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621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中一般都设置有泄压结构,泄压结构能够适时地释放烹饪器具内的压力,以使实现各种烹饪效果。其中,常见的一种泄压结构是采用压力构件堵塞蒸汽排放通道,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开启压力构件从而导通蒸汽排放通道。但是一些现有的烹饪器具的排气速度较慢,不能在需要泄气时瞬间改变内锅中的压力,这在很多情况下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可取出的内锅;盖体,所述盖体可盖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方,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压力调节装置,所述压力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盖体中,且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蒸汽排放通道和与所述至少两个蒸汽排放通道对应的至少两个压力构件,所述压力构件能够在封闭所述蒸汽排放通道的闭合位置和敞开所述蒸汽排放通道的开启位置之间运动,以实现蒸汽的密闭和排放;以及致动装置,所述致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盖体中且连接有推动件,所述致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推动件在使所述至少两个压力构件处于所述开启位置的无压位置和使所述至少两个压力构件处于所述闭合位置的有压位置之间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至少两个蒸汽排放通道以及至少两个压力构件,能够在内锅需要泄气时,将内锅中的蒸汽通过该至少两个蒸汽排放通道瞬间排出,从而瞬间加大排气量,进而实现内锅中的压力的瞬间改变,提高了工作效率。

优选地,所述压力构件同步动作。

优选地,所述推动件设置有至少两个推动端,所述至少两个推动端能够分别推动所述至少两个压力构件从所述闭合位置移动至所述开启位置。

上述方案可通过推动件的至少两个推动端实现对压力构件的分别控制,从而可提高控制的准确性。

优选地,所述压力构件顺序动作。该方案增加操作的灵活性。

优选地,所述压力构件的形状大致为球形。该方案可便于压力构件的顺利复位。

优选地,所述压力调节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压力构件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压力构件之间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沿靠近所述推动件的方向向下倾斜。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压力构件包括第一压力构件和第二压力构件,所述至少两个蒸汽排放通道包括第一蒸汽排放通道和第二蒸汽排放通道,所述第一压力构件和所述第一蒸汽排放通道比所述第二压力构件和所述第二蒸汽排放通道更靠近所述推动件,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倾斜面和所述第二蒸汽排放通道之间具有直面,所述直面的宽度与所述第二蒸汽排放通道的直径之和小于所述第二压力构件的直径。该方案能够方便第一压力构件的顺利复位。

优选地,所述致动装置为电磁铁。该方案可提高控压精度。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压力构件的尺寸和重量均相同,且所述至少两个蒸汽排放通道的尺寸均相同。该方案可便于制造、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装置以及致动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压力构件处于闭合位置;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装置以及致动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压力构件处于开启位置;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装置以及致动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装置以及致动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压力构件处于闭合位置;以及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装置以及致动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压力构件处于开启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以下,首先参照图1-图3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进行说明。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各种功能。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10和盖体120。煲体11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111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11的清洗。内锅111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且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110中可以包括用于加热内锅的加热装置。

盖体12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与煲体1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盖体120以可开合的方式枢转连接至煲体110,用于盖合煲体110。盖体120包括外盖121和可拆盖部件122,可拆盖部件122与外盖121可拆卸地连接,以方便随时对可拆盖部件122进行清洗。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可拆盖部件122覆盖在内锅111之上,且可拆盖部件122和内锅111之间构成烹饪空间。并且,盖体120上通常还具有密封圈(未示出),密封圈可以由例如橡胶材料制成,且设置在可拆盖部件122和内锅111之间,用于在盖体120处于盖合状态时密封烹饪空间。

参考图1-图2,盖体120中还设置有压力调节装置130,压力调节装置130可对烹饪器具100中的压力进行调节(下文将对压力调节装置的调节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具体地,压力调节装置130包括多个阀座131以及分别设置在该多个阀座131之上的多个压力构件132。多个阀座131中分别设置有蒸汽排放通道135。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多个”是指两个及以上,例如,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压力调节装置130包括两个压力构件,即,第一压力构件132a和第二压力构件132b,以及两个蒸汽排放通道,即第一蒸汽排放通道135a和第二蒸汽排放通道135b。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他数量的压力构件以及蒸汽排放通道。

下文对其中的一个阀座以及与其配套的压力构件以及蒸汽排放通道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阀座131的上方具有支撑部134,压力构件132大致呈球形,且支撑在支撑部134上。优选地,支撑部134的上表面为直面,以使压力构件132能够非常便利地移动或复位。在未示出的其它实施方式中,支撑部134的上表面也可以为曲面。压力构件132可以沿着阀座131在闭合蒸汽排放通道135的闭合位置和敞开蒸汽排放通道135的开启位置之间运动,当压力构件132处于闭合位置时,蒸汽排放通道135封闭,当压力构件132处于开启位置时,蒸汽排放通道135敞开,蒸汽可以排出。可以理解,虽然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压力构件132大致呈球形,但是在未示出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压力构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半球形、圆锥形、椭圆形等。

