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热风循环功能的烤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2879阅读:4322来源:国知局
具有热风循环功能的烤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烤箱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热风循环功能的烤箱。



背景技术:

一般电烤箱内腔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发热管,发热管发出的能量一部分通过热辐射与食物进行热交换,一部分加热周围空气通过对流与食物进行热交换。容积越大的烤箱发热管离食物越远,通过对流进行热交换的比例越大,因为一半发热管在内腔顶部,自然对流效果不是最理想,所以很多较大容积的烤箱增加一个热风循环装置,提升对流效果,使内腔温场更均匀,烘烤效果和速度适度提升。

然而现有电烤箱热风循环装置都是用一个拉伸的金属罩作为风道,过于简单的轮廓没有为叶片提供有效压迫空气的空间,使现有热风循环装置风速小、热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风速大、热效率高的热风循环组件的烤箱。

一种具有热风循环功能的烤箱,包括烤箱本体和热风循环组件,所述烤箱本体包括一面板,所述热风循环组件包括风罩和叶片,所述风罩与所述面板共同组成一腔体,所述腔体具有进风区域和出风区域,所述叶片设置于所述进风区域,所述面板在所述进风区域和出风区域分别设置有吸风槽组和出风槽组,所述腔体为蜗壳结构,所述进风区域位于所述蜗壳结构的螺旋段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旋段的外轮廓为对数螺旋曲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罩包括与所述面板相对设置的挡板,所述挡板在所述出风区域的位置向所述面板倾斜45°至5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风区域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出风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出风区域中心对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蜗壳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出风区域相连通的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沿着所述蜗壳结构的螺旋段切向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烤箱本体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设置于所述烤箱本体相对的两侧,所述烤箱本体相对的两侧之间的垂直方向设定为高度方向,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高度方向的夹角为50°至7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风槽组包括多个呈环形分布的弧形槽,该多个弧形槽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叶片的内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风槽组的分布面积小于等于所述叶片在所述面板上投影面积的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槽组的分布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叶片外径的2/3且小于等于所述叶片外径的4/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槽组的分布高度为所述出风槽组的分布宽度的1/5~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马达的末端轴设置有用于冷却所述马达的冷却叶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烤箱,其热风循环组件的进风位置为螺旋段,可以对叶片甩出的风进行有效的压迫,从而提高了热风循环组件的出风风速,进而提高了热风循环穿透深度和热对流效率,并提高了烤箱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风罩进行合理的变向导流设计,避免涡流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热对流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吸风槽组和出风槽组进行合理的设计,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出风风速和吸风风速,而且使出风风速更均匀,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热风循环穿透深度和热对流效率,并使烤箱内的温场更均衡,对食物的烘烤更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热风循环功能的烤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风循环组件的组装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热风循环组件的风罩在所述面板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热风循环组件两头出风的风罩轮廓示意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热风循环组件一头出风的风罩轮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实用新型。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热风循环功能的烤箱,包括烤箱本体10和热风循环组件20。所述烤箱本体10包括一面板110,所述热风循环组件20包括风罩210和叶片220,所述风罩210与所述面板110共同组成一腔体,该腔体即为所述热风循环组件20的风道。所述腔体具有进风区域22和出风区域24。所述叶片设置于所述进风区域22,所述面板110在所述进风区域22和出风区域24分别设置有吸风槽组112和出风槽组114。所述腔体整体为蜗壳结构,所述进风区域22位于所述蜗壳结构的螺旋段内。

在所述烤箱进行工作时,所述叶片220旋转加压甩出的风从所述出风槽组114吹向所述烤箱本体10,带走发热管附近温度较高的空气,然后在所述吸风槽组112较低压力的作用下吹向所述吸风槽组112,并进入所述进风区域22,经所述叶片220加压并被所述风罩210折射变向后继续从所述出风槽组114吹向所述烤箱本体10,从而形成热风循环,由此加速了烤箱本体10内的自然对流。将进风区域22设置在螺旋段内,能较大限度地提高风压,提高了出风槽组114的出风风速,使其能够穿透所述烤箱本体10,最大限度地带走发热管附近的温度较高的空气,进而提高了热风循环的热对流效率。优选地,所述螺旋段的外轮廓为对数螺旋曲线。

所述面板110可以是烤箱本体10中没有设置发热管的面板,例如当所述发热管设置于烤箱本体的顶板和/或底板时,所述面板110可以是所述烤箱本体10的背板或任一侧板。

所述热风循环组件20进一步包括马达230,用于驱动所述叶片220旋转。所述马达230可设置于所述腔体外。在所述马达230的电机轴末端可进一步设置冷却叶片240,用于对所述马达230进行降温,以延长所述马达230的使用寿命。

所述风罩210包括挡板212和围板214。所述面板110、挡板212和围板214共同组成所述腔体。所述挡板212与所述面板110相对设置。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板212在所述出风区域24的位置向所述面板110倾斜45°至55°,此时经所述叶片220加压甩出的风可以折射变向为与所述叶片220的转轴基本平行,通过对所述挡风板212进行合理的变向导流设计,避免了涡流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热风循环的热对流效率。所述围板214可垂直于所述挡板212设置。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烤箱本体10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所述发热管,此时所述热风循环组件可以两头出风,如图5A所示。将所述烤箱本体10相对的两侧之间的垂直方向定义为本实施方式的高度方向,所述面板110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高度方向。此时,可在所述进风区域22的相对的两侧设置两个所述出风区域24,所述两个出风区域24均设置有所述出风槽组114。该两个出风区域24可以中心对称设置,这样设置不仅能使所述两组出风槽114组的出风风速更均匀,而且加宽了热风在所述烤箱本体10中作用的范围。

所述蜗壳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出风区域24相连通的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沿着所述蜗壳结构的螺旋段切向设置。优选地,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宽度方向的夹角为20°至40°,所述出风风道与高度方向的夹角为50°至70°,这样设置能够使所述两组出风槽组114吹出的风速更均匀。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只在所述烤箱本体10的一侧设置所述发热管,此时所述热风循环组件可以一头出风,如图5B所示。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风槽组112包括多个呈环形分布的弧形槽,该吸风槽组112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获得较大的进风面积。优选地,该多个弧形槽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叶片220的内径,从而达到提高所述吸风槽组112吸风风速的目的。更为优选地,所述吸风槽组112的分布面积不超过所述叶片220 在所述面板110上投影面积的1/3,以便进一步提高所述吸风槽组112的吸风风速,从而提高热风循环穿透深度和热对流效率。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槽组114的分布宽度L大于等于所述叶片220外径的2/3,且小于等于所述叶轮的叶片外径的4/3,所述出风槽组114的分布宽度L越大,热风循环可以覆盖更多的空间,使所述烤箱本体10的温度场更均衡,然而如果所述出风槽组114的分布宽度L过大,则会使出风槽组114的出风风速变小。更进一步地,所述出风槽组114的分布高度H为分布宽度L的0.2倍~0.5倍,以便进一步提高出风风速。所述出风槽组114可为多个矩形槽。所述出风槽组114可靠近所述发热管设置。此处的分布宽度L是指所述出风槽组114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分布尺寸,分布高度H是指所述出风槽组114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的分布尺寸。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实用新型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