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高效能烤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2357发布日期:2018-08-28 22:3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功能高效能烤锅。



背景技术:

传统的炒锅一般包括可提供加热上盖和加热大身。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一的烘烤功能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针对这种状况,有些厂商作了些改进,如中国专利文献号CN 202341751 U于2012年7月25日公开了一种立体加热多功能炒锅,特别是一种家用小型一种立体加热多功能炒锅,包括铰接在锅体上的锅盖,锅体内设有内置锅胆的烹饪腔,翻转装置设置在锅胆内,其锅盖对应锅胆顶部设置有上辅助发热组件,其产生热流和热辐射对食物顶部和侧部加热;锅体对应锅胆的底部设置有下主发热组件,其对食物底部传导加热;锅盖或者锅体内设置有环绕锅胆内循环的加热风道。锅体与锅盖共同围成相对密封的烹饪腔,锅盖上设置有可遮挡上辅助发热组件的防护罩,防护罩边缘与烹饪腔相对密闭;加热风道环绕在锅盖顶部,或者环绕在锅体烹饪腔的外部。

市面上的电饭煲产品多为底部加热,由于底部到侧部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传热效果不佳,有的产品的内胆设置成古型内胆来增加内胆的受热面积,但制造成本贵不能广泛运用。

本实用新型的内循环加热风道,使锅胆内产生对流,对食物立体加热,食物的受热面积得到最大化,受热更均匀,彻底解决食物受热不均的问题。

其缺点是功率大,机体外壳温度高,需要高温材料价钱贵,机体外观配件老化快,清洗不方便,生产成本较高,所以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烹饪效果好、易装拆、易清洁、适用范围广的多功能高效能烤锅,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多功能高效能烤锅,主体包括大身、上盖、加热器、锅体、风扇,所述加热器至少为一个下加热器,其特征是大身用于容纳锅体、下加热器,所述下加热器给食物底部提供传导加热的热源;

所述锅体外壁与加热器上表面、隔热层内侧组合成一个加热腔;

所述风扇用于给加热腔内恒温或给加热腔内相对降温加热,所述风扇设置在锅体或加热腔的外部;或者,所述风扇设置在锅体与加热腔之间;

所述风扇一端与外部空气贯通连接,另一端与加热腔内贯通连接,风扇将外部低温空气沿下加热器底部流动,沿锅体底部上升到锅体的侧部,将锅体底部和侧部的温差缩小,使锅体外壁受热均匀;至少一部分气流与加热腔内部高温空气混合后给加热腔内恒温或给加热腔内相对降温加热;

或者,风扇设置在大身内,风扇的进气口和出气孔与加热腔贯通连接,风扇搅拌气流沿锅体外部有序流动或无序流动,将锅体底部和侧部的温差缩小,使锅体外壁受热均匀;

所述风扇鼓气至少将一部分气流沿出气口或主体上的缝隙排出;

一个锅体用于容纳食物和给食物底部传导加热;

一个温控器或温控探头用于限制加热腔内的加热温度。

所述风扇鼓气沿锅体下部上升到锅体的上部形成一个由下至上的风帘;风帘围挠锅体外侧部上升, 风帘为管状或条状或弧形上升。

所述风扇加速加热器的高温扩散到加热腔内;所述风扇至少一个。

所述风扇将低温空气与加热腔内部高温混合后的温度至少不低于90度;

所述温控器或温控探头至少一个温控器或温控探头设置在隔热层底部或下加热器底部或下加热器一侧或下加热器内侧;

所述温控器或温控探头与锅体外壁弹性连接。

所述上盖外围与锅体开口设置密封圈紧密连接,下加热器传导加热给锅体底部,锅体底部传导给锅体的侧部,风扇带动下加热器一部分热流吹向锅体的侧部, 锅体的侧部通过传导加热和气流加热缩小锅体底部和侧部的温差,增加锅体外壁高温受热面积,加速锅体底部和环形侧部向心热传导形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微压力锅体,至少将一部分蒸汽关闭在锅体。

