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盖平稳的电热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4674发布日期:2018-10-09 19:26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盖平稳的电热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烹饪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开盖平稳的电热锅。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热锅,比如电饭煲或电压力锅等,一般包括锅体和锅盖,锅盖通过转轴与锅体连接,所述转轴上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个自由端固定在锅体上,另外一个自由端固定在锅盖上。锅盖可转动地连接在锅体上,电热锅前部会设有卡扣结构,在开盖时,触动开盖按钮,使得卡扣结构脱离,锅盖依靠扭簧弹开。

但是现有结构存在以下问题:当触动开盖按钮,锅盖弹开时,由于扭簧的弹力不好控制,当扭簧弹力太小时,会造成锅盖不能完全弹开,而当扭簧的弹力太大时,会造成锅盖完全打开后,会带动锅体后跳(尤其在锅体内不放置内胆时),影响用户体验。

为了解决此问题,现有技术中会在电热锅后端设置阻尼结构。比如,设置硅胶垫片,在开盖过程中,通过挤压硅胶垫片产生阻尼力,但是硅胶垫片在长期使用后会发生磨损,影响阻尼效果。再比如,在转轴上套设阻尼器,通过转轴的转动作用阻尼器产生阻尼力,但是其成本高,且对制造精度要求高。再比如,在锅体上设置阻尼器,锅盖后端设置对应向下突出的触动柱,通过触动柱触动锅体上的阻尼器,但是触动柱与阻尼器的接触面积有限,导致阻尼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盖平稳的电热锅,具有较好的阻尼效果,可提升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开盖平稳的电热锅,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通过转轴与锅体连接,所述转轴上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个自由端固定在锅体上,另外一个自由端固定在锅盖上,所述锅体后端设有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包括缸体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或缸体二者其中之一固定在锅体上,所述锅盖后端对应设有触动件,所述触动件具有弧形面,所述活塞杆或缸体二者的另外一个在开盖过程中与所述触动件的弧形面接触,使所述活塞杆和缸体发生相对运动以产生阻尼力。通过锅盖上的弧形面与锅体上的阻尼器接触,可以确保开盖过程中的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确保阻尼效果良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触动件向外延伸,其外侧面形成所述弧形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器上端与弧形面的距离由上而下逐渐变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锅盖包括面盖和内衬,所述触动件一体成型在所述内衬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缸体固定在锅体上,所述触动件触动活塞杆运动,以产生阻尼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塞杆的接触端为半球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塞杆可转动地设在缸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锅体上设有支撑件,所述缸体的下端支撑在所述支撑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锅体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限制所述缸体脱离锅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缸体位于所述转轴下方。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锅体后端设有阻尼器,锅盖后端对应设有触动件,所述触动件具有弧形面,在开盖过程中,通过触动件的弧形面与阻尼器接触,使阻尼器的活塞杆和缸体发生相对运动以产生阻尼力。由于锅盖在打开过程中,锅盖是围绕转轴转动,触动件逐渐靠近甚至接触与压缩阻尼器,通过触动件上的弧形面与阻尼器接触,可以确保开盖过程中的二者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并且具有逐渐压缩阻尼器的效果,确保阻尼效果良好。阻尼器包括缸体和活塞杆,其相对套设在转轴上的阻尼器来说,成本低廉,且对精度要求低。活塞杆在开盖时压缩产生阻尼力,在合盖时还具有反作用力,方便合盖。

2、本实用新型的触动件向外延伸,其外侧面形成所述弧形面。在开盖过程中,通过外侧面驱动阻尼器产生阻尼力,结构简单可靠。而且,触动件是一体成型在内衬上,制造简单。

3、所述阻尼器上端与弧形面的距离由上而下逐渐变大。在开盖过程中,锅盖绕转轴旋转,弧形面逐渐接触阻尼器,弧形面又上而下逐渐接触阻尼器,使得阻尼器逐渐下压,产生阻尼效果,使得开盖平稳。

4、所述活塞杆的接触端为半球形。通过半球形的接触端与弧形面接触,使得二者可以顺畅的滑动,对活塞杆产生顺畅的作用力。活塞杆可转动地设在缸体内,可以方便活塞杆与弧形面的接触,避免出现卡涩现象。

