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鼾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1674发布日期:2018-08-28 22:30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可防止或减缓打鼾的器具,特别是关于一种可防止或减缓打鼾的枕头。



背景技术:

打鼾成因之一是因肥胖或先天腺体肿大,造成上呼吸道狭窄或甚至阻塞,使得吸气、吐气时产生震动而发出声响。打鼾会影响自身及他人睡眠,甚至在睡眠时引发呼吸暂停症,严重时可能致命。

为了减缓打鼾,已有若干止鼾枕被提出,其中M248418、US 20150265075、US 20120060846等专利公开利用发泡材料形成表面高低起伏的枕头结构,US 20150216334及CN 203073973U则公开利用气囊形成高低起伏的枕头结构,这些结构通过其表面凹凸轮廓提供不同支撑力给头颈部不同部位,缓和呼吸道狭窄的症状。然而,这些枕头结构的表面通常并不平整,也不易水洗清洁,如何有效改善之,确实值得本领域人士思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较为平整并有缓和打鼾效果的枕头。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水洗、快干并有缓和打鼾效果的枕头。

为了达成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止鼾枕,其包括一由立体织物制成的主枕结构,主枕结构具有一第一面层、一第二面层、一第一内翼及一第二内翼,该第一、第二面层的周缘彼此固定并在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形成一袋口,该第一、第二面层之间形成一主枕容置空间,该第一、第二内翼分别结合于该第一、第二面层的两侧边并经由所述袋口折入该主枕容置空间,且该第一、第二内翼之间围构一镂空部。

为了达成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止鼾枕,包括一由立体织物制成的主枕结构,主枕结构具有一第一面层、一第二面层及一内翼,该第一、第二面层的周缘彼此固定并在其中一侧边形成一袋口,该第一、第二面层之间形成一主枕容置空间,该内翼分别结合于该第一、第二面层的所述侧边并经由所述袋口折入该主枕容置空间,且该内翼上挖设一镂空部。

为了达成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止鼾枕,其是由立体织物制成,且其包括二面层及至少一内翼,该二面层彼此结合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该二面层至少一侧边形成一与该容置空间连通的袋口,该内翼是与该二面层至少其中一者相连而经由该袋口折入该容置空间,该内翼围构或具有一位于止鼾枕中央的镂空部。

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止鼾枕不使用时,面层能保持近乎一般枕头的平整度,而当头颈部枕于本实用新型的止鼾枕时,枕骨中央恰对应于镂空部,使头颈自然后仰,拉伸上呼吸道,减缓打鼾,其立体织物制成的本质使其具有足够的支撑性,且较习用的泡棉枕或气囊枕易于清洁。

关于本实用新型涉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它的优点与功效,将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工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工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加工过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加工过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立体分解俯视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加工过程俯视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加工过程俯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主枕结构 2:内枕结构

1a、1b:立体织物 30a、30b、40a、40b:翼部

10:第一面层 15:袋口

20:第二面层 30:第一内翼

40:第二内翼 31、41:自由端

32、42:凹弧轮廓 35:内翼

50:镂空部 60:增厚垫

70、80:第三、第四面层 75:内枕袋口

90、100:第三、第四内翼 92、102:凹弧轮廓

95:内枕镂空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绘示者为本实用新型止鼾枕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1为立体图,图2为俯视示意图,图3、图4则为加工过程示意图。止鼾枕包括一由立体织物制成的主枕结构1,其具有一第一面层10、一第二面层20、一第一内翼30及一第二内翼40。

所述“立体织物”是指在三个维度进行纺织或编织而具有多个通透孔洞或信道的织物结构,例如中国台湾M468230号新型专利所公开的“高弹性、高透气垫体”,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立体织物中具有多条弹性纤维线,这些弹性纤维线较佳者可彼此交错排列呈“X”字形而形成中空透气的结构,且立体织物的表面具有多个网格。从而,立体织物具有极佳的透气性与可水洗特性。

本实施例的止鼾枕例如可以下列步骤制成:

首先,如图3所示,准备两层外轮廓相同的立体织物1a、1b,立体织物1a、1b中央概成矩形的部分分别为第一面层10及一第二面层20,立体织物1a、1b两侧的翼部30a、30b、40a、40b则分别作为第一内翼30及第二内翼40,亦即,第一、第二内翼30、40可为双层结构。翼部30a、30b、40a、40b的宽度较第一、第二面层10、20窄,长度则小于第一、第二面层10、20的二分之一。为了围构出符合头部轮廓的镂空部50,第一、第二内翼30、40在其自由端31、41均具有一凹弧轮廓32、42,镂空部50的一部分由该凹弧轮廓32、42所定义。

接着,如图4所示,以缝制方法将立体织物1a、1b沿两长边缝合,于第一、第二面层10、20与第一、第二内翼30、40的交界处再纵向缝制缝线,但在短边中段留置缝线缺口。