相对密封的微压力锅体内的蒸汽沿上盖的排气孔排出泄压。

所述大身由隔热层、下加热器、底座、风扇组成。

隔热层设置向上开口,隔热层下部设置下加热器,下加热器内侧或外围设置温控器或温控探头,下加热器下部与隔热层之间设置间隙,隔热层下部或一侧设置风扇,风扇设置在隔热层与底座之间的空腔内。

风扇的进气开口与外部贯通连接,风扇的吹气口与隔热层开口贯通连接,风扇将外部的空气吹向下加热器底部或温控器表面,风扇将外部冷空气对下加热器底部降温并转换成暖温气流沿下加热器下部与隔热层之间的间隙进入加热腔内,再经大身与上盖之间的缝隙或上盖的透气孔流出主体外部;

或者,风扇固定设置在大身上或隔热层,风扇的进气口和出气孔设置在加热腔的下部,位于下加热器底部或侧部;进气口指向下加热器侧部,出气孔指向锅体侧部,或者,进气口指向锅体侧部,出气孔指向下加热器侧部。

所述风扇下游设置温控器或温控探头或熔断器;

风扇对温控器或温控探头吹气降温延长温控器或温控探头的加热工作时间,或缩短温控器或温控探头停止工作的断电时间,从而缩短总工作时间;或对加热器吹低温气流让加热器冷热交换频繁,减小高低温差加热均匀。

所述通道设置在温控器或温控探头的一侧,通道进气端与外部贯通连接,通道出气端指向温控器或温控探头,通道通过将外部的低温空气吹向温控器或温控探头降温;

温控器或温控探头或熔断器设置在隔热层上或加热器上。

所述风扇的低风速将下加热器损失的热量慢速流动;同时对底座的外壳进行降温。

所述风扇设置在下加热器的下部或一侧,气流由下至上缓慢流动,致使下加热器保持高温状态发热均匀,扩大锅体均匀受热的面积,至少扩大锅体侧部的均匀受热的面积,或者,至少扩大锅体底部的均匀受热的面积,气流沿隔热层与下加热器之间的间隙向上流动,经过锅体侧部进入锅体开口或缝隙流出。

所述风扇或通道近距离设置在温控器或温控探头的一侧贯通连接降温,或者所述风扇远距离通过风道与温控器或温控探头贯通连接降温。

所述风扇的风速至少小于每小时三公里;低风速加速加热器对周围的环境加热均匀。

所述气流为外部空气或至少主要的气流为外部空气。

所述风扇风道固定连接在主体上。

所述通道为独立设置或通道为组合而成。

所述风扇分别设置在上盖和大身上一起工作,或者风扇分别设置在上盖和大身上独立工作。

所述锅体底部有孔设置或无孔设置。

锅体底部有孔设置时,锅体底部孔上设置传动轴,传动轴上设置能拆装的食物翻滚装置,大身内还设置有电机,锅体上的传动轴与电机的输出轴相接。

所述食物翻滚装置设置在锅体内,食物翻滚装置与锅体相对旋转运动对锅体内的食物进行搅拌翻转。

所述锅体内还设置有用于搁置食物或者食物托盘的支架。

锅体外围还包括用于取放锅体的分体式把手。

所述锅体内设置食物翻滚装置,锅体底部设置下加热器,锅体的外围或下加热器底部设置隔热层,隔热层底部或下加热器底部设置温控器或温控探头,温控器或温控探头底部或下游设置风扇,风扇底部设置底座。

所述下加热器为金属发热管或金属发热盘,金属发热管或金属发热盘中部开孔,孔内温控器或温控探头;所述大身由下至上设置底座、风扇、隔热层、下加热器、温控器或温控探头、锅体、密封圈、第一隔热层、上盖。

本实用新型采用电机驱动锅体绕其轴心转动,使位于锅体内与大身连接的食物翻滚器与锅体产生相对运动,与食物翻滚器相接的弹簧铲在推动食物的过程中,放置于锅体内的食物在食物翻滚器的作用下翻滚,食物均匀受热,该食物在从出风口送出的冷风作用下能够获得外硬内软的烹饪效果,进一步提升了烹饪风味。

