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煮式电饭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8376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蒸煮式电饭煲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煮式电饭煲,属于家庭用电饭煲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饭煲是一种常用的家庭厨房电器,主要由电饭煲桶体、电饭煲盖、电热器、控制器等组成。在蒸米饭时,将淘好的大米放入电饭煲桶体内,加上适宜的水,盖上电饭煲盖,按下启动按钮,里面的水干后,米饭蒸煮好以后自动停止;现有的电饭煲存在口感不好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电热器在电饭煲桶体底部加热,米饭主要是经过煮的过程,没有经过蒸的过程,使得电饭煲桶内的米饭口感不好。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专利CN202858811U公开的蒸煮一体式电饭煲,采用弹簧升降置米板,并用拉绳控制,完成米饭煮的过程后,人工操作将米饭捞出蒸煮,提高米饭口感;中国专利CN104586242A公开的蒸式电饭煲,通过转动辘辘,带动牵引绳提拉筛底格,完成米饭煮的过程后,人工操作将米饭捞出蒸煮,提高米饭口感。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在电饭煲上增加弹簧、辘辘、拉绳等,结构复杂,操作不方便,容易损坏;中间过程需要人为操作控制,改变了普通电饭煲的使用习惯;另外,置米板或筛底格表面过于平整,容易造成米饭粘结,不便于食用和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蒸煮式电饭煲,不改变普通电饭煲的使用习惯,结构简单、降低成本,米饭不会粘结,便于食用和清洗,米饭自动进入蒸的过程,蒸出的米饭口感好,解决背景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一种蒸煮式电饭煲,包含电饭煲桶体、电饭煲盖、箅子和支撑筋,电饭煲桶体上设有电饭煲盖,电饭煲桶体的底部设有箅子,电饭煲桶体内为圆柱腔,箅子为圆形,箅子的外径与电饭煲桶体的内径相匹配;箅子下面设有两条以上支撑筋,箅子与支撑筋固定连接,为一体结构。

箅子上均匀设置多个通孔,相邻的通孔之间设有凸起。

所述箅子与支撑筋的高度为H,H为1-2厘米。

所述箅子上的通孔直径,小于大米粒的最小外径。

所述支撑筋数量为两条,在箅子下面平行布置。

所述支撑筋数量为三条,在箅子下面成Y型布置。

所述支撑筋数量为四条,在箅子下面成井字型布置。

采用本实用新型,将一体的支撑筋和箅子放在电饭煲桶体的底部,支撑筋与电饭煲桶体的底部接触;在蒸米饭时,将淘好的大米放入电饭煲桶体内,加上适宜的水,由于箅子的作用,所有的米粒均在箅子之上,盖上电饭煲盖,按下启动按钮,开始煮米饭,电饭煲桶体底部的水越来越少,当电饭煲桶体底部的水低于箅子高度后,自动进入蒸米饭过程,米饭蒸煮好以后自动停止。箅子表面设置多个凸起,米饭不会粘结,便于食用和清洗。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不改变普通电饭煲的使用习惯,结构简单、降低成本,米饭不会粘结,便于食用和清洗,米饭自动进入蒸的过程,蒸出的米饭口感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箅子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箅子仰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箅子A-A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二箅子仰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三箅子仰视示意图;

图中:电饭煲桶体1、电饭煲盖2、箅子3、支撑筋4、通孔5、凸起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蒸煮式电饭煲,包含电饭煲桶体1、电饭煲盖2、箅子3和支撑筋4,电饭煲桶体1上设有电饭煲盖2,电饭煲桶体1的底部设有箅子3,电饭煲桶体1内为圆柱腔,箅子3为圆形,箅子3的外径与电饭煲桶体1的内径相匹配;箅子3下面设有两条以上支撑筋4,箅子3与支撑筋4固定连接,为一体结构;箅子3上均匀设置多个通孔5,相邻的通孔5之间设有凸起6。

所述箅子3与支撑筋4的高度为H,H为1-2厘米。

所述箅子3上的通孔5直径,小于大米粒的最小外径。

所述支撑筋4数量为两条,在箅子3下面相互平行布置,两条支撑筋在箅子直径线的两侧等距离对称设置。

所述支撑筋4数量为三条,三条支撑筋的一端位于箅子圆心,连接为一体,另一端伸向箅子圆周,三条支撑筋之间的间隔为120度,在箅子3下面呈Y型布置。

所述支撑筋4数量为四条,两条支撑筋相互平行,并与另外两条支撑筋相互垂直布置,在箅子3下面呈井字型布置。

采用本实用新型,将一体的支撑筋和箅子放在电饭煲桶体的底部,支撑筋与电饭煲桶体的底部接触;在蒸米饭时,将淘好的大米放入电饭煲桶体内,加上适宜的水,由于箅子的作用,所有的米粒均在箅子之上,盖上电饭煲盖,按下启动按钮,开始煮米饭,电饭煲桶体底部的水越来越少,当电饭煲桶体底部的水低于箅子高度后,自动进入蒸米饭过程,米饭蒸煮好以后自动停止。箅子表面设置多个凸起,米饭不会粘结,便于食用和清洗。

实施例一,参照附图3、4;所述支撑筋4数量为两条,在箅子3下面相互平行布置,两条支撑筋在箅子直径线的两侧等距离对称设置。

实施例二,参照附图5;所述支撑筋4数量为三条,三条支撑筋的一端位于箅子圆心,连接为一体,另一端伸向箅子圆周,三条支撑筋之间的间隔为120度,在箅子3下面呈Y型布置。

实施例三,参照附图6;所述支撑筋4数量为四条,两条支撑筋相互平行,并与另外两条支撑筋相互垂直布置,在箅子3下面呈井字型布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