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胆及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45415发布日期:2018-12-05 16:1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胆及包含该内胆的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电水壶、豆浆机、泡奶机等液体加热容器的工作时间尽可能得短一些。因此,这些小家电的功率逐渐升高。比如:电水壶的功率从之前的1000w,逐渐提高到现在的1800w。随着功率的提升,烧水时间变短了,但同时带来了烧水声音大的问题,烧水声音大对人们工作和生活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减小烧水的声音,有些电水壶采用较小的功率(800w左右)加热,这虽然能减小烧水声音,但烧同体积(或质量)的水,时间就会变长。有些水壶会在内胆底部和/或侧壁喷涂涂层,从而降低烧水噪音,但涂层存在不耐磨和长期使用性能变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胆。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内胆的液体加热容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内胆,用于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本体,包括桶身和与所述桶身底部相连的桶底;导热板,与所述桶底的外壁面相贴合,所述导热板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桶底的导热系数;和加热件,呈环状,与所述导热板的下表面贴合,所述加热件的投影位于所述导热板内;其中,所述导热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mm;和/或,所述加热件与所述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所述导热板外周缘的最大间距大于或等于3mm。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内胆,通过增加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外周缘之间的最大间距,使得加热件产生的热量由单向传热变为双向传热,加快加热件区域热量往外的传递,从而大大降低了局部的热功率密度,减小了烧水噪音;和/或,将导热板加厚,这样能增加沿导热板平面方向的传热,减少沿导热板厚度方向的传热,以防止与加热件正对的桶底区域受到局部的热冲击,保证热量尽可能的均匀传递,从而进一步减小了烧水时的噪音。

值得说明的是,现在的电水壶,内胆下方一般要安装温控器等结构,故而加热件一般呈环状,以避空温控器等结构,但是这会导致加热件的面积相对较小,影响内胆均匀受热,故而会在加热件和内胆桶底之间增设导热板,利用导热板来提高内胆的受热均匀性。这样,加热件先将热量传递给导热板,导热板再传递给桶底,桶底传给水,由于导热板与桶底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大,从而提高了内胆的受热均匀性。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传热速度和加热效率,导热板的厚度一般较小,通常为1.5mm或者1mm;同时,为了给温控器等电子元件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减少对温控器等电子元件的热影响,一般导热板的外径与加热件外径一样大或略大一点点,现有技术中加热件最外侧距导热板外边缘的距离通常介于0到1mm之间,只需保证导热板与加热件能够完全贴合即可。

但是,本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对水壶噪音产生机理的长期研究后发现,水壶噪音的产生与桶底、导热板和加热件之间的配合关系有很大关联。现有结构中,导热板的外径与加热件外径一样大或略大一点点,则加热件的热量基本上只能往其内侧传递,即:近似单向传热,而加热件的功率又比较大(例如1800w),会造成局部热功率密度较高,桶底过热度(即桶底温度与水沸腾温度之差)非常大,进而导致烧水声音较大(主要是水温在40℃-70℃时);同时,导热板过薄,使得热量尚未分散均匀即快速传递给桶底,会对桶底造成局部热冲击,也会产生较大噪音。

基于此,本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改变桶底、导热板和加热件的配合关系,一方面将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外周缘之间的最大间距增加至3mm及以上,则加热件产生的热量既可以从内侧传给导热板和内胆,也可以从外侧传给导热板和内胆,使得现有的单向传热或近似单向传热变为双向传热,从而大大降低了局部的热功率密度,显著降低了烧水噪音;同时,将导热板的厚度增加至2mm及以上,防止了局部的热冲击,保证了热量尽可能得均匀传递,从而进一步减小了烧水时的噪音;且无需降低加热功率,也不存在耐磨性问题,适合长期使用;此外,由于没有额外增加涂层或者其他降噪结构,因此产品结构和装配工艺与现有技术基本没有差别,适于大批量生产,市场推广意义极大。

进一步地,还需要强调,本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大量试验和数据分析后发现,单独增加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外周缘之间的最大间距,能够起到一定的降噪效果;单独增加导热板的厚度,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降噪效果;但是,同时增加上述间距和厚度,能够起到1+1>2的效果,使降噪效果显著提升。