本实用新型在锅体内使用食物翻滚装置满足烧烤类食物的烹饪需求,本实用新型锅体选着无孔时可以恒温加热米饭、蛋糕食物,到达多功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食物翻滚装置包括食物翻滚器和弹簧铲,弹簧铲在食物的翻滚中主要起辅助作用,可以进一步提升食物的翻滚效果;为了便于取放锅体,还提供了分体式把手。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烹饪效果好、易装拆、易清洁、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内循环和外循环混合气流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风扇设置在上盖顶部外循环气流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风扇设置在下部散热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风扇设置在中部外循环气流散热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风扇设置侧部内循环气流散热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图 2,多功能高效能烤锅,包括大身1、上盖2、加热器4、大身1内设置有锅体3、锅体3内设置有食物翻滚装置、加热腔、风扇45,其特征是所述加热腔的外部设置风扇45或降温通道29;

所述风扇45的出气口或降温通道29上设置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

所述风扇45或降温通道29对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吹气降温延长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的加热工作时间,或缩短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停止工作的断电时间,从而缩短总工作时间。

所述风扇45或降温通道29设置在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的下部或一侧,风扇45或降温通道29进气端与外部贯通连接,风扇45或降温通道29出气端指向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风扇45或降温通道29通过将外部的低温空气吹向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降温;

所述风扇45或降温通道29的出气口设置在大身上;

所述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设置在隔热层91,或发热体上;

所述加热器4至少设置两个,分别设置在上盖和大身上;

所述风扇45或降温通道29设置上盖或大身上。

所述风扇45或降温通道29的低温气流至少一部份吹过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表面降温,或至少一部份低温气流吹过下发热件转换成升温气流入锅体3外部与隔热层91内侧之间,进入锅体3内部,沿上盖与大身之间的缝隙或主体上的缝隙流出主体外部,将水蒸气加速排出主体外部,加速食物的干燥和表面硬化,缩短食物的加热时间,保持锅体3内各个食物之间的缝隙高温状态一致,减小食物之间的缝隙温度差,提高底部发热件的效率,强迫下发热件加热时的向底部辐射损失的热能转换成升温气流进入锅体3内,对锅体3内的食物辅助加热,实现下发热件的发热量与上发热件的发热量一致,或下发热件的发热量大于上发热件的发热量。

所述风扇45或降温通道29的低风速将下发热件损失的热量慢速流动;

所述风扇45或降温通道29设置在发热件的下部或一侧,气流由下至上缓慢流动,致使发热件保持高温状态发热均匀,扩大锅体3均匀受热的面积,至少扩大锅体3侧部的均匀受热的面积,或者,至少扩大锅体3底部的均匀受热的面积,气流沿隔热中层与发热件之间的间隙向上流动,经过锅体3侧部进入锅体3开口,至少一部份的气体带着水分沿主体上的缝隙流出。

所述风扇45或降温通道29近距离设置在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的一侧贯通连接降温,或者所述风扇45远距离通过风道与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贯通连接降温;

所述风扇45的风速至少小于每小时3公里;低风速加速下发热件对周围的环境加热均匀;

所述气流的气体为外部空气或至少主要的气体为外部空气;

所述风扇45风道固定连接在主体上;

所述降温通道29为独立设置或降温通道29为组合而成。

所述大身1内还设置有电机8,锅体3与电机8的输出轴相接,食物翻滚装置包括食物翻滚器12。

所述食物翻滚器12设置在锅体3内,食物翻滚器12与锅体3相对旋转运动对锅体3内的食物进行搅拌翻转;

所述锅体3内还设置有用于搁置食物或者食物托盘的支架16。

还包括用于取放锅体3的分体式把手15。

所述锅体3与上盖2共同围成相对密封的烹饪腔,上盖2上设置有可遮挡上辅助发热组件4的防护罩10,防护罩10边缘与烹饪腔相对密闭;加热风道5环绕在上盖2顶部,或者环绕在锅体3烹饪腔的外部。

所述加热风道5的进风口15开设在防护罩10中部,出风口30开设在防护罩10外部,上盖2内设置有可把进风口15进入的空气抽至出风口30排出的加热风机6,加热风机6位于上辅助发热组件4上部;或者,加热风道5的进风口15设置在锅体3烹饪腔的内侧壁,出风口30设置在锅盖4与防护罩10之间,锅体3内设置有可把进风口15进入的空气抽至出风口30排出的加热风机6,加热风机6位于烹饪腔外部。

