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水托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1256阅读:702来源:国知局
沥水托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沥水托盘。



背景技术:

碗碟等餐具经清洗后通常放置入沥水篮中沥干,一般会在沥水篮下方放置托盘用以盛接沥水,防止沥水打湿桌面,保证桌面干燥、卫生。传统使用的托盘结构较为简单,功能较为单一(仅用于盛接沥水),当沥水较多时容易溢出打湿桌面、地面或清洗人员的衣物,因而传统使用的托盘结构设计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沥水托盘,其能够实现盛接沥水后集中排水的功能,其使用方便,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沥水托盘,包括托盘本体,所述托盘本体内设有容置腔体,所述容置腔体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沿着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向下倾斜,所述第一侧壁开设有排水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盘本体设有位于所述容置腔体的顶端的翻边,所述翻边环绕所述容置腔体的外周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托盘本体的至少两个支脚,每个所述支脚的底端与所述翻边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脚包括依次折角连接的支撑底部、支撑侧部以及支撑外延部,所述支撑底部与所述托盘本体的底部相贴合,所述支撑侧部与所述托盘本体的外壁相贴合,所述支撑外延部与所述翻边相贴合,且所述支撑外延部的末端设有套设于所述翻边的边沿处的钩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脚包括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所述第一支脚与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托盘本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支脚则与所述第二侧壁位于所述托盘本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支脚还设有位于所述支撑底部下方的高度补偿部,所述高度补偿部的底端与所述翻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支脚的底端与所述翻边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盘本体设有四个转角,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脚对应设于位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两端的两个所述转角处,两个所述第二支脚对应设于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两端的两个所述转角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脚的材质为塑料或橡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体的底部呈波浪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盘本体为钣金件。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沥水托盘,其内设有用于盛放沥水篮的容置腔体,由于其容置腔体的底部倾斜设置,使得托盘上收集的沥水自动流向第一侧壁,并且第一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口,从而使得沥水从排水口中自动排出,排出的沥水可直接排向水槽,也可通过接液器盛接,防止打湿桌面。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沥水托盘蓄水后自动排水的功能,其能够保证托盘中收集的沥水不会装满溢出,其使用方便,不会打湿桌面或地面,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所述托盘本体还设有翻边,翻边的设置有利于用户提拉,同时翻边的设置使得托盘本体可以架设在水槽上,方便清洗餐具时收集的沥水直接排向水槽。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支撑托盘本体的支脚,用以支撑托盘本体放置于台面上。每个所述支脚与翻边之间的距离均相等,用以为保证整个托盘本体的顶端处于同一水平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容置腔体的底部呈波浪状,有利于提升托盘本体的刚性和耐用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托盘本体为钣金件,其订制灵活,可根据用户需求制作成不同规格,并与用不同规格的水槽配套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沥水托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沥水托盘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C-C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沥水托盘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支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支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支脚的俯视图;

图8为图7的A-A向剖视图;

图9为图7的B-B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托盘本体,110、容置腔体,111、第一侧壁,1111、排水口,112、第二侧壁,113、底部,120、翻边,210、第一支脚,211、第一支撑底部,212、第一支撑侧部,213、第一支撑外延部,214、第一钩部,220、第二支脚,221、第二支撑底部,222、第二支撑侧部,223、第二支撑外延部,224、第二钩部, 225、高度补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通过居中的元件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居中的元件而连接于另一个元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沥水托盘,包括托盘本体100,所述托盘本体100内设有容置腔体110。所述容置腔体110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所述容置腔体110的底部113沿着所述第二侧壁112朝向所述第一侧壁111的方向向下倾斜。所述第一侧壁111还开设有排水口1111。在实际应用时,可将沥水篮放置于容置腔体110内,由于其容置腔体110的底部113 倾斜设置,使得托盘上收集的沥水自动流向第一侧壁111,并且第一侧壁111上开设有排水口1111,从而使得沥水从排水口1111中自动排出,排出的沥水可直接排向水槽,也可通过接液器盛接,防止打湿桌面。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沥水托盘蓄水后自动排水的功能,其能够保证托盘中沥水不会装满溢出,其使用方便,不会打湿桌面或地面,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所述托盘本体100还设有位于所述容置腔体110的顶端的翻边 120,所述翻边120环绕所述容置腔体110的外周设置。翻边120的设置有利于用户提拉,同时翻边120的设置使得托盘本体100可以架设在水槽上,方便清洗餐具时收集的沥水直接排向水槽。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托盘本体100的至少两个支脚(图1 和图4所示为第一支脚210和第二支脚220),用以支撑托盘本体100放置于橱柜的台面上。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支脚的底端与所述翻边120之间的距离均相等,使得在支撑于台面时,整个托盘的顶端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支脚的具体结构为包括依次折角连接的支撑底部、支撑侧部以及支撑外延部,所述支撑底部与所述托盘本体100的底部113相贴合,所述支撑侧部与所述托盘本体100 的侧壁相贴合,所述支撑外延部与所述翻边120相贴合,且所述支撑外延部的末端设有套设于所述翻边120的边沿处的钩部(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支脚210对应设有第一支撑底部211、第一支撑侧部212、第一支撑外延部213 以及第一钩部214;如图6所示,第二支脚220对应设有第二支撑底部221、第二支撑侧部222、第二支撑外延部223以及第二钩部224)。

为实现托盘本体100的整体顶端高度一致,本实用新型可将不同位置的支撑底部设置不一样的厚度,例如,可将与所述第二侧壁112位于同一侧的支脚 (定义为第二支脚220)的第二支撑底部221设置为较厚的厚度,而与所述第一侧壁111位于同一侧的支脚(定义为第一支脚210)上的第一支撑底部211设置为较薄的厚度。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支撑底部221 的厚度与第一支撑底部211的厚度相等或近似相等,进一步地,在第二支撑底部221的下方设置一高度补偿部225,如图4至图8所示,该高度补偿部225的底端与所述翻边120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支脚210的底端与所述翻边120 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各支脚均为一体成型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托盘本体100为方形结构,设有四个转角,每个所述转角处对应设置一个支脚。每个所述支脚的支撑侧部均与转角处的弯折外壁相贴合。所述支脚分别为两个第一支脚210和两个第二支脚220。其中,两个第一支脚210对应设于第一侧壁111的两端,用于与第一侧壁111两端的转角贴合,两个第二支脚220对应设于第二侧壁112的两端,用于与第二侧壁112两端的转角贴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支脚优选为橡胶或塑料材质。所述托盘本体100优选为钣金件,其订制灵活,可根据用户需求制作成不同规格,并与用不同规格的水槽配套使用。此外,请结合图2和图3,所述容置腔体110的底部113设计呈波浪状,有利于提升托盘本体100的刚性和耐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