5、所述锅体上设有支撑件,所述缸体的下端支撑在所述支撑件上。通过在下方设置支撑件,可以确保缸体位置固定,方便活塞杆与其发生相对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电热锅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电热锅锅体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一的电热锅锅盖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三的电热锅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处放大图。

附图标号:

锅体1,支撑件11,限位件12,锅盖2,触动件21,转轴3,扭簧4,阻尼器5,缸体51,活塞杆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开盖平稳的电热锅,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通过转轴与锅体连接,所述转轴上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个自由端固定在锅体上,另外一个自由端固定在锅盖上,所述锅体后端设有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包括缸体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或缸体二者其中之一固定在锅体上,所述锅盖后端对应设有触动件,所述触动件具有弧形面,所述活塞杆或缸体二者的另外一个在开盖过程中与所述触动件的弧形面接触,使所述活塞杆和缸体发生相对运动以产生阻尼力。通过锅盖上的弧形面与锅体上的阻尼器接触,可以确保开盖过程中的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确保阻尼效果良好。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电热锅,可参考图1-图5,包括锅体1和锅盖2,所述锅盖2通过转轴3与锅体1连接,锅盖2和锅体1上均设有转轴安装孔,使得转轴穿过转轴安装孔,锅盖2可以围绕转轴3转动,所述转轴3上套设有扭簧4,所述扭簧4的一个自由端固定在锅体1上,另外一个自由端固定在锅盖2上,当电热锅前部的开盖按钮打开时,锅盖2可以围绕转轴3翻转,前部脱离锅体1,使得锅盖2打开,上述结构均为现有技术,本申请不再详述。

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锅体1后端设有阻尼器5,所述阻尼器5包括缸体51和活塞杆52,所述活塞杆52或缸体51二者其中之一固定在锅体1上,所述锅盖2后端对应设有触动件21,所述触动件21具有弧形面,所述活塞杆52或缸体51二者的另外一个在开盖过程中与所述触动件21的弧形面接触,使所述活塞杆52和缸体51发生相对运动以产生阻尼力。具体来说,缸体51内设有液压油,活塞杆52的一端设有活塞,位于缸体内,活塞与缸体51形成有密闭空间,液压油位于该密闭空间内,活塞杆52的另外一端为接触端,伸出到缸体51外,通过固定缸体51,触动活塞杆52的接触端即可使得压缩液压油,产生阻尼力。当然,也可以是将活塞杆52固定住,触动缸体51,使得缸体51和活塞杆52发生相对运动来产生阻尼力。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述缸体51固定在锅体1上,即缸体51不能相对锅体1移动,活塞杆52一端位于缸体51内,另外一端为接触端,延伸到缸体51外,因此可以与锅盖2上的触动件21作用。较佳的,所述活塞杆52的接触端为半球形。而锅盖2的触动件21具有弧形面,通过弧形面与接触端接触,可以确保锅盖2打开过程中,具有持续的接触。因为锅盖2在开盖过程中,其是围绕转轴转动,触动件21的运动路径并非直线,其也是围绕转轴3转动,而活塞杆52下压产生阻尼力是直线下压的,所以为了确保锅盖2的转动开盖能够作用到活塞杆52上,产生直线下压的作用力,将触动件21的接触面设置为弧形面,使得接触是,活塞杆52是在弧形面上滑过,持续接触下压活塞杆52,因此具有较好的阻尼效果。而且,活塞杆52的接触端也为半球形,活塞杆52可转动的设在缸体51内,使得活塞杆52与弧形面接触时,具有良好的接触效果,可以避免开盖过程中卡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动件21向外延伸,其外侧面形成所述弧形面。所述阻尼器5上端与弧形面的距离由上而下逐渐变大。在开盖时,阻尼器5的上端(也即活塞杆52的接触端)最先与弧形面的上方接触,在逐渐开盖过程中,活塞杆52下压,逐渐变为弧形面的下方来与阻尼器5的上端接触。也即弧形面是从上往下为弧形,且并非规则的圆弧,也是由上而下与阻尼器5的上端的距离逐渐变大,因此具有开盖渐进下压活塞杆52,具有持续阻尼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可以设置成,在合盖状态(即开盖角度为0),弧形面不与阻尼器5接触,在逐渐开盖过程中(比如开盖角度为30°时),弧形面开始接触阻尼器,到最终开盖(比如开盖角度为89°时),弧形面持续下压阻尼器,产生开盖阻尼力。当然,弧形面开始接触阻尼器的角度可以为20°-6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刚开始有一段不接触,可以方便扭簧将锅盖弹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盖2包括面盖和内衬,所述触动件21一体成型在所述内衬上。面盖即锅盖最外表面的装饰盖,内衬为被面盖覆盖的塑料盖,在内衬上一体成型触动件21,形成圆弧面,制造简单,成本低廉。

