时,溢出探测元件35上的高电平信号流经锅具本体1内的液体、锅具本体1、锅盖2,最后经过控制模块32中的地信号,形成电气回路,此时控制模块32中MCU的模数转换口检测到的低电平模拟信号,此时表明锅具本体1内的液面高度大于等于第三预设距离,锅具本体1内的液体食物有溢出的风险,随后控制模块32将通过装置磁吸接口30、炉具磁吸接口40将此时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信号传输给电磁炉。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利用液位探测元件检测锅具本体内食物的液位高度,通过控制模块采集液位探测元件的电压信号高低来判断锅具本体内的液位高度,进而实现判断电磁炉用锅具是否会出现干烧的问题,利用溢出探测元件检测锅具本体内液位高度,通过控制模块采集溢出探测元件的电压信号高低来判断锅具本体内的液体食物是否会溢出的问题,进而通过装置磁吸接口、炉具磁吸接口将控制模块采集并处理过的液位高度信息、溢出信息和/或温度信息传输给电磁炉,以使电磁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状态,有效提高了电磁炉的热效率。
第四实施例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中测温装置的爆炸示意图。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测温装置的详细说明。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中,测温装置3,还包括:由上盖361和下盖362组成的部件盒36。
该控制模块32包括控制单元321和电气元件322,该控制单元321设置在部件盒36内,电气元件322通过下盖362中心的连接孔伸出部件盒36的外部,实现与连接元件33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321用于对流经至电气元件322的信号进行处理,部件盒36内的控制单元321通过穿设于上盖连接孔的连接线301与装置磁吸接口30连接。
通过将控制单元321设置在部件盒36内,能够有效保护控制单元321不被损坏,并且保证控制单元321和外围元器件所在电路板处于干燥状态,从而保证控制单元321的工作状态。
电气元件322的一端设置在部件盒36内,电气元件322的另一端通过下盖362中心的连接孔伸出部件盒36的外部与连接元件33连接,使电气元件322通过温度信号线与测温探头31连接、电气元件322通过溢出信号线与溢出探测元件35连接、电气元件322通过液位信号线与液位探测元件34连接,从而在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度满足条件时分别组成电气回路,以使控制单元321及时检测到相应的电压信号,进而将精确的液体温度信息、液位高度信息和溢出信息依次通过连接线301、装置磁吸接口30、炉具磁吸接口40传输给电磁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部件盒36内设置有固定片363和密封圈364。该固定片363与下盖362内的固定柱365连接,用于将穿过密封圈364的电气元件322固定在下盖362中心的连接孔内,该密封圈364用于使部件盒36形成密封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当电气元件322通过下盖362中心的连接孔伸出部件盒36的外部与连接元件33连接时,通过将固定片363与下盖362内的固定柱365连接,能够将电气元件322固定在下盖362中心的连接孔内,使电气元件322始终与液位探测元件34、溢出探测元件35和测温探头31保持通路状态,进而有效保证测温装置3的工作状态,固定片363与下盖362内固定柱365连接可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实现,此处不对其进行赘述。
此外,电气元件322穿过密封圈364后再固定在下盖362中心的连接孔内,能够解决电气元件322与下盖中心的连接孔存在空隙的情况,有效保证控制单元321不会受到外界潮湿环境的影响,使控制单元321的工作环境处于干燥状态,保证了控制单元321检测的灵敏度。
