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型窗洞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9460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型窗洞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房屋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防水型窗洞结构。



背景技术:

在房屋建筑工程领域中,关于窗台部位防渗漏一直是施工单位长期研究创新的一个技术课题,如何解决传统施工窗台渗漏的技术瓶颈,提高工程质量,增强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已成为相关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水型窗洞结构。该防水型窗洞结构的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避免室外雨水渗入室内,其生产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水型窗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结构梁、左侧墙体、反坎和右侧墙体围成的窗洞,所述窗洞的底壁形成窗台,所述窗台上设置有下防水条,所述下防水条和所述反坎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所述下防水条沿所述窗台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下防水条的一端与左侧墙体紧密连接,所述下防水条的另一端与右侧墙体紧密连接,所述下防水条靠近窗洞的室内一侧并与所述反坎的内侧壁相平齐。

上述的一种防水型窗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防水条与窗框之间设置有水泥砂浆填充层。

上述的一种防水型窗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洞的左侧壁上设置有左防水条,所述窗洞的右侧壁上设置有右防水条,所述窗洞的顶壁上设置有上防水条,所述左防水条、右防水条和上防水条均靠近窗洞的室内一侧,所述左防水条与所述左侧墙体的内侧壁相平齐,所述右防水条与所述右侧墙体的内侧壁相平齐,所述上防水条与所述结构梁的内侧壁相平齐,所述左防水条的下端与下防水条的左端紧密连接,所述左防水条的上端与上防水条的左端紧密连接,所述右防水条的下端与下防水条的右端紧密连接,所述右防水条的上端与上防水条的右端紧密连接,所述左防水条与左侧墙体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所述右防水条与右侧墙体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所述上防水条与结构梁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

上述的一种防水型窗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防水条与窗框之间、所述左防水条与窗框之间以及所述右防水条与窗框之间均设置有发泡剂填充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窗台上设置下防水条,能够有效的防止窗台上的水渗入到室内一侧,起到了良好的防水效果,并且由于所述下防水条和所述反坎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使得下防水条能够和所述反坎牢固、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避免在下防水条和反坎的结合部位存在的间隙而造成防水失效。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防水条、左防水条和右防水条与下防水条共同构成一个防水体系,有效防止窗户外面的雨水通过窗洞进入室内,起到了良好的防水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上防水条与结构梁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使得上防水条与结构梁的连接比较紧密,在其结合部不会存在漏水缝隙。同理,所述左防水条与左侧墙体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使得左防水条与左侧墙体的连接比较紧密,在其结合部不会存在漏水缝隙,所述右防水条与右侧墙体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与窗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窗台部位的横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结构梁; 2—左侧墙体; 3—右侧墙体;

4—反坎; 5—窗洞; 6—下防水条;

7—窗框; 8—水泥砂浆填充层; 9—右防水条;

10—上防水条; 11—左防水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防水型窗洞结构,包括由结构梁1、左侧墙体2、反坎4和右侧墙体3围成的窗洞5,所述窗洞5的底壁形成窗台,所述窗台上设置有下防水条6,所述下防水条6和所述反坎4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所述下防水条6沿所述窗台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下防水条6的一端与左侧墙体2紧密连接,所述下防水条6的另一端与右侧墙体3紧密连接,所述下防水条6靠近窗洞5的室内一侧并与所述反坎4的内侧壁相平齐。

本实施例中,该防水型窗洞结构通过在窗台上设置下防水条6,能够有效的防止窗台上的水渗入到室内一侧,起到了良好的防水效果,并且由于所述下防水条6和所述反坎4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使得下防水条6能够和所述反坎4牢固、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避免在下防水条6和反坎4的结合部位存在的间隙而造成防水失效。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下防水条6与窗框7之间设置有水泥砂浆填充层8。通过设置水泥砂浆填充层8,能够有效的避免雨水渗入窗框7内侧。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窗洞5的左侧壁上设置有左防水条11,所述窗洞5的右侧壁上设置有右防水条9,所述窗洞5的顶壁上设置有上防水条10,所述左防水条11、右防水条9和上防水条10均靠近窗洞5的室内一侧,所述左防水条11与所述左侧墙体2的内侧壁相平齐,所述右防水条9与所述右侧墙体3的内侧壁相平齐,所述上防水条10与所述结构梁1的内侧壁相平齐,所述左防水条11的下端与下防水条6的左端紧密连接,所述左防水条11的上端与上防水条10的左端紧密连接,所述右防水条9的下端与下防水条6的右端紧密连接,所述右防水条9的上端与上防水条10的右端紧密连接,所述左防水条11与左侧墙体2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所述右防水条9与右侧墙体3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所述上防水条10与结构梁1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上防水条10、左防水条11和右防水条9与下防水条6共同构成一个防水体系,有效防止窗户外面的雨水通过窗洞5进入室内,起到了良好的防水效果。并且由于上防水条10与结构梁1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使得上防水条10与结构梁1的连接比较紧密,在其结合部不会存在漏水缝隙。同理,所述左防水条11与左侧墙体2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使得左防水条11与左侧墙体2的连接比较紧密,在其结合部不会存在漏水缝隙,所述右防水条9与右侧墙体3整体浇筑成一体式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防水条10与窗框7之间、所述左防水条11与窗框7之间以及所述右防水条9与窗框7之间均设置有发泡剂填充层。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发泡剂填充层,能够有效的避免雨水渗入窗框7内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