所述上辅助发热组件4为卤素管、碳素管、石英管、金属管或发热丝,下主发热组件7为金属发热管。

所述上发热件设置在反射罩的下部内侧,风扇设置反射罩的上部,风扇直接或间接对反射罩进行降,风扇一端与外部空气贯通,另一端通过反射罩与烤炉内腔贯通,将外部的降温气流吸收吹向反射罩侧或发热件一侧,至少隔断一部份上升热流对外壳的热辐射。

所述风扇将外部的低温空气流经反射罩或发热件,转换或升温气流向下运动,带动或强迫高温热流向下流动到食物表面,对食物表面进行烧结,将食物表面的水气沿上盖与下主体之间的缝隙流出,加速主体内腔的升温,缩短食物加热的时间,将上升排放的热流强迫回流到主体内腔,同时降温上部外壳,起到防烫作用。

所述上盖上设置第一反射罩和第二反射罩双层反射罩,或者,只设置单层反射罩。

所述风扇或降温风道出口设置在反射罩上部或侧部。

所述风扇的降温气流至少一部份沿反射罩外壁或内壁流动外部到主体内腔。

所述风扇近距离或远距离设置在降温进风口上或一侧。

所述风扇设置在上盖或下主体上。

所述降温风道设置在上盖内部,进气口位于上盖上。

所述降温风道设置在上盖与下主体之间,所述降温风道横贯下主体和上盖之间,进气口设置在下主体上,位置下主体底部或下部。

所述上盖上设置温控器或温控探头,位于风扇的下游,风扇对温控器或温控探头降温延长温控器或温控探头的通电时间,或缩短温控器或温控探头的断电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缩短食物的加热工作周期或时间,达到相对高温加热时间长,排水分快,对上盖外壳降温防烫,加速内外空气交换,减少油烟,缩短总体工作时间。

所述风扇为低转速电机,每分钟至少低于3000转,风速每小时至少低5公里,低风速不会导致加热腔的温度低于190度。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3-图 5,多功能高效能烤锅,主体01包括大身1、上盖2、加热器、锅体3、风扇,所述加热器至少为一个下加热器44,其特征是大身1用于容纳锅体3、下加热器44,所述下加热器44给食物底部提供传导加热的热源;

所述锅体3外壁与加热器上表面、隔热层91内侧组合成一个加热腔55;

所述风扇用于给加热腔55内恒温或给加热腔55内相对降温加热,所述风扇设置在锅体3或加热腔55的外部;或者,所述风扇设置在锅体3与加热腔55之间;

所述风扇一端与外部空气贯通连接,另一端与加热腔55内贯通连接,风扇将外部低温空气沿下加热器44底部流动,沿锅体3底部上升到锅体3的侧部,将锅体3底部和侧部的温差缩小,使锅体3外壁受热均匀;至少一部分气流与加热腔内部高温空气混合后给加热腔55内恒温或给加热腔55内相对降温加热;

或者,风扇设置在大身1内,风扇的进气口和出气孔与加热腔55贯通连接,风扇搅拌气流沿锅体3外部有序流动或无序流动,将锅体3底部和侧部的温差缩小,使锅体3外壁受热均匀;

所述风扇鼓气至少将一部分气流沿出气口或主体01上的缝隙31排出;

一个锅体3用于容纳食物和给食物底部传导加热;

一个温控器或温控探头用于限制加热腔内的加热温度。

所述风扇鼓气沿锅体3下部上升到锅体3的上部形成一个由下至上的风帘404;风帘404围挠锅体3外侧部上升, 风帘为管状或条状或弧形上升;所述风扇加速加热器的高温扩散到加热腔55内;所述风扇至少一个;

所述风扇将低温空气与加热腔内部高温混合后的温度至少不低于90度;

所述温控器或温控探头至少一个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设置在隔热层91底部或下加热器44底部或下加热器44一侧或下加热器44内侧;

所述温控器或温控探头与锅体3外壁弹性连接;

