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6214发布日期:2018-12-07 22:21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热水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热水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电热水壶的发热盘结构,通常是发热管与铝板,然后同壶体焊接形成组件,再进行温控器及底盖的组装,对于不同功能需求(电子式/ 机械式)、不同功率需求(高功率/低功率)所对应的发热管开口大小、安装位置尺寸有要求,从而保证整机可靠地工作。然而,大多数现有的电热水壶对发热管的开口尺寸大小与壶体安装结构、与壶嘴位置/大小均无要求,对发热管的开口朝向与壶嘴朝向位置也无要求,导致大多数的电热水壶的整机工作性能难易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热水壶,通过合理调整发热管开口朝向与壶嘴的关系,确保壶嘴正常排气、不会发生沸腾溢出的现象。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热水壶,包括:壶体和固定在所述壶体的底壁上的发热管,所述壶体的侧壁上设有壶嘴,所述发热管的两端之间具有开口,所述壶嘴在所述底壁上的投影与所述开口相邻近。

其中,发热管设置在壶体的底壁上,与底壁焊接为一体,发热管的两端之间设有开口,由于开口处无发热管直接散发热量,导致开口附近的区域较与发热管的管体附近的区域的温升慢,开口附近的区域可称为低温区,有利于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的安装布线;壶体的侧壁上设有壶嘴,壶嘴在底壁上的投影与发热管的开口相邻近,壶嘴在底壁上的投影与开口对应的低温区邻近,由于低温区一侧水翻滚不足以导致水从壶嘴飞溅出来,从而保证了电热水壶的使用安全性。

可选地,在所述发热管的两端分别作所述发热管两端的连线的垂线,所述壶嘴在所述底壁上的投影的中心线落在两所述垂线之间的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壶嘴在所述底壁上的投影的中心线落在所述区域的中心区域内,所述中心区域以所述区域的中心线为中心,且所述中心区域的大小为所述区域的大小的40%-60%。

可选地,所述壶嘴在所述底壁上的投影的中心线与所述区域的中心线共线。

为了保证壶嘴的位置与发热管开口尽可能地邻近并相尽可能地正对,在壶嘴与发热管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过程中,作发热管的两端的连线,然后分别过发热管的两端,作两条垂直于该连线的垂线,壶嘴在底壁上的投影的中心线落在两垂线之间的区域(属于低温区)内,此时壶嘴的位置与发热管的开口在竖直方向上相邻近,即壶嘴与开口对应的低温区在竖直方向上相邻近;当壶嘴在底壁上的投影的中心线落在该区域的中心区域内时,壶嘴的位置与发热管开口进一步相邻近并更接近正对;当壶嘴在底壁上的投影的中心线与区域的中心线共线时,壶嘴的位置与发热管开口正对,此时,壶嘴与发热管开口部位对应的低温区正对,发热管的管体部分邻近的区域相对于其开口部位邻近的区域属于高温区。当壶体加热时,高温区相对低温区传递更多热量至壶体内部使水翻滚/沸腾更加剧烈,而低温区一侧水翻滚不足以导致水从壶嘴飞溅出来,从而保证电热水壶加热时安全可靠。

此外,由于壶体底部与发热管开口部位对应的区域属于低温区,从而为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的安装布置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可靠的安装空间,有利于避免壶体加热过程中持续高温的发热管传导出的热量对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产生影响,从而保证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的工作稳定性,进而提高电热水壶的整机工作性能。

可选地,所述发热管两端的连线的长度为32mm-44mm。

发热管呈大致环形结构布设在底壁的下壁面上且位于底壁的内壁面的内部。为了充分保证发热管的热效率,并为壶体底部设置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预留出足够的安装空间,发热管两端的连线的长度(即开口间距)优选为32-44mm。

具体地,当发热管开口间距L1太大(>44mm)时,则会导致发热管与壶体底壁的加热接触面积较小从而造成热效率降低;当发热管开口间距L1太小(<32mm)时,则会造成壶体底壁上对应发热管开口部位的低温区面积减小,导致壶体底部安装布设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的有效空间减小,进而影响壶体底部的温度控制结构与发热管的连接和布线空间及位置,易出现电气间隙爬电的问题,造成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持续受热后工作稳定性降低,使电热水壶加热时出现故障,整机性能下降。