需要解释的是,加热件的投影位于导热板内,指的是以导热板的下表面为投影面,加热件的投影完全位于导热板内,这保证了加热件不会超出导热板的外周缘,以保证加热件的热量能够尽可能地传递给导热板;由于加热件需与电源的正负极电连接,故其并非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封闭环状,以电热管为例,其呈带缺口的环状,以保证内胆能够周向受热;进一步地,加热件与导热板的接触部位也呈环状,而只要加热件的局部能够实现双向传热,即可起到降噪效果,因此只需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外周缘的最大间距大于或等于3mm即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当然,为了提高内胆的受热均匀性,加热件做成规则的形状,比如圆环状,位于导热板的中间区域且对称分布,故而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外周缘的间距也是相等的。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液体加热容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热板的厚度范围是4mm-6mm。

将导热板的厚度增加至4mm及以上,使得加热件产生的热量能够在导热板上更均匀地分散,以便于热量更均匀地传递给内胆,从而进一步防止了局部热冲击,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效果;而将导热板的厚度控制在6mm以内,则在保证较好降噪效果的基础上,兼顾了原材料成本、加工工艺和传热效率等方面的因素,不至于因此失彼,从而保证了产品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件与所述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所述导热板外周缘的最大间距大于或等于6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件与所述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所述导热板外周缘的最大间距范围是9mm-16mm。

将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外周缘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增加至9mm及以上,能够使导热板位于加热件外侧的面积进一步增大,从而进一步提高加热件的双向传热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降噪效果;而将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外周缘之间的间距控制在16mm以内,则在保证较好降噪效果的基础上,兼顾了原材料成本、加工工艺和传热效率等方面的因素,不至于因此失彼,从而保证了产品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热板的导热系数范围是30w/(m.k)-500w/(m.k)。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热板的导热系数范围是100w/(m.k)-300w/(m.k)。

导热板的导热系数大于桶底的导热系数,保证了导热板能够将热量高效传递给内胆;进一步将其导热系数控制在30w/(m.k)-500w/(m.k)的范围内,既避免其和内胆的导热系数偏低导致产品加热效率过低,又避免了其导热系数过高导致其与内胆桶底的导热系数相差过大而引起热冲击或者导致产品成本过高。优选地,导热板的导热系数范围是100w/(m.k)-300w/(m.k)。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桶底的厚度范围是0.3mm-3mm;和/或,所述桶底的外径范围是90mm-300mm。

设置桶底的厚度不小于0.3mm,能够避免桶底过薄导致内胆强度偏低的情况发生;设置桶底的厚度不大于3mm,能够避免桶底过厚导致成本过高或者加热速率偏小的情况发生。优选地,桶底的厚度范围是0.4mm-1mm。

设置桶底的外径不小于90mm,能够避免桶底过小导致内胆容量过小的情况发生;设置桶底的外径不大于300mm,能够避免桶底过大导致产品体积过大的情况发生。

当然,桶底的厚度和外径不局限于上述数值范围,不同的产品定位不一样,且同一产品也可以具有多种规格,因此桶底的厚度和外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件与所述导热板的接触面积的范围为16cm2-40cm2

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面积控制在16cm2~40cm2,本发明用的发热管与铝板接触面积在22.8cm2、28.6cm2或者33.2cm2,保证了传热面积不能太小,避免局部功率密度偏大,又保证了传热面积不致太大,造成加热件和导热板成本偏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件呈圆环状,其与所述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的半径范围是47.5mm-65mm,其与所述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径向宽度范围是8mm-24mm。

将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的半径控制在47.5mm至65mm的范围内,本发明所用的电热管与铝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的半径有50mm、53mm等,使得加热件与导热板外周缘之间的间距大小合适,从而保证了加热件具有良好的双向传热效果;将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径向宽度(即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内周缘之间的径向距离)控制在8mm至24mm的范围内,例如本发明所用的电热管与铝板接触部位的径向宽度为12mm、14mm等,使得加热件与导热板的接触面积大小合适,既保证了加热件能够通过导热板高效传热,又避免了加热件过粗导致成本偏高。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电热管工艺相对成熟,基本已经发展成标准件,故而根据不同的产品选用合适规格的电热管即可,至于其与导热板外周缘之间的间距,主要通过增加导热板的尺寸来实现,这样实施起来较为方便;当然,也可以通过适当减小电热管的尺寸来实现降噪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热板为铝板或复合板。

导热板为铝板或复合材料制作的复合板,这些材料的导热性较好,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传热效率;其中,优选铝板,铝板成本低,比重小,质量轻,焊接性能非常好,便于与桶底和电热管之间通过焊接相连。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热板上设有用于辅助所述加热件和/或所述导热板安装的定位结构。

