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单人沙发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46957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单人沙发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居家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单人沙发床。



背景技术:

家具作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家用设施,其作用和功能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着,由于传统的沙发床一般是大型的双人或三人沙发,占地面积大且不太适合小户型的家居使用,操作困难,一般需要多人同时翻转进行,受到了很大的使用限制,且在寒冷冬天也会因为冰冷的沙发面料而无法舒适的坐或者躺在沙发上,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使用困扰,至此智能化多功能的家具将成为未来生活家具的发展潮流与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单人沙发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单人沙发床,包括本体和座垫;所述本体的左侧上方设置有靠背,所述本体的两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扶手支架,所述扶手支架的顶端设置有扶手垫,所述本体的底端四周设置有四个支腿,所述座垫的上部设置有上垫层,所述座垫的下部设置有下垫层,所述下垫层的左侧上部内嵌有轮轴,所述轮轴的右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支撑脚,所述座垫的右侧中部铆接有专用合页,所述靠背的上部内嵌有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靠背的上方卡接有靠枕,所述靠枕通过卡扣与靠背配合,所述靠背与座垫成60°角放置。

优选的,所述扶手垫的右侧顶端内嵌有温度显示屏,所述扶手垫的右侧中部设置有调温旋钮,所述扶手垫采用的是亚麻材质。

优选的,所述下垫层通过专用合页与上垫层铰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和支撑脚的高度与支腿相等,均为45cm,且成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上垫层的内部设置有温控加热垫,所述温控加热垫的输入端与调温旋钮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靠背的表面为波浪型结构,所述靠背与座垫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使用这种具有加热功能的单人沙发床可减少占地面积,且变化沙发床操作方便,座垫的加热功能可让人在寒冷环境下也可舒适的休息,给家居生活带来了便捷和舒适的体验,通过设置的专用合页可方便上下垫层折叠合并,使变化切换更加方便稳固,通过设置的调温旋钮可根据人体舒适程度合理的调节加热垫温度,从而减少低温带来的寒冷,也使睡眠质量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座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靠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2-靠枕;3-靠背;4-扶手支架;5-扶手垫;6-温度显示屏;7-调温旋钮;8-座垫;9-支腿;10-上垫层;11-温控加热垫;12-专用合页;13-轮轴;14-支撑脚;15-下垫层;16-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单人沙发床,包括本体1和座垫8;所述本体1的左侧上方设置有靠背3,所述本体1的两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扶手支架4,所述扶手支架4的顶端设置有扶手垫5,所述本体1的底端四周设置有四个支腿9,所述座垫8的上部设置有上垫层10,所述座垫8的下部设置有下垫层15,所述下垫层15的左侧上部内嵌有轮轴13,所述轮轴13的右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支撑脚14,所述座垫8的右侧中部铆接有专用合页12,所述靠背3的上部内嵌有支撑板16,靠背3的上方卡接有靠枕2,所述靠枕2通过卡扣与靠背3配合,所述靠背3与座垫8成60°角放置,扶手垫5的右侧顶端内嵌有温度显示屏6,所述扶手垫5的右侧中部设置有调温旋钮7,所述扶手垫5采用的是亚麻材质,下垫层15通过专用合页12与上垫层10铰接,支撑板16和支撑脚14的高度与支腿9相等,均为45cm,且成对称分布,上垫层10的内部设置有温控加热垫11,所述温控加热垫11的输入端与调温旋钮7的输出端电性连接,靠背3的表面为波浪型结构,所述靠背3与座垫8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工作原理:当使用这种具有加热功能的单人沙发床时,先确保电源充足,作为沙发椅时,使用者可直接坐在座垫8上,背靠于靠背3之上,头枕于靠枕2上,温度寒冷情况下,通过人体舒适程度调节调温旋钮7,温度由温度显示屏6显示出来,此时温控加热垫11开始加热,当达到设定温度后停止加热,而需要切换沙发床状态时,先将沙发侧躺,然后将下垫层15向外翻,使专用合页12成水平卡住,此时下垫层15与上垫层10成同一水平面,将内置的支撑脚14通过轮轴13转动与下垫层15成90°角,靠背3通过转轴放置于座垫8成同一水平面,然后将内置于靠背3的支撑板16成90°角放置,支撑板16、支腿9和支撑脚14成同一高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