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蹲便器盖板及与之配套的蹲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3214发布日期:2019-04-20 02:56阅读:686来源:国知局
一种蹲便器盖板及与之配套的蹲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卫浴产品,特别是一种蹲便器盖板及与之配套的蹲便器。



背景技术:

蹲便器由于实用便宜,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市场中更是出现了一些带有盖板的蹲便器,但大多结构复杂,维修更换不便,又或者使用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更换方便、安全的蹲便器盖板及与之配套的蹲便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蹲便器盖板,包括盖板本体,盖板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弯月形孔,后端两侧分设有轴座,轴座里设置有连接轴,还包括安装在蹲便器凹槽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包括螺丝、套柱、套筒、阻尼轴,所述套筒的外径与轴座的内径匹配,使其能紧固于轴座里,所述套柱中间穿孔,其孔径大小与螺丝匹配,所述阻尼轴一端设置有多边形凹孔,与固定机构的多边形凸轴匹配,另一端设置有与螺丝匹配的小孔,用于通过螺丝和套柱连接起来,所述阻尼轴在与小孔的同一端还设置有阻尼肋,所述套柱、阻尼轴的外径与所述套筒的内径相匹配,所述套柱、套筒和阻尼轴围成的内部空间填塞有阻尼剂。

进一步的,为增强密封效果,防止阻尼剂泄漏,所述套柱上面设置有胶圈,阻尼轴上面设置有胶圈。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螺栓、垫圈、固定板、膨胀体、膨胀籽、凹槽盖,所述固定板为7字形折板,上板四周对称设置有不贯穿的四个小凹孔,中间开有凹槽,凹槽中间穿孔,侧板设置有多边形凸轴,与连接轴的多边形凹孔匹配,所述凹槽盖下面设置有四个小凸柱,与固定板上面的小凹孔匹配。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与上述盖板配套的蹲便器,包括蹲便器本体,与上述盖板形状相同的便池上面还设置有凸肋,便池后端两侧设置有凹槽,凹槽中间穿孔。

进一步的,为使盖板平整坚固,所述凸肋为设置在便池左、前、右方的半环形凸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特别是更换十分方便,且由于设置有阻尼结构,使盖板在降落时速度缓慢,避免了迅速降落时溅起脏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蹲便器盖板,包括盖板本体1,盖板本体1的前端设置有弯月形孔11,后端两侧分设有轴座12,轴座12里设置有连接轴2,还包括安装在蹲便器凹槽42的固定机构3。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轴2包括螺丝21、套柱22、套筒24、阻尼轴28,所述套筒24的外径与轴座12的内径匹配,使其能紧固于轴座12里,所述套柱22中间穿孔,其孔径大小与螺丝21匹配,所述阻尼轴28一端设置有多边形凹孔,与固定机构3的多边形凸轴38匹配,另一端设置有与螺丝21匹配的小孔27,用于通过螺丝21和套柱22连接起来,所述阻尼轴28在与小孔27的同一端还设置有阻尼肋26,所述套柱22、阻尼轴28的外径与所述套筒24的内径相匹配,所述套柱22、套筒24和阻尼轴28围成的内部空间填塞有阻尼剂。

进一步的,为增强密封效果,防止阻尼剂泄漏,所述套柱22上面设置有胶圈 23,阻尼轴28上面设置有胶圈25。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机构3包括螺栓31、垫圈32、固定板33、膨胀体34、膨胀籽35、凹槽盖39,所述固定板为7字形折板,上板四周对称设置有不贯穿的四个小凹孔37,中间开有凹槽36,凹槽36中间穿孔,侧板设置有多边形凸轴 38,与连接轴2的多边形凹孔匹配,所述凹槽盖39下面设置有四个小凸柱310,与固定板上面的小凹孔37匹配。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与上述盖板配套的蹲便器,包括蹲便器本体4,与上述盖板形状相同的便池上面还设置有凸肋41,便池后端两侧设置有凹槽42,凹槽42中间穿孔。

进一步的,为使盖板平整坚固,所述凸肋41为设置在便池左、前、右方的半环形凸肋。经检测,本实用新型的耐压力可达340公斤重,完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使用时,先将连接轴2各部分组装起来,拧紧螺丝21,控制阻尼剂的压力,然后分别塞进轴座12里面,将多边形凸轴38分别插进连接轴2的多边形凹孔,再将固定机构3安装到凹槽42处,拧紧固定机构3的螺栓31,膨胀籽35使膨胀体34膨胀紧固,最后再将凹槽盖39盖上去,整个装置就固定在蹲便器上了。盖上盖板时,用手轻轻一拨,盖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往下运动,由于阻尼结构的阻尼作用,盖板只能缓慢降落,避免脏水溅起,盖板前端的弯月形孔11,既可以用来提起盖板,也有利于污水的顺利排出。更换盖板时,只需要翻开凹槽盖39,拧开螺栓31,整个装置就可以轻松取出,更换十分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仅仅限于此实施方式,应当理解,在本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种种等同变化,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