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水型铝合金门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1305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漏水型铝合金门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铝合金门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漏水型铝合金门窗。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门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铝合金窗具有美观、密封、强度高,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在家装中,常用铝合金门窗封装阳台。而现有的铝合金门窗如果沾染上液体之后,会顺着框体往地上流,从而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防漏水型铝合金门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漏水型铝合金门窗,包括门窗本体、连接座和吸水海绵,所述连接座与门窗本体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对应门窗本体底部设置有卡槽,所述吸水海绵设置在卡槽内底部,所述吸水海绵对应门窗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吸水棉绳。

优选地,所述门窗本体底部设置有卡板,所述门窗本体通过卡板与卡槽固定连接。通过卡板与卡槽连接,有效提高门窗本体与连接座连接的稳定性,并便于将门窗本体上的水通过卡槽收集。

优选地,所述吸水海绵呈U型包覆卡板设置。在门窗本体上水滑落至卡槽后,吸水海绵将水吸附,避免水流出连接座内,滴落地面。

优选地,所述连接座设置有两组,并分别安装在门窗本体的顶部与底部。有效避免在雨水天气时对门窗本体上的雨水收集处理。

优选地,所述吸水棉绳的末端设置在连接座的顶部,并通过连接座设置有排水管。吸水海绵将门窗本体上水吸附饱和后,吸水棉绳将吸水海绵内吸附的水导出吸水海绵,并通过排水管排至门窗本体对应外部的侧边,以免影响吸水海绵的吸水效果。

优选地,所述排水管采用软管结构,所述排水管的排水端呈向下设置。便于将吸水棉绳排出的水排出。

本实用新型中,门窗本体底部的卡板与连接座上的卡槽固定卡接,并使卡板的底部与卡槽内的吸水海绵接触,门窗本体上的水顺着门窗本体滑落至卡槽内,吸水海绵对水吸附处理,在雨水天气淋落在门窗本体上的雨水较多,吸水海绵将门窗本体上水吸附饱和后,吸水棉绳将吸水海绵内吸附的水导出吸水海绵,并通过排水管排至门窗本体对应外部的侧边,排水管及时将卡槽内的水排出,以免影响吸水海绵的吸水效果。该防漏型铝合金门窗,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造价低,有效预防门窗本体上水滴落地面的现象,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漏水型铝合金门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漏水型铝合金门窗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漏水型铝合金门窗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门窗本体;11卡板;2连接座;21卡槽。3吸水海绵;31吸水棉绳;32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防漏水型铝合金门窗,包括门窗本体1、连接座2和吸水海绵3,所述连接座2与门窗本体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2对应门窗本体1底部设置有卡槽21,所述门窗本体1底部设置有卡板11,所述门窗本体1通过卡板11与卡槽21固定连接。通过卡板11与卡槽21连接,有效提高门窗本体1与连接座2连接的稳定性,并便于将门窗本体1上的水通过卡槽21收集。所述吸水海绵3设置在卡槽21内底部,所述吸水海绵3呈U型包覆卡板11设置。在门窗本体1上水滑落至卡槽21后,吸水海绵3将水吸附,避免水流出连接座2内,滴落地面。所述连接座2设置有两组,并分别安装在门窗本体1的顶部与底部。有效避免在雨水天气时对门窗本体1上的雨水收集处理。所述吸水海绵3对应门窗本体1的外侧设置有吸水棉绳31。所述吸水棉绳31的末端设置在连接座2的顶部,并通过连接座2设置有排水管32。吸水海绵3将门窗本体1上水吸附饱和后,吸水棉绳31将吸水海绵3内吸附的水导出吸水海绵3,并通过排水管排32至门窗本体1对应外部的侧边,以免影响吸水海绵3的吸水效果。所述排水管32采用软管结构,所述排水管32的排水端呈向下设置。便于将吸水棉绳31排出的水排出。

本实用新型中,门窗本体1底部的卡板11与连接座2上的卡槽21固定卡接,并使卡板11的底部与卡槽21内的吸水海绵3接触,门窗本体1上的水顺着门窗本体1滑落至卡槽21内,吸水海绵3对水吸附处理,在雨水天气淋落在门窗本体1上的雨水较多,吸水海绵3将门窗本体1上水吸附饱和后,吸水棉绳31将吸水海绵1内吸附的水导出吸水海绵3,并通过排水管32排至门窗本体1对应外部的侧边,排水管32及时将卡槽21内的水排出,以免影响吸水海绵3的吸水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