可选地,所述壶嘴的最大宽度与所述发热管两端的连线的长度之比为 0.9-1.7。

为了确保壶体内水沸腾后可通过壶嘴正常排气而沸水不会从壶嘴溢出,壶嘴的宽度大小应当与发热管开口间距大小匹配。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热水壶中,壶嘴的最大宽度与发热管两端的连线的长度之比优选为0.9-1.7,即壶嘴的最大宽度与发热管两端的连线的长度基本一致,或大于发热管开口两端连线的长度大小,避免沸腾水因壶嘴过小、壶嘴排气效率过低而造成壶体内蒸汽压力过大而从壶嘴喷出高温水,甚至冲开壶盖,造成人身伤害。但壶嘴也不宜太大,壶嘴太大容易造成壶体内水热量损失较大,造成电热水壶加热效率降低。

可选地,所述壶嘴的上端面与所述壶体的最大水位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 40mm-55mm。

本实用新型中,壶嘴的上端面与壶体的最大水位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优选为40mm-55mm,在壶体内加水的水位通常不大于最大水位线,壶嘴的上端面与壶体的最大水位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沸腾后的水提供沸腾空间。

具体地,当壶嘴的上端面与所述壶体的最大水位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过小 (<40mm)时,壶体内的水在加热过程中产生剧烈沸腾时,容易从壶嘴上端面大量飞溅溢出,造成电热水壶在通电状态下发生漏电等危险事故,或烫伤周围的人和物;当壶嘴的上端面与壶体的最大水位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过大(> 55mm)时,壶嘴安装高度的安装间距太大造成壶体材料的浪费,且未充分利用壶体内的容积,一定程度上也使电热水壶的加热使用效率变低。

可选地,所述壶嘴的最低点位于所述壶体的最大水位线的下方。

壶嘴的最低点位于壶体的最大水位线的下方,使得壶嘴的高度较大,因此壶嘴的侧壁的倾斜度较小,壶嘴的侧壁倾斜地较平缓,有利于平稳地出水,且有利于壶体的外观的美观性。

可选地,在所述发热管的两端之间作第一连线,所述壶嘴与所述壶体连接处的最低点在所述底壁上的投影点位于所述第一连线的内侧,投影点到所述第一连线的距离不大于10mm。

可选地,在所述发热管的两端之间作第一连线,所述壶嘴与所述壶体连接处的最低点在所述底壁上的投影点位于所述第一连线的外侧,投影点到所述第一连线的距离不大于20mm。

可选地,所述电热水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壶体的底壁上的温控器,所述温控器具有蒸汽感应片,所述蒸汽感应片与所述发热管的管体相邻近,且所述蒸汽感应片与所述开口分别位于所述壶体的中心的相对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水壶还包括温控器,温控器通过定位柱固定在壶体的底壁上,并位于环形发热管的内部。温控器上设有与发热管开口朝向相反的蒸汽感应片,使得蒸汽感应片与发热管的管体相邻近,且蒸汽感应片与发热管开口分别位于壶体的中心的相对的两侧,使得蒸汽感应片远离发热管的开口,这样蒸汽感应片对应发热管管体对应的高温区(靠近手柄/开关一侧),以便更好地感应发热管高温区的温度及蒸汽通道散发的热量,使得蒸汽感应片的感应灵敏,控制精度好,保证温控器感温及控温精度更高,避免因发热管断阻或者长时间干烧不跳。

壶体安装时,首先将发热管和底壁与壶体焊接成组件,再将温控器与底壁上的螺柱通过螺丝锁紧,然后插接温控器的蒸汽室组件(即蒸汽感应片和蒸汽连杆等),实现蒸汽通道的导通,保证蒸汽感应片位于发热管的下方并与发热管的管体相邻近,最后将装配底盖、手柄、开关及壶体的其它部件。