导热板上还设有用于辅助加热件安装的定位结构,比如在导热板上设置凸起,将电热管套在凸起上以固定电热管的位置,避免其在焊接过程中发生偏移,从而降低了装配难度;导热板上也可以设置用于辅助导热板安装的定位结构,比如在导热板上开设中心孔或槽,相应的有结构插入中心孔或槽内,从而避免导热板在焊接的过程中发生移位,也降低了装配难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桶底为食品级金属板。

桶底为食品级金属板,如304不锈钢、钛合金板等,从而保证了桶底受热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进而提高了内胆的安全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热板延伸至所述桶底的外周缘并覆盖所述桶身的底部。

导热板延伸至桶底的外周缘并覆盖桶身的底部,一方面增加了导热板与内胆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胆的受热均匀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加了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外周缘之间的最大间距,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双向传热效果,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件为电热管、电阻丝加热膜或者红外加热膜。

加热件可以为电热管,电热管成本较低,且工艺成熟;也可以为电阻丝加热膜、红外加热膜等其他加热装置,相较于电热管,电阻丝加热膜、或红外加热膜等加热装置能够在加热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加热件与导热板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减小局部的热功率密度,从而进一步降低噪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件的加热功率范围是800w-3000w。

将加热件的加热功率控制在800w至3000w的范围内,基本上能够满足电水壶、豆浆机、泡奶机等常用小家电的快速加热需求,且该功率范围内的产品通过改善桶底、导热板和加热件的配合关系起到的降噪效果较为显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桶身下端设有沿径向伸出的环状翻边,所述桶底的外周缘与所述环状翻边焊接;或者,所述桶底的纵截面呈中间高两侧低的阶梯状,所述桶底的外周缘翻折至与所述桶身底部的外周壁密封连接;或者,所述桶底呈盆状,所述桶底侧壁的上端面与所述桶身的下端面对焊连接,或者所述桶底的外侧壁与所述桶身的内侧壁胶粘连接或者焊接连接;或者,所述桶底的外周缘设有环槽,所述桶身的下端插入所述环槽中,并与所述桶底的外周缘胶粘连接。

桶身下端设有沿径向伸出的环状翻边,桶底的外周缘与环状翻边焊接,即:桶底外径略小于桶身底部开口端的直径,桶底嵌入桶身底部开口端,其外周缘与桶身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一起,这样桶身与桶底形成一体式结构,二者没有缝隙,有效保证了内胆的密封性。

或者,桶底的纵截面呈中间高两侧低的阶梯状(只是整体上中间主体部分高于边缘部分,而中间部分的高度可以根据需要变化),桶底的外周缘翻折至桶身外侧并包围桶身底部,进而与桶身底部的外周壁密封连接,比如通过胶黏剂或多重折叠配合等方式,形成完整的内胆,保证内胆不会漏水。

或者,桶底呈盆状,其开口端的直径可以等于桶底下端的直径,进而桶底侧壁的上端面与桶身的下端面对焊连接,即:桶底上端的直径等于桶身下端的直径,桶身与桶底上下对接也形成了完整的内胆;或者,桶底开口端的直径小于桶底下端的直径,使桶底嵌入桶身底部,通过桶身底部内侧壁与桶底外侧壁的胶粘连接或者焊接来形成完整的内胆,以保证内胆不会漏水。

或者,桶底的外周缘设有环槽,桶身下端插入环槽中,并与桶底外周缘胶粘连接,即桶底外周缘略大于桶身,包覆桶身下端形成了完整的内胆,保证内胆不会漏水。

上述关于桶身与桶底的多种连接方式,将内胆大致分为有缝内胆(桶身和桶底的连接处有小的缝隙但不会漏水)和无缝内胆(桶身和桶底是一体的没有缝隙)两种。无论是有缝内胆,还是无缝内胆,由于导热板和加热件安装在桶底上,与桶身没有必然连接关系,故而通过改变桶底、导热板和加热件的配合关系来降低烧水的噪音的方式对上述两种内胆均适用,且均具有显著的降噪效果,具有很大的推广意义。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胆;和底盖,封盖所述内胆的桶身的底部,并与所述桶底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内胆的导热板和加热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因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胆,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液体加热容器为电水壶、豆浆机或泡奶机。

