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烫咖啡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4614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防烫咖啡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杯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烫咖啡杯。



背景技术:

市面上常见的组合式咖啡杯,一般由杯体和杯盖组成;杯盖的下沿设置有与杯体的上沿相适配的卡槽,如此,只需要将杯盖直接扣在杯体的上沿即可,同时,杯盖顶部的边缘设置有出水口,供使用者饮用咖啡。众所周知,刚泡出的咖啡温度较高,会使得杯体的温度也较高,使用者无法直接用手握住杯体,只能抓住杯盖,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烫咖啡杯,能够方便使用者在杯体温度较高时也能够握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烫咖啡杯,包括杯体和杯盖,所述杯盖的下沿设置有与杯体的上沿相适配的卡槽,所述杯盖顶部的边缘设置有出水口;其特征是,杯体上套设有隔热套;在隔热套的内侧嵌设有第一环形磁条,以及在杯体的外侧也对应地嵌设有第二环形磁条。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杯体上套设所述隔热套,使得使用者能够握在隔热套上,不与杯体直接接触,不会因杯体的温度过高而受到影响。

优选地,所述隔热套由聚丙烯材料制成。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隔热套采用硅胶制成,能够起到良好的隔热性能。

优选地,所述隔热套的侧壁上竖直设置有防滑条。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防滑条,能够增加隔热套的防滑性,如此,使用者握在隔热套上时,不易打滑。

优选地,相邻防滑条的间距为2~4mm。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保证隔热套的防滑性的前提下,能够让使用者的手部感到更加舒适。

优选地,所述杯盖采用硅胶制成。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若杯盖采用塑料或纸材料制成,多次拆装后,杯盖会出现永久性的变形,导致其密封性变差;而在采用硅胶材料后,使得杯盖具有一定的形变记忆特性,无论怎么扭曲变形,其均能够恢复如初。

优选地,所述卡槽包括内环壁和外环壁,所述内环壁深度小于外环壁的深度;所述外环壁的端面上设置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朝向内环壁的一侧呈凸出设置;所述导向部的内侧边缘与内环壁的距离小于杯体的厚度。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将杯盖扣在杯体上时,使杯体的上沿卡入到卡槽内,在卡入的过程中,由于导向部的内侧边缘与内环壁的距离小于杯体的厚度,杯体上的端面会先与导向部接触,那么在导向部的作用下,所述外环壁会逐渐扩张,使得导向部与内环壁的距离逐渐变得与杯体的厚度;当杯体的上沿卡入到变形后的卡槽内后,由于杯盖由硅胶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杯体的上沿会被紧紧地夹持于内环壁与外环壁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

优选地,于所述杯盖的顶部且靠近出水口内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靠近出水口一侧的壁体为圆弧形,另一侧的壁体为弧形且呈倾斜设置。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使用者在饮用咖啡时,其上嘴唇能够进入到凹槽内,进而不会被杯盖顶住,从而能够让使用者的口部能够张的更开,更容易饮用。

优选地,所述内环壁的纵向截面呈半圆形。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杯体的上沿卡入到卡槽内后,会对内环壁造成一定的挤压,使内环壁发生变形,在变形的同时,由于内环壁的纵向截面为半圆形,其与杯体的侧壁会一直保持为线接触,从而保证密封性。

优选地,所述杯盖顶部设置有透气孔。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使用者在饮用咖啡时,由于杯体内的咖啡减小,会使得杯体内的气压降低,从而导致杯盖凹陷变形,影响杯盖的密封性;因此,通过设置上述的透气孔,当杯体内的气压减小时,外部的空气能够通过透气孔进入到杯体内,以使杯体内的气压保持平衡,从而避免杯盖发生凹陷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密封式咖啡杯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中杯盖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中隔热套的结构图;

图4为实施例中杯体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1、杯体;2、杯盖;21、卡槽;211、内环壁;212、外环壁;213、导向部;22、出水口;23、凹槽;24、透气孔;3、隔热套;31、防滑条;4、第一环形磁条;5、第二环形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密封式咖啡杯,包括杯体1、杯盖2以及套设于杯体1上的隔热套3,其中,杯体1采用竹纤维制成,杯盖2和隔热套3采用硅胶制成。

杯盖2顶部的边缘设置有用于饮用咖啡的出水口22,杯盖2的顶部且靠近出水口22内侧设置有凹槽23,凹槽23靠近出水口22一侧的壁体为圆弧形,另一侧的壁体为弧形且呈倾斜设置,以更好的贴合使用者的上嘴唇。

杯盖2顶部还设置有透气孔24,透气孔24的直径约为1mm。

参照图1、图2,杯盖2的下沿设置有与杯体1的上沿相适配的卡槽21,卡槽21包括内环壁211和外环壁212,内环壁211深度小于外环壁212的深度;内环壁211的纵向截面呈半圆形,外环壁212的端面上设置有导向部213,导向部213朝向内环壁211的一侧呈凸出设置,进而导向部213的内侧边缘与内环壁211的距离小于杯体1的厚度。

参照图3,隔热套3的侧壁上竖直设置有防滑条31,相邻防滑条31的间距为2~4mm。

参照图3、图4,另外,在隔热套3的内侧嵌设有第一环形磁条4,以及在杯体1的外侧也对应地嵌设有第二环形磁条5;如此,当隔热套3套于杯体1上时,能够通过第一环形磁条4牢牢的吸附于杯体1上,进而能够防止使用者在放下杯体1时产生的震动使隔热套3从杯体1上滑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