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饭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4335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沥饭蒸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厨房用具,一种适用于电饭煲、压力锅、煮饭锅、电炖锅、蒸饭车、多用途电蒸锅等煮饭设备内,做沥饭的沥饭蒸锅。



背景技术:

中国在煮饭方面,有一种悠久的煮饭工艺流程:先将米放入水中煮到6~9成熟,滤出米汤,再次上锅蒸熟。这种滤出了米汤的饭称为沥饭。

电饭煲进入中国后,以做饭方便,操作简易而普及;营养丰富的米汤也保留下来,一并食用,为广大民众津津乐道。然而,丰富的食物、充沛的营养,以及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大量糖尿病患者的产生。控糖减糖成为了食物加工中一项重要的技术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营养过剩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在煮饭设备内,放置一种沥饭蒸锅,实现煮熟米饭的同时滤出营养丰富的米汤。供人们有选择性的食用,从而达到控糖减糖的目的。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外锅,内锅和支点。外锅的外底部有使锅体外底部可以走水的锅足,锅足高0.00mm以上;内锅放入外锅里面,内锅的周面、底面有许多小孔,使米汤可以滤出、米饭粒盛留;支点的作用是支撑内锅不掉落到外锅底部,而是使内锅底面与外锅底面之间形成一个预设空间,用于盛接米汤。

本发明外锅、内锅的外形可以是杯、碗、盘等等形状,材质用金属、非金属均可。内锅能在外锅里轻松放入、取出。

本发明的支点有许多的技术方案实现,如:将内锅的锅口做一个外翻的口沿,口沿尺寸大于外锅口尺寸,使内锅放入外锅时,内锅口沿扣住外锅口,使内锅不落底,且形成有一个能够盛接米汤的空间。又如:做一个支撑架,放入外锅里面,支撑内锅不落底。再如:外锅内壁凸出三个支撑点,使之可以托住内锅,不落底。总之,还有很多技术方案实现支撑内锅不落底。在此,不一一列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外锅1、内锅2为杯子形状。外锅1的锅外底有高5mm左右的三段圆弧锅足,以便锅体外底可以过水。内锅2能在外锅1里轻松放入、取出;内锅2周面和底面有许多小孔,以米粒不漏出,水能畅流为准;内锅2高度约等于外锅1高度的一半。支点3是内锅2的锅口处有一个外翻的口沿,口沿外直径大于外锅1的锅口直径,使内锅2放入外锅1时,内锅2口沿(支点3)扣在外锅1的锅口上,形成支撑,使内锅2不落底,且内锅2底面与外锅1底面形成了一个预设空间,用于盛接米汤。

此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说明:以在煮饭设备是电炖锅为例,将适量的米洗净放入内锅2,内锅2放入外锅1(内锅2口沿(支点3)自然扣在了外锅1锅口上),并向内锅2内倒入水,使水浸没米适当深度。再将本发明放入电炖锅,并向电炖锅内倒入适量的水,设置时间和火力等参数,开始煮饭。

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外锅1、内锅2为长方盘的形状。外锅1的锅外底为平面,锅足为0.00mm;内锅2能在外锅1里轻松放入、取出;内锅1的周面和底面有许多小孔,以米粒不漏出,水能畅流为准;内锅2高度约等于外锅1高度的一半。支点3由多个连接杆将12个立脚焊接成一个支撑架,使内锅2置入外锅1时,支撑架托住内锅2,且内锅2底面与外锅1底面形成了一个预设空间,用于盛接米汤。

以上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说明:以在煮饭设备是蒸饭车为例,将支点3、内锅2依次置入外锅1,再将适量的米洗净放入内锅2,并向内锅2内倒入水,使水浸没米适当深度。再将本发明放入蒸饭车。点火,开始蒸饭。

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外锅1、内锅2为碗的形状。外锅1的锅外底有高5~10mm左右的三段圆弧锅足,以便锅外底可以过水。内锅2能在外锅1里轻松放入、取出;内锅2的周面和底面有许多小孔,以米粒不漏出,水能畅流为准;内锅2高度约等于外锅1高度的一半。支点3是内锅2的锅口处有一个外翻的口沿,口沿外直径大于外锅1的锅口直径,使内锅2放入外锅1时,内锅2口沿(支点3)扣在外锅1的锅口上,形成支撑,使内锅2不落底,且内锅2底面与外锅1底面形成了一个预设空间,用于盛接米汤。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说明:以在煮饭设备是煮饭锅和电磁灶为例,将适量的米洗净放入内锅2,内锅2放入外锅1(内锅2口沿(支点3)自然扣在了外锅1锅口上),并向内锅2内倒入水,使水浸没米适当深度。再将本发明放入煮饭锅,并向煮饭锅内倒入适量的水,再将煮饭锅放置到电磁灶上,设置时间和火力等参数,开始煮饭。

在蒸煮过程中,水分上下沸腾流动,内锅2底面以上的水分,渐渐被米粒吸收,内锅2底面以下的水分,形成了米汤。待沥饭蒸煮熟,分别取出内锅2的米饭和外锅1里面的米汤,有选择的食用。米汤里所含的淀粉等物质被滤出,达到了控糖减糖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