对于电水壶,可以是单层电水壶,也可以是双层电水壶。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电水壶内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电水壶内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水壶内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水壶内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桶底、导热板和加热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所述现有的电水壶内胆的热仿真结果图;

图11是本发明所述改善的电水壶内胆的热仿真结果图;

图12是本发明正交实验结果的折线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内胆,10’桶底,20’导热板,30’电热管;

图5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内胆,10桶底,20导热板,30电热管,40桶身;

其中,图1至图8中的箭头表示热量的传递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5至图12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内胆及液体加热容器。

如图5和图7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内胆1,用于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本体、导热板20和加热件。

具体地,本体包括桶身40和与桶身40底部相连的桶底10,如图5和图7所示;导热板20与桶底10的外壁面相贴合,导热板20的导热系数大于桶底的导热系数;加热件呈环状,与导热板20的下表面贴合,加热件的投影位于导热板20内,如图6、图8和图9所示;其中,导热板20的厚度t大于或等于2mm,如图9所示;和/或,加热件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20外周缘的最大间距l大于或等于3mm,如图9所示。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内胆1,通过增加加热件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20外周缘之间的最大间距,使得加热件产生的热量由单向传热变为双向传热,加快加热件区域热量往外的传递,从而大大降低了局部的热功率密度,减小了烧水噪音;和/或,将导热板20加厚,这样能增加沿导热板20平面方向的传热,减少沿导热板20厚度方向的传热,以防止与加热件正对的桶底10区域受到局部的热冲击,保证热量尽可能的均匀传递,从而进一步减小了烧水时的噪音。

值得说明的是,现在的电水壶,内胆1’下方一般要安装温控器等结构,故而加热件一般呈环状,以避空温控器等结构,但是这会导致加热件的面积相对较小,影响内胆1’均匀受热,故而会在加热件和内胆1’的桶底10’之间增设导热板20’,如图1和图3所示,利用导热板20’来提高内胆1’的受热均匀性。这样,加热件(绝大部分采用电热管30’)先将热量传递给导热板20’,导热板20’再传递给桶底10’,桶底10’传给水,由于导热板20’与桶底10’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大,从而提高了内胆1’的受热均匀性。相对来说,薄的导热板导热效率更高一些,为了提高导热效率,导热板20’的厚度会做的很薄,通常为1.5mm或者1mm,如图2和图4所示;同时,一般导热板20’的外径与加热件外径一样大或略大一点点,以尽可能为温控器等组件留出空间,减少对温控器等电子元件的热影响,如图2和图4所示,现有技术中加热件最外侧距导热板20’外边缘的距离通常介于0到1mm之间,只需保证导热板20’与加热件能够完全贴合即可。

但是,本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对水壶噪音产生机理的长期研究后发现,水壶噪音的产生与桶底10’、导热板20’和加热件之间的配合关系有很大关联。现有结构中,导热板20’的外径与加热件外径一样大或略大一点点,则加热件的热量基本上只能往其内侧传递,如图1至图4所示,即:近似单向传热,而加热件的功率又比较大(例如1800w),会造成局部热功率密度较高,桶底10’过热度(即桶底10’温度与水沸腾温度之差)非常大,进而导致烧水声音较大(主要是水温在40℃-70℃时);同时,导热板20’过薄,使得热量尚未分散均匀即快速传递给桶底10’,会对桶底10’造成局部热冲击,也会产生较大噪音。

基于此,本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改变桶底10、导热板20和加热件的配合关系,一方面将加热件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20外周缘之间的最大间距l增加至3mm及以上,则加热件产生的热量既可以从内侧传给导热板20和内胆1,也可以从外侧传给导热板20和内胆1,使得现有的单向传热或近似单向传热变为双向传热,如图6和图8所示,从而大大降低了局部的热功率密度,显著降低了烧水噪音;同时,将导热板20的厚度t增加至2mm及以上,防止了局部的热冲击,保证了热量尽可能得均匀传递,从而进一步减小了烧水时的噪音;且无需降低加热功率,也不存在耐磨性问题,适合长期使用;此外,由于没有额外增加涂层或者其他降噪结构,因此产品结构和装配工艺与现有技术基本没有差别,适于大批量生产,市场推广意义极大。

进一步地,还需要强调,本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大量试验和数据分析后发现,单独增加加热件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20外周缘之间的最大间距,能够起到一定的降噪效果;单独增加导热板20的厚度,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降噪效果;但是,同时增加上述间距和厚度,能够起到1+1>2的效果,使降噪效果显著提升。

