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5513发布日期:2018-07-13 16:3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用具,特别涉及一种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炊具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烹饪器具,主要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进行加热,一般由高频感应线圈盘(即励磁线圈)、控制器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部分组成,使用时,线圈盘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大部分通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

目前,电磁炉炊具主要包括:电磁炉和放置在电磁炉上的锅具。其中,锅具包括用于盛装食材的锅体和盖设在锅体上的锅盖,锅盖上设有采温探头和防溢探头,其中,为了使得检测到的温度更接近锅体内实际温度以及防止锅体内的汤汁向锅外溢出,往往将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以及防溢探头的末端伸入到锅体的顶部内进行检测,这样锅体内产生的泡沫上升到锅体的顶部开口之前首先接触到防溢探头的末端,采温探头检测到的温度以及防溢探头检测到的防溢信号传输给电磁炉内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电磁炉降低加热功率,从而达到防溢的目的,防止锅体内的汤水溢出至锅体外。

然而,当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以防溢探头的末端伸入锅体的顶部内设置时,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和防溢探头的末端往往超出锅盖的底端,这样锅盖平放时,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和防溢探头的末端易被碰触而造成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和防溢探头的末端被损坏,从而大大降低了采温探头和防溢探头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锅盖上采温探头和防溢探头易受损而导致使用寿命减低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温探头和放溢探头不易受损的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上穿设有采温探头和防溢探头,所述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以及所述防溢探头的检测末端均伸入所述锅具内,其中,所述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和所述防溢探头的检测末端在竖直方向上均高于所述锅盖的最底端。

通过将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和防溢探头的检测末端在竖直方向上均高于所述锅盖的最底端,这样当锅盖平放时,锅盖的最底端与台面接触后,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和防溢探头的检测末端由于高于锅盖的最底端,这样采温末端和检测末端与台面不会碰触到,这样避免了锅盖平放时采温末端和检测末端受到损坏的情况,即即使锅盖平放也不会对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和防溢探头的检测末端造成损坏,使得采温探头和防溢探头的使用寿命得以保障,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实现了锅盖平放时采温末端和检测末端不易受损的目的,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温探头和检测末端易损而导致采温探头和防溢探头的使用寿命减少的技术问题。

可选的,所述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与所述锅盖的最底端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介于3-10mm。

可选的,所述防溢探头的检测末端与所述锅盖的最底端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介于3-10mm。

可选的,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与防溢探头的检测末端之间的距离介于20-60mm。

可选的,所述锅盖上开设有排气孔,其中,所述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以及所述防溢探头的检测末端在竖直方向上均低于所述排气孔。

这样确保采温探头采集的温度更接近于锅体内的温度,同时,避免了排气孔堵塞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锅盖的最底端低于所述锅盖的外沿,且所述采温探头的采温末端以及所述防溢探头的检测末端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所述锅盖的外沿,这样起到了防溢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锅盖上分别开设用于安装所述采温探头和所述防溢探头的安装孔。

可选的,所述锅盖上设有壳体,且所述采温探头以及所述防溢探头位于所述锅盖外的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连。

可选的,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手柄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围成空腔。

可选的,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手柄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围成空腔;

所述空腔内设有与所述采温探头和防溢探头电性相连的控制板。

本实用新型还一种电磁炉炊具,至少包括电磁炉和上述任一所述的电磁炉锅具,其中,所述电磁炉内设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接收所述电磁炉锅具上采温探头检测的温度以及所述防溢探头检测的信号控制电磁炉的加热功率。

通过包括上述电磁炉锅具,这样在烹饪过程中,锅盖上的采温探头将检测到的温度以及防溢探头检测到的泡沫信号发送给电磁炉的控制单元,电磁炉的控制单元根据锅盖上的采温探头采集的温度以及泡沫信号调节加热火力的大小,从而达到烹饪食物时不糊底、汤汁不溢出的效果,提升了烹饪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锅盖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采温末端和检测末端与锅盖的最底端之间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锅盖的外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锅盖内表面的结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锅体-10;