在本实施例中,可参考图3和图4,所述锅体1上设有支撑件11,所述缸体51的下端支撑在所述支撑件11上。具体的,支撑件11为横向的挡筋,缸体51支撑在挡筋上,由于活塞杆52下压,缸体51会有下移的趋势,通过支撑件11的支撑,可以避免缸体下移,保证缸体51相对锅体1的位置固定。较佳的,锅体上还形成有竖向的挡筋形成的容纳空间,使得缸体51可以位于该容纳空间内。

进一步的,所述锅体1上设有限位件12,所述限位件12限制所述缸体51脱离锅体1。安装时,先将缸体51置于挡筋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再安装限位件12,使得缸体51不会脱出。本实施例的限位件12为金属件,其上端延伸到转轴3上,还可以对转轴3起到支撑作用,提升转轴3的使用寿命。所述缸体51位于所述转轴3下方。方便缸体51的安装。

可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的转轴3上套设有左右两个扭簧(图中仅示出了一个),所述阻尼器5位于两个扭簧4之间的中间区域。使得阻尼效果好,受力均衡平稳。

综上可见本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锅体后端设有阻尼器,锅盖后端对应设有触动件,所述触动件具有弧形面,在开盖过程中,通过触动件的弧形面与阻尼器接触,使阻尼器的活塞杆和缸体发生相对运动以产生阻尼力。由于锅盖在打开过程中,锅盖是围绕转轴转动,触动件逐渐靠近甚至接触与压缩阻尼器,通过触动件上的弧形面与阻尼器接触,可以确保开盖过程中的二者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并且具有逐渐压缩阻尼器的效果,确保阻尼效果良好。阻尼器包括缸体和活塞杆,其相对套设在转轴上的阻尼器来说,成本低廉,且对精度要求低。活塞杆在开盖时压缩产生阻尼力,在合盖时还具有反作用力,方便合盖。

2、所述活塞杆的接触端为半球形。通过半球形的接触端与弧形面接触,使得二者可以顺畅的滑动,对活塞杆产生顺畅的作用力。活塞杆可转动地设在缸体内,可以方便活塞杆与弧形面的接触,避免出现卡涩现象。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阻尼器的位置分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所述活塞杆固定在锅体上,所述锅盖后端对应设有触动件,所述触动件具有弧形面,所述缸体在开盖过程中与所述触动件的弧形面接触,使所述活塞杆和缸体发生相对运动以产生阻尼力。由于在开盖过程中,只要活塞杆和缸体发生相对运动即可以产生阻尼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将活塞杆固定在锅体上。具体的,可以是在锅体上设置固定结构,将活塞杆固定,比如参照实施例一固定缸体的固定方式。其余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一,比如,由于本实施例的为缸体与锅盖的弧形面接触,可以将缸体的接触端设置成半球形。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也在于阻尼器的位置分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塞杆也是固定在锅体上,只是更具体的,可参照图6和图7,本实施例的活塞杆固定在转轴3上。也即本实施例的活塞杆52端部具有安装孔,使得转轴3可以穿过安装孔,使得活塞杆52固定在转轴3上。其余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一。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阻尼器是固定在锅盖上。即阻尼器相对锅盖的位置是不动的,在锅体上设有弧形面,在开盖过程中,阻尼器与锅体上的弧形面接触,使得阻尼器发生相对运动。当然,既可以将缸体固定在锅盖上,利用活塞杆来接触锅体上的弧形面,也可以是将活塞杆固定在锅盖上,利用缸体来介乎锅体上的弧形面。

本实用新型的电热锅可以理解为电饭煲或电压力锅等厨房烹饪器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