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装作业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7591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装作业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建装修工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家装作业梯。



背景技术:

现有的房屋建筑设计多采用高楼层设计,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住房的空间使用率。在对住房进行新装修或重新改造时,经常要用到扶梯、工具箱等各种装修工具。

因每栋住宅楼的楼高固定,现有的家装扶梯多为固定高度,占地面积较大,而不同高度的扶梯搬来搬去也比较麻烦,不能很好的满足个体使用需求。

此外,现有的家装扶梯由于缺少扶手,稳定性较差,使得装修工人在使用扶梯的过程往往需要另一个人辅助其进行作业,增加了作业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自由调节高度,稳定性高的家装作业梯。

一种家装作业梯,包括主梯和辅梯,所述主梯设有若干块踏板和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包括两个第一竖直杆和一个水平横杆,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杆的外侧对称设有若干组扶手,所述第一竖直杆上设有若干调节螺栓,所述第一框架的底部对称设有一组防滑块,所述防滑块的外表面设有转动卡槽,所述踏板与所述第一框架的表面采用合页结构连接,所述辅梯设有第二框架和斜拉杆,所述第二框架包括两个第二竖直杆和一个水平连杆,所述斜拉杆上与每块所述踏板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水平连杆与所述第一框架铰接,两个所述第二竖直杆的底部连接有一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端设有调节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家装作业梯因主梯的第一竖直杆上设有若干调节螺栓,使用者可根据不同的高度需求自由调节所述调节螺栓来控制所述第一竖直杆的长度,在主梯的两个第一竖直杆的外侧对称设有若干组扶手,则提高了作业梯的稳定性,第一框架的底部对称设有一组防滑块,在防滑块的外表面还设有转动卡槽,此防滑块上的转动卡槽则可让使用者在需要的角度范围内移动作业梯,踏板与第一框架的表面采用合页结构连接,在本作业梯闲置状态时,只要将所述合页结构收起即可,在使用本作业梯时,只要将所述合页结构展开到需要角度即可,这样可让使用者在准备移动作业梯前先将作业梯折叠后再进行移动,而辅梯上的第二竖直杆和斜拉杆的设置则能提高作业梯的稳定性,且辅梯的斜拉杆与主梯的每块踏板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此限位槽的设置增强了作业梯的可伸缩可调节的灵活度,此外,两个第二竖直杆的底部连接有一支撑板,在支撑板的两端设有调节垫,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利用调节垫来调节主梯与辅梯之间的相对位置,使用支撑板和调节垫可使作业梯的稳定性更高,而辅梯上的水平连杆与主梯的第一框架铰接,也能进一步增强作业梯的灵活性,本实用新型家装作业梯采用主梯与辅梯相配合的组合设计,使得整个作业梯可自由调节高度,稳定性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家装作业梯,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合页结构的翻转范围为180度。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横杆的两端对称设有一组弯把手。

进一步地,每块所述踏板的上表面固定设有防滑层。

进一步地,所述扶手的表面设有若干突起块。

进一步地,所述主梯的顶部铰接有操作台。

进一步地,所述主梯的上部铰接有组合工具箱。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家装作业梯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主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家装作业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识:10主梯、20辅梯、101踏板、1011防滑层、102第一框架、1021第一竖直杆、10211调节螺栓、1022水平横杆、30扶手、301凸起块、40防滑块、50转动卡槽、201第二框架、202斜拉杆、2011第二竖直杆、2012水平连杆、60限位槽、70支撑板、80调节垫、90弯把手、110操作台、120组合工具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家装作业梯,包括主梯10和辅梯20,所述主梯10设有若干块踏板101和第一框架102,所述第一框架101包括两个第一竖直杆1021和一个水平横杆1022,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杆1021的外侧对称设有若干组扶手30,所述水平横杆1022的两端对称设有一组弯把手90,所述弯把手90能够将本作业梯悬挂在建筑物的某处,防止作业梯在超高时其上部不够稳固,能够提高本作业梯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每块踏板101的上表面固定设有防滑层1011,所述防滑层1011可防止所述踏板101的表面湿滑,提高了本作业梯的实用性,且所述扶手30的表面设有若干突起块301,所述突起块301的设计可加强所述扶手30的摩擦性能,也提高了本作业梯的实用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竖直杆1021上设有若干调节螺栓10211,所述第一框架102的底部对称设有一组防滑块40,所述防滑块40的外表面设有转动卡槽50,且所述转动卡槽50的转动角度为任意角度,在使用本作业梯工作过程若遇到在需要的角度范围内移动梯子,只要将所述转动卡槽50转动到所需的角度即可,能够提高本作业梯的灵活性。

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踏板101与所述第一框架102的表面采用合页结构连接,所述辅梯20设有第二框架201和斜拉杆202,所述第二框架201包括两个第二竖直杆2011和一个水平连杆2012,所述斜拉杆202上与每块所述踏板101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60,所述水平连杆2012与所述第一框架102铰接,两个所述第二竖直杆2011的底部连接有一支撑板70,所述支撑板70的两端设有调节垫80。

本实施例所述的家装作业梯,因主梯10的第一竖直杆1021上设有若干调节螺栓10211,使用者可根据不同的高度需求自由调节所述调节螺栓10211来控制所述第一竖直杆1021的长度,所述踏板101与所述第一框架102的表面采用合页结构连接,且所述合页结构的翻转范围为180度,在本作业梯闲置状态时,只要将所述合页结构收起即可,在使用本作业梯时,只要将所述合页结构展开到需要角度即可,这样可让使用者在准备移动作业梯前先将作业梯折叠后再进行移动,而所述辅梯20上的第二竖直杆2011和斜拉杆202的设置则能提高作业梯的稳定性,且所述辅梯20的斜拉杆202与所述主梯10的每块踏板101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60,所述限位槽60的设置也增强了作业梯的可伸缩可调节的灵活度,且所述两个第二竖直杆2011的底部连接有一支撑板70,在所述支撑板70的两端设有调节垫80,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利用所述调节垫80来调节所述主梯10与所述辅梯20之间的相对位置,使用所述支撑板70和所述调节垫80可使作业梯的稳定性更高,此外,所述辅梯20上的水平连杆2012与所述主梯10的第一框架102铰接,也能进一步增强作业梯的灵活性,本实施例的家装作业梯采用所述主梯10与所述辅梯20相配合的组合设计,使得整个作业梯可自由调节高度,稳定性高。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家装作业梯,其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主梯10的顶部铰接有操作台110,在所述主梯10的上部还铰接有组合工具箱120,使用本实施例家装作业梯时,可将装修用的工具分类放置在所述组合工具箱120内,也可将零散工具放在所述操作台110上,方便工人随时取用,提高了作业效率,也能避免工人频繁上下作业梯时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而所述操作台110和所述组合工具箱120均采用铰接方式与所述主梯10连接,在使用时可将所述操作台110和所述组合工具箱120围绕所述主梯10转动,使其贴靠在所述第一框架102上,不使用时将所述操作台110和所述组合工具箱120进行折叠即可,便于收纳,提高了本实施例家装作业梯的使用灵活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