顶端外沿-11;

锅盖-20;

排气孔-21;

壳体-22;

手柄-23;

外沿-24;

锅盖的最底端-25;

防溢探头-30;

检测末端-31;

采温探头-40;

采温末端-41。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锅盖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采温末端和检测末端与锅盖的最底端之间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锅盖的外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锅盖内表面的结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电磁炉锅具包括:锅体10和锅盖20,锅盖20的外沿24盖设在锅体10的顶端外沿11上。

其中,为了对锅具内的温度进行检测以及对锅具内的泡沫进行检测,本实施例中,锅盖20上穿设有采温探头40和防溢探头30,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和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均伸入锅具内,采温探头40和防溢探头30的另一端位于锅盖20外,且为了防止锅盖20平放时对检测末端31和采温末端41造成损坏,本实施例中,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在竖直方向上高于锅盖20的最底端25,即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和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均处于锅盖20的最底端25的上方,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与锅盖20的最底端25之间的距离H2大于0,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与锅盖20的最底端25之间的距离H1也大于0,这样当锅盖20平放时,锅盖20的最底端25与台面接触后,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和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由于高于锅盖20的最底端25,这样采温末端41和检测末端31均与台面不会碰触到,这样避免了锅盖20平放时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和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受到损坏,即即使锅盖20平放也不会对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和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造成损坏,使得采温探头40和防溢探头30的使用寿命得以保障。

其中,如图5所示,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与锅盖20的最底端25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H2介于3-10mm,例如,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与锅盖20的最底端25之间的距离H2可以为5mm,或者距离H2也可以为8mm。

其中,如图5所示,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与锅盖20的最底端25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H1介于3-10mm,例如,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与锅盖20的最底端25之间的距离H1可以为5mm,或者距离H2也可以为8mm。,即本实施例中,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和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在水平方向可以平齐,或者检测末端31和采温末端41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距离。

其中,当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与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离得较近时,采温末端41与检测末端31之间易粘结液泡,从而使得检测末端31出现误判,因此,本实施例中,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与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之间的距离介于20-60mm,例如采温末端41与检测末端31之间的距离可以为30mm,或者50mm,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采温末端41与检测末端31之间的距离为采温末端41与检测末端31相连时的直线长度。

其中,锅盖20上开设有排气孔21,其中,为了避免锅体10内产生的泡沫对排气孔21造成堵塞,本实施例中,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排气孔21,即排气孔21高于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这样锅具内的泡沫上升时首先接触到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接触到泡沫时,防溢探头30向控制锅具加热功率的控制单元发送信号,控制单元根据信号停止加热或者降低加热功率,这样锅具内的泡沫不会继续上升,从而使得泡沫不易将排气孔21进行堵塞,确保了锅具保持正常的排气,从而防止了锅体内的泡沫因排气不畅造成汤水溢出的问题,同时,本实施例中,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排气孔21,即排气孔21高于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处于排气孔21的下方,锅具内的热气上升时首先接触到采温末端41,然后从排气孔21排气,这样确保了采温探头40检测到的温度更接近于锅体10内的实际温度。

