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2721发布日期:2019-01-02 21:5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用具,特别涉及一种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烹饪器具,电磁炉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制成的电气烹饪器具,由高频感应线圈盘(即励磁线圈)、控制器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部分组成,使用时,线圈盘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大部分通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其中,为了在电磁炉使用过程中更好地控制加热功率,需要对加热锅具内的温度进行检测。

目前,专利(CN201079267Y)公开了一种可智能控温的电磁炉炊具,具体公开(如图1所示):由带手柄3的锅具1和电磁炉具2组成,锅具1底部内侧设有温度传感器4,在锅具1上还设有测温电路5、无线信号发射电路6和直流电源7,温度传感器4、无线信号发射电路6和直流电源7分别与测温电路5电路连接,测温电路5、无线信号发射电路6和直流电源7隐藏安装在手柄3内;在电磁炉具2内设有与无线信号发射电路6相适应的无线信号接收电和控制电路,无线信号接收电路连接控制电路,电磁炉具2的加热器通过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控制,控制电路设有温度设定钮10,用来调节锅具1内需要达到的温度;控制电路设有温度显示器11,可同步显示锅具1内的即时温度,方便观察。

然而,上述电磁炉中,温度传感器4与测温电路5之间往往通过引线连接,但是引线与测温电路5连接后,引线与测温电路5的连接处会有部分引线处于裸露状态,这样在烹煮过程中,该些裸露的引线会受到磁场干扰导致检测到的锅具温度不准确,从而使得电磁炉对烹煮过程无法准确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电磁炉炊具中由于磁场干扰导致锅体温度检测不准确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磁干扰的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锅具,包括锅体和设在所述锅体上的手柄,所述手柄内设有控制板,还包括:

与所述控制板相连的测温组件,其中,所述测温组件的采温端设在所述锅体的锅底中,且所述测温组件与所述控制板的连接处包覆有防磁件。

通过在所述测温组件与所述控制板的连接处包覆有防磁件,这样电磁炉锅具在电磁炉上使用时,防磁件起到了防止磁场对测温组件与控制板连接处的裸露部分进行磁干扰的作用,即防磁件对磁场起到屏蔽作用,使得测温组件与控制板连接处裸露的连接线不会受到磁干扰,从而确保了测温组件检测到的锅体温度能准确地传输给控制板,使得电磁炉能获得准确的锅体温度,进而实现了电磁炉对烹煮过程准确控制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防磁件为金属套管,且所述金属套管套设在所述测温组件与所述控制板连接的一端上。

通过防磁件为金属套管时,不仅起到防磁干扰的作用,同时还起到耐高温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金属套管为柔性金属套管。

可选的,所述柔性金属套管为采用金属编制线或金属软线编制而成的套管。

可选的,所述防磁件为屏蔽盒,所述屏蔽盒罩设在所述测温组件与所述控制板的连接处上。

可选的,所述测温组件包括:外壳、引线以及设在所述外壳内的测温元件,其中,所述外壳设有所述测温元件的一端置于所述锅体的锅底中,所述外壳的另一端沿着所述锅体伸入所述手柄内,且所述引线的一端与所述测温元件相连,所述引线的另一端从所述外壳的另一端穿出且与所述控制板相连,所述防磁件包覆在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所述引线上。

可选的,所述外壳为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一端开口的中空管体,所述测温元件位于所述中空管体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内。

可选的,还包括:

手柄座,所述手柄座的一端与所述手柄相连,所述手柄座的另一端与所述锅体相连,且手柄座内具有可供所述外壳穿过的内腔。

可选的,所述手柄靠近所述手柄座的一端上开设用于放置所述控制板的腔体,所述腔体的顶端盖设有手柄盖,且所述腔体与所述手柄座的内腔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磁炉炊具,至少包括电磁炉和上述所述的电磁炉锅具。

通过包括上述电磁炉锅具,使得电磁炉能够获得准确的锅体温度,从而实现对烹煮过程的准确控制,避免了由于锅体温度不准确而造成电磁炉对烹煮过程的控制出现误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电磁炉炊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电磁炉炊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电磁炉锅具-100;