优选地,第一压力构件132a和第二压力构件132b的尺寸和重量均相同,并且第一蒸汽排放通道135a和第二蒸汽排放通道135b的尺寸也相同。该方案可提高压力的可控性,并且将两个压力构件以及两个蒸汽排放通道都设置为相同的,还可以便于压力构件和蒸汽排放通道的统一制造,从而降低成本。但是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所包括的两个压力构件的尺寸和重量也可以均不相同,并且两个蒸汽排放通道的尺寸也可以均不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烹饪器具100还包括致动装置140,致动装置140设置在盖体120中。优选地,致动装置140设置于压力调节装置130的侧方,且烹饪器具中仅设置一个致动装置。该方案可减少致动装置的占据空间,从而可减少盖体的厚度,使烹饪器具的结构更紧凑,另外还可降低成本。虽然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致动装置140设置于压力调节装置130的左侧,但是可以理解,致动装置140也可设置于压力调节装置130的右侧。致动装置140用于与压力构件132进行配合,以控制蒸汽排放通道135的通断状态,下文将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装置140可以为电磁铁,以提高控压精度。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它电控装置。

优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推动件150,推动件150与致动装置140连接,使得致动装置140可控制推动件150的移动。具体地,致动装置140可控制推动件150在有压位置(如图2所示)和无压位置(如图3所示)之间移动,其中,有压位置和无压位置分别与压力构件132的闭合位置和开启位置对应。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致动装置140中设置有弹性件(未示出),推动件150可以为例如连接至该弹性件的推杆,致动装置140可通过通、断电流来控制推动件150的移动。例如,当致动装置140通电之后,弹性件拉伸,从而推动件150向右移动,当致动装置140断电之后,弹性件复位,从而推动件150向左移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装置(未示出),控制装置与致动装置140电连接,用于控制致动装置140的运行。这样,可以通过控制致动装置而控制对推动件150的推动力。例如,控制装置可以控制致动装置140的通断,并可通过控制致动装置140中的电流的大小来控制对推动件150的推动力的大小。

优选地,推动件150设置有第一推动端150a和第二推动端150b,第一推动端150a与第一压力构件132a对应,第二推动端150b与第二压力构件132b对应,从而使得当致动装置140驱动推动件150移动时,推动件150的第一推动端150a和第二推动端150b也相应地推动第一压力构件132a和第二压力构件132b同步地动作。具体地,如图2所示,当推动件150处于有压位置时,第一推动端150a未推动第一压力构件132a且第二推动端150b未推动第二压力构件132b,使得第一压力构件132a和第二压力构件132b均处于闭合位置。如图3所示,当推动件150处于无压位置时,第一推动端150a推动第一压力构件132a且第二推动端150b推动第二压力构件132b,使得第一压力构件132a处于开启位置,且第二压力构件132b处于开启位置。

上述方案通过使致动装置驱动推动件在有压位置和无压位置之间运动,可以使两个蒸汽排放通道在封闭和敞开之间切换,也就是说,该烹饪器具能够实现对内锅中的压力的实时可控。此外,通过设置多个压力构件以及蒸汽排放通道,可以实现快速的排气速度,剧烈的爆沸以及更好的搅拌效果,进而也可以提升食物的口感。

下文对内锅中的压力调节方式进行说明。

在烹饪过程中,当内锅111中的压力达到某一预设压力,需要对内锅111中的压力进行泄压时,致动装置140通电并通过控制装置对致动装置140中电流大小进行控制而使得推动件150从有压位置移动至无压位置,从而第一推动端150a推动第一压力构件132a,而第二推动端150b推动第二压力构件132b,进而使得第一压力构件132a和第二压力构件132b均处于开启位置,从而起到泄压作用。而当内锅111泄压到一定程度,无需再进行泄压时,致动装置140断电,从而推动件150在致动装置140中的弹性件的作用下返回至有压位置,而第一压力构件132a和第二压力构件132b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从开启位置返回到闭合位置,从而闭合蒸汽排放通道135。本方案通过致动装置与压力构件的相互作用进行控压,反应速度快,控压精度高,产品的烹饪效果好。

下文参考图4-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简要描述。

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压力构件132a和第二压力构件132b同时动作不同,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压力构件232a和第二压力构件232b按顺序动作。如图4-图6所示,推动件250仅设置有一个推动端,该推动端能够推动第一压力构件和第二压力构件两者从闭合位置(如图5所示)移动至开启位置(如图6所示)。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支撑部234具有与第一压力构件232a和第二压力构件232b配合的工作面235,该工作面235包括靠近第一蒸汽排放通道235a的第一直面234a、靠近第二蒸汽排放通道235b的第二直面234b和设置在第一直面234a和第二直面235b之间的倾斜面234c,使得第一压力构件232a的水平位置低于第二压力构件232b的水平位置。致动装置240设置在第一压力构件232a的左侧,也就是说,倾斜面234沿靠近致动装置240和推动件250的方向向下倾斜。

当需要排气时,控制装置控制电磁铁240通电,推动件250推动第一压力构件232a沿倾斜面234c向上朝向第二压力构件232b的方向移动,第一压力构件232a碰撞到第二压力构件232b,使得两个压力构件在推动件250的推力下一起移动,直到第一蒸汽排放通道235a和第二蒸汽排放通道235b均被打开。当排气结束时,控制装置控制电磁铁240断电,从而推动件250在致动装置240中的弹性件的作用下返回至有压位置,而第一压力构件232a和第二压力构件232b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返回到闭合位置,从而闭合蒸汽排放通道。

优选地,如图5所示,第二直面234b的宽度与第二蒸汽排放通道235b的直径之和小于第二压力构件232b的直径,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使得第一压力构件232a能够方便、顺利地从开启位置返回至闭合位置。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