壶体加热时,高温区相对低温区传递更过的热量至壶体内部使水翻滚/沸腾更加剧烈,低温区一侧水翻滚不足以导致水从壶嘴飞溅出来,高温区一侧的壶体内部水翻滚剧烈,蒸汽/热量优先通过蒸汽导管传递至蒸汽感应片,使蒸汽感应片能够及时感测到该高温区的蒸汽/热量温度,从而更好地确定电水壶的水是否烧开,若感测到蒸汽/热量温度已达到设定值(通常的沸水温度100 ℃),则将温度信号传递给温控器带动其干烧片动作,进而带动相应地开关弹片动作,实现自动断电,使发热管停止工作,避免继续加热。

可选地,所述电热水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壶体的底壁上的温控器,所述发热管的管体与所述温控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垂直高度为2mm- 5mm。

本实用新型中,为保证壶体底部的温控器与发热管的连接和布线的有效空间,发热管的管体与温控器之间具有的间隙的垂直高度优选为2mm-5mm。该优选高度距离,一方面保证温控器正常控温、发热管正常加热;同时满足开关与手柄的安装尺寸、壶嘴相对于壶底的安装位置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发热管为常规环状,为满足发热管与壶体装配要求,发热管横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尺寸分别为8mm和11mm,发热管内径设置为比温控器基座轮廓最大外径大2×3mm(半径之差)以上,从而确保温控器锁紧螺柱后不会与发热管内壁发生干涉。

对于不同功率的发热管,其横截面积存在差异,发热管的具体尺寸需要根据发热管与壶体底部的温控器安装、与壶体底壁焊接、与蒸汽感应片等的连接固定要求进行具体选择,以满足实际装配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壶嘴在底壁上的投影设置为与发热管的开口相邻近,一方面可保证水沸腾后可通过壶嘴正常排气,避免水沸腾从壶嘴飞溅,保证了电热水壶的使用安全性;另一方面,发热管的开口部位相对于其管体部分属于低温区,有利于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的安装布置。

2、通过将发热管两端的连线的长度优选地设置为32-44mm,可在保证壶体底部的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的前期下,充分增大布设在壶体底壁上的发热管与底壁的接触面积,提高发热管的热效率,实现电热水壶加热效率高、且安全稳定,整机性能好。

3、通过将壶嘴的最大宽度设置成与发热管两端的连线的长度之比为 0.9-1.7,使壶嘴的宽度大小也与发热管开口宽度大小基本一致,或壶嘴略大,确保壶体内水沸腾后可通过壶嘴正常排气,避免沸腾水因壶嘴过小而造成壶体内蒸汽压力过大而发生沸腾从壶嘴喷射或冲开壶盖,造成人身伤害。但壶嘴也不宜太大,壶嘴太大容易造成壶体内水热量损失较大,造成电热水壶加热效率降低。

4、通过将壶嘴的上端面与壶体的最大水位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设置为 40mm-55mm,且壶嘴的最低点位于壶体的最大水位线的下方,避免垂直距离太大时造成壶体材料及容积的浪费,垂直距离太小时不能有效保证水沸腾不飞溅出来。

5、通过将温控器上的蒸汽感应片设置成在发热管管体部分对应的高温区,与发热管的管体相邻近,使高温区一侧的蒸汽/热量优先通过蒸汽导管传递至蒸汽感应片达到自动断电,保证温控器控温精度高,避免出现发热管断阻或者长时间干烧不跳。

6、通过将温控器与上方的发热管管体保持2mm-5mm的垂直间隙高度,一方面保证发热管焊接在底壁表面与温控器装配后预留出足够的安装间距 (一般2-5mm之间),使发热管与温控器等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发生相互干涉,确保温控器正常控温、发热管正常加热;同时满足开关与手柄的安装尺寸、壶嘴相对于壶底的安装位置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所述的电热水壶的倒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图1中所述的电热水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1中所述的电热水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为图1中所述的电热水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b和图4c为图1中所示的电热水壶的发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a为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b为俯视结构示意;图4c为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4c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关系为:

1壶体,2发热管,3底壁(铝板),4壶嘴,5温控器,6蒸汽感应片, 7蒸汽室,8蒸汽连杆,9螺柱,10定位柱,11托架,12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电热水壶进行具体说明。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热水壶,如图1 所示,包括:壶体1和固定在壶体1的底壁3上的发热管2,壶体1的侧壁设有壶嘴4,发热管2的两端之间具有开口,壶嘴4在底壁3上的投影与开口相邻近。

其中,发热管2设置在壶体1的底壁3上,与底壁3焊接为一体,发热管2和底壁3可采用铝板和铝管,以使发热管2和底壁3的导热效率高,且材料成本低。

发热管2的两端之间设有开口,其管体部分呈环形结构布设在底壁3的下壁面。具体而言,发热管2的外径为D3(一般直径为108mm),底壁3的外径为D4,优选地采用D3比D4小2×0.5至2×1mm,从而保证发热管2 与底壁3焊接的有效面积。相比于常规的U型发热管2,该环形结构的发热管2使发热管2与壶体1的底壁3之间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底壁3 受热面积大且受热均匀,发热管2升温发热对底壁3上方的壶体1内水的加热则更加充分、均匀,有效提高电热水壶的加热效率。

如图2a所示,壶体1的侧壁设有壶嘴4,壶嘴4在底壁3上的投影与发热管2的开口相邻近,该结构设计,一方面可保证水沸腾后可通过壶嘴4正常排气,避免水沸腾从壶嘴4飞溅;另一方面,发热管2的开口部位相对于其管体部分属于低温区,有利于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的安装布置,且低温区一侧水翻滚不足以导致水从壶嘴4飞溅出来,从而保证了电热水壶的使用安全性。

可选地,在发热管2的两端分别作发热管2两端的连线的垂线,壶嘴4 在底壁3上的投影的中心线落在两垂线之间的区域内,该区域对应发热管2 的开口,属于低温区。

进一步可选地,壶嘴4在底壁3上的投影的中心线落在该区域的中心区域内,该中心区域以区域的中心线为中心,且中心区域的大小为所述区域的大小的40%-60%(如50%),优选地可以为20%~30%。

更进一步可选地,壶嘴4在底壁3上的投影的中心线与区域的中心线共线。

为了保证壶嘴4的位置及朝向与发热管2的开口尽可能地邻近并相尽可能地正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图2b所示,首先作发热管2的两端的连线,然后,分别过发热管2的两端,作两条垂直于两端连线的垂线,壶嘴4在底壁3上的投影的中心线也落在两垂线之间的区域内,此时壶嘴4的位置与发热管2的开口在竖直方向上相邻近,即壶嘴4与开口对应的低温区在竖直方向上相邻近;当壶嘴4在底壁3上的投影的中心线落在该区域的中心区域内时,壶嘴4的位置与发热管2的开口进一步相邻近并更接近正对;当壶嘴4 在底壁3上的投影的中心线与区域的中心线共线时,壶嘴4的位置与发热管2 的开口正对,此时,壶嘴4与发热管2的开口部位对应的低温区正对,发热管2的管体部分邻近的区域相对于其开口部位邻近的区域属于高温区,当壶体1加热时,高温区相对低温区传递更过的热量至壶体1内部使水翻滚/沸腾更加剧烈,而低温区一侧水翻滚不足以导致水从壶嘴4飞溅出来,从而保证电热水壶加热时安全可靠。

此外,壶体1底部与发热管2开口部位对应的区域属于低温区,从而为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的安装布置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可靠的安装空间,有利于避免壶体1加热过程中高温发热管2持续传导出的高热量对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产生影响,从而保证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的工作稳定性,进而提高电热水壶的整机工作性能。

可选地,发热管2两端的连线的长度为32mm-44mm。

如图2a、图4a和图4b所示,发热管2呈环形结构布设在底壁3的下壁面上,为了充分保证发热管2的热效率,并为壶体1底部设置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预留出足够的安装空间,发热管2两端的连线的长度(即开口间距)L1优选为32-44mm。