其中,本实施例中,防溢探头30对泡沫检测时,具体为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接触到泡沫时,泡沫作为导电体将检测末端31的电极实现导通,并产生微弱的导通电流,防溢探头30根据是否检测到导通电流来判断出检测末端31是否接触到泡沫,例如,当防溢探头30检测到导通电流则判断出泡沫上升到检测末端31的位置且检测末端31接触到了泡沫,当防溢探头30未检测到泡沫时,则判断出检测末端31未接触到泡沫,即泡沫未上升到检测末端31的位置。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锅盖20的最底端25低于锅盖20的外沿24,即锅盖20的外沿24高于锅盖20的最底端25,锅盖20的外沿24盖设在锅体10的顶端外沿11上时,如图3所示,锅盖20的最底端25处于锅体10内的,且为了防止锅体10内的汤水向锅体10外溢出,本实施例中,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与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在竖直方向上均低于锅盖20的外沿24,即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与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介于锅盖20的外沿24和锅盖20的最底端25之间,这样,当锅盖20的外沿24盖设在锅体10的顶端外沿11上后,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与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也低于锅体10的顶端外沿11,这样锅体10内的泡沫上升到锅体10的顶端外沿11之前首先接触到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与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其中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接触到泡沫时,防溢探头30向控制锅具加热功率的控制单元发送信号,控制单元根据信号停止加热或者降低加热功率,这样锅具内的泡沫不会继续上升,从而防止了锅体10内汤水从锅体10的顶端开口向外溢出,即通过将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低于锅盖20的外沿24时,起到防溢的作用,同时,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低于锅盖20的外沿24时,使得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检测到的温度更接近于锅体10内的温度。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锅盖20的外沿24与锅盖20的最底端25之间呈弯折的台阶状,锅盖20的外沿24经弯折后高于锅盖20的最底端25边缘,这样锅盖20的外沿24盖设在锅体10的顶端外沿11上时,锅盖20的最底端25伸入到锅体10内的。

其中,本实施例中,采温探头40和防溢探头30在锅盖20上设置时,具体的,锅盖20上开设可供采温探头40穿过的安装孔(未示出)以及开设可供防溢探头30穿过的安装孔,采温探头40的采温末端41和防溢探头30的检测末端31分别穿过对应的安装孔伸入到锅具内,且采温探头40和防溢探头30的另一端位于锅盖20外,其中,采温探头40和防溢探头30与锅盖20之间具体可以通过螺钉或焊接方式进行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锅盖20上设有壳体22,采温探头40以及防溢探头30位于所述锅盖20外的一端位于壳体22内且采温探头40以及防溢探头30位于所述锅盖20外的一端与壳体22相连,其中壳体22与锅盖20具体为可拆卸连接,壳体22对采温探头40和防溢探头30处于锅盖20外的部分起到保护作用。

其中,为了便于取放锅盖20,还包括:手柄23,且手柄23与壳体22可拆卸相连,手柄23与壳体22的内表面围成空腔,即本实施例中,手柄23与壳体22组合在一起设置在锅盖20上,其中,手柄23与壳体22之间可以通过螺钉进行连接,采温探头40和防溢探头30处于锅盖20外的部分处于手柄23和壳体222围成的空腔中。

其中,为了对采温探头40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本实施例中,手柄23和壳体22围成的空腔内设有控制板(未示出),控制板与采温探头40和防溢探头30电性相连,控制板根据采温探头40采集的温度信号以及防溢探头30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并发送给用于控制加热装置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锅盖20上控制板发送的信号对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进行调整,其中,本实施例中,空腔内设有无线发送模块(未示出),无线发送模块与控制板电性相连,无线发送模块用于将控制板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发送。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炊具,电磁炉炊具至少包括电磁炉和上述实施例的电磁炉锅具,其中,电磁炉内设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电磁炉锅具上采温探头40检测到的温度和防溢探头30采集的信号控制电磁炉的加热功率,其中,为了接收锅盖20上无线发送模块发送的数据,电磁炉内设有无线接收模块,无线接收模块与电磁炉内的控制单元电性相连,无线接收模块用于接收锅盖20上无线发送模块发送的数据,控制单元根据无线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数据对电磁炉的加热功率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炊具,在烹饪过程中,锅盖20上的采温探头40将检测到的温度以及防溢探头30采集的信号发送给电磁炉的控制单元,电磁炉的控制单元根据锅盖20上的采温探头40采集的温度以及防溢探头30采集的信号调节加热火力的大小,从而达到烹饪食物时不糊底、汤汁不溢出的效果,提升了烹饪体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