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桥梁检测的装配式楼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1084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桥梁检测的装配式楼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检测辅助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桥梁检测的装配式楼梯。



背景技术:

桥梁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和有害物质的侵蚀,车辆、风、地震和人为因素等外来作用,以及自身受到的疲劳和材料结构的变化等的影响,导致桥梁结构各部分在远没有达到设计年限前就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劣化。这些损伤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检测和维修,轻则缩短桥梁的使用寿命,重则导致桥梁突然的破坏和倒塌。因此需对桥梁进行定期的检测,桥梁检测车是桥梁健康检查常用的设备。

但是一些狭窄空间的桥梁或桥梁上部分处于狭小空间处,无法使用较大的桥梁检测车,因而无法覆盖所有的待检点,此时,需要借助便捷的移动式楼梯实现桥梁的健康检测。

另外现有楼梯顶部的可供工作人员站立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工作的施展,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桥梁检测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用于低空间桥梁检测的移动式楼梯,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桥梁检测楼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用于桥梁检测的装配式楼梯及其使用方法,方便使用、操作安全可靠,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用于桥梁检测的装配式楼梯,包括梯子本体、用于给所述梯子本体提供支撑力的支撑杆、底盘及设置在所述梯子本体顶部的防护栏,其中:

所述梯子本体底部转动连接在所述底盘上;

所述支撑杆第一端搭设在所述底盘上,所述支撑杆靠近第二端部的位置与所述梯子本体转动连接;

所述防护栏包括防护框和扶手两部分,且所述防护框为直角梯形,所述直角梯形的直角腰位于上部,所述扶手固定连接在所述直角梯形的直角腰和底边的连接处,且所述扶手位于所述直角腰的延长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梯子本体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方形外框和踏板;

所述方形外框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横杆,所述横杆水平设置,且所述方形外框底部与所述底盘转动连接;

所述踏板至少为两层,且所述踏板的两个相对的侧边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方形外框上对应的所述横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方形外框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底盘上,另一端与所述防护栏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可拓展顶板,所述可拓展顶板的长度等于所述踏板的长度;

所述可拓展顶板的第一侧边与顶层所述踏板转动连接,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搭设在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上。

进一步的,所述梯子本体与所述支撑杆的连接点到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B1、所述连接点与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B2、所述梯子本体与所述底盘的连接处到所述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A1、所述梯子本体与顶层所述踏板的连接处到所述连接点的距离A2之间的关系为:

A1:A2=B1:B2。

进一步的,所述底盘上设置有方形凹槽,且所述凹槽的尺寸与所述方形外框的尺寸比为1-1.1。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装置,用于固定所述支撑杆。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凹槽侧壁上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置有至少两个,且相邻两个所述固定块之间形成的空间能够容纳支撑杆的第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细纹。

进一步的,所述底盘设置有车轮,且所述车轮为4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底盘的四个角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设置有用于承载所述可拓展顶板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承载面与顶层所述踏板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装配式楼梯用于桥梁健康检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梯子本体的底部与底盘转动连接的方式,使得梯子本体可完全收纳入底盘中,方便移动,且采用支撑杆给梯子本体提供支撑力,且支撑杆的一端搭设在底盘上,因此梯子本体的高度及坡度可完全通过支撑杆进行调节,操作方便,可适应不同的高度要求的环境,因此本实用新型楼梯的通用性高;

2)、梯子本体顶部设置的可拓展顶板为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安全的作业平台;

3)、防护栏的设置能够保证站立的顶层的工作人员的安全,且当梯子本体收起时,安全防护栏成楼梯的拉手把柄,方便楼梯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式楼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式楼梯收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式楼梯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梯子本体,11-方形外框,111-连接杆,12-踏板,13-横杆;

2-支撑杆,21-连接部;

3-底盘,31-凹槽,32-定位装置,321-固定块;

4-防护栏,41-防护框,42-扶手;