具体地,当发热管2的开口间距L1太大(>44mm)时,则会导致发热管2与底壁3的加热接触面积较小从而造成热效率降低;当发热管2开口间距L1太小(<32mm)时,则会造成底壁3上对应发热管2开口部位的低温区面积减小,进而导致壶体1底部安装布设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的有效空间减小,影响壶体1底部的温度控制结构与发热管2的连接和布线空间及位置,易出现电气间隙爬电的问题,造成连接线、热敏电阻、熔断体等零件持续受热后工作稳定性降低,使电热水壶加热时出现故障,整机性能下降。

可选地,壶嘴4的最大宽度W(如图2b)与发热管2两端的连线的长度 L1之比为:W:L1=0.9-1.7。

为了确保壶体1内水沸腾后可通过壶嘴4正常排气而沸水不会从壶嘴溢出,则壶嘴4的宽度W大小应当与发热管2开口间距L1大小基本一致,或壶嘴4的宽度W略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热水壶中壶嘴4的最大宽度W 与发热管2两端的连线的长度L1之比优选为0.9-1.7,即壶嘴4的最大宽度与发热管2两端的连线的长度基本一致,或大于发热管2开口两端连线的长度大小,避免沸腾水因壶嘴4过小、壶嘴4排气效率过低而造成壶体1内蒸汽压力过大而从壶嘴4喷出高温水,甚至冲开壶盖,造成人身伤害。但壶嘴4 也不宜太大,壶嘴4太大容易造成壶体1内水热量损失较大,造成电热水壶加热效率降低。

可选地,壶嘴4的上端面与壶体1的最大水位线之间的垂直距离L5为 40mm-55mm。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3所示,壶嘴4的上端面与壶体1的最大水位线之间的垂直距离L5优选为40mm-55mm,在壶体1内加水的水位通常不大于最大水位线,壶嘴4的上端面与壶体1的最大水位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沸腾后的水提供沸腾空间,保证壶嘴4与壶体1最大刻度线之间保持安全距离。

具体地,当壶嘴4的上端面与壶体1的最大水位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过小 (<40mm)时,容易造成壶体1内的水在加热过程中产生剧烈沸腾时,从壶嘴4上端面大量飞溅溢出,造成电热水壶在通电状态下发生漏电等危险事故,或烫到周围的人和物;当壶嘴4的上端面与壶体1的最大水位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过大(>55mm)时,壶嘴4安装高度的安装间距太大造成壶体1材料的浪费,且未充分利用壶体1内的容积,尤其是最大水位线以上的部分的容积,且一定程度上也使电热水壶的加热使用效率变低。

可选地,如图3所示,壶嘴4的最低点位于壶体1的最大水位线的下方,使得壶嘴4的高度较大,因此壶嘴4的侧壁的倾斜度较小,壶嘴4的侧壁倾斜地较平缓,有利于平稳地出水,且有利于壶体1的外观的美观性。

为了使得在壶嘴处的液体也能够加热,使用体验更好,可选地,在所述发热管2的两端之间作第一连线,即以发热管2的两端为两个端点作连线,所述壶嘴4与所述壶体1连接处的最低点在所述底壁3上的投影点位于所述第一连线的内侧,所述内侧指的是离底壁3中心近的一侧,投影点到所述第一连线的距离不大于10mm。

可选地,在所述发热管2的两端之间作第一连线,所述壶嘴4与所述壶体1连接处的最低点在所述底壁3上的投影点位于所述第一连线的外侧,所述外侧指的是远离底壁3中心近的一侧,投影点到所述第一连线的距离不大于20mm。

可选地,电热水壶还包括固定在壶体1的底壁3上的温控器5,温控器5 具有蒸汽感应片6,蒸汽感应片6与发热管2的管体相邻近,且蒸汽感应片6 与开口分别位于壶体1的中心的相对的两侧(如图2a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水壶还包括温控器5,温控器5通过定位柱10固定在壶体1的底壁3上,并位于环形发热管2的内部。