锅体-10;

锅底-11;

测温组件-20;

采温端-201;

开口端-202;

外壳-21;

测温元件-22;

引线-23;

防磁件-24;

装饰件-30;

手柄座-40;

内腔-41;

控制板-50;

供电单元-60;

手柄-70;

手柄盖-71;

腔体-72;

电磁炉-200;

线圈盘-210;

温度传感器-220;

底壳-230;

面板-240;

上盖250;

控制单元-26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4所示,电磁炉锅具包括:锅体10和设在锅体10上的手柄70,手柄70内设有控制板50,还包括:与控制板50相连的测温组件20,测温组件20用于对锅体10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获得的锅体温度传输给控制板50,而控制板50将测温组件20获得的锅体温度传输给电磁炉200内的控制单元260(参见下述图6),电磁炉200内的控制单元260根据锅体10的温度对加热功率进行调整,例如若锅体10的温度较高,则可以控制电磁炉200内的加热功率降低,若锅体10内的温度较低,则可以控制电磁炉200内的加热功率增大,本实施例中,为了准确地获取锅体10内的温度,具体的,将测温组件20的采温端201设在锅体10的锅底11中,即测温组件20直接对锅体10的锅底11温度进行检测,这样采温组件获得的锅体温度与锅体10内的温度几乎接近,这样电磁炉根据测温组件20检测到的温度对烹煮过程进行控制时可以实现对烹煮过程的准确控制,避免由于锅体10的温度检测不准确导致电磁炉200内的控制单元260出现误判现象。

其中,本实施例中,当测温组件20的采温端201检测到锅体10的温度时,需将检测到的温度传输给手柄70内的控制板50,但是由于测温元件远离采温端201的另一端与控制板50电性相连时,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的这一端内的连接线需裸露出来(即将连接线内的芯线露出),这样在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后,往往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处仍会有部分连接线处于裸露状态,而电磁炉锅具100在电磁炉200上使用时,电磁炉锅具100处于磁场中的,因此,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之间处于裸露的连接处易受到磁场干扰,这样采温组件将检测到的锅体温度传输给控制板50的过程中,由于易受到磁场干扰,从而导致控制板50获得的锅体温度出现不准确,当控制板50将不准确的锅体温度发送给电磁炉200内的控制单元260时,控制单元260根据不准确的锅体温度对加热功率控制时易出现烹煮过程无法准确控制的问题。

为此,为了解决由于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之间由于裸露的部分易受到磁场干扰而导致获得的锅体温度不准确的问题,本实施例中,在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的连接处包覆有防磁件24,这样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之间连接时,即使有裸露的连接线,但是由于防磁件24包覆在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的连接处,使得裸露的连接线被防磁件24所覆盖,这样当电磁炉锅具100处于磁场中使用,防磁件24对作用于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处的磁场起到屏蔽作用,从而防止了磁场对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之间裸露的部分进行磁干扰。

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防磁件24起到了防止磁场对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处的裸露部分进行磁干扰的作用,从而确保了测温组件20检测到的锅体温度能准确地传输给控制板50,使得电磁炉200能获得准确的锅体温度,从而实现对烹煮过程的准确控制的目的。

其中,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防磁件24具体可以为防磁的套管,也可以为防磁的盒体,或者还可以为防磁的罩子,防磁件24的大小具体根据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处裸露的连接线的大小进行确定,本实施例中不加以限定。

其中,防磁件24在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的连接处设置时,具体的,防磁件24可以通过卡接方式设在控制板50上,或者通过焊接方式设在控制板50上,只要防磁件24能固定在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的连接处上即可,同时,需要说明的是,防磁件24在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的连接处上设置时,防磁件24需能将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处所有裸露的连接线(包括测温组件20紧挨连接处的且处于裸露的连接线)都能覆盖,即防磁件24能将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之间所有裸露的连接线进行覆盖。