优选地,导热板20的厚度范围是4mm-6mm。

将导热板20的厚度t增加至4mm及以上,使得加热件产生的热量能够在导热板20上更均匀地分散,以便于热量更均匀地传递给内胆1,从而进一步防止了局部热冲击,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效果;而将导热板20的厚度t控制在6mm以内,则在保证较好降噪效果的基础上,兼顾了原材料成本、加工工艺和传热效率等方面的因素,不至于因此失彼,从而保证了产品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从图12中可以看出,导热板20的厚度在3mm至4mm的区间内,噪音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4mm之后再增加厚度,降噪效果就变得比较平缓,6mm之后变化就很平缓,而且之后导热板20的成本也会显著增加。

优选地,加热件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20外周缘的最大间距l大于或等于6mm。本实施例就使用过l等于7mm和8mm的导热板,取得了较好的降噪效果。

更优选地,加热件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20外周缘的最大间距范围是9mm-16mm。

将加热件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20外周缘之间的间距l进一步增加至9mm及以上,能够使导热板20位于加热件外侧的面积进一步增大,从而进一步提高加热件的双向传热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降噪效果;而将加热件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20外周缘之间的间距l控制在16mm以内,则在保证较好降噪效果的基础上,兼顾了原材料成本、加工工艺和传热效率等方面的因素,不至于因此失彼,从而保证了产品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从图12中可以看出,相对于l从3mm增到6mm,l从6mm增到9mm的区间内和l从1mm增到3mm的区间内,噪音都有大幅度的下降。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导热板20的导热系数范围是30w/(m.k)-500w/(m.k)。

导热板20的导热系数大于桶底10的导热系数,保证了导热板20能够将热量高效传递给内胆1;进一步将其导热系数λ控制在30w/(m.k)-500w/(m.k)的范围内,既避免其和内胆1的导热系数偏低导致产品加热效率过低,又避免了其导热系数过高导致其与内胆1桶底10的导热系数相差过大而引起热冲击或者导致产品成本过高。

优选地,导热板20的导热系数范围是100w/(m.k)-300w/(m.k)。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桶底10的厚度范围是0.3mm-3mm。

设置桶底10的厚度h不小于0.3mm,如图9所示,能够避免桶底10过薄导致内胆1强度偏低的情况发生;设置桶底10的厚度h不大于3mm,能够避免桶底10过厚导致成本过高或者加热速率偏小的情况发生。

优选地,桶底10的厚度范围是0.4mm-1mm。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桶底10的外径范围是90mm-300mm。

设置桶底10的外径不小于90mm,即半径r不小于45mm,如图9所示,能够避免桶底10过小导致内胆1容量过小的情况发生;设置桶底10的外径不大于300mm,即半径r不小于150mm,比如直径为120mm、160mm、200mm、250mm等,能够避免桶底10过大导致产品体积过大的情况发生。

当然,桶底10的厚度和外径不局限于上述数值范围,不同的产品定位不一样,且同一产品也可以具有多种规格,因此桶底10的厚度和外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加热件与导热板20的接触面积的范围为16cm2-40cm2

加热件与导热板20接触面积控制在16cm2~40cm2,例如目前常用的电热管与铝板接触面积在22.8cm2、28.6cm2或者33.2cm2,保证了传热面积不能太小,避免局部功率密度偏大,又保证了传热面积不致太大,造成加热件和导热板成本偏高。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加热件呈圆环状,其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外周缘的半径范围是47.5mm-65mm,其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径向宽度范围是8mm-24mm。

将电热管30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外周缘的半径r控制在47.5mm至65mm的范围内,本实施例所用的电热管与铝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的半径有50mm、53mm等,使得加热件与导热板20外周缘之间的间距大小合适,从而保证了加热件具有良好的双向传热效果;将加热件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径向宽度d(即加热件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内周缘之间的径向距离)控制在8mm至24mm的范围内,例如本实施例所用的电热管30与铝板接触部位的径向宽度为12mm、14mm等,使得加热件与导热板20的接触面积大小合适,既保证了加热件能够通过导热板20高效传热,又避免了加热件过粗导致成本偏高。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电热管30工艺相对成熟,基本已经发展成标准件,故而根据不同的产品选用合适规格的电热管30即可,至于其与导热板20外周缘之间的间距,主要通过增加导热板20的尺寸来实现,这样实施起来较为方便;当然,也可以通过适当减小电热管30的尺寸来实现降噪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加热件的加热功率范围是800w-3000w。