温控器5上设有与发热管2开口朝向相反的蒸汽感应片6,蒸汽感应片6 与发热管2的管体相邻近,且蒸汽感应片6与发热管2开口分别位于壶体1 的中心的相对的两侧,使得蒸汽感应片6远离发热管2的开口。

具体而言,如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蒸汽感应片6距离壶体1中心距离L4设置为本行业通常采用的尺寸(L4=52.5mm),发热管2的外径D3 设置为本行业通常采用的尺寸(D3=106.5mm),以满足发热管2的外径与蒸汽感应片6位置接近的要求,使蒸汽感应片6位于发热管2的管体部分对应的高温区(靠近手柄/开关12一侧位置),以便更好地感应发热管2高温区的温度及蒸汽通道散发的热量,使得蒸汽感应片6的感应灵敏,控制精度好,保证温控器5感温及控温精度更高,避免因发热管2断阻或者长时间干烧不跳。

壶体安装时,如图1和图3所示,首先将发热管2和底壁3与壶体1焊接成组件,再将温控器5与底壁3上的螺柱9通过螺丝锁紧,然后插接温控器5的蒸汽室7和蒸汽连杆8等,实现蒸汽通道的导通,保证蒸汽感应片6 位于发热管2的下方并与发热管2的管体相邻近,最后将装配底盖和壶体1 的其它部件。

壶体1加热时,高温区相对低温区传递热量至壶体1内部使水翻滚/沸腾更加剧烈,低温区一侧水翻滚不足以导致水从壶嘴4飞溅出来,高温区一侧的壶体1内部水翻滚剧烈,蒸汽/热量优先通过蒸汽导管传递至蒸汽感应片6,使蒸汽感应片6能够及时感测到该高温区的蒸汽/热量温度,从而更好地确定电水壶的水是否烧开,若感测到蒸汽/热量温度已达到设定值(通常的沸水温度100℃),则将温度信号传递给温控器5带动其干烧片动作,进而带动相应地开关弹片动作,实现自动断电,使发热管2停止工作,避免继续加热。该结构设计充分保证了蒸汽感应片6更好的感应到发热管2高温区及蒸汽通道散发的热量,保证温控器5感温及控温精度更高,避免因发热管2断阻或者长时间干烧不跳。

可选地,电热水壶还包括固定在壶体1的底壁3上的温控器5,发热管2 的管体与温控器5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垂直高度为2mm-5mm。

本实用新型中,为保证壶体1底部的温控器5与发热管2的连接和布线的有效空间,发热管2的管体与温控器5之间具有的间隙的垂直高度为L7优选为2mm-5mm。该优选高度距离,一方面保证发热管2焊接在底壁3表面与温控器5装配后预留出足够的安装间距(一般2-5mm之间),使发热管2 与温控器5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发生相互干涉,确保温控器5正常控温、发热管正常加热;同时满足开关10与手柄的安装尺寸、壶嘴4相对于壶底的安装位置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常规环状的发热管2,在满足发热管2与壶体1装配要求的前提下,发热管2的横截面的宽度L6(见图3)和高度L8(见图4c)的尺寸分别为8mm和11mm,同时保证发热管2内径D1比温控器5的托架11 的轮廓最大外径D2大2×3mm(半径之差)以上,如图2a所示,从而确保温控器5锁紧螺柱9后不会与发热管2内壁发生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同功率的发热管2,其横截面积存在差异,发热管 2的具体尺寸需要根据发热管2与壶体底部的温控器5安装、与底壁3焊接、与蒸汽感应片6等的连接固定要求进行具体选择,以满足实际装配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水壶,通过合理调整发热管开口间距大小、朝向、适用在壶体上的安装位置、以及各部件的尺寸链控制分布,来确保壶嘴排气、烧水正常;发热管与温控器的安装尺寸、与壶体的安装尺寸要求明确,便于电热水壶的各部件的加工及装配,且保证整机工作性能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