其中,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3-4所示,防磁件24具体为金属套管,且金属套管套设在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的一端上,这样当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后,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之间裸露的连接线位于金属套管内,金属套管对磁场能带到屏蔽作用,从而使得测温组件20向控制板50传输检测到的锅体温度时不受磁场干扰,确保了控制板50获取到准确的锅体温度。其中,本实施例中,防磁件24为金属套管时,不仅能起到防磁干扰的作用,同时金属套管具有耐高温的优点,使得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之间的连接处不易受到高温影响,即避免了高温对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之间的连接处的损害。

其中,本实施例中,金属套管具体可以为铝金属套管,也可以为铜金属套管,还可以为铁金属套管等,其中,金属套管的内径大小可以根据连接线(如图4中的引线)的直径大小进行确定。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控制板50在手柄70内放置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当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的一端上套设有金属套管时,为了使得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过程中易于安装,本实施例中,金属套管具体为柔性金属套管,由于柔性金属套管一定的可弯折性,这样当测温组件20的一端套设有柔性金属套管时,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进行连接时易与进行安装,同时,当金属套管具体为柔性金属套管也具有耐高温的作用,避免了高温对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之间的连接处的损害。

其中,本实施例中,柔性金属套管具体为采用金属编制线或金属软线编制而成的套管,其中,金属编制线或金属软线为现有的材料,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测温组件20包括:外壳21、引线23以及设在外壳21内的测温元件22,其中,外壳21设有测温元件22的一端置于锅体10的锅底11中,即外壳21内设有测温元件22的一端为测温组件20的采温端201,采温端201置于锅体10的锅底11中,测温元件22用于对锅底11的温度进行检测,如图3所示,外壳21的另一端(远离采温端201的一端)沿着锅体10伸入手柄70内,且引线23的一端与测温元件22相连,引线23的另一端从外壳21的另一端穿出且与控制板50相连,即测温元件22通过引线23与控制板50相连,且为了便于引线23与控制板50相连,引线23与控制板50相连的一端从外壳21的一端伸出,为了防止引线23从外壳21伸出的一端受到磁干扰,具体的,将防磁件24包覆在位于外壳21外部的引线23上,即引线23从外壳21内穿出的一端上包覆有防磁件24,这样当引线23与控制板50相连时,引线23从外壳21伸出的裸露部分被防磁件24被覆盖,在防磁件24的屏蔽作用下,引线23裸露在外的部分不易受到磁场干扰,从而确保了控制板50获得准确的锅体温度。

其中,本实施例中,引线23从外壳21伸出的裸露部分在防磁件24的保护作用下不易被磁场干扰,为使引线23位于外壳21内的部分在外壳21的保护作用下也不易被磁场干扰,因此,本实施例中,外壳21具体可以为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管体,或者也可以采用铁、铝或铜等金属材料制成的管体,同时,为了对测温元件22起到保护作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外壳21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管体,即,外壳21为中空管体,且中空管体的一端为封闭的,另一端为开口的,测温元件22位于中空管体远离开口的一端内,即测温元件22位于中空管体的封闭端内,由于测温元件22位于封闭端,因此,该封闭端为采温端201,引线23的一端与测温元件22相连,引线23的另一端从外壳的开口端202穿出,安装时,如图3所示,采温端201伸入锅体10的锅底11中,开口端202伸入手柄70内。