值得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模块32为经过密封防水处理后的控制模块,这样即使锅具本体1内有水或水蒸气溢出或者锅盖2不小心受潮,该控制模块32也不会受到影响,有效保证了控制模块32的良好性能。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用锅具中,上述测温装置3,还包括:与部件盒36匹配设置的底座37。该底座37,用于承载部件盒36,并将通过锅盖2传递的信号传递给电气元件322。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37设置在部件盒36的下部,当测温装置3设置于锅盖2上时,底座37直接与锅盖2接触,当液位探测元件34或溢出探测元件35接触到锅具本体1的液体时,此时,液位探测元件34或溢出探测元件35上的高电平信号流经锅具本体1内的液体、锅具本体1、锅盖2,且经底座37的传导后流至电气元件322,从而形成电气回路。
值得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底座37为金属座,其能够感测微弱的电压信号,并将感测到的电压信号传送给电气元件322。
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锅具本体1为金属锅具本体,锅盖2为金属锅盖,连接元件33为绝缘材料连接管。
这样,当液位探测元件34接触到锅具本体1内的液体时,液位探测元件34上的高电平信号能够通过金属锅具本体、金属锅盖和金属底座及时传递给电气元件322,从而形成电气回路,以使控制模块32采集到表征电磁炉用锅具不会干烧的电平信号。同理,当溢出探测元件35接触到锅具本体1内的液体或沸腾食物的泡沫时,溢出探测元件35上的高电平信号能够通过金属锅具本体、金属锅盖和金属底座及时传递给电气元件322,从而形成电气回路,以使控制模块32采集到表征液体可能溢出的电平信号。
根据常识可知,液位探测元件34与锅具本体1底部的距离应小于溢出探测元件35与锅具本体1底部的距离,且大于测温探头31与锅具本体1的距离,此时才可保证测温装置3的温度检测、溢出检测、干烧检测的功能。
当连接元件33为绝缘材料连接管时,连接在液位探测元件34与溢出探测元件35之间的绝缘材料连接管、液位探测元件34与测温探头31之间绝缘材料连接管,能够有效避免液位检测、溢出检测和温度检测之间的相互干扰,保证检测精度。
作为一种示例,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如图7所示,控制模块32包括控制芯片51和电气连接部件P1。该控制芯片51至少包括三个模数转换(AD1、AD2、AD3)接口引脚、基准电压VDD引脚和接地GND引脚。电气连接部件P1至少包括5个引脚(pin),引脚1(pin1)为液位检测连接线,引脚2(pin2)为电气回路连接线,引脚3(pin3)为溢出检测连接线,引脚4(pin4)为温度检测连接线、引脚5(pin5)为温度回路连接线。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7可知,电气连接部件P1的pin1与电阻R2、电容C1和电气连接部件P1的pin2组成第一电气回路,并且基准电压VDD通过电阻R1分压后连接在电阻R2与电气连接部件P1的pin1之间,电容C1和电气连接部件P1的pin2接地GND。此时,控制芯片51通过连接在电阻R2与电容C1之间的AD1接口引脚从第一电气回路中采集液位探测元件34反馈的电压信号,进而获取到锅具本体1内的液位高低。
同理,电气连接部件P1的pin3与电阻R4、电容C2和电气连接部件P1的pin2组成第二电气回路,并且基准电压VDD通过电阻R3分压后连接在电阻R4与电气连接部件P1的pin3之间,电容C2和电气连接部件P1的pin2接地GND。此时,控制芯片51通过连接在电阻R4与电容C2之间的AD2接口引脚从第二电气回路中采集溢出探测元件35反馈的电压信号,进而获取到锅具本体1内液体是否存在溢出的风险。
此外,如图5所示,电气连接部件P1的pin4与电阻R6、电容C3和电气连接部件P1的pin5组成第三电气回路,并且基准电压VDD通过电阻R5分压后连接在电阻R6与电气连接部件P1的pin4之间,电容C3和电气连接部件P1的pin5接地GND。此时,控制芯片51通过连接在电阻R6与电容C3之间的AD3接口引脚从第三电气回路中采集测温探头31反馈的温度信号,进而准确获取锅具本体1内食物的温度。
实际上,在该实施例中,控制芯片51还至少包括七个引脚(未示出),该七个引脚分别对应装置磁吸接口30的七个排针,通过连接线301将控制芯片采集到的温度信号、液位信号、溢出信号传输至装置磁吸接口30,进而通过炉具磁吸接口40传输至电磁炉。
在一种实施例中,基准电压VDD由电池供电或者无线可充电的方式供电,这样能够保证测温装置3的正常工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