将加热件的加热功率控制在800w至3000w的范围内,基本上能够满足电水壶、豆浆机、泡奶机等常用小家电的快速加热需求,且该功率范围内的产品通过改善桶底10、导热板20和加热件的配合关系起到的降噪效果较为显著。

需要解释的是,如图5至图8中的加热件均为电热管30,且采用的电热管30是一样的,由于电热管30需要外接电源,故而其并非完整的环形,而是局部留有一定间隙,因此图5和图6是从间隙处剖开的,故而只能看到电热管30的一个截面,而图7和图8是从非间隙处剖开的,故而能够看到对称的两个截面。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导热板20为铝板或复合板。

导热板20为铝板或复合材料制作的复合板,这些材料的导热性较好,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传热效率;其中,优选铝板,铝板成本低,比重小,质量轻,焊接性能非常好,便于与桶底10和电热管30之间通过焊接相连。而且铝板的导热系数在200以上,导热性能好。当加热件采用红外加热膜时,则优选采用复合板,比如微晶板或者石英板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导热板20上还设有用于辅助加热件和/或导热板20安装的定位结构。

导热板20上还设有用于辅助加热件安装的定位结构,比如在导热板20上设置凸起,如图5和图6所示,将电热管30套在凸起上以固定电热管30的位置,避免其在焊接过程中发生偏移,从而降低了装配难度;导热板20上也可以设置用于辅助导热板20安装的定位结构,比如在导热板20上开设中心孔或槽,如图5至图9所示,相应的有结构插入中心孔或槽内,从而避免导热板20在焊接的过程中发生移位,也降低了装配难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桶底10为食品级金属板。

桶底10为食品级金属板,如304不锈钢、钛合金板等,从而保证了桶底10受热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进而提高了内胆1的安全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导热板20延伸至桶底10的外周缘并覆盖桶身40的底部。

导热板20延伸至桶底10的外周缘并覆盖桶身40的底部,一方面增加了导热板20与内胆1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胆1的受热均匀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加了加热件与导热板20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20外周缘之间的最大间距,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双向传热效果,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加热件为电热管、电阻丝加热膜或红外加热膜。

加热件可以为电热管30,电热管30成本较低,且工艺成熟;也可以为电阻丝加热膜、红外加热膜等其他加热装置,相较于电热管30,电阻丝加热膜、红外加热膜等加热装置能够在加热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加热件与导热板20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减小局部的热功率密度,从而进一步降低噪音。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桶身40下端设有沿径向伸出的环状翻边,桶底10的外周缘与环状翻边焊接,如图7和图8所示。

可选地,桶底10的纵截面呈中间高两侧低的阶梯状,桶底10的外周缘翻折至与桶身40底部的外周壁密封连接,如图5和图6所示。

可选地,桶底10呈盆状,桶底10侧壁的上端面与桶身40的下端面对焊连接,或者桶底10的外侧壁与桶身40的内侧壁胶粘连接或者焊接连接。

可选地,桶底10的外周缘设有环槽,桶身40的下端插入环槽中,并与桶底10的外周缘胶粘连接。

桶身40下端设有沿径向伸出的环状翻边,桶底10的外周缘与环状翻边焊接,即:桶底10外径略小于桶身40底部开口端的直径,桶底10嵌入桶身40底部开口端,其外周缘与桶身40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一起,这样桶身40与桶底10形成一体式结构,二者没有缝隙,有效保证了内胆的密封性。

或者,桶底10的纵截面呈中间高两侧低的阶梯状(只是整体上中间主体部分高于边缘部分,而中间部分的高度可以根据需要变化),桶底10的外周缘翻折至桶身40外侧并包围桶身40底部,进而与桶身40底部的外周壁密封连接,比如通过胶黏剂或多重折叠配合等方式,形成完整的内胆,保证内胆不会漏水。

或者,桶底10呈盆状,其开口端的直径可以等于桶底10下端的直径,进而桶底10侧壁的上端面与桶身40的下端面对焊连接,即:桶底10上端的直径等于桶身40下端的直径,桶身40与桶底10上下对接也形成了完整的内胆;或者,桶底10开口端的直径小于桶底10下端的直径,使桶底10嵌入桶身40底部,通过桶身40底部内侧壁与桶底10外侧壁的胶粘连接或者焊接来形成完整的内胆,以保证内胆不会漏水。