所述上盖2外围与锅体3开口设置密封圈001紧密连接,下加热器44传导加热给锅体3底部,锅体3底部传导给锅体3的侧部,风扇带动下加热器44一部分热流吹向锅体3的侧部, 锅体3的侧部通过传导加热和气流加热缩小锅体3底部和侧部的温差,增加锅体3外壁高温受热面积,加速锅体3底部和环形侧部向心热传导形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微压力锅体3,至少将一部分蒸汽关闭在锅体3;相对密封的微压力锅体3内的蒸汽沿上盖2的排气孔002排出泄压。

所述大身1由隔热层91、下加热器44、底座101、风扇45组成;隔热层91设置向上开口,隔热层91下部设置下加热器44,下加热器44内侧或外围设置温控器或温控探头,下加热器44下部与隔热层91之间设置间隙,隔热层91下部或一侧设置风扇45,风扇45设置在隔热层91与底座101之间的空腔90内;

风扇45的进气开口与外部贯通连接,风扇45的吹气口与隔热层91开口贯通连接,风扇45将外部的空气吹向下加热器44底部或温控器表面,风扇45将外部冷空气对下加热器44底部降温并转换成暖温气流沿下加热器44下部与隔热层91之间的间隙进入加热腔55内,再经大身1与上盖2之间的缝隙31或上盖2的透气孔流出主体01外部;

或者,风扇固定设置在大身1上或隔热层91,风扇的进气口和出气孔设置在加热腔55的下部,位于下加热器44底部或侧部;进气口指向下加热器44侧部,出气孔指向锅体3侧部,或者,进气口指向锅体3侧部,出气孔指向下加热器44侧部。

所述风扇45下游设置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或熔断器;

风扇45对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吹气降温延长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的加热工作时间,或缩短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停止工作的断电时间,从而缩短总工作时间;或对加热器吹低温气流让加热器冷热交换频繁,减小高低温差加热均匀。

所述通道29设置在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的一侧,通道29进气端与外部贯通连接,通道29出气端指向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通道29通过将外部的低温空气吹向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降温;

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或熔断器设置在隔热层91上或加热器上。

所述风扇45的低风速将下加热器44损失的热量慢速流动;同时对底座101的外壳进行降温;

所述风扇45设置在下加热器44的下部或一侧,气流由下至上缓慢流动,致使下加热器44保持高温状态发热均匀,扩大锅体3均匀受热的面积,至少扩大锅体3侧部的均匀受热的面积,或者,至少扩大锅体3底部的均匀受热的面积,气流沿隔热层91与下加热器44之间的间隙向上流动,经过锅体3侧部进入锅体3开口或缝隙31流出。

所述风扇45或通道29近距离设置在温控器或温控探头的一侧贯通连接降温,或者所述风扇45远距离通过风道与温控器或温控探头贯通连接降温;

所述风扇45的风速至少小于每小时三公里;低风速加速加热器对周围的环境加热均匀;

所述气流为外部空气或至少主要的气流为外部空气;

所述风扇45风道固定连接在主体01上;

所述通道29为独立设置或通道29为组合而成;

所述风扇45分别设置在上盖2和大身上一起工作,或者风扇45分别设置在上盖2和大身上独立工作。

所述锅体3底部有孔设置或无孔设置,锅体3底部有孔设置时,锅体3底部孔上设置传动轴,传动轴上设置能拆装的食物翻滚装置11,大身1内还设置有电机8,锅体3上的传动轴与电机8的输出轴相接;

所述食物翻滚装置11设置在锅体3内,食物翻滚装置11与锅体3相对旋转运动对锅体3内的食物进行搅拌翻转;

所述锅体3内还设置有用于搁置食物或者食物托盘的支架16;

锅体3外围还包括用于取放锅体3的分体式把手15;

所述锅体3内设置食物翻滚装置11,锅体3底部设置下加热器44,锅体3的外围或下加热器44底部设置隔热层91,隔热层91底部或下加热器44底部设置温控器或温控探头,温控器或温控探头底部或下游设置风扇45,风扇45底部设置底座101。

所述下加热器44为金属发热管或金属发热盘,金属发热管或金属发热盘中部开孔,孔内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所述大身1由下至上设置底座101、风扇45、隔热层91、下加热器44、温控器或温控探头43、锅体3、密封圈001、第一隔热层81、上盖2。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髓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做的任何变动,都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