其中,本实施例中,手柄70在锅体10上设置时,具体的,手柄70通过手柄座40设在锅体10上,如图2-3所示,还包括:手柄座40,手柄座40的一端与手柄70相连,手柄座40的另一端与锅体10相连,手柄座40位于手柄70和锅体10之间,其中,手柄座40与锅体10之间具体通过螺钉连接、铆接或焊接进行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在锅体10上开设铆钉孔,在手柄座40上开设与铆钉孔对应的安装孔,安装时,铆钉穿过安装孔和铆钉孔将手柄座40与锅体10进行铆接,手柄座40与手柄70之间具体可以通过卡接、螺钉连接等可拆卸方式进行连接,其中,当手柄70通过手柄座40与锅体10进行连接时,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的一端需首先伸入手柄座40内,然后穿过手柄座40与手柄70内的控制板50进行连接,因此,如图2所示,手柄座40内具有可供外壳21穿过的内腔41,这样测温组件20的采温端201插设在锅体10的锅底11后,测温组件20的另一端沿着锅体10外壁进入手柄座40的内腔41中,并从手柄座40的内腔41穿过进入手柄70内与控制板50相连。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控制板50需设在手柄70内的,因此,手柄70内需设置放置控制板50的空间,如图2所示,具体的,在手柄70靠近手柄座40的一端上开设用于放置控制板50的腔体72,且腔体72与手柄座40的内腔41相连通,这样测温组件20远离采温端201的另一端从手柄座40的内腔41穿过并进入手柄70的腔体72中与控制板50进行连接,同时,如图2所示,腔体72的顶端盖设有手柄盖71,这样当控制板50安装在腔体72后,将手柄盖71安装在腔体72的顶端,控制板50处于封闭的空间中,其中,手柄盖71与腔体72的顶端具体通过卡接或螺钉连接等可拆卸方式进行连接,当需要对控制板50进行检修时,将手柄盖71卸载下来,从腔体72中取出控制板50进行检修。

其中,本实施例中,为保证控制板50上的元器件正常运行,需要为控制板50提供电源,因此,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手柄70内的腔体72内设有供电单元60,供电单元60与控制板50电性相连,供电单元60为控制板50提供电源,其中,本实施例中,供电单元60具体可以为电池,其中,电池具体可以设在控制板50上。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测温组件20的一端位于锅体10的锅底11中,测温组件20的另一端沿着锅体10的外壁伸入手柄座40内,且穿过手柄座40的内腔41与手柄70内的控制板50相连,其中,为使锅体10的外表面美观,具体的,在锅体10的外壁上开设可供测温组件20(具体为测温组件20的外壳21)穿过的测温槽,在锅体10的锅底11上开设可供测温组件20的采温端201插设的测温孔,测温孔的与测温槽相连通,安装时,测温组件20的外壳21一端(封闭端)插设在测温孔的孔底,外壳21的一端沿着测温槽进入手柄座40的内腔41中,并与手柄70内的控制板50相连,同时,测温槽上盖设有装饰件30,装饰件30将测温槽中的外壳21覆盖柱,同时,手柄座40与锅体10连接时,将装饰件30夹持在手柄座40与锅体10之间,即通过手柄座40与锅体10的连接将装饰件30固定在手柄座40与锅体10之间,从而实现了将装饰件30固定在测温槽中的作用。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控制板50接收到测温组件20检测到的锅体温度时,需将锅体温度发送给电磁炉200内的控制单元260,其中控制板50与控制单元260之间具体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通信,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手柄70内的控制板50与电磁炉200内的控制单元260通过电线连接进行通信(即有线方式通信),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进行通信,其中,当采用无线方式通信时,控制板50上还设有无线发送单元(未示出),例如在控制板50上设有天线,相应的,电磁炉200内控制单元260上设有无线接收单元,控制板50当获取到测温组件20传输的锅体温度时,控制板50控制无线发送单元将锅体温度发送电磁炉200内的控制单元260,控制单元260上的无线接收单元接收无线发送单元发送的锅体温度信号,控制板50根据接收到的锅体温度对加热功率进行调整。

实施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锅具1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为: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防磁件24具体为屏蔽盒,屏蔽盒罩设在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的连接处上,这样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处裸露的引线23可以被屏蔽盒罩住,防止测温组件20中从外壳21伸出的引线23与控制板50连接时处于裸露状态,通过屏蔽盒对磁场的屏蔽作用使得裸露的引线23不易受到磁场干扰,从而确保了测温组件20检测到的锅体温度能受磁干扰地传输给控制板50,使控制板50获得准确的锅体温度。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的连接处罩设有屏蔽盒,使得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的连接处裸露的引线23不受到磁干扰,保证了控制板50获得准确的锅体温度。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时,测温组件20是连接在控制板50上的,因此,屏蔽盒在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的连接处罩设时,屏蔽盒具体罩设在控制板50上的,需要说明的是,屏蔽盒在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的连接处罩设时,屏蔽盒需能将所有裸露的引线23罩设住,即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连接后,未有引线23裸露的屏蔽盒之外。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金属能起到屏蔽磁场的作用,因此,屏蔽盒具体为金属盒,例如可以为铝金属盒,也可以为铜金属盒,还可以为铁金属盒。