或者,桶底10的外周缘设有环槽,桶身40下端插入环槽中,并与桶底10外周缘胶粘连接,即桶底10外周缘略大于桶身40,包覆桶身40下端形成了完整的内胆,保证内胆不会漏水。

上述关于桶身40与桶底10的多种连接方式,将内胆大致分为有缝内胆(桶身40和桶底10的连接处有小的缝隙但不会漏水)和无缝内胆(桶身40和桶底10是一体的没有缝隙)两种。无论是有缝内胆,还是无缝内胆,由于导热板20和加热件安装在桶底10上,与桶身40没有必然连接关系,故而通过改变桶底10、导热板20和加热件的配合关系来降低烧水的噪音的方式对上述两种内胆均适用,且均具有显著的降噪效果,具有很大的推广意义。

此外,本实施例中内胆的桶身和桶底可以都是金属制成的;或者内胆的桶身和桶底都是玻璃制成的或者陶瓷制成的;或者桶身由玻璃制成的,桶底由金属制成的。

下面结合一些实施例的试验来详述本申请提供的内胆。

一、热仿真分析试验及结果(基准声功率均为10-12w)

对比例

现有的电水壶内胆,导热板采用铝板,加热件采用电热管,加热功率p=1800w,t=1.5mm,l=1mm,烧水声功率级最大值=70.56db(a),其热仿真结果如附图10所示。

实施例

改善的电水壶内胆,导热板采用铝板,加热件采用电热管,加热功率p=1800w,t=4mm,l=10mm,烧水声功率级最大值=60.52db(a),其热仿真结果如附图11所示。

对比图11和图10后发现,改善后的电水壶内胆,电热管附近温度下降约30℃,热功率密度明显降低,最大声功率级降低了10.04db(a)。由此可知,通过增加t(导热板的厚度)和l(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外周缘的最大间距),能够显著降低烧水噪音。

二、正交实验及结果(基准声功率均为10-12w)

本实验数据测试条件如下:在本体噪音低于15db(a)的噪音室测试,采用十点法测量,剔除声功率级值≤45db(a)的噪声值,噪声以声功率级(a计权)噪声平均值标称;功率1800w,1.7l电水壶装额定最大水位的水,内胆除t和l不同外,其他都一样,实验结果如下:

进一步地,将上述56个实施例按照l值不同分为8组,对每组的试验结果绘制折线图(以烧水声功率级最大值为y轴,t值为x轴),并将8组试验的结果绘制在同一张折线图里,得到如附图12所示的结果。

从上述表格及附图12可得,l=1mm至l=24mm的折线由上向下依次排开,因此随着l值的增加,y值逐渐减小;l=1mm至l=24mm折线,每条折线均逐渐下降,因此随着t值的增加,y值也逐渐减小;同时还可以发现,当l值和t值均较大时,y值减小更快。

由此可知,将现有的近似单向传热改成双向传热,即增大l,有利于降低烧水声音,但l增大到一定值后,例如l≥9mm时,再增大l降噪效果变化不大(对比l=24mm折线和l=9mm折线可知);将导热板加厚,即增大t,也有助于降低烧水声音,但t增大到一定值后,例如t≥4mm时,再增大t,降噪效果变化也不大(对比每条折线中的t=4和t=6可知);当同时增大l和t,在成本较低时,达到较好的降噪效果,起到了1+1>2的效果。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图中未示出),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内胆1和底盖,底盖封盖内胆的桶身的底部,并与桶底之间形成收容腔,内胆的导热板和加热件位于收容腔内。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内胆1,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上述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为电水壶、豆浆机、泡奶机或其他液体加热容器。以电水壶为例,该电水壶可以为单层的,即壶身只有内胆;也可以为双层的,即壶身除了包括桶身外,还在桶身的外周覆盖一个筒状的外壳,该外壳可以是塑料的,也可以是金属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内胆,通过增加加热件与导热板接触部位的外周缘与导热板外周缘之间的最大间距,使得加热件产生的热量由单向传热变为双向传热,加快加热件区域热量往外的传递,从而大大降低了局部的热功率密度,减小了烧水噪音;和/或,将导热板加厚,这样能增加沿导热板平面方向的传热,减少沿导热板厚度方向的传热,以防止与加热件正对的桶底区域受到局部的热冲击,保证热量尽可能的均匀传递,从而进一步减小了烧水时的噪音。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