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触点电热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5958发布日期:2018-09-14 20:55阅读:7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热水壶,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家庭及办公场所中使用的电热水壶及其壶座,属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热水壶以加热速率快、使用方便、携带便捷等优势,被广大家庭及办公等场所选用。它相对于热得快等加热器件来说,不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还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然而,目前的电热水壶及壶座连接器,由于其发热效能较大和反复发热等问题,长久使用会造成触点铜片的弹性消失,从而使壶座的触点和壶体的铜套不能有效接触,造成损坏。而且,由于电热水壶和壶座只有一个触点,若触点和铜套接触不良时,极易造成打火现象,烧毁触点,从而造成整个壶座及电热水壶的损坏。另外,现有电热水壶内的水,在加热时常会发生溢水现象,溢出的热水常常会顺着壶体流至壶座处,一旦进入沾染到触点上极易发生事故,严重的话更会导致人员电伤或电网损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触点电热水壶,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但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和较低的电能损耗,还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多触点电热水壶,包括壶体和壶座,所述壶座顶面设有环状凸起,所述环状凸起内间隔设置有三个直径不一的环形凹槽,直径由小到大依次是,内环、中环和外环;所述壶体的底面间隔设有两圈凸起的环形铜片,直径由小到大依次为N铜环和L铜环;所述N铜环的中心处设有铜柱;所述壶体底面与壶座顶面插接装配;所述壶座的外环和中环处设有与N、L铜环和铜柱连接的接触触点。

上述多触点电热水壶,所述接触触点设置为两组,分别设置在外环和中环上;所述每组接触触点为三个触点,间隔排列设置;所述每组接触触点分别与N铜环和L铜环构成并联连接。

上述多触点电热水壶,增设湿度检测机构,所述湿度检测机构设置在壶座顶面的前端;所述湿度检测机构湿度传感器、高密度无纺布和控制电路;所述湿度传感器和高密度无纺布均设置在壶座的卡槽内,且高密度无纺布位于湿度传感器的上方;所述控制电路与湿度传感器连接。

上述多触点电热水壶,所述控制电路包括CPU、温度传感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所述CPU的P1.0端与湿度传感器连接,P1.1端与温度传感器连接,P2.0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P2.1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经第一继电器后接电源端;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闭控制触点一端与火线端连接,另一端接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的另一端接第二继电器的第二常开控制触点一端,所述第二常开控制触点的另一端接零线端。

上述多触点电热水壶,所述内环的内壁上还设有铜柱触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电热水壶采用多触点设计,并使其均与电热线圈进行并联的方式连接,解决因单一触点连接不牢靠、虚接等问题,造成的电热水壶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而且,由于采取多并联的连接方式,有效地使接触电阻得到了减小,从而降低了热损耗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加热效率,节省了用电能耗。另外,本实用新型为了进一步增强使用的安全性,特增设有湿度检测机构,它能够通过湿度传感器,对壶座上的湿度进行检测,以防止因水壶内热水的溢出,而出现壶座内线路短路的故障,有效地保障了电热水壶的使用安全性,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较以往传统电热水壶相比,不仅提高了电热水壶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电热水壶的故障发生率,还有效地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和使用安全性,适用于在家庭及办公等场所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壶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B-B剖视图;(未按比例画出)

图3为本实用新型壶座结构示意图;(未按比例画出)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未按比例画出)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原理图。

图中各个标号分别表示为:1、壶体、1-1.L铜环、1-2.N铜环、2.铜柱、3.壶座、3-1.外环、3-2.中环、3-3.内环、4.接触触点、5.高密度无纺布、6.铜柱触点、7.卡槽、S.湿度传感器、W.温度传感器、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J1.第一继电器、J2.第二继电器、J1-1、第一常闭控制触点、J2-1.第二常开控制触点、L.加热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2、3、4和图5,本实用新型包括壶体1和壶座3,所述壶座3顶面设有环状凸起,所述环状凸起内间隔设置有三个直径不一的环形凹槽,直径由小到大依次是内环3-3、中环3-2和外环3-1;所述壶体1的底面的中央处为凹型结构,它与壶座上的凸起相匹配,构成插接配合。所述壶体1底面还间隔设有两圈凸起的环形铜片,直径由小到大依次为N铜环1-2和L铜环1-1;所述N铜环1-2的中心点处设有铜柱2;所述壶座3的外环3-1和中环3-2处设有与N、L铜环和铜柱2连接的接触触点4和铜柱触点6;

另外,所述电热线圈两端分别与N、L铜环连接,并设置在壶体内。所述接触触点4设置为两组,分别设置在外环3-1和中环3-2上;所述每组接触触点为三个触点,间隔排列设置。当壶体与壶座插接后,每组接触触点分别与N铜环1-2和L铜环1-1构成并联连接,连通电路。

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发生因底座浸水,而造成的水壶损坏或人员电伤的事故,特增设湿度检测机构,它设置在壶座3顶面的前端,用于检测从壶嘴处溢出的热水;所述湿度检测机构包括湿度传感器S、高密度无纺布5和控制电路;所述湿度传感器S和高密度无纺布5均设置在壶座的卡槽7内,且高密度无纺布5位于湿度传感器S的上方;所述控制电路与湿度传感器S连接。高密度无纺布具有渗水慢和挥发性高等特点。另外,上述控制电路包括CPU、温度传感器W、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继电器J1和第二继电器J2;所述CPU的P1.0端与湿度传感器S连接,P1.1端与温度传感器W连接,P2.0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P2.1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经第一继电器J1后接电源端;所述第一继电器J1的第一常闭控制触点J1-1一端与火线端连接,另一端接加热线圈L;所述加热线圈L的另一端接第二继电器J2的第二常开控制触点J2-1一端,所述第二常开控制触点J2-1的另一端接零线端。其工作原理为: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热水温度达到要求后,将信号传输给CPU,并由其控制第二常开控制触点J2-1断开,所述第二常开控制触点J2-1为手动控制开启,也可手动控制关闭。当湿度传感器检测到湿度信号后,会通过CPU控制第一继电器,使第一常闭控制触点J1-1断开,从而使整个线路断电,避免发生线路短路问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