最后,将立体织物1a、1b内外翻转,将第一、第二内翼30、40经由缝线缺口所形成的袋口15反折入第一、第二面层10、20之间所形成的主枕容置空间,即形成如图1、图2所示的状态。其中,第一、第二内翼30、40之间所围构的镂空部50位于主枕结构1中央,因此该主枕结构1在对应于镂空部50的位置为双层结构,主枕结构1在对应第一、第二内翼30、40的位置则为四层结构,藉此,主枕结构1两侧将可提供较强的支撑力,而在主枕结构1中央提供稍低的支撑力,且主枕结构外观并不至于观察到明显的凹低起伏。使用时,使用者的枕骨可枕于镂空部,有助于上呼吸道拉伸,减缓打鼾的情形。

请参考图5、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为了提供后颈部较好的支撑,可以在第一、第二面层10、20的其中一长边额外缝制一增厚垫60,例如将一概成方形的立体织物对折后,以缝制方法将其两对折边缝制在第一、第二面层10、20的长边中段,形成如图5所示的结构。如图6所示,经由翻转、反折后,增厚垫60位于第一、第二内翼30、40之间并对应于镂空部50。藉此,主枕结构1在对应于增厚垫的位置形成四层结构,提高支撑力而撑高后颈部,同时枕骨还能维持相似的角度枕于镂空部。在后颈部被抬升且枕骨仍维持后仰的情况下,上呼吸道可以被进一步拉伸。

在图7、图8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第二面层10、20的两个长边中段都设有前述增厚垫60,使止鼾枕即便反转使用,都能确保后颈部可被抬升。

请参考图9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第一、第二面层10、20的两个长边中段都形成凸弧轮廓,藉以增加对颈部的支撑力。图10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中,第一、第二面层10、20仅其中一个长边中段形成凸弧轮廓,另一长边保持平直轮廓,使止鼾枕较易对齐床头。

请参考图11所示的第六实施例,第一、第二内翼30、40的自由端31、41相抵接,亦即第一、第二内翼30、40个别的长度都约略为第一、第二面层长度的一半,此时镂空部50实质上由凹弧轮廓32、42完整围构。

请参考图12所示的第七实施例,第一、第二内翼30、40的自由端31、41仅在凹弧轮廓32、42一侧相抵,另侧则仍保持间距,藉此围构一侧开放的镂空部50轮廓。

请参考图13所示的第八实施例,第一、第二内翼30、40自由端31、41的凹弧轮廓可被其它形状的轮廓取代,例如本实施例所示的ㄈ形轮廓。

请参考图14、图15、图16所示的第九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止鼾枕更包括一内枕结构2,内枕结构2也可以由立体织物制成,然而并不以此为限,内枕结构2用以填设于主枕容置空间内。本实施例中,内枕结构2仅比例小于主枕结构1,实质构造与主枕结构1相同,亦即,内枕结构2具有第三、第四面层70、80及第三、第四内翼90、100,第三、第四面层70、80彼此连接并在相对的两个内枕侧边形成内枕袋口75,第三、第四内翼90、100均为双层结构,两者自第三、第四面层70、80的内枕侧边一体延伸,并经由内枕袋口75折入第三、第四面层70、80之间的内枕容置空间,第三、第四内翼90、100的自由端同样具有凹弧轮廓92、102并围构一内枕镂空部95,内枕镂空部95与主枕结构1的镂空部50在位置上相对应,且内枕镂空部95的轮廓小于镂空部50。需说明的是,主枕结构与内枕结构的比例关系不以本实施例所示者为限。

藉此,止鼾枕自内枕结构两侧朝其中央可形成八层、六层、四层逐渐递减的层叠结构,藉此更好地于睡觉时固定头颈,且当头部朝一侧倾倒时,另一侧会因弹力回弹而提供支撑,从而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

前述实施例中,主枕结构均具有两内翼,然而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可能实施例中,主枕结构也可仅具有一内翼。例如,在图17、图18所示的第十实施例中,主枕结构1仅具有一长度较长的内翼35,内翼35一体延伸自第一、第二面层10、20,内翼35与第一、第二面层10、20的交界处利用缝制等方法形成袋口,使内翼35可经由袋口反折入第一、第二面层之间的主枕容置空间,且内翼35中央可经由裁剪而形成镂空部50。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镂空部50的外型可作变化,例如图19所示的第十一实施例中,内翼35中央经由裁剪而形成一端开放的镂空部50。

基于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止鼾枕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多层次的透气孔,让空气在枕头内部有更好的对流,六面均可通气,睡眠时头部不易闷热。

(2)以弹性纤维织成的立体织物层所制成的枕心可经强力扭转且不变形,因此适用于机洗(洗衣机洗涤),洗涤多次也能保持蓬松弹性。

(3)有别于一般枕头的高度固定,本实用新型的止鼾枕可通过填设内枕结构来调整枕头高度。

(4)独创的枕心镂空区可让头部缓和下陷,并可配合睡眠中人体自然翻转补偿支撑,当使用者朝左翻睡时,镂空区右侧自然回弹提供支撑,当使用者朝右翻睡时,则由镂空区左侧自然回弹支撑,使上呼吸道拉伸、变宽,舒缓打鼾。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上述的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