5-可拓展顶板;6-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用于桥梁检测的装配式楼梯及其使用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桥梁检测的装配式楼梯,包括梯子本体1、用于给梯子本体1提供支撑力的支撑杆2、底盘3及设置在梯子本体1顶部的防护栏4,其中:梯子本体1底部转动连接在底盘3上,具体的,梯子本体1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方形外框11和踏板12,方形外框1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横杆13,横杆13水平设置,且方形外框11底部与底盘3转动连接。踏板12至少为两层,且踏板12的两个相对的侧边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方形外框11上对应的横杆13上,因此在对梯子本体1进行收放时踏板12可随着方形外框11一起收放,进一步节约了空间,且利用四连杆原理,在梯子展开时,踏板12虽转动连接在梯子的横杆13上,但是由于梯子本体1与支撑杆2的连接点固定及梯子底部固定,因此踏板12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且由于踏板12相对的两个相对的侧边分别与两个方形外框11相对应的横杆13上,因此踏板12两个相对侧边处于同一水平面,因此踏板12处于水平位置,在踏板12上进行作业的工作人员能够较平稳的站立在踏板12上,进一步增加了楼梯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

进一步的,方形外框11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连接杆111,连接杆111一端转动设置在底盘3上,另一端与防护栏4连接,具体的,连接杆111的一端铰接在底盘3上,且能够沿底盘3做旋转运动。支撑杆2第一端搭设在底盘3上,支撑杆2靠近第二端部的位置与梯子本体1转动连接,具体的,该处连接为铰接,第二端部沿支撑杆2方向伸出,用于给拓展顶板支撑力。且第二端部部直接与梯子本体1连接,易使支撑杆2出现裂缝等损伤,使用寿命降低。

防护栏4包括防护框41和扶手42两部分,且防护框41为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直角腰位于上部,扶手42固定连接在直角梯形的直角腰和底边的连接处,且扶手42位于直角腰的延长线上。防护栏4的设置不仅能够保障站在顶层踏板12上的工作人员的安全,而且当梯子收起时,能够作为整个楼梯构成的“平板车”的扶手,方便工作人员移动楼梯,进一步增加楼梯使用的舒适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可拓展顶板5,可拓展顶板5的长度等于踏板12的长度,方便可拓展顶板5与顶层踏板12之间的连接,另外可拓展顶板5的第一侧边与顶层踏板12转动连接,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搭设在支撑杆2的第二端上。

为了使得可拓展顶板5与顶层踏板12水平,增加工作人员站立的稳定性,梯子本体1与支撑杆2的连接点到支撑杆2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B1、连接点与支撑杆2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B2、梯子本体1与底盘3的连接处到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A1、梯子本体1与顶层踏板12的连接处到连接点的距离A2之间的关系为:

A1:A2=B1:B2,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使得支撑杆2第二端与顶层踏板12组成的平面能够与底盘3水平,因此设置在支撑杆2第二端与顶层踏板12之间的可拓展顶板5处于水平位置。

为了方便梯子本体1的收纳,底盘3上设置有方形凹槽31,且凹槽31的尺寸与方形外框11的尺寸比为1-1.1。

为了增加支撑杆2给梯子本体1提供的支撑力,凹槽31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装置32,用于固定搭设在底盘3上的支撑杆2一端。

具体的,定位装置32包括设置在凹槽31侧壁上的固定块321,固定块321设置有至少两个,且相邻两个固定块321之间的距离能够容纳支撑杆2第一端,为了增加支撑杆2端部与固定杆之间的摩擦从而防止打滑现象的出现而危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固定块321上设置有细纹。

为了改善支撑杆2第二端部对可拓展顶板5支撑的效果,支撑杆2的第二端设置有用于承载可拓展顶板5的连接部21,连接部21的承载面与顶层踏板12平行设置。

为了方便楼梯的移动,底盘3设置有车轮6,且车轮6为4个,分别设置在底盘3的四个角上。

进一步的,装配式楼梯用于桥梁健康检测,该可收纳及可调节高度的楼梯首次应用于桥梁健康检测,在此之前,在一些狭窄空间的桥梁检测,无法完全覆盖所有待检点,从而影响检测结果,而一些狭窄空间的数据及其重要,特别是一些连接部21位,此处的梁板较多,大型检测车无法进入,需要人工进行检测,而普通的楼梯无法满足不同高度需求,且人工检测需要携带检测工具,普通的横杆13式楼梯,没有容工作人员放置工具的地方,极其不方便。采用本实用新型装配式楼梯,不仅高度可调,而且踏板12的容量大,特别是顶层,还设置有可拓展顶板5,因此方便工具的摆放,另外防护栏4能够有效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