其中,本实施例中,屏蔽盒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屏蔽盒,也可以为圆形屏蔽盒,还可以为其他不规则形状的盒体,其中为方便屏蔽盒罩设在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之间的连接处上,屏蔽盒的底端开设开口,安装时,测温组件20与控制板50的连接处通过开口进入屏蔽盒内,屏蔽盒与控制板50之间具体通过卡接或螺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实施例三

其中,在实施例一中,防磁件24具体为金属套管,金属套管套设在从外壳21穿出的引线23上,但是引线23与控制板50连接时,如图4所示,引线23仍有一小部分需从金属套管中伸出与控制板50连接,这样连接后,引线23与控制板50连接的位置易出现金属套管未覆盖的引线23,即实施例一中,采用金属套管时可以将引线23裸露的大部分进行覆盖,大大降低了引线23受磁干扰的部分,但是仍存在受磁干扰的部分。

因此,为了使得引线23的所有裸露的部分均被防磁件24覆盖,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为:本实施例中,防磁件24同时包括金属套管和屏蔽盒,即引线23从外壳21伸出的一端上除套设金属套管外,还在引线23与控制板50之间的连接处罩设有屏蔽盒,将引线23与控制板50之间的所有裸露部分通过金属套管和屏蔽盒全部被覆盖住,这样引线23与控制板50之间未有引线23裸露,当电磁炉锅具100在电磁炉200上使用时,在金属套管和屏蔽盒的共同屏蔽作用下,从外壳21穿出的引线23不会受到磁干扰,从而保证传输到控制板50上的锅体温度是准确无误的,这样电磁炉200根据准确的锅体温度对烹煮过程实现准确控制的目的。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屏蔽盒罩设在引线23与控制板50的连接处时,引线23上的金属套管的一部分可以伸入到屏蔽盒中的,即屏蔽盒可以将金属套管的一端也罩设住,这样充分保证引线23与控制板50之间未有引线23裸露在外。

实施例四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电磁炉炊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炊具,其中,如图6所示,电磁炉炊具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磁炉锅具100和电磁炉200,其中,电磁炉锅具10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其中,如图6所示,电磁炉200包括底壳230、上盖250和面板240,其中,上盖250盖设在底壳230上,面板240盖设在上盖250上,且底壳230内设有控制单元260和线圈盘210,其中,线圈盘210的中心设有温度传感器220,该温度传感器220抵接在面板240的背面上,温度传感器220通过检测面板240的温度获得锅具的温度,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锅体10的锅底11内设置的测温元件22用于直接获得锅体10的温度,电磁炉200内的温度传感器220通过检测面板240温度间接获得锅具的温度,在实际应用中,控制单元260优选根据锅底11内的测温元件22检测到的温度对加热功率进行控制,只有当控制单元260无法获取到测温元件22检测到的锅体温度时,电磁炉200内的控制单元260才根据温度传感器220检测到的温度对烹煮过程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中,通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磁炉锅具100,这样锅具在电磁炉200上使用时,测温元件22将检测到的锅体温度通过引线23传输给手柄70内的控制板50时,引线23在防磁件24的保护作用下不会受到磁场干扰,从而使得控制板50获得准确的锅体温度,当控制板50将准确的锅体温度通过无线方式发送给控制单元260时,控制单元260根据准确的锅体温度对烹煮过程实现准确控制的目的,从而避免电磁炉200内的控制单元260由于锅体温度不准确而造成出现误判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